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题库答案汇总_第1页
病生题库答案汇总_第2页
病生题库答案汇总_第3页
病生题库答案汇总_第4页
病生题库答案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1-1 D 1-2 E 1-3 E 1-4 C 1-5 B 1-6 A 1-7 B 1-8 B 1-9 C 1-10 D 1-11 A 1-12 A 1-13 E 1-14 C 1-15 C 1-16 D 1-17 A 1-18 B 1-19 A 1-20 D 1-21 D 1-22 B 1-23 A 1-24 D 1-25 C 1-26 D 1-27 B 1-28 A 1-29 D 1-30 C 1-31 B 1-32 A 2-1 A,B,C,D,E 2-2 A,B,C,D 2-3 A,B,C 2-4 A,B,C,D 2-5 C,D,E 2-6 A,B,C,D 2-7 A,B,C

2、,D 2-8 A,C,D,E 2-9 A,B,C 2-10 A,B,C 2-11 A,B,C,D,E 2-12 A,C,E 2-13 A,D 2-14 A,B,C 2-15 B,C,E 2-16 A,B,C,D 3-1 植物状态的主要特征包括:自己不能移动;自己不能进食;大小便失禁;眼不能识物;对指令不能思维;发音无语言意义。具有上述表现,经各种治疗无效,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者,即可确定为植物状态。3-2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瓣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揭示疾病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3-3 分子病理学包含有广义的分

3、子病理学和狭义的分子病理学。广义的分子病理学是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狭义的分子病理学则是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蛋白质和酶)受损伤所致的疾病。3-4 并非一切心跳、呼吸停止者均能复苏成功,一般在以下情况时,复苏可能成功:(1)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数分钟(56分钟)内,脑没有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之前;(2)虽然物质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但尚未耗竭。心肺复苏时在基础生命支持阶段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以重建呼吸和循环为目的,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及建立人工循环等。后续生命支持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借助器械控制气道和施行人工通气;借助器械建立人工循环;心室颤动时电击除颤;药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加强

4、治疗与监护。3-5 疾病的转归是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通常有恢复健康或死亡两种情况。根据恢复的程度又可分完全恢复健康和不完全恢复健康两类。完全恢复健康,亦称痊愈,是指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已消失或不起作用,机体在机能、代谢和结构上的障碍完全消失,机体内环境平衡和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已恢复正常,劳动力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健康是指损害性变化得到了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体内仍存在着某些病理变化,只是通过代偿反应才维持着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不适当地增加机体的功能负荷,就可因代偿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再现。如果疾病时的各种严重损害占优势,而防御和代偿等抗损害反应相对不足,或者自稳调节的严重紊乱,不

5、能建立新的平衡,又无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患者可发生死亡。3-6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三大部分。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如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时稳态调节的紊乱及其规律,疾病的转归等。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

6、主要内容是各系统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3-7 基本病理过程或称典型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处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3-8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理论性较强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和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各种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病理生理学的知识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学科。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

7、科,需要做一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一些必要的临床实验研究,特别是需要利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人为的控制各种条件,从机能、代谢角度进行深入的动态观察,并且对复制的疾病进行治疗并探索其疗效的机制。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结果,主要是来自实验研究,特别是来自动物实验研究。3-9 脑死亡是全脑功能的完全丧失,并不意味着全脑髓的一切细胞都同时死亡。必须通过下列指标综合观察才能做出脑死亡的判断:(1)持续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2)呼吸停止,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3)无自主运动,肌肉无张力;(4)脑干反射消失,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动眼反射、角膜及咽喉反射、睫反射等均消失;(5)

8、出现平波或等电位脑电图,即大脑电沉默;或脑电图波幅不超过2mV,24小时后复试仍无反应;(6)结合心搏停止前情况进行判断,并排除抑制脑功能的可能因素,包括低温、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肌肉松弛药、中枢神经抑制药和其他药物的作用。有时需观察抖48小时方能做出结论。在条件许可和需要时应进行以下检查:(1)阿托品实验;(2)变温实验;(3)头颅超声;(4)头颅扇形扫描;(5)四条脑血管造影或同位素闪烁扫描;(6)其他:如脑CT、颈动脉氧差测定、脑脊液乳酸测定等。在所有检查方法中,能证明脑循环停止是确诊脑死亡最可靠的指征。3-10 致病因素若通过了外部屏障,沿着一定的途径蔓延,又克服内部屏障到达一定的部

9、位被机体感受,就发生疾病。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有三种:组织性蔓延:致病因素由病灶直接向邻近的健康组织的连续性蔓延;神经蔓延:致病因素沿着神经组织蔓延;体液蔓延:致病因素随着血液、淋巴液、尿液等体液在管腔内的移动而蔓延。4-1 (1)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正常机体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体系的网络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使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中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保持内环境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就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后使体内自稳调节的某一个方面发生紊乱,而自稳调节任何一个方面的紊乱,不仅会使相应的机能或代谢活动发生障碍,而且往往会通过连锁反应,牵动其他环节,使

10、自稳调节的其他方面也相继发生紊乱,从而引起更为广泛的严重的生命活动障碍。(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病因使机体某一部分发生损害后,这种损害又可以作为发病学原因而引起另一些变化,后者又可作为新的发病学原因而引起新的变化。原因和结果如此交替不已,促进疾病不断发展。有时候疾病一旦发生以后原始病因已经不能再起作用了,但疾病按照机体内部变化的因果交替规律继续发展。(3)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病因作用于机体后,机体首先通过其生理性防御屏障如皮肤、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等消除病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同时机体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合成及释放增加,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一方面可激活和加强机体防御屏障的防

11、御能力,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提高细胞抗坏死及抗凋亡的能力,或抑制细胞损伤性物质诱发的细胞坏死或凋亡。其次,机体也可通过各种代偿和适应反应来对抗病因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同样,机体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也参与代偿和适应性反应。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损伤较轻,而抗损伤力量较强时,疾病就以良性循环向康复方向发展;反之,损伤较强,而抗损伤能力不足时,则疾病沿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病情恶化。可见,损伤和抗损伤反应之间的对比往往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当注意的是有些变化可以既有抗损伤意义又有损伤作用;而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和时间的推移,原来以抗损伤为主的

12、变化可以转化为损伤性变化。正确区分疾病过程中的损伤性变化和抗损伤性反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原则上应充分调动机体内源性防御的抗损伤能力。4-2 条件是指在疾病的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理状态等内在因素和气候、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许多情况下,仅有病因对机体的作用,往往还不足以引起疾病发生。但是,在具备一定条件,而无相应病因存在时,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同一因素对一种疾病来说是病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可能为条件。一种疾病所引起的机体的某些变化,可以成为另一疾病或另一些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发生

13、的病因,只有存在结核杆菌时,才有可能发生结核病,没有结核杆菌感染时,结核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感染结核杆菌的人都发生结核病,只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清除结核杆菌时才有可能导致结核病的发生,而机体抵抗力增强的情况下,机体自身可清除或限制结核杆菌,从而不发生结核病。同时,即使机体抵抗力极低,但没有结核杆菌感染时,也不会发生结核病。在这里,结核杆菌是导致结核病发生的特异性病因,而机体抵抗力是结核病发生的条件,它可以促进结核病的发生,但并不能决定结核病是否发生。所以,病因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而条件则是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因素。再如,链球菌感染是扁桃体发炎的病因,同时又是肾小球肾炎发生的条

14、件,它可以促进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5-1 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帮助机体重建生命活动的过程。一切挽救生命的措施都可称之为复苏,即广义的复苏生命复苏。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为狭义的复苏。临床上惯称的“复苏”,一般指后者而言。5-2 正常机体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体系的网络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使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中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这就是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5-3 衰老是机体随着增龄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功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境恒定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按衰老发生的机制可分为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5-4

15、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脑死亡的人,其作为人的身份已丧失,不能行使权利义务和职责,所以既是临床死亡又是社会死亡,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终结。5-5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即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三方面的完全良好状态,并不仅仅是“体格健全”。5-6 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休克等。5-7 是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5-8 死亡是生命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是生命

16、活动发展的必然结局,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死亡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死亡是由于机体各器官的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老死亡(衰老死亡)。病理性死亡是指因疾病而造成的生命终结。5-9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三大部分。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如疾病

17、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时稳态调节的紊乱及其规律,疾病的转归等。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各系统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5-10 是指在疾病的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理状态等内在因素和气候、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5-11 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病因,是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致病因素。没有病因,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可将病因分为疾病发生的外因和内因两大类。5-12 传统疾病观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

18、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做斗争的过程。分子医学的疾病观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由于相应基因突变或缺失,或基因调控失常,使细胞核中相应基因借助细胞受体和细胞中信号转导接收信号后做出应答(表达),导致某种或某些特定蛋白质结构或功能变异的结果。5-13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2主要是指多

19、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例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休克等。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即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三方面的完全良好状态,并不仅仅是“体格健全”。4传统疾病观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做斗争的过程。分子医学的疾病观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由于相应基因突变或缺失,或基因调控失常,使细胞核中相应基因借助细胞受体和细胞中信号转导接收信号后做出应答(表达),导致某种或某些特

20、定蛋白质结构或功能变异的结果。5衰老是机体随着增龄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的总和,表现为机体功能活动的进行性下降,机体维持内环境恒定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按衰老发生的机制可分为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6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病因,是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致病因素。没有病因,相应的疾病就不可能发生。可将病因分为疾病发生的外因和内因两大类。7是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8是指在疾病的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够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生理状态等内在因素和气候、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9正常机

21、体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体系的网络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的动态稳定性,使机体在不断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中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的正常进行,这就是自稳态,或称内环境稳定。10死亡是生命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是生命活动发展的必然结局,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死亡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死亡是由于机体各器官的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老死亡(衰老死亡)。病理性死亡是指因疾病而造成的生命终结。11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帮助机体重建生命活动的过程。一切挽救生命的措施都可称之为复苏,即广义的复苏生命复苏。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为狭义的复苏。临床上惯称的“复苏”,一般指后者而言。

22、12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脑死亡的人,其作为人的身份已丧失,不能行使权利义务和职责,所以既是临床死亡又是社会死亡,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终结。第二章 疾病概论1-1 C 1-2 C 1-3 D 1-4 D 1-5 B 1-6 B 1-7 D 1-8 C 1-9 D 1-10 C 1-11 C 1-12 D 1-13 D 1-14 D 1-15 C 1-16 C 1-17 A 1-18 D 1-19 C 1-20 C 1-21 D 1-22 D 1-23 C 1-24 D 1-25 B 1-26 D 1-27 C 1-28 C 1-29 B 1-30 A 1-31 D

23、 1-32 A 1-33 B 1-34 C 1-35 A 1-36 D 2-1 A,B,C,D 2-2 A,B,C,D 2-3 A,B 2-4 B,C,D 2-5 A,D 2-6 A,C,D 2-7 B,C,D 2-8 A,B,C,D 2-9 A,B,C,D 2-10 A,B,C,D 2-11 B,C 2-12 A,B,D 2-13 A,B,D 2-14 A,B,D 2-15 A,B,C 2-16 A,B,C 2-17 A,B,D 2-18 A,B,C,D 2-19 A,C 2-20 A,B 3-1 发病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经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某一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

24、性的因素。有时病因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3-2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3-3 分子病是指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如镰状红细胞性贫血。3-4 根据传统的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但是近年来随着复苏技术的普及提高、器官移植的开展,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是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因此,近年来提出以脑死亡和为死亡的

25、判断标志。3-5 诱因是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或称疾病发生的条件。3-6 所谓基因病主要是指基因本身突变、缺失或其表达调控障碍引起的疾病。包括有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3-7 脑死亡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枘本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1 C 1-2 E 1-3 D 1-4 D 1-5 C 1-6 C 1-7 C 1-8 D 1-9 A 1-10 A 1-11 C 1-12 D 1-13 B 1-14 B 1-15 E 1-16 C 1-17 B 1-18 E 1-

26、19 C 1-20 C 1-21 A 1-22 C 1-23 A 1-24 B 1-25 C 1-26 B 1-27 B 1-28 D 1-29 B 1-30 D 1-31 D 1-32 A 1-33 E 1-34 D 1-35 C 1-36 C 1-37 D 1-38 D 1-39 B 1-40 A 1-41 B 1-42 A 1-43 C 1-44 A 1-45 C 1-46 A 1-47 B 1-48 B 1-49 A 1-50 B 1-51 C 1-52 A 1-53 C 1-54 B 1-55 B 1-56 C 1-57 A 1-58 A 1-59 D 1-60 A 1-61 D 1

27、-62 A 1-63 C 1-64 B 1-65 B 1-66 C 1-67 D 1-68 D 1-69 E 1-70 A 1-71 D 1-72 B 1-73 A 1-74 D 1-75 C 1-76 C 1-77 A 1-78 C 1-79 A 1-80 C 1-81 C 1-82 D 1-83 A 1-84 C 1-85 B 1-86 C 1-87 D 1-88 D 1-89 B 1-90 B 1-91 C 1-92 C 1-93 E 1-94 A 1-95 A 1-96 D 1-97 D 1-98 C 1-99 A 1-100 C 1-101 B 1-102 B 1-103 B 1-1

28、04 A 1-105 D 1-106 C 1-107 C 1-108 D 1-109 A 1-110 C 1-111 C 2-1 A,B,C,D 2-2 A,B,C 2-3 B,C,D 2-4 A,C,D,E 2-5 B,D 2-6 C 2-7 B,C,E 2-8 A,B,C,D,E 2-9 A,B,C,D 2-10 A,B,C,D 2-11 A,B,C,D 2-12 A,B,C,D 2-13 C,D,E 2-14 A,C,E 2-15 A,C,D 2-16 A,B,C,D 2-17 A,B,C,D,E 2-18 A,C 2-19 A,B,C 2-20 A,C,E 2-21 A,B,C,D,E

29、 2-22 A,B,C 2-23 A,B,C 2-24 A,C 2-25 C,E 2-26 B,C,D,E 2-27 B,C 2-28 A,B,C,D 2-29 A,B,C 2-30 A,B,C 2-31 A,B,C 2-32 A,C,D 2-33 B,C,D 2-34 A,C,E 2-35 B,D 2-36 B,C 2-37 A,B,C,D,E 2-38 A,C,D 2-39 A,B,C,D 2-40 A,B 2-41 A,B,C,D,E 2-42 A,B,C,D,E 2-43 A,B,C,D,E 3-1 细胞内 细胞外3-2 外围循环衰竭或休克 脱水3-3 更小 更小 降低 肌无力、麻痹3

30、-4 低钾低镁 自律3-5 胶体渗透压 回流 脱水3-6 血钠 细胞外液渗透压3-7 酸性 碱性3-8 减小 减小 增高 肌肉疼痛震颤3-9 醛固酮 ADH 钠水3-10 增大 增大 降低 肌无力、麻痹3-11 变小 心律失常 心电图3-12 血钠 细胞外液渗透压3-13 增多 降低 细胞内 细胞水肿3-14 变小 心律失常 心电图 心搏骤停3-15 增宽延长增宽4-1 F4-2 F5-1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5-2 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Osm/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的脱水,又称低渗性脱水。5-3 是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

31、过程。5-4 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75mmol/L,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称为高钙血症,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使骨盐溶解,可引起高钙血症。5-7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为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又称高渗性脱水。5-8 碱中毒时尿液一般呈碱性,但在缺钾等引起的缺钾性碱中毒时,因低血钾而致Na+-H+交换加强,导致肾泌H+增多,故尿呈酸性,此为反常性酸性尿。5-9 由心房组织释放,可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心房内压。其作用为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使尿钠与尿量增加,作用于肾上

32、腺皮质球状带而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5-10 渗出液其比重1.018,蛋白质含量30g/L,可见多量细胞,常见于炎性水肿。6-1 低渗性脱水时以细胞外液丢失为主,血浆容量减少,使血液浓缩,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组织间液回流,故组织间液减少更为明显。临床表现为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及婴儿囟门下陷等体征。6-2 机体慢性缺钾时,由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受损,对ADH反应性降低,重吸收水减少;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Na+和Cl-不足,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不能形成,影响了水的重吸收,导致尿浓缩功能障碍。6-3 否,容易导致低渗性脱水6-4 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尿量减少早期不减少,中、晚期减少尿

33、比重升高降低尿钠含量早期较高,严重时降低降低6-5 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此时尿液pH降低,出现反常性酸性尿。6-6 低渗性脱水早期,机体动员一系列代偿反应使细胞外液恢复等渗,如不饮水,尿量正常或增多,细胞外水分转向细胞内等,使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其中血容量明显减少,引起休克。6-7 低镁血症可造成肌震颤。因为低镁血症使Mg+对骨骼肌的抑制作用减弱;Ca2+进入神经轴突增多,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释放增多;同时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增强,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强,引起肌震颤。6-8 高渗性脱水时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出现细胞脱水。汗腺细胞脱水,分泌汗液减少,皮肤蒸发水分减少,

34、导致机体散热障碍,引起体温升高。6-9 根据血容量的不同可能考虑3种组合6-10 见尿补钾。患者每小时尿量在30ml以上或每天尿量在500ml以上方可补钾。低浓度、慢速补钾,必须控制补钾总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高血钾发生。7-1 (1)该患者发生了等渗性脱水。(2)根据:根据病史,患者患小肠炎,频繁腹泻导致小肠液大量丢失,而小肠液钠浓度在120140mmol/L,为等渗性体液。短期内丢失大量等渗性体液可引起等渗性脱水。患者的血浆、组织间液容量均低于正常水平,尤以组织间液容量水平降低为明显,细胞内液容量在正常水平,符合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变化的特点。(3)需要检测血钠浓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检

35、测结果如血钠浓度为135145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为280310mmol/L,则可确诊为等渗性脱水。7-2 高渗性脱水时,由于脑细胞脱水,脑体积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空隙增大,引起脑血管扩张或出血,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低渗性脱水时,由于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水中毒时,因大部分水分积聚在细胞内,发生细胞水肿,由于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7-3 (1)大面积烧伤后可发生等渗性脱水。因为大面积烧伤时,丢失大量血浆,等渗性体液大量丢失所引起的脱水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2)可引起高渗性脱水。大面积烧伤后,如不予及时处理,不补充钠水,

36、则可通过皮肤、肺的不感性蒸发继续丢失水分而转变为高渗性脱水。(3)可引起低渗性脱水。大面积烧伤后如补液方法不当,只补水而不补充钠盐,又可转变为低渗性脱水。7-4 慢性重度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内K+浓度明显降低,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发生心肌变性、坏死,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急性高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外K+浓度增高,对Ca2+内流的抑制作用加强,动作电位2期Ca2+内流减少,心肌细胞内Ca2+浓度降低,导致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心肌收缩性减弱。7-5 两种类型脱水时体液容量变化的比较: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血浆减少明显减少组织间液减少和血浆相比减少更明显细胞内液明显减少有所增加机制:高渗性脱水时,由于细

37、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动员一系列代偿反应:饮水增加,排尿减少,肾排钠增加,细胞内水分转向细胞外等,使细胞外液恢复等渗;细胞外液容量得到补充。因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虽然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均减少,但以细胞内液减少为明显。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机体动员一系列代偿反应:不饮水,尿量正常或增多,肾排钠减少,细胞外水分转向细胞内等,使细胞外液恢复等渗,但使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故血浆和组织间液明显减少。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组织间液回流,故组织间液减少比血浆明显。由于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故细胞内液并未丢失甚至有所增加。7-6 (1)该患者发生了高渗性脱水。(2)根据:根据病史,

38、患者患晚期食道癌,饮水困难致水人量不足。高烧数日使皮肤蒸发水分增加;高热时呼吸急促,使肺不断丢失水分,造成失水过多,失水多于失钠,这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原因。患者的细胞内、外液均低于正常水平,尤以细胞内液容量水平降低为明显,符合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变化的特点。(3)需要检测血钠浓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检测结果如血钠浓度高于145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于310mmol/L,则可确诊为高渗性脱水。7-7 (1)该患者发生了低渗性脱水。(2)根据:根据病史,患者大面积烧伤,丢失大量血浆。补液方法不当,数日来只给予输入葡萄糖溶液而未补充钠盐,这是引起低渗性脱水的原因。患者的血浆、组织间液容量低于正

39、常水平,尤以组织间液容量水平降低为明显,细胞内液容量略高于正常水平,符合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变化的特点。(3)需要检测血钠浓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检测结果如血钠浓度低于135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则可确诊为低渗性脱水。7-8 急性低钾血症时,骨骼肌细胞外K+浓度急剧降低,细胞内K+浓度无明显变化,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增大,细胞内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负值增大,静息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增加刺激强度才能引起细胞兴奋,即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导致肌无力乃至肌麻痹。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明显减小,细胞内K+外流明显减少,静息电位负值过小,接近甚至

40、超过阈电位水平,细胞膜快钠通道失活,不易形成动作电位,使肌细胞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导致肌无力乃至肌麻痹。8-1 综合分析8-2 综合分析9-1 过多水分在体内潴留致体液容量增大,细胞内液量增多,伴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称为水中毒。9-2 血清蛋白浓度正常时,血清钙浓度低于2.2 mmol/L的状态称为低钙血症。9-3 血清蛋白正常时,血清钙大于2.75 mmol/L的状态称为高钙血症。9-4 血清钾浓度1.61 mmol/L,儿童1.9 mmol/L称为高磷血症。9-9 血清镁浓度高于1.25 mmol/L,称为高镁血症。9-10 血清钾浓度5.5

41、 mmol/L,称为高钾血症。9-11 患者水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在mmol/L的正常范围内,血浆渗透压在mmol/L的等渗状态的脱水称为等渗性脱水。9-12 血清镁浓度低于0.75 mmol/L,称为低镁血症。9-13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的脱水称为高渗性脱水。9-14 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9-15 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AB增高为33mmol/L,PaCO2也增高为5.99kPa,提示为代谢性碱中毒;鉴于其新发现的高血压,该病人考虑为醛固酮增多症和库欣综合征,

42、支持AB增高为原发变化,而PaCO2增高为继发变化。符合代谢性碱中毒的特征。PaCO2值在代偿范围内。AG在正常范围内。7-5 休克会引起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机制:休克时微循环灌流量减少,组织缺氧,乳酸生成增多;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导致少尿,磷酸、硫酸等在血中堆积。对休克发展过程的影响: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减少。两者均使微循环障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7-6 不同。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在正常值的25以上,HPO42-、SO42-等阴离子尚不致发生潴留,此时因肾小管受损,其泌H+、泌NH3能力降低,重吸收HCO3-减少而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除肾小管泌H+功能障碍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正常值的2025以下,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磷酸、硫酸等不能充分随尿排出,血中固定酸增加,故引起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7-7 该患者发生了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根据:pH升高为7.59,为失代偿性碱中毒。PaCO2降低为3.19kPa,AB20mmol/L略有降低。根据病史,患者癔病发作1小时,引起通气过度,CO2排出增加,故PaCO2降低为原发性变化,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