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案 麓版必修_第1页
高中历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案 麓版必修_第2页
高中历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案 麓版必修_第3页
高中历史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案 麓版必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苏维埃政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措施: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

2、、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必要性: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2主要内容: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5认识: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和五年计划实施。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3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5评价:积极影响: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

4、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弊端:政治方面的: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d.长期僵硬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世界影响: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5、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争霸局面形成。2内容:农业改革:允许集体农庄的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垦荒,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6、,造成混乱。二、勃烈日列夫改革1内容: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19061982)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2局限性: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后期趋于保守。与美国军备竞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1985年经济全面滑坡的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过程: “加速国家的社

7、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提出,改革开始。首先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失利原因: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四、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

8、必需的、必要的。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黑色星期四”1背景和原因: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应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生产力使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根本原因);美国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经济繁荣带动了股票价格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渡。(具体原因)到20世纪20年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人们的投资信心开始下降。2危机爆发:1929

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危机爆发后,美国胡佛政府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二、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1过程: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的部门。2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3影响: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国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三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措施:整顿财政金融:整顿银行、统制货

10、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调节农业生产:缩减耕地和农产品,控制市场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颁布社会保障法;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刺激消费。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5影响:直接影响: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四、凯恩斯主义1、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自由放任的经济

11、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主张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 凯恩斯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而它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

12、命”。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与凯恩斯主义基本一致。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一、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2)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为各国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3)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为各国提供了实践经验。2、表现: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将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如:英、法、德。制定经济计划,规划和引导经济发展。如:日本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起到了鼓舞人心、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

13、的高速发展。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如:美国。二、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化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表现:股票分散化,即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企业普通职工和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吸收社会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2)“经营者革命”企业管理专业化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对企业经营者提出更高要求表现: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企业,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中间阶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三、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 资金来源及种类:特点: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影响:利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