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课件_第1页
经络腧穴学课件_第2页
经络腧穴学课件_第3页
经络腧穴学课件_第4页
经络腧穴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络腧穴学,关于经络腧穴学 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总称 经络学:研究经络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腧穴学:研究腧穴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是学习针灸学的入门课程,绪论,针灸学的定义: 理论 方法 目的 内容,针灸的特点: 简,医疗工具设备简单。 便,携带、使用方便。 廉,费用低 效,收效好、收效快。 广,适应症广。 安全,物理疗法,无副作用,针的起源 原始针具: 产生时代新石器时代。 质量要求坚硬,山海经东山经 地域我国东部。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我国山东一带,作用“

2、以石刺病也”刺发病部位,阿是穴。排脓,放血,按摩。 适应症疮疡,痛证。 记载见于山海经东山经,灸的起源,产生年代距今五十万年的北方猿人,开始用火 地域我国原始社会生活环境较寒冷的北方一带。素问:“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者,亦从北方来。” 灸的材料:艾,发展,黄帝内经 难经 针灸甲乙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政府颁布) 十四经发挥 针灸大成 针灸逢源,黄帝内经,作者: 成书年代: 内容: :阴阳五行、脏腑理论等 :针经,黄帝内经,腧穴:穴名、定位、主治,160穴 经络:名称、经脉、经别、经筋、皮部,每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刺法:九刺

3、,顺应天时; 十二刺,适应十二经病变; 五刺,适应五脏病变. 临床治疗:处方上千个,病种多。 大处方(如水肿59穴,热病57穴), 小处方,如单穴,难经,作者: 成书年代,难经,补充了经络系统不足,完整地补充了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提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 讨论特定穴为主,首提八会穴,另外还提到了 募穴、五输穴。 对脉法(独创“寸口诊脉法”)、针法等有所发挥,针灸甲乙经,作者: 成书年代,针灸甲乙经,魏晋隋唐时期 1.科学的类编方法,系统性强,先基础,后临床。 2.腧穴,穴位排列部位结合分经,按部划线,方便临床应用。有穴名、别名、定位、取穴方法(姿势)。穴,增加穴。 3.见到明堂孔穴针灸治

4、要的内容。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成就,奠定了针灸专科的基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 成书年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金元时期 1.腧穴:对穴位进行了规范和考定,如背俞穴、夹脊穴的规范;穴位的增加,增加了5穴。 2.铜人:2个(1027年,距今1900多年),最早的立体模型,能形象直观的教学。 3.普及:书的内容刻在石碑上,为针灸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其他:王执中,元滑伯仁等,针灸大成,作者: 成书年代,针灸大成,明清时期 内容丰富,汇集了明代以前的所有针灸成就。 记载359穴,增加了5穴。 针刺手法记载, 临床治疗:有医案、处方;另外还保存了小儿按摩经的内容,针灸在海外的发展

5、,古代: 公元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 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传到欧州。 近代,经络总论,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是经络的主体; 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为经脉的小支(侧支),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对经络的认识,内经对经脉(络)本质特征作了最经典的概括 经络的联络作用 经络的走向 经络的重要性,对经络的认识,从文字上讲, 东汉许慎编说文:“经,织从丝也”。“从”可理解为“直” 或“纵”。“织从丝”,指织物上下直行的主线。即织布的纵线。按“南北经,东西 纬”理

6、解,“经”与“从”义近,指上下直行的主干。 络,说文解释为“絮也”。絮为绵的一种,“绵,联 (微)也”(说文),表述的是细微联系。凡絮必丝为之,丝与丝彼此相连,犹为网状物,故“络”有网络联系之义,对经络的认识,经直络横,经粗络细,经深络浅,经少络多。 经络概念的核心是:“行血气”与“脉道以通”; “经络”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对经络的认识,从功能上讲,经络主要是运行气血; 从结构上讲,经络是联系人体各部的网络系统。 经络的本质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学说的定义: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经络学说发展: 1)记载经络内

7、容最早的著作: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全面记载经络内容最早的著作:内经 3)补充了经络系统不足的著作是:难经,经络学说的形成,与气功导引有关 与针刺的临床有关 腧穴疗效的总结 病理现象的推理 与解剖有关,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定义 命名规律 分布规律 走向规律 交接规律 流注规律: 表里属络,命名规律:手足,脏腑,阴阳 手足-循行在手,手经;循行在足,足经 脏腑-联系脏或腑 阴阳-循行在内,在外; 阴阳气的多寡: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两阴交尽也”);阳气最盛为阳明(“两阳合明也”),其次为太阳,再

8、次为少阳,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 外行部分 四肢: 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 阳明在前(上),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 手足三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 太阴在前(上),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 特殊:足三阴经在内踝高点8寸以下是: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头面,躯干: 手阳明肩前、颈、下齿、鼻旁 手少阳肩上、颈、耳后、眉梢 手太阳肩胛、颈、耳前,足阳明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 足少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 足太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 、二侧线、骶,躯干: 手三阴经: 手太阴-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段) 手厥阴-乳旁 手少阴-腋下 足三阴经: 足太阴-胸腹第三侧

9、线 足厥阴-阴部,胁部 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走向规律 交接规律 流注规律: 表里属络,走向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规律: 手三阳交手三阴在手指,手三阳交足三阳在头(同名经),足三阳交足三阴在脚趾,足三阴经交手三阴经在胸腹 流注规律: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表里属络: 脏腑的属络: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十二经的表里配对:与脏腑的表里配属一致, 经脉一阴一阳互相衔接,脏与腑互相属络,经别和络脉的互相沟通,阴经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即”阴脉营其脏” 阳经属

10、于腑:手三阳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即”阳脉营其腑,奇经八脉,定义 “奇”的含义 与十二正经的区别(特点 ) 功能 各经名称的含义、循行分布及作用,特点 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关系;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偶关系; 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己所属的经穴 奇经八脉之间无气血流注,功能: 1.统帅,主导作用 2.沟通,联络作用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各经名称的含义、循行分布及作用: 一源三歧,十二经别(分支,定义:指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特点与分布规律 离:指经别从正经分出(肘膝) 入:指经别由体表进入体内(躯干) 出:指经

11、别由体内走向体表(头项浅) 合:指经别又与正经会合(面部,例如:手少阴经别 离:从手少阴经脉分出 入:归属于心脏 出:浅出面部 合:与手太阳经在内眼眦会合,十二经别(分支,六合:十二经别中,无论阴经经别,阳经经别,开始从本经别出,以后都合于阳经经别,故称“六合”。 作用: 1.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2.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别与头部的联系,十二经筋,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分布特点:结,聚,散,络;分布范围广(成片,十二经筋,作用: 1.联络肌肉骨骼,使人体成为一个整体, 2.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

12、屈伸,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临床意义: 1.有独到的病候:转筋,拘挛 2.有独到的刺法:燔针劫刺(火针) 3.有特殊的穴位:以痛为腧,十二皮部,定义:指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 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皮肤的相应区域 作用: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2.反映病候,协助诊断,十五络脉(分支,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一络,加上任脉的络穴,督脉的络穴及脾之大络,称 分布规律和特点: 1.沿经的分布性,络脉与经相通 2.表里相对性: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无所主病症;络脉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3.广泛

13、的分布性:指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作用: 1.沟通表里两经,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2.渗灌血液,营养周身,贯通营卫 例如: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经气的定义: 经络之气,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称”真气”,指真气散布于全身经络 经气的范围:营气,卫气,宗气和元气 实质: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吸入的清气和肾藏的先天精气的综合功能体现,经气,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根结: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标本: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扩散于头面胸腹一定部位为标. 气街: 四海,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灵枢海论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注病邪的渠道;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