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_第1页
(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_第2页
(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_第3页
(最新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完整)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完整)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的全部内容。12 / 13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制作人:郑吉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

2、、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学习重点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导读一知识导学(一)关于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 ,字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 时 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3、”。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 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3。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

4、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

5、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

6、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3、 完成练习册15题。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制作人:郑吉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基础积

7、累一、通读课文,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胡龁( ) 觳觫( )( ) 无以,则王( )乎 彼恶( )知之 褊( ) 小 予忖度( )之 便嬖( ) 莅( )中国 商贾( ) 皆藏于市( ) 吾惛(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1、重点词语解释无以,则王乎?( )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 )彼恶知之( )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牛羊何择焉( ) 王说( )于我心有戚戚焉( ) 百姓之不见保(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 刑于寡妻( )权,然后知轻重(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莅中国而抚四夷

8、也( ) 犹缘木而求鱼也( )盖亦反其本矣(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1树之以桑( ) 22申之以孝悌之义( )( ) 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欲辟土地,朝秦楚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9、之事者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孟子梁惠王上 (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 )然,诚有百姓者也( )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齐集有其一( ) 其若是,孰能御之( ) 其皆出于此乎(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

10、(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 )。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了( )。4、 思考本文的论证技巧.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制作人:郑吉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11、;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写法探究文本合作解疑(a类)一、整体把握。、齐恒晋公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答: 、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个字)。答: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个字)答: 二、讨论思考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 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答: 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请指出下面的

12、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概括成语为: 。课后拓展探究(b类)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 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 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河内

13、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

14、什么道理?答: 分组讨论,思考本文的论证技巧(c类) 齐桓晋文之事第四课时制作人:郑吉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巩固拓展一、填空。(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它的内容主要是写_劝说_放弃_,采纳_的主张而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思想。(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_。(3)五亩之宅,_,_;鸡、豚、狗、彘之畜,_,_;_,_,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二、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甚矣,汝

15、之不惠。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王坐于堂上。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 牛何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9. 然则

16、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四、背诵孟子的名言名句.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17、道路矣!10、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2、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齐桓晋文之事答案第一课时1.轲 子舆 战国 儒家 亚圣2.儒家经典 第二课时一、通读课文,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胡龁( h ) 觳觫(hs) 无以,则王( wng)乎 彼恶(w)知之 褊(bin) 小 予忖度(cndu )之 便嬖(pinb ) 莅( l)中国 商贾(g ) 皆

18、藏于市(cng) 吾惛(hn)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shn) 殆(di)有甚焉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民不加多”的原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不行王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三课时文本合作解疑(a类)一、整体把握。齐恒晋公之事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第一,把自己的“保民而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