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_第1页
《驿路梨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_第2页
《驿路梨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_第3页
《驿路梨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_第4页
《驿路梨花》说课稿——获奖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驿路梨花说课稿一、说课稿:我执教的篇目是驿路梨花,准备在一课时内完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册是按照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组元的,着重训练记叙能力,兼及说明、议论的起步,认识文体的一些交叉现象。第六单元就属于记叙文、说明文混合编排的情况,它的单元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辨析记叙中的抒情,以及说明中的记叙,一个是快速阅读训练。编者所设立的驿路梨花的前两个训练重点,即体会记叙中的抒情以及快速阅读就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的,后一个训练重点,也就是人物的直接与间接描写,则是针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后的八道练习题有六道是针对训练重点的,其他两道分别针对的是思路和主题。在仔细地研读了这篇课

2、文以后,我认为,直接和间接描写虽然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但是,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加上它和本文巧妙的构思相比,还不是作者最得意的地方,所以无须多费口舌;快速阅读是单元训练重点,可以贯穿在本单元的各篇课文的教学之中,不一定要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我确定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这样两条:一、学习本文新颖的构思,巧妙的结构;二、体会记叙中的抒情,其中第二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的做法是:一、狠抓语言因素,语文姓“语”,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这是语文的个性。刚才已经说过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记叙中的抒情,阅读提示里说记叙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或者是在记

3、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驿路梨花属于后者,那么怎么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显然是一个难点,而对于老师来讲同样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怎么办呢?我是从语言上寻找突破口的,试图通过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品味,比如对第四节、第六节中一些形容词、副词进行集中的分析,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想说明一点,我这里所说的语言分析并不是撇开思想内容冷冰冰地去分析一些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力求做到文道合一。第二,落实双基,以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不耍花头,使这堂课能够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切实地发生一定的作用,坚持做到无论讲练、不管多少,务求到位。就拿朗读训练来说,我

4、把它分为两个层面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个层面的要求是做到准确、流畅,这是在初读以后应该达到的要求;第二个层面是要求有理解有感情的读,按照教学大纲上的说法就是要读得传神,这个应该是在深入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以后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我觉得这样的训练较之过去那种读是为讲服务的水过地皮湿的教法要有效得多。落实双基,并不只包括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法的指导。所以在本堂课,我将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培养他们查字典、动笔圈划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将注重对他们学法的指导。(说明:这节课执教于1996年12月,地点在南京金陵中学科学馆,

5、当时我正在参加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省中学语文评优课。共有十二位选手参赛,各大市选派一人(当时泰州和宿迁还未独立设市),因为南京是举办地,所以追加了一人。提前半天抽签,决定篇目。封闭备课。先说课后上课。当时的紧张情形,今犹在目。以上是我的说课稿。我的说课有三个特点:一是对权威说法敢于质疑,如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二是抓住重点,首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做了准确定位,然后重点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三是创新教法,明确提出三读教学法的概念,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兴趣。详见三读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刚才经过咱们画廊的

6、时候,看到书法老师写的一副字,写得很好,我对其中的一句特别感兴趣:梨花千树雪。原因是今天咱们学习的就是一篇跟梨花有关的动人的故事驿路梨花。(说明:这个导语是临时想出来的。课前一直没有想到太好的导语,本打算开门见山。因为我抽的是上午第二节课,选手之间又不能相互听课,说完课后只好在校园里转悠。无意间转到了宣传廊,无意间看到了这副字。忽然想到,何不从此导入,一来和课题相关,二来又能拉近和学生间的距离。为了强化这种亲近感,我连画廊都说成是“咱们的画廊”。)这个字“驿路”,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注释,看看什么叫做驿路,意思是什么呢。哪位同学读一下。好,这位同学你来读。生:驿路又为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

7、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师:好,请坐。大家了解了驿路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这个“驿”的写法,跟翻译的译要区别开,是马字旁的驿。(说明:处理得不到位。更好的办法是,分析一下字形,让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对形近字进行区别,减少错别字。)下面请同学们把材料拿出来,自由自在地朗读一遍。但是要注意要用心。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来勾画生字词,常用字词,有注释的看注释,没有注释的查字典。生:(朗读课文。)师: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师:刚才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有的同学习惯比较好,一边看材料一边勾画,还有查字典的。但也有个别同学没有动笔。刚才我提出了要求,现在我要检查,请两位

8、同学上来听写。第一个,露宿,给“宿”注音,“宿”有没有其他的音,也请你注出来。第二个,喷香,给“喷”注音,那么这个“喷”还有没有其他的音,如果有请注出来第三个,写一组形似字,可以用大括号把它括起来,修葺的“葺”。接着写一个鹿茸的“茸”,和“葺”是形似字。最后一组,仍然是形似字,竹篾的“篾”,轻蔑的“蔑”。写好以后检查一下,觉得没有问题就可以下去了。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同学的完成情况。首先看男同学的,露宿的“宿”,注音对了吗?生:对。师:其他音谁能组个词?生:宿i,老师工作半宿的“宿”。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一个半宿,咱们一般不这么说,说一宿,工作一宿。宿xi,谁能组个词?生:星宿xi。师:这个喷香的

9、喷pn注音对吧,还可以读喷pn,这个大家一起说就行了。生:喷泉。师:形似字,这两组,也对了吧?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形似字、多音字,注意它们的细微差别。这位男同学完成的情况不错。女同学的可能有点问题。看出来了吗?生:看出来了。师:好,你说说看。生:她少了一个,而且她的露宿的“宿”的拼音错了。师:我们宽松一点,给她80分。另外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书写,写字不光要做到正确,还得做到规规美观。那么两位同学的书写哪位更好一些?生:男同学的。师:男同学的书写结体端正,希望大家向他学习。下面检查一下朗读。课文很长,不可能全读了,我请一个同学读16节。生:(读书。)师:好,请坐。她的朗读有没有什么问题?生:有。师:

10、有什么问题?你说。生:寨zhi读成了zi。师:还有吗?你说。生:还有一个同行xng,她读成了hng。师:还有,你说。生:走路的“走”应该是平舌音,她读成了翘舌音。师:还有一些,那么主要的大家都找出来了。朗读,首先要做到准确流畅。何谓准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为准确。什么叫流畅?不回读,不读错句子叫流畅。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基本上还可以,但是还没有完全做到准确流畅。大家一起来读一下,我起个头:“山,好大的山啊。”生:(齐读。) (说明:这一部分好像是花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对评优课或公开课而言,这一环节很不好看。但我认为这很有用。我现在教高三,还要求学生有一本字词练习本。因为社会上对语文

11、教学批评得最多的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而下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张嘴就读错,一下笔就写错。语文课要有效,基础训练是须臾不可少的。)师:刚才经过检查发现大家自读预习的效果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下面咱们要来进一步研读一下这篇课文。体会在结构、构思处的巧妙之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导读思考题来速读课文。第一题:按照出现的顺序,说出本文涉及的人物,并说出哪些属于直接描写,哪些属于间接描写。第二题:(1)这些人物都在寻找一些什么问题的答案?(2)按照时间顺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现在就根据这几个思考题速读课文。请默读,根据思考题勾画要点,一会我们来讨论。(这个地方安排默

12、读而不是朗读是有所考虑的,倒不是为了呈现读的方式的多元化,而是因为我认为就思考而言,默读的效率要高于朗读。)生:(速读课文。)师:按照出现的顺序,本文出现了那几个人物呢?生:本文写了这样几个人物,“我”和老于,瑶族的老人以及几位姑娘,解放军和梨花,其中“我”和老于,瑶族的老人以及几位姑娘是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描写。师:说慢点,首先是生:是“我”和老于。师:(板书)然后呢?生:瑶族的老人师:(板书)生:然后是一群姑娘。师:(板书)生:以及解放军和梨花。师:(板书)生:其中“我”和老于,以及瑶族的老人和一群姑娘是直接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描写。师:解放军和梨花是间接描写。好,我们用小括

13、号标一下。(板书)看来第一个问题上难度不大。按照出场的顺序,先写了“我”和老于,接着引出瑶族老人,一群姑娘,最后出现的是解放军和梨花。其中解放军和梨花不是正式的出场,而是在别人的介绍中侧面出场的。我们来看第二小题,这些人物都是在寻找一个什么问题的答案呢?生:他们在寻找深山之中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师:哦,寻找小茅屋的主人。那么这个实际上这就是文章的线索。按照时间的顺序,茅屋的建造以及它照料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根据这个板书能不能说一说。茅屋的建造和它照料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按照时间的顺序,看着板书就行了,能说一下吗?是由谁建造的,在这之后又怎么样,经过了哪些人的照料?说说看。(说明:很多东西是需要回味的

14、。不做这个实录的整理,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如此粗糙、拖沓。记得当时有位评委私下里跟我说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时,我还很有些不服气,现在想想,不觉脸红。上面这一段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生:这个小屋原先是由解放军叔叔造的,后来由梨花照料,在梨花出嫁之后由她的妹妹照料。之后,“我”跟老于还有瑶族老人又过来把小屋修建了一番。师:好,请坐。说的对不对?生:对。 (说明:我发现自己到这时已有过多次这样的提问对不对、是不是,不客气地讲,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提问方式,把学生当成了“表决器”,是一种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师:如果是按照时间顺序确实应该是这样的。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作者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写呢?

15、他可不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交代呢?也就是说他先写解放军造这个茅屋,然后写梨花、她的妹妹来照料这个茅屋,然后写到我和老于,行不行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他这样给给读者设了个悬念,都想知道这个茅屋的主人是谁,就读下去了。师:啊,说得非常的好。设悬念,是不是?如果是按照正常的顺序写下来的话,那么就显得平淡无味,现在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写,就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使人愿意读它,是不是?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巧妙之处,是不是?那么作者这样写仅仅是出于这一个目的吗?不要着急,下面我们往后再来分析的时候,回过头来还要说它,实际上作者这样构思,还有他一个巧妙之处,隐藏着他的一个动机,现在我们先不去管它。(说明

16、:这个地方值得说一句。实事求是地讲,这是我比较得意的地方,虽然所有的评课者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它。我认为上课和写文章很相似,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亦如此。起承转合,铺垫照应自可使课堂教学摇曳多姿。再有,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就是善设悬念,我亦在此设置悬念,岂不相映成趣?)刚才,咱们通过自读、导读,对这篇文章构思的特点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本文除了构思很有特色之外,语言上也很有特点,主要就体现在作者的感情不是直白地宣泄而是在文字中间,在字里行间慢慢地刚才有个同学在底下接一句,非常好渗透出来,那么咱们现在就来品读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品读来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首先我提出一个词梨花。梨花在文中出现了很

17、多次,请你品读三个地方,一个是第四节的梨花,一个是第二十五节的梨花,一个是三十七节的梨花,大家结合上下文来琢磨琢磨这个梨花在第四节、第二十五节、第三十七节中各是什么含义,都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自己在底下读一读,找到那个词,把它画下来,结合上下语境,揣摩一下,一会我们来找同学说一说,好吗?也可以和同位之间讨论。生:(读文章,讨论。)师:首先看第四节,这里边有一个“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个梨花怎么理解?谁说一下? 生:这里的梨花是指在自然界中实实在在的梨花。师:好。第二十五节呢?二十五节这个梨花怎么理解?“多好的梨花啊”是吧?这个梨花怎么理解?还是自然界的梨花

18、吗? 生:这里的梨花指的是这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前面写着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师:哦,在哪了?你给我们说清楚,在前面哪个地方?生:前面第二十四小节的“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师:哦,哈尼小姑娘,不是“良”。哈尼小姑娘,这里他是结合的前文对不对?实际上不要在二十四节,在二十五节能不能找到?生:能。师:那“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接着来了一句“多好的梨花啊!”对吧?很显然是赞美这个小姑娘的。当然,他找的也很好。这姑娘叫什么呢?他又往前面找了,是不是啊?也很好,很聪明。我们再来看第三十七节,最后一个梨花。这个梨花的理解有点难度了。居然还有那么多同学

19、举手吗?好,你说。生:这里的梨花就是用那洁白的自然界中的梨花精神来进一步地赞美梨花姐妹。师:通过你的表述,我理解你把这个梨花理解为梨花精神,那么这个梨花精神具体一点说是什么精神?生:是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师: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书上有这样的话吗?能找到根据吗?生:有的,第三十三节,解放军说的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师:好,是雷锋同志教,不是叫,教我们这样做的。还有你说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这个词书里面出现了吗?生:没有。师:没有吗?生:有,小姑娘要用她那,第二十四节,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别人。师:二十四节最后一句,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对不对?好,请坐。回答得相当好,说明她

20、对课文非常熟悉。我很满意。这个梨花是指梨花精神,也就是指那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那么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总不能说是雷锋精神处处开吧?生:这句话表面上是指路面上有非常多的梨花,非常好看,实际上在课文中它指的是助人为乐的精神遍布全国各地。师:助人为乐的精神遍布全国各地这种说法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和课文本身结合得还不够紧密。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刚才讲过了,这篇文章是围绕谁是小屋主人写了“我”和老于、瑶族老人、一群姑娘他们的言行举止。写这些是干什么的呢?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共性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动机,还记得前面咱们留了一个问题吗?他这种构思的目的是什么

21、?除了引起波澜之外,还有没有呢?(说明:前为伏笔,此为照应。)生:是指热心帮助人,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精神广泛传播,教育无数过路人,并且是后继有人。师:说得相当好,但是还不太具体。你说发扬光大了,通过谁,在课文中在哪些人身上可以体现出雷锋精神传递下去了?生:是当梨花出嫁之后,她的妹妹又接下了照顾小茅屋的责任,经常来照看这个小茅屋。师:哦,就梨花妹妹,还有吗?生:还有一个瑶族老人。师:哦,瑶族老人做什么好事了?生:是来送粮食的。师:哦,送粮食的,就光他吗?“我”没干好事吗?生:还有“我”和老于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师:很好,请坐,这样回答才是完整的,对不对?实际上“我”和老于也干了好事,我们修葺

22、了一下茅屋,挖开水沟,给茅屋搭了些茅草。现在,作者构思的另一个特点我们明白了没有?按照这种结构来写,一个是引起悬念,兴起波澜,再一个也能够显示出雷锋精神在这些人之间传递并发扬光大了。联系课文实际我们才能更为深入或者到位的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的含义,这里的梨花实际上不光是指自然界的梨花,也不仅仅指梨花姑娘,而是指梨花精神、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精神文明之花。对不对?生:对。师:刚品完了一处词语,我们现在来看第四节和第六节。(说明:语言品读也应有一定的顺序,一般我是按照语言单位的大小来组织的。)我们来看看第四节和第六节又是怎么在字里行间透漏出作者的感情的。我先请大把

23、它读一遍。不要读第五节了,完了以后我再读一遍,你比较两种读法哪一种更好。我起头大家一起读:“白色梨花”,预备齐。生:(齐读) (说明:有些人反对齐读,我看要分析。总是齐读肯定不对,既干扰思维,又不利于个性发展。但是也要看到齐读的作用,有点像乐队中鼓的作用,靠它提神,有时还真需要它一棰定音。前面的课文分析思辩性很强,学生可能有点疲倦,这时放声读书,既是一种缓解,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教学单元的开启。)师:读得很好,我注意听了,没有一个同学读错或添字漏字的,准确流畅做到了。我来读一遍你们听听。(读)我读得怎么样?咱们比较一下,哪位同学说一下,你觉得这两种读法谁读得好?(说明:这个地方我用了换字法,

24、以期引起学生比较的兴趣。关于这一做法当时有争议,现在也还有。有人认为经典文字是不容窜改的,有亵渎经典之嫌。我以为有些夸大其辞。我对所谓不刊之论一向表示怀疑,就连牛顿定律都有适用范围,何况是富有多义性的语言文字。退一步讲,以所谓经典文字作参照,体会遣词造句之妙有何不可。据说不少语言学大师经常会拿一本无标点的说文解字让学生句读,出现类似“夔,一足也”的笑话并不鲜见,也未见得说是亵渎经典。)生:我们。师:你们不能仗势欺人,(说明:这句话在当时也引起了争议。据说有两位老师下课后就辩论了起来。一位说这话不妥,有伤害学生之嫌。另一位说无非是句玩笑话,不必当真。我想说的是,这句话纯粹是脱口而出,意在激将,逗

25、出学生的争辩欲望。)为什么你们读得好,我还觉得我读得好哩。你说。生:因为我们读的具体地描写了梨花是怎样怎样的美,而您读得就十分的枯燥、单调。师:我非常欣赏她的发言,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还用了“您”字,特别有礼貌,我觉得南京的学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我读的确实没大有意思,是不是啊?我抠掉了一些词语,是哪些词语能找到吗?第四节抠掉了什么?生:开满枝头。师:第六节呢?生:“淡淡的”、“忽明忽暗的”、“凉凉的”、“白色”、“轻轻”,还有“飘”。大家琢磨琢磨,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好,说我们一读就很美,您一读就枯燥乏味,没劲,那么这些词美在什么地方?不能光说美真美好极了,“满”字用上

26、为什么就比不用这个字显得美?你说。生:因为他写这个“满”字就表明了梨花非常的多,花团锦簇。师:花团锦簇,书里边的话。“赶趟”挤着在那开。满,花繁叶茂,是不是?我要说“开”了,那怎么理解都行,一朵、两朵、三朵,一棵树上就开两三朵花能好看吗?不好看,不美了。繁花,很美。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个淡淡的月光,忽明忽暗,这都是写月光的,对吧?写出月光的什么美?能说说吗?谁说?我刚才听到同学说朦胧的美,对吧?说得简直好极了,我备课都没想到这一条。朦胧、淡淡而且忽明忽暗,确实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那夜色怎么样?他说是凉凉的,我去掉点不行吗?加个“凉凉的”干什么?有什么好处?觉得风吹起来怎么样?让人感到怎样?生:清

27、爽。师:爽,舒服,美,自在。“白色”,我去掉“白色”光说花瓣行不行?这“白”说明什么?生:纯洁。师:他实际上用梨花的美来干什么呀?我们读完全文应该知道了,来衬托梨花精神的,梨花其人的。所以这个地方白色一定要加上,纯洁,象征着纯洁。那么“轻轻地飘着”写出花的什么状态?生:飘逸。师:飘逸。所以这也是不能丢的。大家理解了吧,这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啊!对不对啊?我一去掉感觉就不对劲了。加上以后,美。光品是不够的,会读吗?能读好吗?我来读读你们看看怎么样。(读)行不行?生:不行。师:不行,为什么?生:没有突出梨花的美。师:没有突出梨花的美,我怎么没突出,怪突出了。生:没有突出一种自然的美。师:说得怎

28、么那么好呢!请坐。你不能认为加重语调就读出味了,轻重缓急也不是绝对的,应该根据这段文字的感情基调。是不是?我再读一遍,行不行?生:行。师:听听。(读)行不行?生:行。师:别光夸我,我现在要请你们读了。请同学来读读试试,我示范过了,看你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读出感情来。我起头:“一轮”生:(读)师:读得比第一遍要好。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自读、导读、教读,掌握了文章构思上的特点,并且品味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大家回去以后要继续品味。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生:老师再见。附板书: 驿路梨花 我和老余 一群姑娘 彭荆风 寻找 小屋 主人 ?(线索) 瑶族老人 (解放军) (梨花)

29、(说明:我比较看重板书设计,我把板书设计看作一节课的纲,纲举则目张。备课时我一般不写教案,有板书,足矣。记得课后一位老教师向我索要教案时,我只好如实相告,他竟然不信,忿忿而去。后来评委会也向我要教案,我只好勉强画了几笔,敷衍了事。本课的板书设计还是比较有创意的,采用了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及结构特点予以了形象而直观的揭示,而且,我最得意的是,示意图很好地体现了本文情节波澜起伏的特点,为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专家评课辑录评委王在:这堂课根据“三读法”设计,目标很明确,教法的运用比较娴熟。教者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根据“教书育人”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抓住学生发言中用的一个“您”字,肯定其“很有礼貌”,可见教者是个“有心人”。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运用教学语言的功力方面还显得有点欠缺。评委许伯明:教者洒脱自如,亲切自然。运用“三读法”的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主体性原则,颇有新意。评委严淡如:这堂课给听课者展示了徐州市“三读法”教学模式: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