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察今教案设计_第1页
关于察今教案设计_第2页
关于察今教案设计_第3页
关于察今教案设计_第4页
关于察今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察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的变法观点和人的主观认识必须适应时代和客观形势的道理。2. 学习逐层论证的写法。3. 了解设喻在论证中的作用。教学设想本文拟用诵读教法,在诵读中逐段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当堂基本成诵。应当注意的是:1. 诵读方式力求多样化,使课堂上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尤其要重视背诵的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粗知大意、诵读练习、发现问题、深入理解和巩固记忆诸环节形成一条 “教学活动链”。2. 疏通文义的重点不在词语注释, 而在上下文意的贯穿理解上。教师可以只提出问题或作出指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 不搞“对号入座”式的翻译。3. 努力减少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例如

2、关于吕不韦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不宜过多。本课拟用三课时进行讲读,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吕氏春秋和吕不韦,介绍时代背景,大略划分结构,诵读第 1、2 段。第二课时:诵读第 3、4 段,复述故事练习。第三课时:诵读第5、6 段,分析设喻的种类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词语。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课导入新课。1. 学生以采草药雁荡山为例说明小科学论文的特点,强调以说明为手段。2. 教师指出,察今是一篇古代政论。察今,就是要察明当今的实际情况。察今的目的是要变法。要变法,就要说明变法的必要性,就要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这样才算得旗帜鲜明。二、齐读课文一遍。说明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中哪些话是说明变法的必

3、要性的,哪些话是批驳沿袭先王成法的主张的, 它的论证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但不要求作答。读后再指出,课文中批驳沿袭先生成法的主张的话很多,这说明本文的针对性很强,因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股反对变法的势力。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1. 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在秦庄襄王元年(前 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 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夜。 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 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2. 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4、“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四、分析结构。说明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 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进行。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1. 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第 1 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第 2 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第 3 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而法之”,“岂不悲哉” 。第 4 段:“世易时移,

5、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第 5 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第 6 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2. 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据此可见,第 1、2 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第 3 至 6 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由

6、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五、诵读第 1 段。1. 提示和疏通文义。注意对设问的回答: 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 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 “虚实”“浮沉”等。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2. 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六、 第

7、 2 段。1. 提示和疏通文 。(也可采用提 形式,下同)“要”,求也,引申 需要。 “有要于 ”就是 代的需要, 是推 的前提。“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 上段末句的,“法 今而在”呼 上文“ 人弗 益”。由“不可法”引出新命 :“ 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 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 了突出先王 法的精神,用 方式,又重复了“ 点”(即“先王之所以 法者”)。“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 点。“古今一也” “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 的,指法令的制定必 适 代的需要。“ ”, 里是“以 ”的意思。 句 也可以写成“ 乎以近知 ”,可 “ 在”

8、。“日月之行”“天下之寒”“ 之藏”的“之”,都是助 ,只有 整音 的作用。2. 学生分 。第一 :“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第二 :“故察己 可以知人一鼎之 。”3. 背 。重点是第二 。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 提示他 :本 有三 排比句,第一 采用“察 可以知”句型,是 提;第二 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 采用“而知”句型,是 例。七、留作 。1. 背 第 1、2 段,准 第 3、4 段。2. 思考 后 第二 。第二 一、 作 。1. 背 第 1、2 段。2. 解 下面句中加点的字:上胡不先王之法(取法,效法法令制度)二、 第 3 段。1. 提示和疏通文 。“ ”:左 庄公二十九年:“

9、凡 ,有 鼓曰伐,无曰侵, 曰 。”孔疏:“ 者,重衣之名。倍道 行,掩其不 ,忽然而至,若披衣然。”“水已 ” :指水位 化。下文“益”,仍用本 。“益多” ,就是上 了 多。“此其所以 也”:判断句,代 作主 ,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 就是它失 的原因”。“ ”: 来有多种解 (如“ ”通“ ”,“ ” “异”)。 本注 用的是引申法,“ ” 不合, “不适 ”是正确的。“以此 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 。2. 学生 本段行文 次。步 是: (1) 一段; (2) 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 (3) 分析 个故事,指出 人失 的原 (不 情况 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 行 ); (4) 件事

10、 治国有怎 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制定来 付新的情况)。最后划 次如下:叙述故事分析故事推及“先王之法”先表之 可 (要于 )水 益多 不可 其 已 ,不可法之3. 逐 背 。4. 本段大意。 :“循表夜涉”的 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 ,不察今。)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 ,其 果是可悲的。 是从反面 “察今”的必要性。三、 第 4 段。1. 提示和疏通文 。“故治国无法 乱,悖乱不可以持国”:先分 “乱”和“悖”,而后 “悖乱”。“悖”,又同“背”,“背” 不可行,是再引申。重点是“守法而弗 悖”一句,承“循表夜涉”故事而来。“病 而 不 ” 一句批庸医而言

11、, 要注意上句“ 亦万 ”的句号。 是前后两句是从正反两面 。“凡 事必循法以 ”承段首“治国无法 乱”,可 “ 事”是指 理国家大事, 不是泛指。句中的“以”,用法同“而”(跟“因 而 ”的“而”相 ,可 )。“ 法者因 而化”承上文“守法而弗 悖”。“因”,与“循”同 (“因 而化”跟“循法而 ”相 ,所 互文 是也)。“因 而化”,即随着 代情况的 化而 化之意。以上两句,重点是 一句。 “ 法者”是泛指,包括所有能据当前客 情况制定新法令的人,由此引出下文“七十一圣”。“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 异也”: 是用事 来 “ 法者因 而化” 一 断的。作者在 里提出了“ 法”的一条重要原 :“

12、法”不能出自人的主 愿望,不是刻意求新(“非 相反”),而是 代 化的要求(“ 异也”)。“故曰此先王之千里也”: 句 “ 法”的目的在于取得 效果。“功名”,功 和名声,功 是造福于众的,名声 是个人的收 ,指 效果而言。 句 本注 中是 解 的:“那所 成功名,是古代国君所追求的目 , 是他的,千里 。”笔者 ,“是他的千里 ”一句 。“千里 ”是手段,不是目 。作者 “此先王之千里也”,指上文“良 期乎千里”中的“千里”,是千里行程的意思, 不是“千里马” 的省称。说“成功名”是先王的“千里马”,就把目标和手段混为一谈了。2. 划层次,分层练习背诵。第一层(段首至“今为殇子矣”)说明时代

13、在变化,法令制度也要跟着变化。第二层(“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至段末)说明变法的目标是实际效果。3. 检查背诵。先背第 4 段;然后将第 3、4 段连起来背一遍。四、留作业。1. 连贯背诵第 1 至 4 段,准备诵读第 5、6 段,并将这两段译成现代汉语(口译);2. 做练习第三、四题。第三课时一、检查作业。1. 查背诵(第 1 至 4 段)。2. 查口译(第 5、6 段)。步骤:先齐读原文一遍, 然后逐段译述 (不要求“字字落实” )大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这种方式疏通文义) 。主要要求是两条:(1) 内容忠于原作,可信;(2) 译文应是通顺的现代语, 没有“古气”。附第 5 段译文及说明:

14、 文有个 江的楚国人,他的宝 从船上掉到水里,赶 在船 刻了个 号, :“ 儿是我的宝 掉下去的地方。”船(到 岸)停下了,他从刻着 号的地方下水找 。船已移 了,可是 没有移 ,像 找宝 , 不是很糊涂 ?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国家,就同刻舟求 一 。 代已 改 了,法令制度却不改。用 种方式来治理国家, 道不是很困 ! 明 句 文 充了“到 岸”一 ,如不 充,有可能被 涉江者 而“舟止”,下文作者的 就 得缺乏根据了。原文“求 若此”,其 序跟 代 有 , 文将“求 ”和“若此” 倒 来,才符合 代 。第 6 段 文及 明: 文有个人从江 ,看 一个大人正 着 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 儿啼

15、哭起来。 个人便 他 什么要 做,那大人 :“ 孩子的爸爸很会游泳,(他必定也会游泳的。)”孩子的爸爸尽管会游泳,他的孩子(出生不久), 道也会游泳 ?用 种方式来 理事情,也必然是行不通的。楚国人 理政事,跟 种方式 相似。 明“有者”是文言文的 句式, 出来很累 ,所以稍加改 ;“引”, 本注 “ ,拉”。 儿是不足周 的孩子,不能 拉。 “引” “ ”,才符合情理。此句用意 。古人写 究意会, 括号里 充的 的意思 上已包含在上句中,但译成现代语,还是明白地说了出来为好。 下文补充“出生不久”一语,理由同此。二、诵读第 5 段。1. 提示:也分三小层:叙事、评事、引申到治国。这个设喻跟“

16、循表夜涉”有相似之处,但前者说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水位上升),这个设喻说的地点的变化 (舟行而剑不行) 。“时已徙矣”承上文“舟已行矣”, “而法不徙”承上文“而剑不行”。2. 诵读练习与检查。三、诵读第 6 段。1. 提示:也可分为叙事、评事、引申说理三小层;评事只有一句话:“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事荒谬,不言而喻。2. 诵读练习与检查。四、总结全课。1. 关于逐层论证的方法。步骤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细读第 1、2 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察今”这个中心论点的。说说第 3、4 段跟这一论点有什么关系。最后两个寓言故事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用这两个寓言结束全文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做小结。

17、附小结要点如下:首先提出 “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的论断,理由有二: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已有损益;其二、“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而“时不与法俱在”。由此再推出第二个论断:“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然后指出,从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是先王为法的基本原则。 最后自然得出 “察己”“察今”的论点 “察己”为宾,“察今”为主。“循表夜涉” 一事,要害在于不 “察今”(不知“澭水暴益” )而“师古”(依先“表”而涉),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由此作出又一个论断:“守法而弗变则悖”。再加以引申,又得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断,并以良医用药为喻,以七十一圣法皆不同为证,突出地说明了

18、变法的必要性,唯有变法才能成就功名。“变法”,是“察今”的结果, “察今”而后知“势异”于前,知“势异”则必“变法”。前 4 段是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最后两段则带有嘲讽性,以“刻舟求剑”和“引婴投江”二事辛辣地讥讽那些只知死守先王之法而不察今的治国者。这是政论作品常有的特色。2. 关于设喻的方法。步骤教师解说;讨论;小结。解说要点:设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 在先秦论著中用得很普遍。 有些比喻带有说明事理的性质,应列入设喻范围;但描写性的比喻是一种辞格,不算设喻。讨论问题:本文中有哪些设喻?哪些是简单设喻?哪些是复杂设喻?这些设喻各说明了什么?运用设喻应当注意什

19、么?小结要点:设喻的方式很多,人、事、物都可以用于设喻。简单设喻用于说明单一的事理,如“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说明能“察”则能“以此知彼”,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说明能“察”则能从部分了解全部,“病万变,药亦万变”说明法令制度要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复杂设喻用于说明复杂的事理,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将当前泥古不化的治国者的心态、 愚蠢而荒谬的做法及其后果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出来。 这便是所谓寓言了 (我国古代没有专业的寓言作家,所有寓言都是因说明事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印度的百喻经相仿)。运用简单设喻,必须注明本意,如良医一喻之前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就是作者本意;运用复杂设喻一般都要就其内容作分析评论 (这是它跟寓言用简明话语点明寓意的方式的不同之所在)。五、背诵全文。(齐背)六、词语、句式。1. 词语。先练习题中的词语上呈递。例:题干、C。国君、皇上。例:A。时间在前的。例: B。位置较高的。例:D(按“江上”指江岸)。法法令。例: 干、 C。取法、效法。例: A。方法。例: B。法 。例: D。成成就( ) 。例: 干。 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