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社戏》_模板_第1页
16《社戏》_模板_第2页
16《社戏》_模板_第3页
16《社戏》_模板_第4页
16《社戏》_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6 社戏 _模板教学目标:一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二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三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一 安排四教时。二 课文的 .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教学过程:一 联系旧课,引出新课。问:上学期,我

2、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 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 不过这是一篇小说, 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 “社戏 ”。社戏 鲁迅(板书)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 )这一种十分可贵

3、的“亲近 ”,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 ”(即作品中的 “迅哥儿 ”)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 .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

4、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 正音(归)省: xng行辈: hng 惮: dn 絮叨:xdo怠(慢):di 撺掇: cundu凫(水):f 潺潺: ch n (歌)吹: ch i蕴藻: y nz (o家) 眷:ju n 皎(洁):ji 漂o渺: pi omi o纠葛: ji g四 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 ”是相当于 “村庄 ”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 4)白

5、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 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五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六 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 “我 ”的乐土平桥村。 (从 “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 “我 ”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到 “而且知道他第三部分, “我 ”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 “这天我不钓虾 ”到 “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 “我 ”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 “第二天 ”

6、到文末)七 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第二课时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

7、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 春风拂面, 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 烈日炎炎, 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 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 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4.呈现:显出、露出。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

8、与气候的关系。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9.悬殊:相差很远。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 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自由朗读全文 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3圈点勾画法 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 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 老师按回答的先后、 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 明晰正误, 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 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

9、的科普文章。第 1 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第 2 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 3 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第 4、5 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 6、7、 8、 10 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第 11、 12 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四、小结本课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第二课时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1教师与学生对

10、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明确: “大自然的语言 ”指丰富的物候现象。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2)文章在第1 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 “大自然语言 ”有哪些?明确:涉及到的 “大自然的语言 ”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

11、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2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

12、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主要针对 1、2 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 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 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欣赏句子和段落时, 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 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1 2 下一页教学设计示例2一、导入新课先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九大行星排列及运行轨迹图,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感性的立体的九大行星图。然后,请大家分别谈谈对哪种天体感兴趣,为什么?想没想过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二、明

13、确目标1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增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2文章如何安排顺序。3思考小行星发现进程说明的问题。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孜孜不倦 (z ):勤勉不知疲倦的工作。杳无音信 (y o):形容沉寂或不见踪影。雨后春笋 (s n):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悬而未决:无着落,未解决。2学生讨论概括本文内容。本文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办法,对小行星观测和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研究小行星的意义。四、研读课文1读课文,将你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小行星的知识有条理地介绍给大家听。指名一个学生表述,其他学生听并指出其疏漏。本文介绍的小行

14、星方面的知识有:(1)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还有众多的小行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概述小行星的位置。(2)小行星被发现只有200 年的历史。(3)第一颗小行星是十九世纪的第一天夜里被意大利人皮亚齐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叫谷神星。(4)第二颗小行星是1802 年 3 月德国人奥伯斯发现,它叫智神星。(5)小行星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动着,要经过很多个不眠之夜的观测、检验和繁复的计算;在茫茫星海中把它们找出来不是易事。(6)1804 年和 1807 年, 3 号和 4 号小行星相继被发现,直到1845 年,第 5 号小行星才被发现。(7)星表、星图等观测更加完备,使用

15、了更强有力的望远镜等后,小行星才不断地被发现。(8)照相方法在天文观测中被应用后,人们找到的小行星日益增多。(9)目前已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 颗。以上内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包括第2 4 自然段,介绍小行星的发现史。(10) 给小行星正式编号的先决条件:从计算得到的轨道参数,预报它下次运行到地球附近时的位置, 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它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11)以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12) 由我国天文工作者发现而正式编号命名的小行星超过百颗,编号而尚未命名的更多。(13)中国人最早发现小行星的是已故著名天

16、文学家张钰哲,发现时间是1928 年。(14)张钰哲 1957 年发现的小行星编号是 “1125,”命名为 “中华 ”。以上是第三部分,包括第5 6 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编号和命名的方式。(15) 已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小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 33 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28个天文单位。(16)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只有50 年的历史。(17)已被确认为是近地小行星的现在只有4 颗,其中第 3 颗是我国科研人员1977 年发现的,离地球最近时只有75000 千米。(18)天文学家们严密监视着包括近地小行星在内的近地小天体。(1

17、9)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包括第 7 9 自然段, 说明小行星的在天体中的位置及其体积和质量。(20) 为什么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是大行星粉碎成许多碎片形成; 一种认为在太阳系未形成时, 由于未知的原因, 这一区域的物质未能凝聚成一颗大行星,而到现在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21) 研究小行星对于探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能提供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上是文章第五部分, 包括第 10 11 自然段, 概说小行星研究的意义, 从小行星的位置说起又照应了文章的开头。2由前一个学习环节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顺序和

18、说明顺序。讨论明确:先总说小行星在天体中的位置,再分说有关小行星发现的历史、正式编号和命名以及活动区域、 体积质量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总说小行星研究的重大意义, 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本文安排说明的内容,是以对事物认识的前后为顺序,因而是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3你思考过有关小行星的发现进程越来越快的原因吗?试给大家谈一下。讨论明确:有关小行星的各种发现, 如数量的增多 (正式编号的八千多颗, 总数约在 50 万颗以上 ),运行区域 (距离太阳 23 33 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 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 28个天文单位 ),与地球的距离 (最近的只有 75000 千米 ) ,体积和质量 (最大的 1 号小行星的直径只有 1000 千米;总质量也许还不及地球的千分之一) 等,这些发现都借助了数据说明,表明其观测的精确度。所有这些都是观测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强有力的望远镜,照相方法等)和各种天体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的结果。我们不妨由此看到,科学领域的发现和创新,是搀和了各方面的因素而达到的。这启发我们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五、 .总结、扩展教师谈如何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 (1)引出说明对象 (引说部分 ); (2)阐说说明对象 (主体部分 ); (3). 总结说明对象 (收尾部分 )。说明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