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3-15页信息窗3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认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2、同学们,我们通过对黄河的了解学习了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黄河学习新的知识。请看情景图!(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让学生说一说对黄河流域的认识,教师做简单介绍。板书课题:黄河流域2.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有关黄河流域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用列表方式整理信息:上游 中游 下游面积(万平方千米): 39 34 2 长度(千米): 3470 1210 790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究加法结合律1.解决“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1)要求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完成题目。(
3、2)班内交流:谁来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解题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39+34)+2 =73+2=75(万平方千米)先求出上游和中游的流域面积,然后再加上下游的流域面积,就求出了黄河的流域面积了。运算顺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39+(34+3) =39+36 =75(万平方千米)先求出下游和中游的流域面积,然后再加上上游的流域面积,就求出了黄河的流域面积。运算顺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2.解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班内重点交流解题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可能出现的答案有:(3470+1210)+790=4680+7
4、90=5470(千米)先求出上游和中游的长度和,然后再加上下游的长度,得到黄河全长。运算顺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3470+(1210+790)=3470+2000=5470(千米)先求出下游和中游的长度和,然后再加上上游的长度,就得到黄河全长。运算顺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3.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观察)(1)引导学生发现相加的三个数、三个数的位置、和没变,运算顺序变了。根据学生的发现把两组算式各用等号相连。(39+34)+2 = 39+(34+3)(3470+1210)+790 = 3470+(1210+790)(2)仔细观察每
5、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点,你有什么猜测?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发现。(板书:猜测)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让学生把想法与大家分享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测有:虽然运算顺序不同,但是他们的结果相同。无论先加前两个数还是先加后两个数,和都不变师引导:大家都有这个发现吗?那这是不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个规律呢? 2.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的发现的确是一个规律呢?引导学生想到举例验证。那我们一起来举例验证一下吧!(板书:验证)请同桌两人合作,任意找出三个数,运用不同的运算顺序,看看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3.班内交流(1)多找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举出的例子与发现:学生可能发现3+4+5=3+(4+5) (2
6、)师引导: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能写完吗?(加省略号)(3)经过大家的验证,说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这确实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课件展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板书:结论 加法结合律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内容并记忆。(4)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三个加数,你能用他们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班内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c=a+(b+c)4让学生回忆并说一说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刚才我们从几个具体例子的观察中发现了规律,随后又通过举例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这
7、是我们探索规律常用的方法。5.探究加法交换律(1)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掌握的探索规律好方法来研究。请大家翻开课本14页,完成这几个算式。 (2)观察并猜测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相同。(3)验证、结论。我们还是一起来印证一下吧,学生口答举例内容,师板书。学生说一说得出的结论后课件展示加法交换律内容: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通过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我们认识了探究规律的一般过程是:观察、猜测、验证、结论。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
8、,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在加法结合律中,变化的什么? (两个加数的和)(运算顺序)不变的是什么?(加数的位置与和)3.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在加法交换律中变化的是什么?(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什么?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课件以算式卡形式依次展示课本15页自主练习第2题内容。 (1)在算式出现后学生抢答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说一说自己判断依据。 (2)学生写2个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的等式。(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判断对方写出的等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律。2.解决课本15页自主
9、练习第1题。(1)学生独立审题并完成题目。(2)班内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自己是如何思考填空的。3. 解决课本15页自主练习第3题.(1)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把算式结果相同的连线。(2)学生独立完成连线。(3)班内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哪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是进行了计算还是根据运算律来判断,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课后总结1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一说加法结合律、交换律数相关知识。2.教师小结: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
10、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探究规律的一般过程是:观察、猜测、验证、结论。 3.今天我们认识了加法运算律, 那减法是不是也有它们的运算律呢?带着这个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板书设计:黄河流域加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上游 中游 下游面积(万平方千米): 39 34 2长度(千米): 3470 1210 790 观察猜测验证结论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39+34)+2 = 39+(34+3)=73+2 =39+36=75(万平方千米) =75(万平方千米) 黄河全长多少千米?(3470+1210)+790 = 3470+(1210+790)=4680+790 =3470+2000=5470(千米)
11、 =5470(千米)加法结合律:(a+b)+c=a+(b+c)15+20=20+15 120+200=200+120 3000+1500=1500+3000 加法交换律:a+b=b+a使用说明:1课后反思:(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只关注学生对运算律内容的教学,还重点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探索规律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学生在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的形成的过程中,认识了运算律和探索方法,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
12、知识经验。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我重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3)重视运算律的拓展和应用。加法运算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此我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一,识别性练习。通过识别,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打通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也大大丰富了学生关于运算律的体验。二直接应用运算律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感悟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2使用建议:本节加法运算律的教学要围绕“数学发现的过程”开展活动,以两个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为载体,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发现过程,使学生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月嫂知识培训课件模板
-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英语试卷
- 2025年中国巧克力食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中国橡胶靴鞋制造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胸部知识培训销售课件
- 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药品监管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废旧钢板回收及再生利用合同3篇
- 2023医院招聘护士考试真题库及参考答案
-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重点规划
- 消火栓月检查表
- 项目财务核算业务蓝图
- 8.台球助教速成培训手册0.9万字
- 无缝钢管焊接作业指导书(1)
- 零缺陷与质量成本
- 网吧企业章程范本
-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登记表
- 五格数理解释及吉凶对照
- 婚姻状况声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