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节区域经济讲稿第8章.城市化.ppt_第1页
删节区域经济讲稿第8章.城市化.ppt_第2页
删节区域经济讲稿第8章.城市化.ppt_第3页
删节区域经济讲稿第8章.城市化.ppt_第4页
删节区域经济讲稿第8章.城市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世界银行年的中国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 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在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第一节 城 市 一、城市的概念 (一)概念与内涵 城市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以第二、三产业活动为核心,具有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社会综合体,是趋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世本作篇记载: 颛顼(zhunx)时“祝融作市”。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便是“市井”的来历。,1、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 2、城市的产业

2、活动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 3、城市的中心性强,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4、城市的居民构成复杂; 5、城市具有一定的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二)城市的构成 城市是一个各种物质要素、能量要素、信息要素、结构要素、层次要素和功能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大系统。 1、经济及管理系统 工业、商业、农业、财政、金融、外贸、交通、运输、仓储、旅游等; 2、社会及管理系统 人口、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公安、司法、劳动、民政、人防等; 3、市政管理系统 规划、设计、建设、土地、住宅、供水、供电、供气、邮电、道路、环保、园林、卫生、水务等子系统。,(三)城市的功能 1、一般功能 居住

3、与生活、生产、娱乐、流通、行政、服务、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功能。 2、特殊功能 可分为专业性功能和综合性功能。 如:经济中心、信息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政治与文化中心等。,二、城市的特征 1、积聚性 人口聚集、经济聚集、文化聚集。 2、现代性 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基础设施完善。 3、综合性 多功能、多类型 4、开放性,三、城 市 地 域与形态,(一)城 市 地 域 实体地域 城市景观地域 功能地域 城市经济活动占 据的地域 行政地域 城市行政分区 建成区 城市建设完成的地区,(二)城市形态,自核心往外扩展,由五个同心圆组成;主要受地租因素影响而形成,同 心 圆 模 式,扇 形

4、 模 式,城市个功能区沿交通线成扇形向外扩展;受地租机制和放射性线路的影响。,多 核 心 模 式,形成受地租、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布局富有弹性,团块状,平原地形较规整,组团式,受河谷丘陵分割地形破碎,条带状,受河谷限制,(集中式),(集中式),(分散式),四、功能区形成与特点,同一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区位的需求是相同的。,同类经济活动在同一空间集聚,功 能 区,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休憩区 行政区 文化区 等等,主要功能区及特点,市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质量上,中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趋向市区外缘或沿

5、交通干线分布,面积较大;位置远;分布相对集中,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占地面积大,40%60% ,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高级住宅区与城市外缘、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集聚成片,一个城市有一个或多个,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增加而递减 商业变化最陡,说明其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急剧,CBD:中心商务区,在某些特大城市的市中心的大型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广州天河区 中信广场,曼哈顿,五、城市的类型 1、集市型城市: 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 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2

6、、功能型城市: 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 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3、综合型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 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

7、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 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4、城市群(或都市圈): 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坂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六、我国城镇的确定 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 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 1、城市 年国务院批准的设市标准: 地级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 市政府驻地有非农业人

8、口万人。 2、县级市 3、县镇: 县级机关驻地。 4、小城镇: 总人口万人以下,非农业人口超过人;总人口万以上,非农业人口以上。 5、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第二节城市化的基本认识 一、概念和表现形式 、城市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产生的, 以人口的非农业结构比重的增加和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为主要标志的一种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过程。,史记五帝本纪云:,“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

9、的定义: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都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城市化正在震撼人们的思想,并使人们容易受到新的影响。这是一种历史现象,现在,对这些城市贫民来说,在这个城市世界里,重新组织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 人口统计学家、联合国报告作者之一的乔治马丁,、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四个过程”和“四个转变” 人口集聚、财富集聚、 技术集聚、服务集聚

10、生活方式转变、 生产方式转变、 组织方式转变、 传统方式转变,一是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 二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及现有城市规模扩大; 三是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变; 四是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向城镇的集聚; 五是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六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七是居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总人口数量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

11、,日本为78.3,联邦德国为84.7,英国为90.8,加拿大为75.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虽然世界城市人口在2008年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很多新的城市人口将生活在贫困之中,住在贫民窟里。现在,全世界城市贫民窟居民的人数将近10亿,占到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二、城市化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年平均的城市化速度。 平均城市化速度(报告期的城市化水平基期的城市化水平)间隔年数,三、城市化地区及其相关概念 、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是指人口大于或等于5万并具有连续建筑物的

12、地区,一个城市化地区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心地”(centralplace)以及相邻的聚落密集区(城市边缘区)。 、大都市统计区(MSA) 指一个大的口核心区以及与该核心区具有高度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连接社区的组合。 美国:人口一百万以上,包括两个或两以上的城市化地区。,四、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城市的经济、社会、市政等系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区际间产业扩张;另一种是区际间产业转移。而无论是区际间产业的扩张还是区际间产业的转移,都必须以城市的系统为条件和依托,否则区际间产业扩张和产业转移就会受到阻碍。,(二)城市的集约性和高

13、效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1、城市的资本、市场、科技、文化推动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加,就会使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人才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使产业的区际扩张和转移具备了物质条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2、城市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不断优化,通过乘数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三)城市的开放性使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城市开放性是指城市不断地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与农村腹地进行的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城市的开放性表现为一个吸引和辐射的双向

14、过程。 1、利用城市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资金、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农村腹地的原料、燃料、资源、人才、劳动力等向城市集中; 2、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的输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城市的开放性越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就越强,如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反之,城市的开放性越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就越小,西部地区的城市大都如此。,(四)城镇规模体系的构成状况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 1、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的扩张和转移都是以城市为物质载体的,城市是产业建立和发展的依托。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扩张和转移过程中,新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要么建在城市中

15、心区域,要么建在城市郊区。 2、不同产业在扩张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企业首先选择建立在哪些城市或什么样规模的城市是有条件的。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的重工业,商贸活动频繁的金融服务业和会展业等首先选择向特大和超大城市扩张: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粗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则会选择中小城市,如酿酒、制糖、纺织业、林果业、奶制品业等。,(五)城市自身现有的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 就单个城市或城市群而言,其自身现有的工业、贸易、金融、科技、信息、通信、政治和服务等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扩张和转移的主体会对城市的各种条件做综合考察和评估,进而做出选择。 具备条件的城市和城市群就会被移

16、入新的产业,而那些不符合要求或不具备新产业进入的城市就会被排除在外。虽然某一产业在区域间的扩张和转移会产生新的潜在利润,但产业扩张和转移主体更关注这种潜在利润实现的可能程度。 因此,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是区域间产业扩张和转移的基础,它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39,第三节 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40,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即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口集中的

17、地方。决定了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城市人口所需的粮食必须由城市外部的农业提供。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 只有农业发达,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在经济上才成为可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41,第二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只提供粮食,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业部门就不能兴起;非农业部门不能形成,城市也就不能产生。 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农业和农村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资本积累。 、农业生产率决定了社会分工的程度。 、农村劳

18、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化。,43,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互动机制: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场、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工业化催生并带动了城市化 、工业经济具有明显的城市经济属性。 、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经济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充分发展。 、工业化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和促进 、城市化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要求。 二是非农产业人口的聚集拉动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扩张。 三

19、是完善的城市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条件为工业化提供了市场。 、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45,三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 现代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容量在加大,市场交换的频率在加快。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也就不断提出新要求。例如,生产运作,要求有金融、通讯、运输、研究机构的协助,产品流通,要求有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46,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质消费,也要

20、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47,四、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48,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

21、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49,四、城乡人口迁移,(一)推力与拉力 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50,(二)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970年马卜贡杰(Mabogunje)提出了该模式。 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

22、制。,马卜贡杰特别指出: 系统分析模式要比推拉因模式好,它除了能分析城乡控制性次系统和调节机能外,还考虑了各种系统间的联系,包括正负反馈和信息流动。正反馈意味着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增加,负反馈则表示乡村到城市的移民减少。,52,1、农村控制性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 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

23、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53,2、城市控制性系统 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 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可以起到制止或鼓励农民移入城市的作用。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可直接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如房屋、土地价格的制订,对木屋区或贫民窟居民的态度,对摊贩的管理以及是否设置职业介绍所等都会影响移民的数量。,54,3、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 (1)离乡背井的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重新学习求职之道、社会规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2)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以便扩大人口容量,应付新来的居民; (3)农村也需要调节,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改变产业结构

24、,以适应失去劳动力的新情况。 假如,上述三方面的调节机能失灵,往往会使移民返回原地,或发生其它社会经济问题。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调节机能。,第四节 城市化的基本趋势,几千年前,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现 在,缓慢发展,加速发展 (起步),空前发展,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18世纪中叶,在西欧、美国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从而大大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民族解放,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化向前发展。,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20世纪,进展迅速;,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2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化推进速度显著放慢;,二战之后,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起步早(产业革命后起步),城市化水平高,80后进程基本停滞;,出现逆城市化和大都市带现象;,目前重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18世纪产业革命后,西方城市起步,逆城市化现象 首先出现在英国。 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1、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 2、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 3、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二战后起步),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地区差异显著。 虚假(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城

26、市人口(亿),城市化水平(%),世界城市化进程,二、 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 200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9.2%。其中,发达国家为74.9%,欠发达国家为45.8%(中国为40.5%),最不发达国家为27.7%。,2、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 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 持续增加。,城市规模继续膨胀,市中心 环境趋于恶化,郊区城市化 推进迅速。,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生态城市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城市化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

27、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市化发展缓慢。 中期阶段: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后期阶段:农业人口比重已经不大,农业生产必须维持社会所需规模,城市化进程又趋于平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提升品质而不是追求速度。,城市化发展阶段性。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以下。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上升到左右。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大体稳定在。

28、,3、城市化进程还显示出后发加速特征 随着新发明的产生频率越来越高和新技术的应用周期越来越短,后发国家能够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在更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由此导致城市化的后发加速现象。 对于城市化规律的不断认识也对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短。 英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约用了100年(1800-1900),美国是80年(1890-1970),日本是40年(1935-1975),韩国是30年(1960-1990)。,4、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日益突出 197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量越来越超过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1980-20

29、0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了1.57亿,占世界比重下降了14.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加了12.78亿,占世界比重也上升了14.5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城市化推进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压力;城市拓展和工业生产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化总体水平低 城市化水平不平衡(亚非较低,拉美较高) 虚假城市化水(南美洲) 滞后城市化(印度、印尼、孟加拉),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评价,5、大城市的作用日益显著 1975-2000年期间:全世界的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人口比重从33.8%上升到37.4

30、%。发达国家从33.1%上升到35.9%,发展中国家从34.4%上升到37.9%。,美国: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休斯顿和迈阿密等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城镇密集区域已经拥有54%的全国人口。 欧盟:以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为核心的“五角形”区域(20-40-50区域)是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区域,其土地、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欧盟的20%、40%和50%。 日本:三大都市圈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8.1%; 韩国:首都圈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0%。 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79%。 近年来,各国在试图控制大都市过度集聚发展的同时,也都强调提升大

31、都市的全球竞争力。,6、郊区化、反城市化倾向 郊区化: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膨胀的影响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合的近郊地域变化的过程。 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郊区的现象,反城市化:又称逆城市化 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迁出城市中心,不断向城市边缘及郊区、乡村地带迁移的趋势。,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老城区再开发: 随

32、着郊区化和反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周围城镇和各类郊区组成的城市地区。其间,原有城区在基础设施和功能上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加上老人和小家庭重返市区,要求对老城区进行再开发和建设。,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1、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的健康发展紧密相关。 城市应当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的各种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障。如果农民工问题处理不当,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解决,又会形成城市内部新的二元结构,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面临机遇(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和挑战(人力素质、资源和环境约束)并存的发展形势。,一、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背景,3

33、、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日益刚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我国的人均资源和环境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当时发展条件都大为不同,必须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道路。 4、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差异相当突出。 我国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和历史背景不同,导致发展差异相当明显。2004年,东部的城市化水平为51.76%,中部为37.79%,西部为32.36%,,(1)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从计划经济下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到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并行”发展模式。 (2)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在1978

34、-2004年期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4亿,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合计占城市总数的7%,而居住人口所占比重为40%。 (3)一大批小城镇得到较快发展。建制镇从1978年的2000多个增加到2004年的几近20000个,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从20%上升到27%,出现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和经济实力的小城镇。,二、 中国城市化取得的成效,(4)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全国大约60%的工业增加值、85%的第三产业增加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80%的税收来自城市。 (5)城镇密集区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

35、极核。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区域以不足3%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4%的全国人口、4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9%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6)城乡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 (7)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基本适应。应当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质量,而不是继续追求数量。,一条国际经验、一句外国专家的话,让中国走进了城市化突进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初发表言论: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即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在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这个过程中,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经历了100年,德国经

36、历了80年,美国经历了40年,前苏联和日本分别经历了30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 “城市化水平应该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并不是由工业化来推动的,而是由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这是虚假的城市化和贫困的城市化。”,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提出,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扩张的高峰期,每年有大约18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种人口转移带来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但为中国城市增长的贡献却比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大。,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全国有660多个城市。中国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位于城市或在城市附近。

37、用不了10年时间,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即大约8.7亿人将成为城市居民;届时将有83个人口在750万以上的城市。,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的一个首要问题。,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1、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发

38、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2、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 以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提出过高的发展目标,盲目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重城市形象工程建设而不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历史遗产保护,城镇面貌千篇一律等。,三、 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面貌的趋同 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美国城市规划学者爱德蒙德培根曾评价说,“北京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伟大的单体作品” 体现当代西方文化的西单文化广场,炫耀资本的东方新天地广场,前卫怪异的国家大剧院,以及不断刷新北京城市高度的中央商务区长安街在用全部空间来压缩历史,更新记忆。,“中国600多个城市基本失去个性 传统建筑破产?” 感受“城市失忆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