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_第1页
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_第2页
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_第3页
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_第4页
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摘要:当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庭的第一大事,面对孩子,作为父母总想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只希望孩子有出息,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对孩子的教育,作为家长更多的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智爱,多与孩子交流、沟通,陪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奠基教育。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这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怎样进行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环境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到今

2、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孟母三迁,王献之的故事,我国早期的教育家颜之推也曾在家训中这样写道:“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由此可见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有多大。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小儿子看见后也踉踉跄跄的也端来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由此可见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正确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父母的情绪、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期置身于什么的环境中就会产什么什么样的认知和德行。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成长需要的基本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关系和睦的稳定性。作为父母,

3、我们要以言传身教和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沐浴在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积极和宽松的家庭氛围之中。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听到的是父母口无遮拦、喋喋不休的争吵;看到的是父母毫无规律、毫无章程的生活态度;甚至是稳坐麻将桌对孩子的不闻不问,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家庭、对社会肯定是消极的。如果父母长期处于对抗、麻木、逃避的氛围中,那么孩子的认知、感受、模仿也就是这些,这样孩子长大后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冲突后就会启动防御模式,关闭心灵,麻木感受,疏远关系,复制父母的相处模式,这样上一代的遭遇就会在下一代身上重复出现了。英国王室乔治五世家教严格得近乎于苛刻,儿子艾伯特刚开始说话不顺畅

4、,父亲就冲他大吼,艾伯特有O型腿,就被强迫绑上腿型矫正器,这些都使艾伯特失去了自信,口吃更加严重了,甚至到了无法交流的程度。当艾伯特成年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采取的做法和父亲完全相反,他和蔼和亲,对孩子非常宽容,而是营造一个温馨的皇室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无间,彼此相爱,他的两个女儿生活的非常快乐和自由,大女儿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养成教育的培养。有一些家长可能会忙了挣钱,忘了孩子,经常会以工作忙,挣钱累为借口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特点的,错过了某个阶段,从时间上讲我们是回不去的。比如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那么在这个阶段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良

5、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定型,再要纠正就会很费劲。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多做示范,少打马虎;多点引导,少点谴责;多点耐心,少点烦躁。二、给孩子智爱,而不是溺爱经常我们会听到父母说“孩子太小,干不了,不放心”总想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了、做了,这其实并不是爱,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控制,是满足自我的自私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在谈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时应该是理性的,平等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人,我们常常以为了你好为出发点,买进口奶粉,买名牌,送你上早教班,请最贵的老师,送你上最好的大学,托关系找最好的工作等等。

6、任劳任怨,不要求孩子回报,只求孩子有出息,问题是孩子是否有出息,标准又是什么呢,按照父母的安排来就是有出息?不走父母铺的路就是没出息?说到底这恐怕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吧!为了让孩子有父母自认为的出息,所有事情大包大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十几岁孩子一双袜子不会洗,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这难道不可怕吗?国外一岁八个月的孩子,早晨起床后坐在餐桌前,自己给自己倒牛奶喝 ,自己拿着餐具吃披萨,吃完后用桌上的餐巾纸擦嘴巴,然后把餐具送回厨房。日本小学生在学校食堂用过午餐后,自觉地把桌椅收拾干净,并把垃圾分类进行处理,没有人硬性要求他们这么做,而是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而我们的孩子呢,

7、有的甚至三岁了还是父母、爷爷奶奶追着给喂饭吃,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做这些机会,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小,做不了,不放心”这都不是借口,衣服没洗净,碗没洗干净,书包没收拾整齐,没关系多做几次自然就会好,磕了、碰了别娇气,下次小心点,以后自然就不会了。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安排他们做相应的家务事,让孩子学会自己

8、料理自己,而不是什么都替他们做。大家知道动物之王老虎是怎么培养幼虎吗?据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讲到,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剩下的肉骨头扔给幼虎;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上前要吃,它就冲着它怒吼,伸出抓子阻挡,不让幼虎吃。这样过了好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会离开母亲,自己去找食吃。开始,幼虎走了几步回头来,母虎就冲它怒吼,扬起尖利的前爪,幼虎又转过头去往前走。这样反复几次,直到幼虎真正离开。这种“残忍”的爱,逼幼虎长大。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呢?三、教孩子懂感恩,知回报。一颗感

9、恩的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真、最美、最善的种子。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开出爱心之花,结出智慧之果,懂感恩,知回报,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我,个个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父母宠,爷爷奶奶亲,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家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是本分应该的,从不想着去关心他人,感激他人,也就谈不上回报了。很多孩子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食物,总是习惯性的说“这是我的!”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时也不愿意说声谢谢。2012年获感动中国奖的孟佩杰,因家庭困难5岁母亲把她送给养母抚养,8岁养母因病瘫痪在床,从此孟佩杰开始照顾养母,做饭。洗衣,照料着整个家,够不着灶台,就踩个小板凳。

10、十年如一日。18岁带着养母上大学。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有妈就有家,所以我一点都觉得苦。”孔融让梨、子路借米孝敬父母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必须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是应当本分应该为你付出的,当享受别的劳动和服务时,应当心怀感恩,去感谢他们,并以自己行动做为回报。清洁工人每天把城市打扫的很干净,我们就应该感谢他们,更应该爱护环境;老师每天给我们讲课,教我们知识,我们就应该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父母辛苦把我们养育,我们就应该体谅他们,帮他们分担家务;朋友在困难时帮助我们,我们就应该道声谢谢“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会体味到生活的幸

11、福与乐趣,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帮你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在悲观中寻求快乐。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得到他人的帮助和资助,顺利渡过每一个难关,帮助自己实现心中的理想! 四、家校共建,共同成长。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将家庭,学校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在此给家长朋友提四个建议。多和班主任联系。一个班主任每天要面对五十多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个个都照顾到是不现实的,因此,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多联系,掌握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最近表现,聊聊学校最近都搞什么活动,孩子表

12、现怎么样,思想有什么新的动态,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等等,这样对于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进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是很有利的。和科任老师常联系。可能孩子在学习上存在偏科的现象,那么家长就应该多与相应的科任老师联系,看看孩子这一阶段某个学科上存在什么困难,作业有没有按时完成,上课表现是否积极,然后有目标的督促孩子做好相应的预习和复习工作,把功课迎头赶上。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家长不关注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仅仅关注成绩又是绝对不可取的。每次考试毕竟只是一次普通的测试,是对已学知识的的一个检测,根本算不了什么。因此考试无论好坏,都不值得过分看重,重要的是了解你的孩子有哪些长处可以

13、发扬,帮助孩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为孩子指明方向和道路,让孩子充满信心的去学习。要从帮助孩子成长、树立学习兴趣出发,多肯定,多鼓励,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也不妨试试。 多点时间陪陪孩子。亲子阅读,亲子活动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家长每天可以抽出半个小时利用散步、做家务的时间和孩子谈谈心,陪孩子一起看漫画,读童话故事,一起交流读后感,把自己融入到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盼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一个家长的期望。但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有一个渐进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来,愿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能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和孩子同学习,共成长!送给大家一首我经常阅读的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与大家共勉: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与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