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参考PPT_第1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参考PPT_第2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参考PPT_第3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参考PPT_第4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口与资源参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人口发展状况 自然资源 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第三章:人口与资源,2,第一节 人口发展状况,3,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人口 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 指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包括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三者的关系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

2、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 Td=0.7/r 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5,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世界人口发展趋势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6,17502050年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和预测示意图,发展中地区,工业化地区,0,2,4,6,8,10,12,1750年,1800年,1850年,1900年,1950年,2000年,2050年,7,2011年4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中国的总人口数已经达到13.397亿: 总人口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长5.84%,年平均增

3、长73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3.10人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6.27%下降为4.08%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46% 人口性别比为由第五次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8,世界人口增长特点,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年龄结构两级分化 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9,从太空看地球的贫富分布,10,世界人口分布情况,11,人口增长随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12,中国人口分布图,13,人口年龄构成划分标准,14,蘇丹的村民們聚集在飛機空投糧食所行經的航道上,等著撿拾散落出來的糧食,15,饑餓的蘇丹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

4、影獎的作品,作者在拍完照片后将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后作者由于良心的遣则而自杀,16,一些国家人口文化程度的比较(用百分数表示,17,在沙漠化地区小孩儿不上学,不接受教育可以,但不会赶水车不行。所以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赶水车,18,19,20,世界人口预测,按目前的年龄结构和增长率,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13年人口将达到70亿,2050年世界人口为82亿,也可能达到91.8亿。联合国的同期预测指出,世界人口零增长的时间为100多年后的2110年,那时世界人口可能徘徊在105.8亿上下。欧美发达国家在2062年以前进入人口静止状态;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最快也需在21世纪末才会

5、实现人口零增长。另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1世纪末至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21,中国人口 的发展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生育率继续下降的余 地不大。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将继续 下降,综上所述,以目前人口为基础,人口增长率能继续得到控制,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6亿人。人口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的极限,即中国土地可负荷和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此后我国人口数会略有回落,并在某一暑期到达最佳人口数而稳定下来,22,第二节 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2、自然资源的特

6、点:其范畴随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大,23,3、自然资源的分类,不可再生的资源: 该资源一般存在于岩石圈表层或其内部,是地球亿万年演化的产物,被取用消耗后,在人类有限的生命时间范围内,是不能再次形成的,24,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的资源: 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它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其耗竭速率取决于市场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 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回收的可耗

7、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减缓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耗竭速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25,可再生的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是资源,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26,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可再生的资源: 根据财产权明确否,它可分为可再生商品性资源和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 可再生商品性资源:财产权可以确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再生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等。这类资源的特点:财产权明确、可转让、可实施和专有性。 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但是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再生资源。如公海鱼类资源、物种、空气等。这类

8、资源的特点:消费无竞争性和无排它性,27,自然资源的特性,稀缺性 整体性 地域性 多用性,28,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特点,1、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耕地是世界人均水平的39.8% 森林是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8 草地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2% 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 2、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4、自然资源的缺口日趋增大,29,30,第三节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一、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3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据国土资源部发布公报:2005年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93公顷,比之20

9、04年的0.094公顷,2003年的0.095公顷以及2002年的0.098公顷又进一步减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0.37公顷的39.8%。 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而我国却需要负担8人,32,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人口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诱发了过量开采;农村人口增长和能源缺乏,导致乱砍滥伐;这些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33,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10、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人口增加耗水量剧增,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突出;由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也会加剧,34,人口对能源的影响,2006年,我国煤炭保有量为10345亿 t,剩余已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13%;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虽相对不足,但油页层、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丰富,可以称得上是能源大国。但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特别是同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35,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与估计可供使用年限,36,据估算,中国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在 1000亿美元以上。但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

11、展经济,毁林开荒、焚草种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向荒野和滩涂进军,大批水利工程、交通设施和开发区兴建等等,破坏了生物栖息地,许多珍贵物种的生存环境缩小,人口增长对物种资源的压力,37,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或称为人口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通常人口容量并不是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而是指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二、人口环境容量,38,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乐观者认为地球可养活1000亿人,因此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

12、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39,我国的人口环境容量,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最合适的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这就是说,16亿或者说17亿是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人口。主要基于以下5点: 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 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 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 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 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 .6亿人,40,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人口与发展战略 实行降低出生率的人口政策; 适当控制生活改善的过高要求,制订循序渐进的提高计划,扩大国内积累; 最大限度地动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内资、外资; 充分利用最大的生产要素(庞大的劳动力队伍,41,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方面应选择在开放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缓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消极后果,42,人口教育和劳动力培训,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