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发展心理学_第1页
基础与发展心理学_第2页
基础与发展心理学_第3页
基础与发展心理学_第4页
基础与发展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与发展心理学,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苗军芙 S,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2、(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

3、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

4、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

5、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

6、、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

7、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

8、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掌握处置与矫正课

9、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 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讲 心理学与心理,第一节心理学的概述 一、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现象和行为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共性),个性心理,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

10、意伴随其中,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气质,能力,性格,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挂牌的心理学实验室,以此为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冯特( 18321920 ),(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1、结构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是冯特,后经他的学生铁钦纳(E. Titchenner)在美国宣扬推广 。 (2)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通过内省法来研究个人的直接经验。对经验的研究须从内容、过程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2、机能主义心

11、理学 (1)创始人及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在20世纪之初创立 (2)主要观点 主张研究意识和“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及时间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Watson)在1913年创立。 (2)主要观点 心理学应该遵循刺激反应的公式,把研究的内容由内隐的意识转向外显的行为;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能够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外显行为而不是意识经验; 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而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被动学习以后的结果 。,华生(J.B.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

12、的创始人。1913年创立。 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4、格式塔心理学 (1)创始人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创立。 (2)主要观点 格式塔(Gestal)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精神分析理论 (1)创始人 奥国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在1896年所创立。 (2)主要观点 由三个部分组成: 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 用口腔期、肛门期

13、、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6年在奥地利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是精神病诊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弗洛伊德(18561939),6、人本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 Rogers)在20世纪中叶创立 (2)主要观点 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

14、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人本心理学创始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为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马斯洛(19081970),7、认知心理学 (1)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 Neisser )出版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认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观点 认知心

15、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学问。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主要探讨人对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二、 科学心理观(心理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与脑的关系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一)从物种发生史上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反映,1、反映及反映形式的演化 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2、动物心理的发生、发展,(二)从个体心理发生史看,心理的发生、发展与大脑的发育完善密切相关 (三)临床、科研也证明:心理是脑的

16、机能,切除或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动物正常的心理就会失常或丧失,2013年2月28日济南时报B14版 罪恶斑通过对罪犯进行X光扫描,德国不莱梅大学神经病学教授杰哈德罗斯发现,罪犯大脑的前方均有一块黑色斑块,他称之为“罪恶斑”。“一个人犯罪,往往是因为大脑那块区域出现肿瘤或受到损伤,摘除肿瘤可恢复正常。当一个年轻人大脑前下方出现病变,那几乎肯定他有66%的可能成为重罪犯”。,(二)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内容的源泉 2、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1)一个人如果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实践,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心理 首先从动物抚育养大的孩

17、子谈起: “狼孩”的例子;,正在睡觉的卡玛拉阿玛拉,正在吃食物的卡玛拉,卡玛拉正在吃辛格夫人手中的饼干,羊孩,熊孩,其次再从古埃及国王的残暴实验谈起; 最后从刘连仁十三年的野人生活谈起。 (2)不同时代、国家、民族、地区及家庭中的个体,心理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任何人的心理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2)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三、心理活动的发生方式反射 反射的种类 1、无(非)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先天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

18、反射、性反射 2、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逐步形成的反射。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经典实验,条件反射中涉及四个基本的事项(1)无条件刺激;(2)无条件反应;(3)条件刺激;(4)条件反应,(2)斯金纳的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 (反应刺激) 经典实验,四、两种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人与动物共有。 望梅止渴 2、第二信号系统: 是由语词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人独有的。 谈虎色变、谈梅生津,五、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

19、一)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 与有机体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2、抑制 与有机体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二)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相互诱导规律 相互诱导是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神经过程的现象。 相互诱导的种类: 同时诱导与继时诱导(空间和时间) 正诱导与负诱导(神经效果) 由抑制过程诱发和加强兴奋过程,叫做正诱导;由兴奋过程诱发和加强抑制过程,叫做负诱导。,2、扩散与集中规律 扩散是在一定条件下,兴奋和抑制由原发部位向周围皮层区域的蔓延和扩展的现象。 集中是兴奋和抑制从扩散所及的周围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和集合的现象。,第二讲心理活动的

20、特性注意,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 、注意的概念 (一)定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特征 1、指向性(选择性) 2、集中性(维持性) 3、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注意本身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它总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并贯穿始终。离开心理活动的注意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同样,离开注意,心理过程也无法活动。 注意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特性,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不能独立存在,因此,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二、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监督与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

2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全神贯注” (二)无关活动的停止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依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一)定义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上课时,有人迟到开门吸引的注意 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 (二)引起的原因,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因素) (1)刺激的强度: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 (声音的大小、板书、直观教具的大小、学校及教室的位置、噪音的控制等) (2)刺激的运动变化 (适当的走动、必要的手势、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3)刺激物的新异性 (教

22、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具呈现的时机、教师的变化对教学的影响等),(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重点与非重点的处理、图表的处理、彩笔的运用、课堂纪律的维护等) 2、主观原因 (1)个体的需要、兴趣(直接兴趣)态度 (2)个体的情绪状态 (3)个体的身体状况等。,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一)概念 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 (二)唤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的能力 3、合理的 组织活动 (1)在活动中不断地提出问题; (2)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与活动目的相联系的

23、兴趣),三、有意后注意 (一)概念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特点 1、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 3、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 三种注意可以相互转化,在生活中应充分运用,以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注意的种类,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一)定义 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一览无遗等 广度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4、(二)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 1、客观对象的因素: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排列集中或者有规则)。 2、环境因素:如照明条件与干扰情况等。 3、活动任务的复杂性。 4、个体的知识经验。,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二、 注意的稳定性 (一)定义 注意的稳定性指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稳定性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的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三)注意的起伏现象 指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形成的注意的动摇现象。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

25、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三)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分心(注意分散) 1、概念: 由于内外诱因的影响,注意离开了该注意的对象而转向了无关的对象。 2、引起分心的原因 (1)客观因素:多余的无关刺激的吸引;环境的嘈杂;对象与活动的过于单调等。 (2)生理因素:疲劳困倦;兴奋水平低;身体不适或有病;神经衰弱等。 (3)心理因素:目的动机不明;情绪低落;意志薄弱;不良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习惯。,3、如何克服分心 (1)使活动与活动对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排除无关诱因与干扰,保持环境的安静; (3)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与实际

26、操作相结合; (4)劳逸结合,防止过分疲劳,注意身体健康; (5) 保持情绪的稳定和高涨,培养坚强的意志; (6)提高个体积极性。,三、注意的分配 (一)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与对象。司机的活动 (二)实现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2、同时从事的两种以上的活动,只能有一种是不熟练的; 3、同时进行的活动之间,形成了有一定联系的活动系统。,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还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分配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忽略了听讲。初三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技能技巧的稳定性有了

27、提高,才使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四、注意的转移 (一)概念 根据新的目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活动)转向另一个对象(活动)。 注意分散(分心)与注意转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现象。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应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了无关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分心是被动的消极的,转移是主动的积极的。,(二)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3、个体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

28、的运用 一、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二、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尽量避免引起学生注意分散的刺激出现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三)讲究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三、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法使有意后注意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重视培养与激发学生正确、高尚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五、利用注意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第三讲 感

29、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一)定义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共同点 (1)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直接性; (3)具体性。 2、区别 (1)定义不同: (2)参与的分析器的数量不同; (3)对经验及个性特点的依赖程度不同。 3、联系 (1)感觉是前提和基础;知觉是发展; (2)感觉与知觉常常同时发生,称为感知,二、感觉的种类 依据产生感觉的感受器的不同,感觉分为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 (一)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30、、皮肤觉(温觉、冷觉、触压觉) (二)内部感觉: 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 三、知觉的分类 (一)依据起主要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可以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皮肤知觉,(二)依据反映事物的特性,可分为: 1、空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大小、形状、方位、距离、深度)的反映。 2、时间知觉 (1)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2)参照指标: 第一,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人的有规律活动; 第三,人体的有节律性变化(生物钟); 第四,人造计时工具。 (3)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第一,情绪; 第二,活动的趣味性; 第三,知识经验、职业训练,3、运动知觉 (1)

31、概念: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2)依赖的条件 第一,物体的移动速度; 第二,物体与知觉者的空间距离; 第三,知觉者自身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3)运动知觉的种类 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自主运动,4、社会知觉 (1)定义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根据人的外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心理状态、动机、意向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 (2)社会知觉偏差 第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指初次获得的信息非常强烈,左右着对一个人以后行为的认识或解释。,第二,近因效应 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最后获得的信息在形成印象中有重要作用。 第三,晕轮(光

32、环、光圈)效应 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某个人的某种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断其其他方面的特征。 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第四,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成员人格的依据。 第五,定势效应 指由于先前的认知而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依此作为社会认知的基础。,(三)依据反映的正确与否,可分为: 正确知觉与错觉 错觉:即不正确的知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准确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错觉有时给生活和实践带来麻烦,造成损失;但也可以利用错觉发生的规律,运用错觉

33、为实践服务。 利用错觉最突出的事例是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艺术上、生活中也有许多运用。,第二节感觉的规律(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 一、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反比例关系) (一)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1、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二)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1、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异量。 2、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刺激物之间微小差异的能力。,二、感受性的变化与发展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如暗

34、适应和明适应。 视适应 味觉适应 嗅觉适应 触压觉适应 温度觉适应,(二)感觉的对比: 指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的作用,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 有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指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一种感觉器官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月明星稀” 继时对比指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同一感觉器官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先吃糖再吃桔子”,(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指感觉器官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感觉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同时起作用的弱的刺激可以提高感受性;同时起作用的强的刺激会降低感受性。 (四)联觉现象 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如视温联觉、视味联

35、觉、听温联觉、皮肤联觉,(五)社会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 1、社会生活及实践对感受性的影响; 2、有计划的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3、感官的机能代偿现象。 “以耳代目”、“以目代耳”,第三节 知觉的规律(特性、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 指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作用人的感官时人可以根据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主观轮廓) (即人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前获得的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管中窥豹 (二)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中的关键的、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的整体性 2、刺激物之间的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3、个体的知识经验,二、知觉的选择性

36、 (一)概念: 即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进行反映的特性。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条件 1、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人在知觉某一对象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 (二)影响因素 1、个体的知识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概念: 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的映象相对不变。 (二)种类: 大小、形状、颜色、亮度恒常,第四节 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知觉。 二、观察力的培养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制定

37、计划、相应的知识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方法) (三)观察过程中做好个别指导; (四)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巩固观察结果。,第五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观教学及形式 (一)直观教学的概念 运用直观教具,通过学生感性知识的获得来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直观教学的形式 1、实物直观: 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直观。 优点:真实性、激发学习兴趣、定向作用好;,局限性: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受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制约。 2、模象直观 在感知实际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直观。 优点: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采取一定的措施,扩大直观的范围。 局限性:容易产生脱离实际的危险。,3、言语

38、直观: 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在感知言语及语义的思维、记忆及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直观。 优点:不受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制约;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局限性:完整性、鲜明性、稳定性、正确性不如知觉。,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 (二)正确利用感知的强度规律 (三)正确利用感知的对比律(差异律) (四)正确利用感知的整体律 (五)正确利用感知的运动变化律 (六)正确利用感知的新异律 (七)正确利用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第四讲 记 忆,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储存和提取、输出的过

39、程。 二、记忆的种类 (一)依据记忆的内容 1、形象记忆:(形象、表象) 2、语词逻辑记忆:(语词、概念、定义、原理、法则、公式等) 3、情绪记忆:(情绪、情感) 4、运动记忆:(动作、操作),(二)依据信息加工的方式和保持的时间,可分为:1、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1)瞬时记忆的概念 指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 瞬时记忆是记忆的开端。 (2)特点 时间极短(图像0.251秒;声像信息储存24秒)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3)编码方式 图像编码主要编码方式 声像编码 2、短时记忆:(2秒到一分钟,编码方式以听觉表象为主;容量为7

40、+2个单位或者组块) (1)概念 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2)特点 时间很短 容量有限(容量为7+2个单位或者组块) 意识清晰 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主要是听觉编码,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语义编码) (1)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2)特点 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 以意义编码为主(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三种记忆的形成和转化机制,三种记忆的比较,(三)依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是什么、

41、为什么) 2、程序性记忆 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怎么做),(四)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可分为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也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 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三、记忆表象 (一)概念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二)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三)作用 1、是记忆的主要内容; 2、是由感知

42、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桥梁),第二节 记忆过程分析(环节),记忆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的过程就是输入的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识记是基础,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加工,再认或再现是目的。 一、识记第一个基本环节(开端) (一)概念: 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种类: 1、依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1)无意识记:(潜移默化)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无意识记 2、依据识记材料的特点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分为: (1)机械识记: 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

43、记。 机械重复,不理解 (2)意义识记: 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的识记。 依靠理解 意义识记的效果好于机械识记,(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有意义的、理解了的、形象的材料容易记忆 一次识记的数量与识记效果成反比关系 3、参与的分析器的数量 参与的分析器(感官)的数量与识记效果成正比例关系,4、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 5、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保持 (一)概念 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的过程。 (二)特点 是一个富于变化的过程。 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三、再认 经验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来。 四、

44、再现 (一)概念 经验过的事物不出现,能想起来。 (二)种类 1、依据再现是否有预定的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2、依据是否需要中间环节,分为: 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三)联想 1、概念: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又想起其他事物的过程。 2、种类(类型) (1)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4)因果联想,第三节 遗忘与记忆相反的过程,一、概念 不能或者错误的忆(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种类 (一)根据遗忘的量,可分为不完全遗忘和完全遗忘 不完全遗忘指对是识记的内容能再认不能回忆 完全遗忘指对识记的内容既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二)根据遗忘

45、的时间,遗忘可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暂时遗忘指识记的内容一时不能忆,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忆起来。 永久遗忘指识记的内容如果不重新识记,永远不能再认或者回忆。,三、原因 (一)消退说(痕迹消退) (二)干扰(抑制)说 1、前摄抑制:先前识记的内容对学习新内容的干扰。 2、倒摄抑制:后面识记的内容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干扰。 如:一天中,早晚记忆效果好,其他时间差;记忆一篇文章,首尾记忆效果好,中间效果不好。 (相似的材料容易产生干扰),(三)压抑说(动机说) (四)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五)同化说奥苏贝(伯)尔 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过程。 四、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

46、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 (一)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以重学法(节省法)为统计方法,通过实验描绘的一条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二)遗忘规律: 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三)制约遗忘进程的因素 1、时间因素 2、学习材料的性质与位置 有意义的、理解了的、形象的不容易遗忘 处于首尾的材料不容易遗忘,3、学习材料的量与学习程度 一次识记的量与记忆效果成反比例关系 学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遗忘。学习程度太低或者太高,都不利于记忆。 过度学习法指识记内容刚刚达到回忆程度后的继续学习,原则是150%。即在达到回忆程度后再继续

47、增加50%的量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记忆任务长久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延长。 5、识记的方法 6、情绪和动机,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四)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五)多感官参与复习; (六)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七)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 (谐音法、争论法、编写提纲法、过度学习法等),第四节 记忆的品质及培养 一、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牢固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一)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

48、)理解学习材料意义 (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三、如何利用记忆的规律,提高知识的巩固的效果? 1、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与任务(有意识记的效果大于无意识记) 2、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意义识记的效果大于机械识记) 3、培养学生对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凡是与直接兴趣有关的材料识记效果好) 4、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的情感(凡是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学习材料记忆效果好),5、一次记忆的材料要适量(学习材料的量与记忆的效率成反比) 6、对知识进行整理,使

49、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材料易于记忆) 7、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进行记忆 (参与的感官数量与识记效果成正比关系) 8、不同时复习两种性质相似的材料 (相似的材料容易产生干扰) 9、复习要及时(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10、运用多种科学的记忆方法,第五讲 思维与想象,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一)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特征 1、间接性; 2、概括性,二、思维的种类 (一)依据思维的凭借物及思维的发展阶段,可分为: 1、感知动作思维:(动作;三岁以前) 2、具体形象思维:(形象、表象;3-7岁) 3、抽象逻辑思维:(语言;7岁以后) (二)依据思维

50、结果的新异程度,可分为: 1、常规思维: 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 有创见的思维。,(三)依据思维的指向性和答案的数量,可分为: 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指向一个方向,导出一个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指向不同方向,得出多种答案的思维。 具有新异性、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的特点。 (四)依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可分为: 1、逻辑思维(分析思维) 即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2、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即未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五)根

51、据思维的内容,可分为: 1、经验思维 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内容的思维。 “月润而风,础润而雨” 2、理论思维 以理性知识为内容进行的思维。,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分析,一、思维的一般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 2、综合:把部分组合成整体 例如:“竹苞” (二)比较 在头脑中区分两个或者以上事物异同点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在头脑中抽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抽本舍非),2、概括: (联本) 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过程。 包括经验概括(初级水平)和科学概括(高级水平) (四)系统化和具体化 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

52、类别系统中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有事物中去的过程。,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 1、问题 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情境。 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三个基本成分。 2、问题解决 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具有目的性、认知性、系列性的特点。,(二)解决问题的阶段 1、发现和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理论检验和实践检验)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表述方式;,2、情绪和动机状态 情绪的性

53、质与强度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心理学家耶克斯勒多德森研究表明:动机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在不同难度状态有不同的表现:在中等难度的课题条件下,动机与效率之间存在一条倒“U”型的曲线。而对难度较大的课题,曲线的峰值会偏向左侧;对难度较小的课题,曲线的峰值会偏向右侧。,耶克斯勒多德森定律,3、联想与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指受到类似事物的影响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锯子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 原型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4、正负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 起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是负迁移。,5、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只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而看不到其

54、他用途的现象。 6、定势的影响(可以促进也可以干扰) 定势是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特殊准备状态 7、个性因素的影响(个体的灵活性、首创性及自信心、智力等) 8、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 如何问题解决都要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个人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越丰富,组织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2、向学生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3、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 帮助学生牢固地

55、记忆知识 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应用这些方法。,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

56、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学习者。,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

57、的盲目摸索。 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在明确问题

58、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即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五)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3、在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第三节思维的基本形式

59、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概念、判断和推理 一、概念 (一)概念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由内涵和外延组成。 内涵与外延成反比例关系。 (二)概念的种类 1、日常概念 2、科学概念,(三)概念的掌握 1、提供感性经验; 2、运用变式,分化概念; 变式是指有意变换、更改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使其本质属性保持恒定从而突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 3、正确下定义; 4、建立概念体系; 5、运用概念; 6、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二、判断 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或说是对客观事物属性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是肯定判断, 判断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是否定判断。 三、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任何推理都包含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 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第四节 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一)依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1、无意想象梦特殊形式 2、有意想象 (二)依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有意想象可分为: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