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医张伯臾-医案案一、外感发热朱,男,53岁。初诊:1983年6月3日。主诉:患者于2个月前,因洗澡受凉而发热,迄今未得控制,体温在3839之间。初起热无定时,不恶寒,近1月来,发热有定时,中午起,入暮退,伴有耳聋、目眩、口苦、咽中干热,脘腹及左下腹作胀,胃纳欠馨,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曾有肝硬化、脾切除史。诊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法:治拟大柴胡汤出入。处方:银柴胡12g 炒黄芩10g 炒知母10g 炙甘草4g 制川大黄6g 北沙参15g 麦冬10g 茯苓12g 碧玉散18g(包) 鲜芦根30g 4帖二诊:6月6日。服药后发热已平2天,耳聋转轻,余恙如前,并见左胁
2、下胀痛。苔薄舌偏红,脉弦数。药已对证,仍拟前法出入。前法加天花粉15g 赤芍、白芍各12g。4帖。三诊:6月9日。热仍未发,诸证均减。舌红苔少,脉弦带数。据前方改白芍为24g 改柴胡为9g 加生晒参9g(另墩兑入) 4帖。案二、夜咳刘,男,56岁。初诊:1983年3月24日。主诉:素有痰饮,兼感外邪。初起寒热咳嗽,经治热退而恶寒未罢,顿咳,咯痰不爽,咳则胸闷气促胁痛,口渴引饮,纳便正常。诊查:脉浮小滑,舌尖红,苔灰黄边白。辨证:表邪虽解未彻,热饮内阻。治法:拟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处方:净麻黄4.5g 生石膏20g(先煎) 炙甘草4g 制半夏15g 光杏仁9g 木防己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3、 冬瓜子12g 桃仁泥9g 干芦根15g 2帖二诊:3月28日。顿咳夜间较减,咳痰不畅,带有血丝,左胸痛,口渴引饮,尿多,大便量少。苔黄腻而干,脉弦小滑。恶寒已减,表邪渐化,痰饮化为痰热,肺失清肃。再拟清肺化痰。处方:桑叶桑皮各10g 南沙参12g 光杏仁10g 木防己15g 海蛤粉18g(包) 全瓜蒌15g 炒枳实9g 云茯苓12g 生、熟米仁各15g 冬瓜子15g 炒黄芩9g 桃仁泥9g 鲜芦根1支 3帖三诊:4月1日。顿咳痰多得减,但仍痰黄带血,咳时左胸引痛,口渴多饮。苔薄,虽黄腻但左前半得化,脉弦小滑。邪痰虽减未彻,肺络震伤,再拟清肺化痰补络法。处方:桑叶、桑皮各9g 南沙参15g 地
4、骨皮15g 云茯苓10g 炒黄芩9g 海蛤壳24g 光杏仁9g 天花粉10g 赤芍、白芍各9g 佛耳草20g 冬瓜子15g 茅根、芦根各30g 茜草根15g 生、熟米仁各15g上方加减服药14帖,病愈出院。案三、呕吐董,女,65岁。初诊:1983年3月14日。主诉:患者于1982年10月起见脘腹部胀痛,呕吐苦水,脘中烦懊不舒,不思纳食,食后即吐,1983年1月起呕吐发作转频,迄今未止,其间曾迭进多种中西药物施行针灸治疗未效。经X光摄片,拟诊为胃窦炎(无恶性病变)。诊查:脉沉细带弦,舌质淡红,苔薄,大便2日1次,量少颇艰。辨证:此属胃虚作吐。治法:拟大半夏汤加味。处方:太子参12g 姜半夏12g
5、 生姜4.5g 蜂蜜20g(冲入) 炒吴茱萸1.2g 炒川黄连1.6g 3帖二诊:3月17日。药后呕吐旋止,中脘烦懊亦舒,已能纳食,大便2日1次,仍欠畅。脉细,舌淡红苔薄。再拟养胃润肠以善后。处方:太子参12g 制半夏9g 炒黄连1.6g 炒吴茱萸1g 蜂蜜30g 生谷芽12g 火麻仁10g(研) 4帖案四、呃逆殷,女,50岁。初诊:1983年5月12日。主诉:患者有呃逆病史10余年,每因情志不乐而发作。上月已发3次,今又作。曾行胃食道钡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查:顷诊,呃逆嗳气频作,甚则呕吐,胸臆痞闷不舒,口干,脉细滑,苔薄。辨证:证属肝气横逆,脾胃受制。治法:拟平肝和中降气法。处方:沉
6、香片1.2g(后入) 降香4.5g(后入) 制香附9g 旋覆花9g(包煎) 代赭石18g(先煎) 炒枳壳9g 制半夏12g 太子参10g 云茯苓10g 白蒺藜10g二诊:5月16日。服药4帖,呃逆得减,胸臆见舒,呕吐未作。余证同前,治守前法。前方加白芍12g,郁金6g。4帖三诊:5月20日。呃逆已止,口干得减,胸臆稍有不舒,余无异常。舌脉如前,前方调整以巩固。处方:沉香片1.2g 广郁金6g 枳壳6g 旋覆花9g(包) 半夏10g 太子参15g 云茯苓10g 白蒺藜10g 逍遥丸10g(吞) 7帖案五、脾心痛戚,男,46岁。初诊:1983年5月6日。主诉:患者有慢性胰脾腺炎病史10年,1982
7、年起腹胀加剧,左上腹隐痛。1982年9月剖腹探查,未见恶性病变。口干,便难如粟,量少。诊查:舌苔白腻而干,脉沉滑有力。辨证:证类脾心痛,考之胰腺炎以结、热、滞居多,病虽久,脉舌症均属实证。治法:拟小承气汤加味。处方:生川大黄10g(后下) 川厚朴9g 枳实12g 火麻仁12g 当归12g 红藤20g 败酱草30g 生米仁30g 槟榔12g 生山楂12g 赤芍、白芍各12g二诊:5月11日。服4帖药大便畅行,日25次,便时稍有腹痛,畅后腹部觉松,但胃纳欠旺,口干苦。舌润红,苔白中兼黄而干,脉细滑。腑气尚未尽畅,再拟行气疏腑兼以和中。处方:炒枳实12g 川厚朴6g 广木香6g 青皮、陈皮各6g 当
8、归12g 赤芍、白芍各12g 花槟榔12g 清炙甘草4.5g 生大黄6g(后下) 败酱草30g 蒲公英24g三诊:5月15日。前用行气疏腑之方药,便日行两次,但脘腹胀仍未除,胃纳欠旺,口中干苦。舌质红,苔中薄黄,脉细滑。此为肝胃不和,再拟泄木疏土,以和中州。处方:炒柴胡4.5g 赤芍、白芍各12g 青皮、陈皮各4.5g 川楝子12g 炒枳实12g 川朴9g 连皮槟榔12g 炙甘草6g 当归12g 生大黄6g(后入) 败酱草20g 鸡内金9g 4帖四诊:5月19日。大便日行两次,质软,腹痛已平,唯于食后稍候,苔腻十化八九。湿热渐撤,再拟前法出入,改为缓攻。处方:炒柴胡4.5g 赤芍、白芍各12g
9、 枳壳9g 炙甘草3g 制川大黄6g 大腹皮12g 川厚朴6g 青皮、陈皮各4.5g 红藤15g 败酱草20g 焦山楂、六曲各9g案六、虚损马,男,31岁。初诊:1983年6月20日。主诉:患者1976年5月曾发热一月,热退后白细胞减少为2000/立方毫米左右,延至今仍未恢复正常。近二三年来常患感冒,甚则三四天即发一次。发则咽痛,头痛,鼻塞,头晕乏力,口苦。外院检查诊断,免疫功能低下。诊查:口舌经常碎痛,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辨证:证属气阴两亏,卫外不固,津血不足,则生内热。治法:拟调补气阴。处方:太子参12g 生黄芪15g 炒白术9g 炒防风9g 北沙参10g 大麦冬10g 生地12g 桑
10、白皮15g 地骨皮15g 川石斛15g(先煎) 炒白芍12g 炒银花12g 7帖二诊:6月27日。服药后感冒未发,但咽红痛及舌边碎痛依然。气阴两虚,内热上炎,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桑白皮,炒银花;加京玄参10g 炙鳖甲15g;改生地为15g。7帖。三诊:7月11日。上周血检:白细胞3200mm3。咽红微痛,头晕倦怠,口疮已瘥。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白细胞减少已7年,服药后,3周感冒未发。气血两亏,内热挟湿,再拟扶正驱邪。处方:太子参12g 制熟地12g 桑椹子12g 生黄芪15g 玄参10g 墨旱莲草12g 当归12g 丹皮9g 仙鹤草30g 汉防己12g 云茯苓12g上方加减服21帖。四诊
11、:10月24日。服药以来,感冒未发。脉细弱,舌淡红。复查白细胞4200mm3。头晕时作,乏力。仍拟调补气阴。处方:党参15g 生黄芪18g 淮山药15g 当归10g 大白芍12g 仙鹤草30g 生、熟地(各)20g 制首乌12g 炒丹皮10g 大红枣10枚 糯稻根须24g 7帖上方加减40余剂后,体虚症状消失,白细胞数一直正常。案七、心悸黄,男,50岁。初诊:1985年9月26日。主诉:患者心悸不宁已三四年。经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早,呈三联律、四联律。近半年来,心悸发作转频,伴胸闷,头昏,动辄汗出。叠投益气养心安神之品,药效罔然。近周来,心烦,艰寐梦忧,神疲口干。诊查:舌边尖红,稍有裂纹,苔薄
12、,脉细虚弦结代。辨证:心肝阴虚,内热上扰,心神失养,拟养阴清热。治法:理血安神,金匮酸枣仁汤加味。处方:炒枣仁12g 炒知母6g 炒川芎6g 云茯苓12g 炙甘草9g 麦冬12g 生地、熟地各15g 熟附片(先煎)6g 五味子6g 磁朱丸10g(包煎) 刺白蒺藜12g 生蒲黄12g 龙骨24g(先煎) 7帖二诊:10月3日。本周内心慌、汗出明显得减,胸闷亦轻,精神较振。苔薄少,舌偏红有裂纹,脉细、偶有结代。仍从前法出入。前方加佛手12g。7帖。三诊:10月10日。证同前,行走稍急仍有心慌、气短不续。苔脉如前。仍宗前法出入。处方:熟附片6g(先煎) 生地、熟地各15g 麦冬5g 五味子6g 炒枣
13、仁12g 赤芍10g 益母草20g 丹参15g 生黄芪15g 淮小麦30g 北沙参15g 炙甘草9g 磁朱丸12g(包) 7帖四诊:10月17日。本周内心悸又增,精神欠振,懒言,夜寐易醒,心烦,纳便均可。舌偏红、裂、苔薄,脉细结代(四联律)。仍宜酸枣仁汤加味。处方:炒枣仁12g 肥知母6g 炒川芎6g 茯苓15g 当归9g 炙甘草9g 生黄芪20g 磁朱丸12g(包煎) 麦冬12g 生地、熟地(各)15g 赤芍、白芍(各)10g 丹参15g 茶树根30g 生龙齿30g(先煎) 7帖五诊:10月24日。早搏得减,夜寐向安,精神见振,心慌亦轻。舌苔如前,脉细,结代略减。仍守前法。前方加太子参15g
14、。7帖。案八、奔豚气腾,男,34岁。初诊:1976年9月29日。主诉:下腹作胀,时有冷气上冲胸膈,腰酸,右胁稍有胀痛,饥而不欲食,便软。诊查:舌苔白滑,脉弦细。辨证:仲景所称奔豚气也,系肾虚水气上逆。治法:桂枝加桂汤主之。处方:川桂枝4.5g 炒白芍6g 炙甘草3g 煨生姜3g 大枣3枚 肉桂3g 紫石英30g(先煎) 防己12g 云茯苓12g 7帖二诊:10月6日。下腹作胀,冷气上冲,药后即平,纳食亦增,唯右胁时有隐痛,腰酸足软。苔白滑已化,脉细尺弱,舌转嫩红。水气上逆虽平,肾虚未复,肝气郁滞,再拟滋肾泄肝。处方:制熟地9g 淮山药15g 五味子4.5g 菟丝子饼15g 补骨脂12g 桑寄生
15、12g 茯苓9g 川楝子9g 潼蒺藜、白蒺藜(各)9g 7帖案九、眩晕李,男,59岁。初诊:1985年2月19日。主诉:患者于1982年底突发眩晕,头昏如转,剧作一天后,眩晕虽减未止。平素常觉头目不清,步履不稳,泛恶纳差,精神萎顿,并有脐腹部作胀隐痛,大便稀溏。诊查:刻下腹痛虽减,余证仍在。脉象濡滑,舌边红,苔薄。辨证:证由烦劳过度,肝肾精血耗伤,不能上荣于脑,又因脾胃失调,气虚亦显。治法:治拟调补肝肾兼理脾胃。处方:太子参15g 滁菊花6g 明天麻6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炒川芎12g 制半夏9g 生谷麦芽各18g 炒当归10g 粉葛根12g 干荷叶20g 钩藤15g(后下) 全蝎1g(研
16、吞) 5帖二诊:2月29日。今经X光摄片检查,颈椎C4、C5、C6中度肥大。颈项活动仍欠利,头晕胀,间或胸闷泛恶,肠鸣不痛,大便成形日2次,两目干涩。脉濡滑,苔薄白。胃肠病有好转之象,宜调治颈椎为主。处方:葛根15g 炒川芎15g 云茯苓15g 明天麻6g 制半夏(竹沥5g拌)10g 炒当归10g 炒赤芍、白芍(各)6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佛手片12g 地鳖虫6g 炙姜蚕9g 花粉12g 谷芽、麦芽各18g 3帖三诊:3月12日。胃肠病已趋向稳定,腹已无胀痛,头晕,胸闷欲恶,步履欠稳等症仍未见好转,口苦干粘。脉虚弦细,舌边淡红,苔薄白,病属颈椎肥大,证属正虚痰瘀阻络。改为病证结合同治
17、。处方:生黄芪15g 全当归10g 炒川芎15g 炒赤芍、白芍各9g 藏红花6g 炙地龙6g 云茯苓12g 制半夏10g 明天麻6g 炒茅术9g 炒枳实9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嫩钩藤15g(后入) 谷、麦芽(各)18g 7帖四诊:3月24日。依病症结合同治法治疗,无副作用,晕胀略减,大便成形,腹未胀痛。舌边淡红,苔薄白,口粘干稍减,脉细小。仍守原法调治。处方:生黄芪20g 当归12g 炒川芎15g 炒赤芍、白芍各9g 藏红花6g 炙地龙6g 云茯苓15g 制半夏12g 明天麻6g 炒茅术9g 枳实9g 佛手片9g 谷芽、麦芽各15g 白蔻仁3g(研后入) 7帖五诊:3月1日。投补阳还五汤
18、加味,尚觉舒适。脉细弱,舌边淡红,苔黄腻。口干苦粘,烦劳过度则倦怠头晕,四肢发麻,活动欠利。拟守前方增损。处方:生黄芪20g 藏红花6g 瓜蒌皮12g 谷芽麦芽各18g 炒当归12g 炙地龙6g 绵茵陈18g 炒川芎15g 云茯苓15g 炒枳实9g 炒赤芍、白芍(各)9g 制半夏9g 佛手片9g 14帖另:参三七1.5g 麝香0.09g 炙僵蚕1.5g 以上作1天量,研细和匀装胶囊,每日服2次,服20天。案十、肾亏张,男,57岁。初诊:1984年10月4日。主诉:今年8月起,两足胫浮肿,按之凹陷。尿频,淋沥不畅,无刺痛,并有目胞微浮,腰部酸楚。诊查:脉虚细数,两尺部均弱,舌质淡红,有齿印。辨证
19、:证属肾亏,泌尿失常,水湿流积于下,过劳心君亦伤。治法:拟心肾同调。处方:鲜生地15g 云茯苓12g 生黄芪18g 淮小麦30g 淮山药18g 炒丹皮10g 炒白术9g 麦冬12g 山茱萸肉6g 汉防己15g 炒枣仁15g 枸杞子10g二诊:10月13日。七剂后尿频略减,尚爽利,足胫仍肿。诉脉象夜间较快,在95次/分以上。顷诊脉虚细迟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证由烦劳失度,心肾俱伤,心血伤则营卫周行乏济,心神失宁,故夜脉数,证已有日,不易骤复。仍守原意增损调治。处方: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2g 生黄芪30g 炒枣仁15g 淮山药20g 丹参18g 汉防己15g 柏子仁10g 山茱萸肉9g 炒
20、白芍18g 炒白术12g 青龙齿20g 麦冬12g 琥珀片10g(分吞) 生晒人参6g 7帖三诊:10月27日。足胫肿退,目胞微浮亦平,腰酸楚得正,脉数亦平,心率80次/分左右。顷诊脉虚小尺弱稍转有力,舌质淡红胖。心肾两伤已见好转,宗前方出入,巩固疗效。处方:白术12g 煨益智9g 枸杞子12g 生晒人参6g(另煎) 桑寄生15g 生黄芪30g 淮山药15g 山茱萸肉9g 仙茅15g 山楂12g 防己12g 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0g 枣仁10g 蛤土膜油5g(另煎)案十一、痹证胡,女,49岁。初诊:1983年4月5日。主诉:4年来经常低热或高热,高热时体温可达3840。热前先有两肩恶寒
21、,无汗。形体消瘦,体重由60公斤减至40公斤。右肢及肛肘肿痛,便秘口渴,肘膝关节稍变形(血沉100mm/小时,风湿乳胶试验阳性),外院拟诊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查:脉细,舌光红。辨证:证由肾气素虚,肝血不足,初则感受风寒,久则郁而化热,由筋入骨,以致关节变形。治法:目前虚实寒热夹杂,拟扶正驱邪法。处方:制川乌9g(先煎) 生甘草9g 桂枝3g 大生地15g 生军4g(后下) 肥玉竹12g 赤芍、白芍各15g 炒知母9g 忍冬藤15g 络石藤15g 汉防己12g 丹参15g二诊:4月12日。前以寒温并用,肘膝关节疼痛稍减,舌虽光红而有津,但大便仍干结量少,目赤如鸠。药后阴液稍增,血热未去。再拟前法加
22、清血之品。前方去忍冬藤,加生川大黄6g(后下),炒丹皮9g,木贼草12g。7帖。三诊:4月19日。右膝左肘关节肿痛已退,低热亦减,便秘已转间日一行,两目干涩,唇燥口干,纳食稍增,肩冷虽除,但后项仍有冷感。舌红边带灰,干糙已转润,脉沉细。寒热错杂之邪得闰,正虚津液未复。再拟调阴阳,生津液,活血通络。处方:仙茅12g 仙灵脾12g 炒知母6g 炒黄柏6g 当归10g 鲜生地15g 肥玉竹12g 金石斛15g 大麦冬10g 赤芍、白芍(各)12g 忍冬藤12g 络石藤12g 生川大黄6g(后下) 4帖四诊:4月24日。肘膝关节痛止未发,但目眦干涩(眼科诊断为结膜炎);便秘已通,口角碎痛。舌红少苔,脉
23、细弱不数。邪热虽去,阴液耗伤仍在,再拟滋养阴液而和血脉。处方:川石斛18g(先煎) 鲜生地15g 京玄参10g 大麦冬10g 炒白芍15g 炙甘草6g 丹参15g 天花粉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0g 鲜首乌20g 火麻仁15g(研) 7帖五诊:5月3日。肘膝肿痛低热均退,但舌红绛而光,口渴目糊干涩稍减,肩部仍感恶寒,便艰。脉沉细。据脉证,肾气不足,阴阳俱虚,以阴液损伤偏重。再拟滋阴为主佐以养阳调治。处方:生地、熟地各10g 淮山药12g 北沙参12g 天冬、麦冬各9g 川石斛18g(先煎) 枸杞子10 菟丝子12g 仙茅10g 丝瓜络9g 炒杜仲12g 火麻仁12g 鲜首乌20g 7帖案
24、十二、胸痹徐,男,74岁。初诊:1985年5月30日。主诉:有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年,高血压10余年,目前血压稳定。动辄胸闷发作,闷久则痛,头昏,时有胃脘隐痛不适,甚或泛恶,口粘腻,心慌艰寐,纳呆,腰酸耳鸣。诊查:舌红偏暗,苔白腻,脉弦小滑,两尺弱。辨证:心肾两亏,痰浊内阻。治法:拟养心益肾化痰,十味温胆汤出入。处方:孩儿参15g 熟地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炒枳实10g 炒竹茹6g 瓜蒌皮10g 石菖蒲6g 炙远志6g 郁金10g 丹参15g 生蒲黄12g(包) 7帖二诊:6月6日。药后苔腻见退,夜寐向安,胃脘不适得减。舌红苔薄脉细。宗前法出入。处方:炒党参15g 生地、
25、熟地各15g 制半夏9g 炒竹茹6g 麦冬12g 生黄芪18g 全瓜蒌15g 郁金9g 炒枳实10g 丹参15g 熟附片9g(先煎) 苦参片9g 炒川黄连2g 7帖案十三、胸痹徐,男,74岁。初诊:1985年2月28日。主诉:有冠心病心绞痛史10年。近日胸痛动辄发作,面浮跗肿,气促。面红升火时作,并自觉胸中有气上冲咽喉,四肢欠温,口不渴。诊查:舌红润,苔薄腻、中光剥,脉细。辨证:心脏气阳不足,病久阳损及阴。治法:治拟阴阳同调。处方:熟附片6g(先煎) 炙生地15g 炙甘草9g 炒党参15g 生黄芪20g 全当归9g 麦冬12g 丹参15g 交泰丸3g(分吞) 生山楂15g 紫石英20g(先煎)
26、 7帖二诊:3月7日。升火减,面浮附肿亦瘥。行走稍促时仍有胸闷胸痛发作,然程度已减轻。脉虚细,舌红偏红,苔薄中剥。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交泰丸,加小川黄连3g 肉桂1.5g 生蒲黄12g(包)。7帖。案十四、吴,男,72岁。初诊:1985年1月10日。主诉:有心绞痛史近12年,高血压史16年。近3月心绞痛发作频繁,每发于活动时,休息片刻或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寐短神疲,形寒便烂。诊查:舌淡红,边有瘀斑,苔花剥,脉濡细。辨证:高年心肾阳气不足,劳伤心脏,络有留瘀。治法:拟温阳益气,化瘀止痛。处方:熟附片9g(先煎) 川桂枝6g 炒党参15g 炙甘草6g 麦冬12g 丹参20g 失笑散12g 当归12
27、g 川芎9g 赤芍、白芍各9g 瓜蒌皮10g 广郁金9g 7帖二诊:1月17日。心绞痛发作已得轻减,偶因活动而有隐痛,不含硝酸甘油片亦可缓解。脉沉细,苔花剥得减。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失笑散,改熟附片为15g,加干石菖蒲6g。7帖。上方加减服药至2月13日。三诊:2月14日。胸痛虽减未已,痛时心慌不宁。经24小时心电图检测,胸痛发作时心率偏快,并有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发生。面红升火时作,便软,日3次,无腹痛,舌偏红,脉沉细小弦。心肾之阳渐复,心阴受损。转拟益气养阴为治。处方:炙甘草9g 大白芍20g 炙生地20g 炒党参15g 生黄芪20g 炒白术12g 云茯苓12g 嫩黄精20g 淮山药20g(
28、打) 炒酸枣仁12g 炙远志6g 干石菖蒲6g 紫石英20g(先煎) 14帖四诊:2月28日。证情稳定,偶有心慌,多动则胸闷,行走稍快时仍有左胸隐轻发。血压偏高(170/110mmHg),目花,指麻,舌干。舌偏红,苔薄白,脉细。肝阳偏亢,心脏累伤难复,拟增入平肝潜阳之品。处方:炙甘草9g 大白芍20g 炙生地20g 生黄芪20g 嫩黄精20g 炒枣仁12g 柏子仁12g 炙远志6g 云茯苓12g 淮山药20g 羚羊粉0.6g(分吞) 夏枯草20g 生牡蛎20g(先煎) 7帖上方加减服3月余。五诊:6月13日。胸闷胸痛基本不发,偶因疾走而有轻度胸闷,片刻即止。纳便可,夜寐安。舌淡红偏暗,苔薄白,
29、脉细小弦。病去十之八九,拟散剂善后。处方:参三七18g 生晒参45g 沉香粉14g上三味共研末,一日3次,每次吞服1.2g。长服无虞。四月后随访,停药3月多,胸闷胸痛未发,行动一如常人。证治经验一、张氏擅长治疗内科急重病和杂病,他辨证细致,分析精当,其特点在于“平调阴阳,培补脾肾”,注重人体正气,立方用药,章法分明,贯彻“扶正祛邪,祛邪安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学术思想。张氏在中医学术上的发展,开始于对温热病的治疗。1924年,张氏回乡悬壶行医。当时,乡间农民积劳成疾,故门诊或出诊,病多危重,尤多热病重症,如高热、霍乱、痉病、厥逆等等,病情复杂多变,非温病时方如桑菊、银翘等轻清之
30、剂所能奏效。面对棘手之症,张氏在刻苦钻研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基础上,又勤读吴又可温疫论、戴天章广温疫论、雷少逸时病论等医籍,掌握了一般温病与时行疫毒的治疗差异,投以治疗秽浊戾气的方药,使疗效有了提高。然而,张氏并不以此满足,在临诊中,深感温病诸书,虽对保津开窍之法颇多发挥,但对厥逆之变的辨治,尚嫌有不足之处。如当时霍乱流行,病死者甚多,其证见卒然暴吐泻,手足厥冷,汗出,大渴引饮,得饮即吐。一般医家从温病之法,投甘寒(或苦寒)清热之剂,活人者鲜。而张氏据仲景所论,投白通加猪胆汁汤,获效者不少。从中得到启发,故他旋即进一步深研伤寒论,以补温病之不足,并借鉴伤寒指掌一书,探索融汇六经及卫气
31、营血辨证以救治热病重证的方法,终于逐步形成了熔伤寒、温病于一炉的治疗热病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他的临床中犹在在可见。例一 败血症 方,男,25岁。1980年10月25日初诊。病者原有肾病综合征,尿蛋白+,住医院内科,使用西药噻替派,在第17次治疗后,白细胞突然下降200/ mm3并伴高热、(体温40.5),两次血培养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败血症、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立即停用噻替派,并用多种抗生素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5天,高热不退,症情凶险,遂邀张氏会诊。症见高热6天不退,入夜口渴,便秘,两下睛红斑(出血点)。苔黄腻根厚中裂而干,脉象虚细而数。张氏辨析病系正气大亏,客邪乘虚而入,邪热亢盛,炽
32、于气分,灼伤阴津,且有入营之势。治应扶持正气,清化邪热。投入参白虎汤,兼用凉血药救治之。方用生晒参、铁皮石斛益气保津,石膏、知母、银花、连翘清热透泄,赤芍、丹皮、旱莲草取其凉血散血之意,以杜传变。综观全方,“清”、“透”、“养”三法同用。服药2剂,高热得平,白细胞上升至4900/立方毫米。病房医师以此方为清热妙剂,故又嘱患者续服原方3剂。至10月30日再邀会诊,病情出现嗜睡懒言,面色萎黄,汗出较多。口渴胁痛。苔根腻,舌质红中裂,脉细数,重按无力症等症。张认为,症由邪伤气阴,又过服寒凉清热之剂,更见阳气伤损,有虚阳外越之兆;邪热虽化未彻,有内传少阳之虞。故治疗重在滋养气血,佐彻余邪。方中重用吉林
33、白参、黄芪、当归补气血以托邪,牡蛎、白芍和营卫以敛汗,柴胡、银花、连翘以透余邪,佐入麦冬清热养阴。服4帖后,热病告愈,2周后复查,2次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本例中,张氏先宗温病,后法伤寒,不拘一格,而立法用药,防病于未患,犹为突出。二、张氏从农村到市区行医后,临诊中内、妇杂病增多。在诊病之余,深入研读东垣、丹溪、景岳等名家医论及名医类案、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并常置类证治裁于案头,随时翻阅。此外,到沪以后,也常有机会与老同学秦伯未、程门雪等互相切磋,如此历经20年,处理疾病日趋稳健。1956年到曙光医院工作,病种接触面更为广泛,并担任了上海中医学院的内科临床教学任务。从而他经常注意把掌握
34、的中医理论系统化,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之条理化。然而,从中张氏又深悟自己的学术经验还较局限,“时方”轻灵之剂用于有些疑难杂症,常有杯水车薪之憾。因此,他用“学无止境、以勤补拙”激励自己,花甲古稀之年犹攻读不止,结合临床潜心研究各家学说,这是他虽年迈而学术仍不断长进的原因所在。张氏常说:“习医之道在于熟读医理,又善触类旁通,达常知变。”这正是他的学术特点。例二 脑外伤昏迷 樊,女,46岁。1974年9月21日初诊。患者由车撞致脑外伤昏迷,经西药治24天,仍神志昏迷无反应,左手及两下肢不能活动。脉弦数,舌苔干腻。头脑受伤,血瘀阻络,拟醒脑活血通络,投通窍活血汤原方加菖蒲、郁金、至宝丹。二诊:神志略
35、清,但仍常昏迷,头痛,烦躁狂叫,日夜不休,便秘腹痛,解则燥屎。舌苔转淡黄腻,脉弦小数。受伤后,瘀热凝阻,伤寒论蓄血如狂之症,与阳明热盛发狂不同,拟抵当汤加味,化瘀清神。处方:水蛭9克,虻虫9克,桃仁12g 当归18g 红花9g 生川大黄6g(后下),鲜石菖蒲15g 郁金9g 山栀15g 朱茯苓9g。三诊:前投抵当重剂加味,服至第4帖时,左手及两下肢已能活动,故毕剂后又服10帖,顷诊烦躁狂叫大为减轻,神识渐清,但不能言语,昨日又软便3次,腹痛已止。苔黄腻,脉弦小,脉络血瘀渐化,惟痰湿热又阻中焦,再拟活血和中而化湿热。黄连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去麝香),加菖蒲、蔻仁。此后烦躁惊叫除,神志渐清,但时有
36、幻觉,据证予活血精神,和中醒胃以及调补气阴,佐以清化之剂,证除病愈。先后调治50余天。此外,又如他在精通伤寒论桂枝汤方加减应用的基础上,根据桂枝汤的药物配伍,具有和营、温通、止痛、振奋脾胃功能的作用,而又广泛运用于辨证虚寒的慢性泄泻、慢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神衰、虚劳等内科病证的治疗中,疗效卓著。三、张氏十分注意总结,精于思考,大胆谨慎地提出自己的创见,张氏常说:“精通医学,以熟谙医理为首务。但是,欲求发展,又不可为成说所囿,不敢越雷池一步。须结合临床深入体察,反复思考,以得真知,抒发己见。”例如,对肝藏阴阳的认识,古人谓肝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可能亏虚,而肝阳肝气总属太过。张氏认为此说片面。五
37、脏皆有阴阳,皆可见有阴阳之虚,何唯独肝气肝阳无虚之有?纵然,吴澄、唐容川等医家曾提及肝虚、肝阳虚,但乏阐述,未能付诸临床。张氏指出,临床中肝气虚、肝阳虚并非少见,在肝炎、肝硬化病例中尤多,其症可见胁肋隐痛,或胀痛绵绵,劳累则增剧,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面色灰滞萎黄,悒悒不乐,甚或畏寒肢冷,舌多淡红胖。苔白或腻,脉虚细弦或沉细无力,并常与脾气弱、脾阳虚同见。治疗当以益气、温阳、补肝、健脾为原则,用参、芪、附子、白术、茯苓、细辛、白芍、枣仁、乌梅、木瓜之类。若对此类病人,反用疏肝泻肝,投以大量理气活血之品,必致戕伐太过,犯虚虚之戒。例三:早期肝硬化,王,女,49岁。1974年11月5日初诊。患者罹早
38、期肝硬化,近年来肝区胀痛,神倦纳呆,面色灰黄,月经2月未转,近来畏寒肢冷、盗汗。脉沉细无力,苔白滑。肝气虚,脾阳弱,气血不足。拟温脾阳而补气血,方用附子、白术合桂枝汤加当归、鸡血藤、青陈皮。二诊:1974年11月19日。肝区疼痛得减,畏寒肢冷依然,经停已转,寐则多汗,面色萎黄,神疲纳增。脉细,苔白润。方药合度,仍守前法,以冀进步。前方去青陈皮,加红花、炙鳖甲。服上方后,症情又见好转。再守方参入枣仁、牡蛎、党参、川芎等药,连服2月,肝区胀痛得除,形寒肢冷转温,面有华色,艰寐盗汗亦瘥。蛋白电泳:r球蛋白从12.5上升至15.5。血沉降率:从3565mm/h下降至正常范围,并恢复工作。随访年余,症情
39、稳定,未见反复。四、张氏据金匮及有关医著记载和切身体验,认为心肌梗塞不仅属于“真心痛”的范畴,也应属“胸痹”的范畴。大致可作如下划分:左胸疼痛剧烈,或者手足青至节,并在24小时之内死亡的,为“真心痛”;痛虽剧烈,但不迅速死亡的,为“胸痹”。金匮曰“阳微阴弦”,为指阳虚,阴寒痰饮之邪乘于阳位,发为胸痹。张氏指出,就本虚标实而言,确为心肌梗塞的特点所在。然就病机而言,本虚者非徒阳虚,尚可见气虚、阴虚、阴阳两虚,甚或阳微阴竭,心阳外越者;标实者,不仅痰饮为患,尚有气滞、血瘀致害,又有兼寒兼热不同;同时标本之间恒多相互影响,未可执一而言。尽管心肌梗塞的病机复杂多变,但在辨证上,张氏认为只要抓住“阴”(
40、阴虚)、“阳”(阳虚)、“痰”(分寒热)、“瘀”(因气或因邪)四字及“心脏虚弱”“胸阳失展”“心瘀痹阻”等基本病机,结合病情进行分析。至于心肌梗塞的治疗,张氏根据本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又提出三大原则:一是因本病特点为本虚标实,治疗必须处理好“补”和“通”的关系,掌握好“祛实通脉不伤正,扶正补虚不碍邪”的原则:二是防脱防厥,经细致地观察患者在神、气息、汗、疼痛、四末及温度、舌苔、脉象等方面的细微变化,随时警惕厥脱的发生。同时,既要防脱防厥,用药宜于厥脱之先;三是关于通便问题,心肌塞患者常见便秘一症,因大便不畅而引起心跳突然停止致死亡者并不少见。故及时而正确的通便,为治疗心肌梗塞的重要方法。立法用药时,应分清阳结、阴结,采取“先通便去实,然后扶正补虚”、或“补虚为主,辅以通便”等法,以助正气的恢复。五、张氏于青年时期,曾读千金要方,不解其意,视为“偏书”;解放初期曾见方行维先生用夹杂之方,斥为“无师传授”。近20余年来,他所遇疑难杂症,与日俱增,投以平时熟用之法,取效者不多,百思不解其结。于求法不得情况下,遂再次攻读千金要方。随着阅历的丰富,读起来就别有一番感受,爱不释手。张氏认为,斯书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宠物照料保姆雇佣合同协议书
- 商铺转让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抚养权变更与财产分割调解合同模板
- 2025年度个人挖机租赁与施工验收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房东转租合同-科技园区房产租赁
- 2025年度医院医护人员岗位调整与劳动合同
- 2025年度互联网企业期权投资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影视作品宣传策划代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数字经济领域聘用业务经理专属合同
- 2025年度原油出口退税及关税优惠合同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样本
- 有机农业概述课件
- 学校托幼机构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及防控要求
- 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安全管理考试(含答案)
- 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贵州省毕节地区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考前冲刺试卷含解析
- 沙子检测报告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 无线电测向幻灯教材课件
- 第1课《我们的闲暇时光》课件
- 商务ktv项目计划书
- 脑血管造影术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