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三-北大未名BBS_第1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三-北大未名BBS_第2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三-北大未名BBS_第3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三-北大未名BBS_第4页
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三-北大未名BB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敦煌文献概要讲授提纲第二章:敦煌的历史敦煌学是一个有地域性特点的学科,了解敦煌的历史,是我们准确把握敦煌学的特性、对敦煌资料作出正确的解释、分析和运用的重要前提。*注意:敦煌由于僻处西陲,其政权更迭、历史分期的情况并不完全与中原地区同步。特别是唐宋时期,经历了吐蕃占领和归义军时期、西夏统治时期,被蒙古人占领也比内地早得多,其社会、文化的演变与中原有相当大的差异。*敦煌名义敦煌,古书中或作“燉煌”。在现存文字记载中,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近代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2、。不少人认为应当与河西地区的其他一些地名,如祁连、张掖、山丹等一样,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这一类观点在今天的敦煌学界很有代表性,但具体推断各有不同,如:1、 即山海经中提到的“敦薨”(山海经北山经:“敦薨之山,敦薨水出焉,而西东流注于泑泽。”)乃我国古代民族吐火罗的音译。吐火罗,或作“覩或罗”,是原居住于敦煌、祁连一带的月氏部族,后西迁至中亚。2、 匈奴语译音。3、 羌语译音。4、 西亚、地中海一带国家曾称中国为“桃花石”(Taugas,Tapgac)。今可见者,在六世纪后期至七世纪初(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隋代)东罗马作家Simocatta的著作中,以及元代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皆有这样的名称

3、。也有人认为,“敦煌”来自对这个词的音译。5、 与希腊人有关。等等现在一般认为,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原义可能在东汉时已经失传,故有应氏之说。第一节:汉代对敦煌的开拓和经营一、 敦煌郡的设置根据考古,河西地区(包括敦煌)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居民。就历史记载而言,尚书舜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文字,被看作是有关敦煌地区居民的最早记载(有争议)。通常认为,这些人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成为羌人的祖先。春秋时期,生活在这里的是塞种人。战国到秦代,生活在这一带的则是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汉初(大约相当于汉王二年,204年)匈奴冒顿单于攻破月氏,大月氏西迁,匈奴人占据了这一地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

4、西域目的就在于招大月氏还居旧地,共御匈奴。他的出使虽未达到预期目的,但实地考察了中西交通道路,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揭开了中西往来的序幕,史称“张骞凿空”(打通交通孔道,出史记张骞传),河西走廊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也随之确立,也因此才有了后来敦煌郡的设立和当地的发展繁荣。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讨伐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匈奴浑邪王投降,敦煌地区始为汉王朝所有。这一年,河西设立了酒泉、武威二郡,敦煌地区在酒泉郡治下。前111年(元鼎六年)或稍后,分武威郡设张掖郡,分酒泉郡设敦煌郡,是为河西四郡。这是在敦煌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开始。汉代的敦煌郡,下辖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六

5、县。二、 汉政府对敦煌的经营1、 军政管理首先,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一带。为巩固对河西的统治、保证丝路畅通,西汉政府首先下令修建了从令居(今甘肃永登)向西到阳关、玉门关的一千公里的长城,修筑亭障、派兵驻守,设阳关都尉管理龙勒南境、玉门关都尉管理龙勒北境,同时作为河西与西域之间的门户。约公元前60年前后,汉政府设西域都护府,又把长城延伸到焉耆(今南疆库尔勒附近),但从汉帝国的版图来说,最西仍是敦煌,西域虽设都护,各国与汉朝之间是朝贡、臣服的关系。汉政府在敦煌设置军政官吏,有两方面的目的,即“通西域”和“隔绝南羌、匈奴”(汉书地理志)。也就是:(1)管理中西交通和贸易活动;(2)作为防守边境和进取西域

6、的基地。到西汉末年,北匈奴取代汉朝成为西域霸主。东汉时,西域都护只好驻扎在敦煌,办理西域事务,其统辖范围是自敦煌以西,到大宛和葱岭;当时,西域各国入朝的王子也都留居敦煌。故而,敦煌在经营西域、卫护丝路中举足轻重。以后,敦煌太守主持进行在西域的一系列军事活动,范围从伊吾、焉耆,一直到疏勒、于阗。这种状况,在后来的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隋,以及唐前期,一直没有改变。即敦煌不仅是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的军事基地和控制西域的政治中心。2、 屯田移民汉政府拓地河西以后,就开始实行屯田、移民的政策,来解决边防的军需供应问题。*这一地区原本地广人稀,驻有重兵以后,如果从中原转运粮草,很

7、难承受;另一方面,人烟稀少,也难以维持巩固的统治。因此政府大力移民屯田,并设官管理。当时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1)军屯,由戍卒(当地驻军)担任,即所谓“战时荷戈、平时耕种”。戍守边地的同时,力求自给。*李广利初次征伐大宛失利,汉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作为军事重镇,驻扎在当地的军队(不仅有当时守军,还包括因其他原因驻留敦煌的军队),都是通过屯田,实现粮食自给的。(2)民屯,在军队自给自足的同时,汉政府对河西“徙民以实之”,实现对当地的有效统治,并为当地的开发提供必需的人力。这就是移民屯田。汉书地理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浑)邪王、休屠王地,武帝

8、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隔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无道,家属徙焉。”即移民主要由两种人构成:贫民和罪犯。如:*汉武帝元狩五年(118)“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河西与焉”敦煌也在内,这是汉朝向这一地区移民的最早记载。*元鼎四年(113)秋,南阳新野人暴利长,遭刑屯田敦煌界。*武帝征和六年(91)戾太子叛乱,“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掠者,皆徙敦煌郡。”*成帝永始二年(15),将作大匠解万年以建造昌陵无功,“佞邪不忠”、“妄为巧作”徙敦煌。因同一事件被流放敦煌的还有西域副都尉陈汤等人。*哀帝建平二年(5)司隶校尉解光、骑都尉李寻等,以“反道惑众”(传播邪教)徙于

9、敦煌。此外,在居延汉简中也有关于百姓到敦煌屯田的记载。据考订,历史上敦煌的大姓,张、索、李、阴、氾等家族的先祖多是在西汉时迁入敦煌的。新莽时期到东汉初,中原动乱,“时天下扰乱,而河西独安”,一些世家大族避至河西。*后汉书孔奋传“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居河西”;*后汉书窦融传载,新莽末,窦融被任命为巨鹿太守,融谢绝,提出愿去河西,认为“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此遗种处也。”( “抚结雄杰,怀辑羌虏” “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至东汉建武六年,归服东汉)。东汉时期,政府方面移民屯田的政策也在继续推行。如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命令天下郡国将部分罪犯送往朔方、敦煌屯田,规定“妻子自

10、随,父母同产欲求以从者听之,女子嫁为人妻,勿与俱。”三、 经济文化发展当时移民,贫民的迁徙由政府“皆与犁牛”,所以中原地区较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方法直接进入敦煌,而在绿洲上发展农业的条件也比较好,所以敦煌很快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在移民屯田的过程中,大族在举家西迁时,往往带有部曲、佃户,其中不乏能工巧匠,而如前所举陈汤、解万年都是与工程制作业有关的。所以,随着移民的迁入,手工业、制造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并且具有较高的起点。在经济方面,除农业外,桑蚕纺织、皮革加工、果木培植、酿造业、冶炼业也相继出现,并随历史的进程持续发展。从人文特点上,就是胡汉交融原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外来移民把内地的

11、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思想文化带来之后,在当地落地生根,融合发展。东汉时期的新移民对当地的发展又有所推动。特别是明帝时,河西东部受到羌人的骚扰,经济受到影响,唯敦煌得免,经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文化上开始出现一些有影响的人和事,如:*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作者氾胜之,西汉时的著名农学家,晚年因其子氾辑任敦煌太守,移家敦煌,写成是书。(伯3636古类书有该书佚文)*东汉时出了才子侯瑾,几次拒绝征辟,隐居著书,有矫世论、皇德传等,在当时很受推崇。入后汉书文苑传*张奂父子。敦煌渊泉人,张奂在东汉末年是很有政绩的官员,有“文为儒宗,武为将表”的美誉(后汉书有传),曾官至武威太守、大司农,护匈奴

12、中郎将等,屡建功勋。后因得罪权贵,退居田里,设馆传授儒学,据说门徒达到千人,有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其子张芝、张昶皆有令名。长子张芝,少有节操,拒不为官,以书法闻名于世,人称“草圣” 两汉时期(前121至220年,经过三百多年的经营,从总体上,敦煌一直处于一种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加之在军事和贸易上的重要地位,很快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在经济文化上,虽然尚未显露锋芒,但基本格局已经确立,并为其在魏晋以后的繁荣奠定了的基础。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建制沿革与政治、经济状况1、 魏晋从东汉末年起,内地进入分裂割据状态,可谓战乱频仍。而敦煌僻处西陲,相对安定,一直没有经历大的战乱。虽然在东汉

13、末期曾二十年旷无太守,但未受大的冲击。三国时期属曹魏,继而成为西晋辖区,(仅为朝廷易主,则改换国家名称),一直相对稳定。其地位,也仍与汉代一样,是中央政府控制丝路贸易的咽喉要地,也是当时代表中央政府实行对西域诸国领导、统辖的政治中心。这个时期,东西交通上的情况是:东汉末,特别是桓帝以后,东汉已无力控制西域,同时西域各国内部的情况也混乱起来,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汉政权濒于崩溃,与西域的交通一度断绝。魏文帝黄初三年(222),鄯善、于阗、龟兹遣使至魏,西域复通。设置戊己校尉,由当时的敦煌长史曹恭担任;西晋时,朝廷势力一度向西延伸,设伊吾郡(哈密),郡治亦放在敦煌,由敦煌太守兼理。这时的敦煌,仍是朝廷

14、经营西域的大本营,丝绸之路的枢纽。在这段时间里。敦煌政治经济发展中有几件事值得一提:(1) 三国时期(曹魏),敦煌出现过两位很有作为的太守。*仓慈,魏明帝太和年间任,“抑制权右”、“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保证社会安定,并为西域胡商过境和从事贸易提供种种方便,使敦煌在丝路复通后,重又成为胡汉交往的都会。*皇甫隆,齐王嘉平(249254)年间任,“教作耧犁,又教衍溉”以至“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西晋咸宁元年(275),太守令狐丰扩建河仓城为大型军需仓库,以资储备。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敦煌在中西关系中的重要性。2、 十六国时期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五

15、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在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大致情况是:四世纪初,张轨占据凉州建立割据政权,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前凉”,敦煌属焉。后来张骏在位时,335年,把敦煌、晋昌、高昌三郡以及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为沙州,州治设在敦煌,管辖包括西域在内的广大地区,这样,敦煌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前秦时,又把江汉、中原百姓一万七千户迁到敦煌,以期进一步开发。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河西建立后凉政权。395年,后凉内乱,“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公元400年,敦煌太守陇西成纪人李暠脱离后凉,被当地豪门推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建立起以敦煌为

16、中心的西凉政权,建都敦煌。这也是敦煌历史上唯一一次被作为国都,为时五年。405年(建初元年)李暠迁都酒泉,并带走部分居民,但敦煌因为“郡大众殷,制御西戎,管辖万里”是“军国之本”,先后任命其次子李让、六子李恂为敦煌太守(宁朔将军、西夷校尉)来“统摄昆夷、辑宁殊方”,负责西域事务和中西关系。421年,西凉为北凉所灭。北凉进攻敦煌时,因久攻不下,三面起堤,引水灌城,并在破城后屠城。这是敦煌历史上的一次大劫。3、 南北朝439年,北魏灭掉北凉。北魏平凉时遭到了北凉沮渠氏的顽强抵抗,凉州陷落后,其残部西撤,在酒泉、敦煌又继续抵抗。442年,北凉君主沮渠无讳被迫撤离敦煌,带领一万多户居民远渡流沙,西据鄯

17、善、高昌。李暠之孙李宝从伊吾入居敦煌,入城安民,奉表降魏。被授予持节侍中、都督西陲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的官爵,统辖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445年,北魏征召李宝入朝,此后,完全控制了敦煌。行政建置:444年,北魏废郡建镇,把东起凉州、西括高昌,广袤数千里的地域建为敦煌镇,这是以敦煌命名的最大的一个行政区划。这时,敦煌仍旧是朝廷经营西域的基地,成周公万度归就是从这里出发向西攻破鄯善、灭掉焉耆;后来,北方柔然族的势力向西域扩张,吐谷浑也常常骚扰,又成为抗击柔然、吐谷浑的前沿。柔然衰落后,丝路畅通。北魏孝文帝正光五年(524)撤镇,设瓜州,辖境包括酒泉及以西地

18、区(不久改名义州,庄帝时又复名瓜州,义州之名仅用数年),治所在敦煌。北魏分裂以后,敦煌先后在西魏、北周的统治之下。这期间,瓜州刺史中有两个是非常出名的,一是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北魏孝昌元年(525)至西魏大统八年(542);一是北周建平公于义,在北周明帝保定五年(565)至武帝建德五年(576)时任职。这两个人出身显赫,位高权重,对当时敦煌的发展和莫高窟的营造都发上过很大影响。 二、 文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战乱时期,但河西相对稳定,所谓“于时天下丧乱,秦雍之民死者十八九,唯凉州独全。”河西地区的文化事业也得以较好地延续。有两个显著特征:(1)中原学术在这里得以保存;(2)逐渐形成了地

19、域性的文化学术。继承发展了中原学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从东汉末年以来,内地的动荡使大批士人避居河西,这中间有不少是世家大族和著名知识分子。西晋时期,敦煌的文化基础,教育状况就已经相当好,如:*西晋索靖,敦煌龙勒人,惠帝时对策第一,官拜驸马都尉,曾任酒泉郡太守。不仅宦途显赫、也颇有著述。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索靖早年与氾衷、张甝、索紾、索永五人皆入太学,因才艺超群,时称“敦煌五龙”。亦可显示当时的文化水准和教育水平。四世纪初,西晋王朝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一系列变乱。而河西,安定世族张轨任凉州牧,保境安民、兴办文教、选拔人才,为世家大族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家族、家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0、而且又吸引了不少中州士人涌向凉州。资治通鉴称 “永嘉之乱,中州士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河西地区)“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士人避难之所,复是流民移徙之区。而百余年来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因而,“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刘(渊,后汉)石(勒,后赵)纷乱之时,中原之地悉为战区,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尚称安治,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既可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遂逐渐具地域性质。”“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

21、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此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之者之外,当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同时,这也是当地佛教很兴盛的时期,有关内容放在下一讲,这里要提起大家注意的是,在历史上,这里不仅仅是佛教胜地。如张轨建立前凉政权时,他身边的肱股之臣,象宋配、阴充、阴澹、氾瑗就都是敦煌人;西凉建都后,亦曾修建宫殿,绘历代帝王、圣贤、孝子、节妇,都是属于儒家文化系统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河西地区的文人学士当中,敦煌士人在数量和成就上也都非常突出。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最著名的学者有:*宋纤,十六国时人,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学识渊博,隐居不仕,以著书、授徒为生,曾注释论语,并作诗颂数万言,教授弟子3000余人。见晋书隐逸传。*郭瑀,十六国时人,隐居讲学为生,名下著录的弟子千余人,后之大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