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014-2021 仓储管理中RFID应用技术规范_第1页
DB32T 4014-2021 仓储管理中RFID应用技术规范_第2页
DB32T 4014-2021 仓储管理中RFID应用技术规范_第3页
DB32T 4014-2021 仓储管理中RFID应用技术规范_第4页
DB32T 4014-2021 仓储管理中RFID应用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 35.240.99L 67DB32江苏省地方标准DB 32/T 4014-2021仓储管理RFID应用技术规程RFID appl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rehouse management2021 - 03 - 04发布2021 - 04 - 04实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2/T 4014-2021目 次前 言II引 言III仓储管理RFID应用技术规程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缩略语25 总则36 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系统构成及技术要求36.1 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系统构成36.2 仓储管理

2、RFID技术应用设备技术要求36.3 RFID技术应用系统安全要求47 作业流程47.1 应用准备阶段47.2 入库作业阶段57.3 出库作业阶段67.4 库存移动阶段9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本文件由江苏省商务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佳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无锡市物流与仓储协会。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兆明、潘红斌、胡伟伟、张文津、陈建慧、王骏、王泉、刘琼、吴闽君。引 言本文件从物流仓储管理的功能要素出发,对各作业环节中RFID的应用程序

3、、关键点处理、例外事项的处理提出规范和要求,旨在指导物流仓储作业RFID应用规范体系的建立,保障仓储功能的高效和有效运行,使仓储作业行为满足企业,以及相关方的物流需求。III仓储管理RFID应用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仓储管理中的RFID应用系统构成和技术要求,以及作业流程。本文件适用于仓储管理,RFID服务供应商可参照应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8354

4、物流术语GB/T 21071 仓储服务质量要求GB/T 29261.3 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 词汇 第3部分:射频识别GB/T 29768 信息技术 射频识别 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GM/T 0035.4 射频识别系统密码应用技术要求 第4部分 电子标签与读写器通信密码应用技术要求YD/T 1268.1 移动通信手持机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YD/T 1268.2 移动通信手持机锂电池充电器的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IEC 61000-4-2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tiy (EMC)Part 4-2: Testing and measureme

5、nttechniques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电磁兼容性(EMC) 第4-2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SO/IEC 180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for item managementPart 6: Parameters for air interface communications at 860 MHz to 960 MHz General 信息技术 项目管理的射频识别 第6部分:860 MHz-960 MHz空气接口通信参数

6、3 术语和定义GB/T 18354和GB/T 29261.3界定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3.1 仓储 warehousing 利用仓库及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物品的入库、存贮、出库的活动。3.2 拣选 order picking 按订单或出库单的要求,从储存场所捡出物品,并码放在指定场所的作业。3.3 托盘 pallet 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的放置作为单元负荷货物和制物的水平平台装置。3.4 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3.5 射频识别系统 radio frequency id

7、entification system 由射频标签、识读器、计算机网络和应用程序及数据库组成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系统。3.6 仓库管理系统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为提高仓储作业和仓储管理活动的效率,对仓库实施全面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3.7 射频标签 RFID tag 用于物体或物品标识、具有信息存储功能、能接收读写器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返回响应信号的数据载体。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AC 交流电流(Alternating Current)API

8、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DC 直流电流(Direct Current)EPC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FHSS 跳频技术(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GS1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lobe Standard 1)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lobal system for Moblie Communications)PC 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QVGA 四分之一的VGA分辩率(Quarter Video Graphics Array

9、)RAM 随机存储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FID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OM 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UMTS 移动通信系统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SB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WMS 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5 总则仓储管理RF

10、ID技术应用规程应符合GB/T 21071中规定的仓储服务质量要求,遵循以下总则: a) 制定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制度;b) 提高仓储作业效率;c) 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程度。6 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系统构成及技术要求6.1 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系统构成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系统由RFID标签、RFID车载读写模块、RFID手持终端、RFID发卡器、车载平板、PC终端机、数据库服务器和仓库管理软件组成。6.2 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设备要求6.2.1 RFID标签应用要求RFID标签外观应完整,表面文字和图形应完整、清晰、耐磨;不应有破损、折痕、明显凹凸等缺陷。RFID标签应符合

11、以下要求:a) 宜采用无源超高频RFID标签;b) 工作频率段为:(900960) MHz;c) 标签系统存贮容量:96 bits;d) 标签可写入次数:100000次;e) 标签的密码长度应不低于32 bits;f) 标签的存储结构、标志位和状态应符合GB/T 297682013中6.2和6.3的规定;g) 标签数据的可保存时间:10年;h) 标签的工作环境温度宜为-3085;i) 标签的存贮环境温度宜为-40150;j) 标签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GB/T 4208中规定的IP68等级;k) 标签应承受IEC61000-4-2规定的抗静电性能试验。6.2.2 RFID车载读写模块技术应用要求R

12、FID 车载读写模块外壳宜采用ABS工程塑料,平整、光滑,无毛刺、飞边、裂纹、划痕等缺陷。RFID 车载读写模块应符合以下要求:a) 模块的工作频率:(900960) MHz;注:以广谱跳频(FHSS)或定频发射方式工作。b) 支持协议:符合GB/T 29768的规定;c) 模块输出功率:15 dBm30 dBm;注:读、写模块应可设置。d) 模块应具有蓝牙通信功能,并符合蓝牙3.0及以上版本;e) 蓝牙通信距离:15 m; f) 开发软件应提供windows,安卓Android 及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统下的API接口库文件;g) 供电锂离子蓄电池的安全性符合YD/T 1268

13、.1规定的要求;h) 充电器的安全性应符合YD/T 1268.2规定的要求;i) 供电模块的输出功率设定为27 dBm状态下,工作续航时间应不低于8 h;j) 模块的工作环境温度宜为-3565;k) 模块的存贮环境温度宜为-5575。6.2.3 RFID手持终端技术应用要求RFID手持终端应符合以下要求:a) 工作频率:(900960) MHz;b) 接口协议应符合ISO/IEC 18000-6的规定;c) 读写速度:200个标签/s(圆极化);d) 读写距离:5m;e) 系统内存容量(ROM)不小于512 MB;f) 数据存贮容量(RAM)不小于512 MB;g) Wi-Fi无线局域网:不低

14、于802.11b/g/n; 6.2.4 RFID发卡器技术应用要求RFID发卡器应符合以下要求:a) 工作频率:(900960) MHz;注:以广谱跳频(FHSS)或定频发射方式工作。b) 接口协议应符合ISO/IEC 18000-6的规定;c) 输出功率:30 dBm(可调);d) 应具有主从和定时二种工作模式;e) 刷卡成功后应有声光报警功能;f) 开发软件:应提供windows,安卓Android 及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统下的API接口库文件;6.3 RFID技术应用系统安全要求RFID应用系统安全应符合以下要求:a) 叉车操作时叉齿禁止触碰货位RFID标签及托盘RFID

15、标签;b) 托盘搬运轻拿轻放,严禁野蛮操作,以免托盘RFID标签破损及脱落;c) RFID手持终端轻拿轻放,禁止撞击坚硬物品,合理存放。7 作业流程7.1 应用准备阶段仓储管理RFID技术应用准备阶段包括以下步骤:a) 用RFID发卡器对新标签进行初始化处理,设置RFID标签编号;b) 对具备RFID读写功能的终端设备进行输出功率设置;c) 开启车载RFID读写器;d) 安装配置仓库管理系统的车载平板,且与RFID读写器进行蓝牙配对;e) 仓库管理系统工作账号配置;f) 设置RFID标签编号;g) 在托盘和货架货位粘贴RFID标签。7.2 入库作业阶段入库作业包括入库收货和入库上架两个阶段,业

16、务流程见图1所示。图 1 入库收货和入库上架业务流程7.2.1入库收货入库收货包括以下步骤:a) 在PC终端机上仓库管理系统中编制入库计划,生成入库订单;b) 用RFID手持终端识别带RFID托盘号,创建新托盘;c) 用RFID手持采集产品条码,清点货物,完成组托;d) 在终端设备上确认收货。7.2.2入库上架入库上架包括以下步骤:a) 车载RFID终端自动识别托盘上的RFID标签;b) 叉车完成货物上架c) 车载RFID终端自动识别货位上的RFID标签;d) 更新WMS库存信息。7.3 出库作业阶段库存出库作业包括整托出库、拆分出库和快进快出出库三种作业方式。7.3.1整托出库整托出库包括以

17、下步骤:a) 在PC终端机上编制出库计划,完成出库分配;b) 在车载平板上获取拣货任务,根据提示货位至货位处由车载RFID自动识别货位RFID标签,进行整托拣货;c) 在车载平板上进行拣货确认;d)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托盘RFID标签和货物条码信息,复核货物数量;e)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托盘包装信息,将该托盘移动至发货区;f)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托盘RFID标签信息,录入装车信息,完成出库确认,同时更新WMS库存信息。整托出库业务流程见图2所示。图 2 整托出库业务流程7.3.2拆分出库拆分出库包括以下步骤:a) 在PC终端机上编制出库计划,完成出库分配;b) 在车载平板上获取拣货

18、任务,根据提示货位至货位处由车载RFID自动识别货位RFID标签,进行拆分拣货;c) 在车载平板上进行拣货确认,核实出库货物和数量,将剩余货物移动到指定货位,更新WMS库存信息;d)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托盘RFID标签和货物条码信息,复核货物数量;e)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托盘包装信息,将该托盘移动至发货区;f)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托盘RFID标签信息,生成新托盘号,录入装车信息,完成出库确认,同时更新WMS库存信息。拆分出库业务流程见图3所示。图 3 拆分出库业务流程7.3.3快进快出出库快进快出出库包括以下步骤:a) 在PC终端机上编制出库计划,完成出库分配;b) 在车载平板上获取拣货任务,根据提示货位至货位处由车载RFID自动识别货位RFID标签;c) 在车载平板上进行拣货确认,核实出库货物和数量;d) 用RFID手持终端采集装车信息,在车载平板上完成出库确认,同时更新WMS库存信息。快进快出出库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