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生理学耳蜗-王树峰_第1页
听觉生理学耳蜗-王树峰_第2页
听觉生理学耳蜗-王树峰_第3页
听觉生理学耳蜗-王树峰_第4页
听觉生理学耳蜗-王树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听觉生理学耳蜗 AUDITORY PHYSIOLOGY,王 树 峰,听觉系统的六个功能结构单元(1,传声单元:耳廓、外耳道、鼓膜、 中耳、内耳的外淋巴液 感音单元:柯蒂氏器及其相关结构 听神经传导单元:第八对颅神经,中枢神经传导单元: 从蜗神经核到听放射 听觉中枢:听觉有关的皮层 听觉传出系统:从上至下,听觉系统的六个功能结构单元(2,Auditory Pathways,耳蜗生理-耳蜗形态学复习,1/2 Turns of the Cochlea,Organ of Corti,Inner Ear,耳蜗生理-Cortis器的神经支配,在人类,支配耳蜗的神经元约35,000个。 传入神经纤维(Aff

2、erent fibres),螺旋神经节细胞为其神经元,它是双极细胞,周围突支配毛细胞,中枢突投射到脑干的耳蜗核。 90-95%的AF与IHC 联系,即型纤维,一个IHC 要接受约10个神经细胞的支配。 5-10%的AF支配OHC,一个神经细胞要分支支配约10个外毛细胞,耳蜗生理-Cortis器的神经支配,传出神经纤维(Efferent fibres)源于脑干的上橄榄复合体(Superior olivary complex)。 支配IHC的纤维与IHC的传入神经的树突接触;支配OHC 的纤维穿过Cortis 隧道,称上隧道纤维(Upper tunnel fibres),向外毛细胞发出分支。 耳蜗

3、基底部,每个毛细胞接受6-8个传出末梢,愈近蜗尖部,接受传出末梢愈少。传出末梢大而多小泡,包裹毛细胞基底部及传入末梢,耳蜗生理-耳蜗的频率分辨,Helmholzs 共振学说(Resonanance theory):1863年Hermann von Helmholz提出。 Rutherfords 频率学说(Frequency theory):1886年提出。耳蜗基底膜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刺激声的频率发生振动。 Wevers群射学说(Volley theory):1949年Ernest Wever提出。神经纤维集合成兴奋单元进行放电,产生高频率的神经冲动。称为适时机制(Timing mechanism

4、,耳蜗生理-群射学说,耳蜗生理-行波学说,耳蜗基底膜的两个重要特点:(1)基底膜在蜗尖部的宽度是蜗底部的数倍;(2)蜗底部的基底膜劲度约是蜗尖部的100倍。 Bekesy(1960)提出行波(Travelingh wave)的耳蜗模型。 行波包络(Envelope of the traveling wave)。 行波包络特点:(1)只有一个峰;(2)峰的位置由声音频率决定,耳蜗生理-耳蜗的被动机制,耳蜗具有对声音的初级分析作用,主要表现为对频率的初级分辨,即调谐特性。历史上关于耳蜗频率分辨学说均是基于耳蜗被动的机械性调谐。 行波学说是关于耳蜗被动机制的经典。 在行波包络的低频侧斜度缓,高频侧斜

5、度陡,说明基底膜起着低通滤波器作用,耳蜗生理-耳蜗的主动机制,在生理状态下,耳蜗具有更敏锐的调谐作用。 基底膜振幅反应曲线(Amplitude respones curve)声强度恒定时,基底膜振幅与给声频率的关系。 调谐曲线(Tuning curve)或频率-阈值曲线(Frequency-threshold curve) 耳蜗受损伤时耳蜗的频率选择性减低,死后则进一步减退。 主动机制易受耳蜗生理状态的影响,基底膜以及毛细胞的损伤均会影响基底膜的调谐作用,耳蜗生理-耳蜗的主动机制,基底膜上的行波刺激内、外毛细胞,触发外毛细胞产生主动性作用,将机械性能量作用于基底膜,显著提高基底膜的调谐特性。

6、正反馈回路增加了基底膜兴奋部位的行波振幅,更进一步刺激外毛细胞,而基底膜非兴奋部位行波将受到阻碍,振幅急剧降低 行波过程应由两个部分组成,被动的机械性过程引起低振幅、宽调谐;主动过程引起大振幅、敏锐调谐,耳 蜗 生 理,70mV,耳蜗生理-耳蜗的换能,极化(Polarized)与去极化(Depolarized) 跨毛细胞顶膜的电位差,IHC约为125mV,OHC约为150mV。 基底膜运动引起静纤毛的偏斜,使毛细胞顶膜或静纤毛上的离子通道开放,阳离子顺电位差内流,使毛细胞去极化,引起毛细胞释放递质,兴奋听神经,耳蜗生理-耳蜗的换能,IHC作为感受器和信息传递者;OHC主要起内耳机制的调节器作用。 耳蜗的主动调谐与换能的可能过程成:声刺激产生前庭阶内压力波动,引起基底膜的振动盖膜与静纤毛的剪力作用调制K+向IHC和OHC的内流OHC内的感受器电位触发主动过程引起某种形式OHC的机械性活动正反馈作用于基底膜产生调谐作用IHC内的感受器电位调整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于传入神经突触,耳蜗生理-粗电极记录,粗电极近耳蜗可记录到三种主要的刺激相关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