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2019学年度高二3月份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a. 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b. 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c. 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d. 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故答案为d项。材
2、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2.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郑交恶时,陈、蔡、虢、卫等国能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当周桓王受伤后,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慰劳桓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3、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周郑交恶,说明分封制度被破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是战国后期,排除。3.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 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 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4、可以得出体会到,商周的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反映了当时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商周时期并未出现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明末清初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敬天的思想,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已经形成,而且儒家思想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中时间“商周时期”不符,排除。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
5、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
6、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 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 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 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 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7、。6.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a. 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较稳固b. 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d. 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从材料中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等信息来看,这种认识反映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的认识是民族交融的结果,不是儒家文化传播的结果,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三教合一没有关系,排除d项
8、。7.唐律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徙罪二年;耽误的如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这表明唐朝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强化通信管理推动经济交流c. 细密严苛律法轻罪重罚d. 完善驿传体系确保政令通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驿传制度为中央与地方政令传达、军情上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中央及时对地方、边疆进行管理防卫,加强中央地方交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驿传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管理,并非经济交流,故排除。c项,题干强调国家对驿传的重视,并非以法律实施
9、轻重为焦点,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对驿传体系完善的相关内容,排除。8.下表(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制表)反映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这一现象说明时间州试录取率1106年3%1190年1.3%13世纪1%a. 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b. 考试人数逐年下降c. 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d. 精英教育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州试录取率逐年降低,由此推出:选拔人才越来越苛刻,水平提高,精英教育不断强化。故答案为d项。abc项,材料没有反映考试内容、考试人数、
10、社会矛盾方面的问题,此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9.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 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11、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巩固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项,“消除了”“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0.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 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 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 通过分割权力
12、强化相权d.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解读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中书省。11.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 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b. 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c.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 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
13、答案】c【解析】【详解】官员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减少了办事环节,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故c正确;除奏折制度之外,皇帝获取信息还存在其他途径,不能说明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排除a;奏折制度与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无关,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奏折制度减少了办事环节,无法体现对官员的控制减弱,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员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2.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
14、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 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 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 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说明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否,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
15、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3.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正确的是a. 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 客观反映历史的真实c. 严厉斥问颠倒黑
16、白的世界d. 兼采宋词的婉约风格【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着重渲染了当时悲壮的气氛,体现了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材料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这体现了关汉卿借历史人物之口,激起汉族人民的民族情感,鼓舞当时正受到蒙古政权统治的汉族人民积极从事反抗蒙古族残酷压迫的斗争,具有吊古抚今的作用,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排除;d项,剧中对壮阔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关羽英雄气概
17、和豪迈情怀的描写,采用了宋词的豪放风格,而不是婉约派风格,排除。14.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b. 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c. 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d. 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可以看出,古希腊的妇女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妇女经济地位变化导致的。故答案为d项。a项,古希腊
18、的公民是指古希腊的成男男子,妇女不是公民,排除;b项,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完善,排除。15.公元前5世纪左右,希腊社会出现一股英雄化的趋势,一些战士、诗人被提升为英雄,这种英雄化的趋势为后世统治的神化提供了范本。这一现象a. 是城邦政治和宗教整合的产物b. 旨在维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c. 反映城邦意识形态宗教化过程d. 体现了希腊社会的个人崇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左右为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峰时期,希腊英雄化现象反映了城邦政治下对个人主义的推崇,“英雄化的趋势为后世统治的神化提供了范本”体现了神化英雄崇拜以加强统
19、治的作用,故英雄化趋势体现了城邦制度与宗教信仰的整合,故a项符合题意。b项,后世以英雄作为神化统治的手段,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故排除。c项,题干旨在阐述英雄化趋势的产生,并不代表整个城邦意识形态的宗教化过程,故排除。d项,题干阐述公元前5世纪的英雄化趋势,并不能说明希腊历史发展盛行个人崇拜,故排除。16.雅典公民大会制度规定,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有以下几类: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a. 人文主义原则b. 节约的社会风气c. 法律的严肃性d. 社会秩序的重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
20、料可知,雅典公民大会规定不能在大会上发言的几类人都是违背正常伦理道德秩序的人,这些规定主要是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原则;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几类人不只是挥霍财产的人,还有其他种类,因此并非旨在强调节约的社会风气;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规定重视的是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不是强调法律的严肃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7.亚里士多德总结雅典城邦政治时说:“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意在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b. 公民直接参政是民主的最高体现c
21、. 雅典城邦公民参政意识日趋增强d. 城邦制度推动了公民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故排除a项;公民直接参政属于直接民主,存在一定的弊端,并非是民主的最高体现,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从体现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故排除c项。根据“它的最高统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可知亚里士多德意在强调城邦对公民政治的推动,故选d项。18.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450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这说明雅典a. 重视公民公平参政b. 议事会职权的下降c. 政
22、治机构人员众多d. 民主已发展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450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说明雅典公民可以公平、平等参政,雅典民主不断完善,故a正确;材料反映参加议事会的议员资格限制逐步放开,无法体现议事会职权的下降,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机构人员众多,排除c;材料反映参加议事会的议员资格限制逐步放开,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雅典民主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d。19.公元前483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面前,要他帮自己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间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
23、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都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a. 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b. 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c. 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答案】c【解析】【详解】市民仅仅因为讨厌人们到处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通过陶片放逐法想将之放逐,这恰恰说明陶片放逐法并没有达到其最初的目的,而是成了公民滥用权力实现自身欲望的一种工具,故选c;题干仅仅反映的是一个公民与阿里斯提德之间的关系,没法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故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政客利用这个公民来打击阿里斯提德,故b
24、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中的市民没有说是贵族还是平民,故d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20.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b.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d. 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
25、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知,罗马帝国前后实行嫁妆婚姻制的不同,说明了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排除;c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女性不可能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罗马法中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21.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说,通过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因此,这一“由爱统治的社会”超越了“城市的围墙”,而具有了世界性。这体现了罗马法强调a. 维护人类共同体b. 宗教是最高权威c. 节制是公民义务d. 法律具有强制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通过
26、法律,我们能与诸神共同联结于一个城市之中,宇宙乃是人与诸神的共同家园。”可知,罗马法强调维护人类共同体,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可以看出的是人和神是一种平等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节制是公民义务,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法律的世界性,未体现法律具有强制性,d选项排除。【点睛】罗马法的评价:1、对当时: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伴随着帝国的扩张,大量的自由市建立,帝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被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2、对后世的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
27、的法律形式。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22.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到公元2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a. 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 不过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c. 具有深厚的阶级色彩d. 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来看,说明当时罗马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需要学习罗马法,许多职业需要罗马法。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已形成完备的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对奴隶主统治的作用,排除b
28、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阶级色彩,排除c项。23.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a. 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b. 培养官员的社会责任感c. 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d.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限制了执政官的部分权力,避免了以权谋私,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故选a;材料只是针对执政官而言,且与社会责任感无关,排除b;公元前509年并非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的信息,排除d。24.十二铜表
29、法第八表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据此可知,罗马法a. 注重公法而忽视私法b. 一定程度限制了言论自由c. 注重保护贵族的特权d. 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对诽谤或侮辱他人以及作伪证的行为进行处罚,这体现了理性的因素,但对诽谤或侮辱他人以及作伪证都处以死刑,则体现了非理性因素,故d正确;材料没有将公法与私法进行比较,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对诽谤或侮辱他人以及作伪证的行为进行处罚,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贵族的特权,故c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
30、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两汉律家辈出,研究律学之风盛行。西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魏晋时期,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官府设立“律博士”,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经过之前近七百多年的学术积累,律学发展到唐代已经完全成熟,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隋唐时期,中国律学著作为日本学者所广泛引用,在日本保留至今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到一
31、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宋朝时,不仅各代皇帝精通法律、重视法律,士大夫阶层也都是具有极高法律素养之人。明清时期,统治者不仅要求对国家法典大明律和大清律例进行全民讲读,也对私家注律更加重视,律学著作的种类达到了中国历史之最,律家的人数与创造力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摘编自何勤华以古代中国与日本为中心的中华法系之律家考材料二 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以留学归国的法政留学生为主体,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形成了我国第一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他们以兼通中西法律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从世界法律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以现实批判的精神,反思当时的法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和
32、实际的改进方案。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以在朝官员或在野学者等不同身份,穷毕生所学投身到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在历届国家政权的主持下,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摘编自刘宝东职业法学家群体与近代中国法制转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特点并分析其社会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职业法学家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贡献。(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特点:成份多元化;法律素养高;社会地位显著。作用:研究律文,修订法律,从事司法实践;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
33、才。(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近代教育的变革。贡献: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3)政府应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外法制文化相互借鉴。【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既有政治家、司法官员、在法律研究领域著书立说的律学家,还有经学家”得出成份多元化;根据“爱好法律并具有极高的法律素养”“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得出法律素养高;根据“律学地位和经学同等重要,成为并立的学府”得出社会地位显
34、著。作用:根据“研究律学之风盛行”得出研究律文,根据“唐律疏议就是由唐代一批对法律有研究的社会精英,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编纂”得出修订法律,根据“看到一些唐代民间律家的活动印记”得出从事司法实践;根据“开创了律学专门学府的先例”得出传授律学,培养法律人才。(2)历史背景:根据“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肇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西方法制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为补充”得出近代教育的变革。贡献:根据“以本土法律教育培养的法政人才”得出推动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根据“构建起一套近代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相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法律制度,现代的法律理念也随之传播衍生”得出有利于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构建起近代法律制度,促进了法制近代化。(3)综合材料,可从重视法制教育和法制人才的培养、律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借鉴中外法制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修建性设计合同范本
- 10万吨煤矿合同范本
- 单位只交社保合同范本
- 公司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出售机械板车合同范本
- 医药培训销售合同范本
- 个人精装房租赁合同范例
- 保洁大扫除合同范本
- 买汽车有没有三包合同范本
- 加工基地 合同范本
- 二年级上册劳动《理床铺》课件
- DB11T 1787-2020 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 其他行业
- 雷达原理第6版丁鹭飞课后参考答案
- 《预防流感》主题班会教案3篇
- 2024年大学试题(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高空作业的技术交底
-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广西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 校园招聘活动策划方案(6篇)
- 数字二维动画课程设计
- 中国卫生巾行业消费形势与竞争格局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