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 证明2-苏科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 证明2-苏科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 证明2-苏科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版 初中数学12.2证明1教案一、教学目标:1经历一些观察、操作,并对获得的数学猜想进行试验验证,体验直观判断不一定正确,从而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证据,给出证明。2、在交流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和严密性。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经历试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并通过对获得的数学思想进行实践检测,直观地体现判断、实践操作有时不一定正确,从而体会论证的必要性。2、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一、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学情境设计: 猜猜老师的身高年龄设计理由: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主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2、刚才在起立的一瞬间,你朝老师望了吗?你们观察老师的一瞬间,能不能谈谈你对老师的外观印象呢?随便谈。(学生猜年龄、身高、体重等)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有点伤心,这是我以后将达到的年龄,目前还没到。你怎么判断出来的?(或者我很荣幸,在同学们的眼里我还这么年轻,这是我几年前的年龄了。)刚才同学们在对老师的评价中,用了“我看”、“我猜”这些词;“我看”这个词,是我们平时得出结论用得最多的手段,学名观察;“我猜”这个词,则表明了我们的结论,学名猜想,(板书)观察和猜想,从而得出判断,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我们继续来进行“我看”、“我猜”活动。2、观察与思考:提供丰富数学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从

3、而发现“眼见不一定为实”,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设计理由: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得出可能错误的结果,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激起学生对“眼见为实”的正确性的质疑,激发学生通过对图形进行测量、比较操作等方法进行对正确答案的探索。具体操作:师: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图片。“考考你的眼力”(给出图片,学生先进行观察、猜想来回答问题,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1 2 3 4 5 6 7 81 2 3 4 5 6 7 8(1)在图1中的左图中有曲线吗?生1:没有曲线。师:有不同意见吗?并说说你们判断的理由。生2:没有曲线。初看好像是有一条曲线,但仔细一看,那是一条折线。师:真像这位同学所说的一

4、样吗?很多同学将信将疑。下面,把书翻到p127页,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条“曲线”的形成。请在图中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起来;师:好好地欣赏一下你画的图,看着这条“弄真成假”的美妙的曲线,你有什么感想?生: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师:我们继续来看第2题。(2)图2中,两条横着放的线段(受背景干扰)ab与cd看起来那一条长一些? 生1:一样长。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一样长。师:你是怎么判断的?生:我忽略了边上的箭头,只看里面的箭头,感觉他们一样长。师:你真厉害!具有特异功能。能不看两边的箭头,来判断线段的大小。我们来看看,你们的判断对吗?(ppt演示测量过程)师:同学们说,在刚才

5、判断线段的长短时,要忽略背景,即:观察和猜想会受到背景( 或 )的干扰。dcba 师:带着刚才的经验,我们继续来看图3,(黑板上画好线段ab与cd,互相垂直,竖着的一条略短)(3) 图三,两条线段ab与cd看起来那一条长一些?(学生的猜想是cd=ab或cdab,而事实上cdab,这与学生的猜想形成反差。)师:刚才我们全班同学都有特异功能,忽略背景作出判断;而这次我们却集体失聪,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观察和猜想会受到背景( 或不同位置)的干扰。而当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有所怀疑时,测量、操作是比观察更为可靠的方法。3、操作与思考【设计理由】: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观察操作质疑的过程,进一步激

6、起学生对观察、操作的正确性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有根有据的说理。提供与数、形有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计算、拼图。从而进一步发现通过计算、操作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从而激起学生对正确说理的愿望。【具体操作】:师:在以上的活动中,我们看了ppt的操作,看了同学上黑板的测量操作,下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动手、操作,完成一个有趣的实验。 如图(1),是一张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这四块恰能拼成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纸片吗?先拼拼看!思考:从拼图操作中,你有何启发?师:出示例题:你能否把图1中的沿实线剪开并拼成如图2的图形吗?师:

7、你发现问题了吗?生:图1中,面积为64cm2,图2中,面积为65cm2;师:从图1到图2,面积增加了1cm2,从理论上讲,这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生:指出错误原因。角度不相等。不能拼合成一条直线。师;从计算中我们理智的判断出:面积为64cm2的正方形不可能变为面积为65cm2的长方形;可是,我们在直觉上却发现不了问题,让我们很纳闷。生:因为操作中存在误差师:对!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推理中发现,图2中间有一个很小的空隙,而因为误差,我们看不出来。得出结论:实验和操作的结果会有误差,所以计算和推理是比测量、操作更为可靠的方法。师:通过以上实例的学习,说说你的感受。生:观察、实

8、验、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不正确师:对!不过,我们别忘了,观察很久以来,一直是我们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ppt显示:1、实验、观察、操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2、但是,许多例子告诉我们,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四、例题讲解:猜想并有根有据的推理:通过对同学们最熟悉的地球有关问题的猜想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有据的说理。【设计理由】:让学生体会如何用说理的方法说明事实的正确性,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铺垫。【具体操作】:师:把地球看成球形,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5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

9、起来,猜想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有多大?(赤道周长为c)(1)、能放进一颗草莓吗?(2)、猜想能放进一个拳头吗?(3)、你能走过去吗?假如你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0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有多大?(把地球看做球体)能放进一粒草莓吗?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能走进一个人吗?学生猜想并回答。师:大家的判断是否正确呢?我们只能凭空想象,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我们无法实验。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地球的半径答:能走进一个人。得出结论:计算与推理是比观察、测量、实验一操作更可靠的方法,所以,我们需要说理。活动一:中学一矩形草地中间有一笔直的

10、小路(如图1),为了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现计划修改为弯曲的小路(如图2)五、课堂小结:与同伴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想,老师提问并总结。【设计理由】: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得到结论。【具体操作】: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伴进行交流。生:(学生小结并交流)生:小结:观察、实践、操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仅凭观察、实践、操作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还要学会有根有据的说理!师:(出示小结要点:(即为板书)一、观察和猜想,从而得出判断,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眼见不一定为实,观察和猜想会受到背景(或不同位置)的干扰。二、测量、操作是比观察更为可靠的方法。但是,实验和操作的结果会有误差;三、计算和推理是比测量、操作更为可靠的方法。 承上启下至下一课说理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