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 代 传 播,周 静,第一章 概论,什么是传播 传播学和它的学术思想源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发展,一、什么是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 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理解这个定义需注意:,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理解这个定义需注意:,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 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二、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 运行规律的科学。,二、什么是传播学?,它
2、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原因: 1、传播媒介的空前发达 2、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和东欧的革命中对 战争与宣传的重视 3、与传播学有紧密关联的其他学科的充分 发展 4、美国传播事业的发达 5、大批欧洲学者为避战乱而逃亡美国,传播学的学术思想源流,欧洲源流: 1、塔尔德(1843-1904) 1890年模仿的法则 模仿 1901年舆论与群集 舆论 2、西默尔(1858-1918) 德国的社会学家,最早提出了传 播网络理论,传播学的学术思想源流,美国源流: 1、杜威(1859-1952) 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 的重构 2、库利(1864-1929) “初级群体” “镜中我”,传
3、播学的学术思想源流,美国源流: 3、帕克(1864-1944)和社会学芝加哥 学派 社会互动 “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 讨论之基础素材” 4、米德(1863-1931) “主我”和“客我”,传播学的学术思想源流,美国源流: 5、李普曼(1889-1962) 自由与新闻 舆论 “拟态环境” “刻板成见”,三、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札斯菲尔德 施拉姆,拉斯韦尔 (1902-1980),宣传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 中的宣传技巧,拉斯韦尔 (1902-1980),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与功能总结了 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 能,提出了五W模式,拉斯韦尔 (1902-198
4、0),1980年世界历史上 的宣传与传播 (巨作),卢因(1890-1947),群体传播 把关人,霍夫兰(1912-1961),二战时曾应聘任美国陆军 部心理实验室主任,和一 些顶尖的心理学家共同研 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 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研 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 实验(1949),霍夫兰(1912-1961),1953传播与说服,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 条件性和复杂性。,拉札斯菲尔德 (1901-1976),1940年他和卡兹等人在伊 里县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进行了调查(伊里调查),1944年出版了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提出了“两极传播”等诸多理论模式,同时将传播学更多地引向了 经验性研究
5、方向。,施拉姆 (1907-1988),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被人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家之父”。曾任记者、编辑、美联社记者,后一直从事教育和研究。,施拉姆 (1907-1988),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 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1949 年第一本传播学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施拉姆 (1907-1988),他不断地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一生著有近30部著作,既有理论性著作,也有应用性著作。 1954年传播过程与效果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1967年新媒介 198
6、2年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施拉姆 (1907-1988),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和学术界的影响,创建过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传播学研究生,造就了许多后起之秀,后来形成了“施拉姆学派”,四、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 贡献,香农的信息论 信息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信号,而是适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一切领域的一个普遍概念,四、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 贡献,威纳的控制论 1948年控制论,控制论是关于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的科学。,四、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 贡献,一般系统论 20世纪60年代崛起,并迅速在生命系统科学中产生影响。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五、传
7、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 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 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 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 证考察的方法,它出现于 19世纪后期。,经验学派,其主要原则:首先研究 程序应具有客观、可重复 性,其次研究者的首要目 标是收集和提供科学数据 和材料,再次是通过公开 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 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 理”。,经验学派,美国经验学派的代表 学者:拉斯唯尔、 拉 札斯菲尔德、霍夫兰、 卡兹。,经验学派,传播效果问题一直 是经验学派关注的核 心和焦点。,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最早把坚持
8、反实用主义、反实证主义立场的传播学者称为“批判学者”的,正是拉扎斯菲尔德。,批判学派,批判学者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传媒在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支配的社会,传媒越来越集中于垄断资本手中并为其利益服务。,批判学派,批判学者认为: 传媒的工作者不断接受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价值规范的熏陶,越来越被其同化。 大众传媒在总体上是统治阶 级利益和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中转传播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受众想改变,却无法拥有传播工具,无法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相抗衡。,批判学派的特点, 第一,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
9、判态度。 第二,更多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第三,在方法论上,以思辩为主。近年来,辨证分析和经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已被不少学者接受,六、传播学的发展,早期: 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传播效果的研究,“枪弹论” 第二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模式建立的鼎盛期,“有限效果论”,六、传播学的发展,中期 : (20世纪60-70年代) 研究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多个地区都开始出现对传播学的研究,空前繁荣,理论纷呈。,六、传播学的发展,当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并峙 ,领域的 扩大。,第二章 传播史,人类传播
10、的发展阶段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发展 信息社会的特征,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记号和信号时代 口语时代 文字时代 印刷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融媒体),传播媒介的进化与发展,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 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媒介系统 再现媒介系统 机器媒介系统,信 息 社 会,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日朝日现代用语,245页),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的特点有四 : 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劳动力主体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交易结算主要依靠信用 跨国贸易和
11、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什么是符号 人类符号中的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功能 什么是意义,什么是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 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 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 素。,人类符号中的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体态符号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符号的功能,表述和理解的功能 传达的功能 思考的功能,什么是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什么是意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境意义,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 结构
1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既是指个人也是指组织 受传者-既是指个人也是指组织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媒介-讯息的搬运 反馈,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 结构,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拉斯韦尔的模式 香农韦佛的模式,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 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其他 一切传播活动的 基础。,人内传播,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信息接受装置 信息传输装置 记忆和处理装置 输出装置,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过程不是 孤立的,它的两端都 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 接关系。 人内传播的本质是对社 会实践活
13、动的反映,具 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 性。 人内传播是对外部世 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美)米德的“主我与客我 ”理论 (美)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内传播,人 际 传 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 的信息传播系统。,人 际 传 播,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 际 传 播,特点: 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非制度化的传播 4、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 际 传 播,功能: 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4、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人 际 传 播,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1、人际间的互相吸引 2、时空上的接近 3、对人的认知 4、角色的认知 5、自我认知,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什么是群体传播 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因素 什么是组织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传播的机制,群 体 传 播,一、什么是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日见田宗介等社会学事典1版439页 东京,弘文堂 1988),群 体 传 播,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社会功能: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15、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这里的群体传播主要指组织以外的一般群体的传播活动。,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一)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 形成 群体意识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而后者也会对前者产生影响。,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一)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 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群体规范的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一)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 中的作用
16、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一)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到群体制裁的心理。,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二)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指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它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群 体 传 播,二、什么是群体传播? (二)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
17、中的“信息流”:流言 集合行为中流言的特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组 织 传 播,一、何谓组织和组织传播? 组织就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日见田宗介等社会学事典556页) 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组 织 传 播,二、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组 织 传 播,三、组织传播的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机制 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 正式渠道-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形式有: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 非
18、正式渠道-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形式有: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组 织 传 播,三、组织传播的机制 2、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组织的宣传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第七章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信息环境和“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第七章 大众传播,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 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第七章 大众传播,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
19、、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 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 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 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 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三、大众传播的功能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提供娱乐 经济功能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麻醉功能,第七章 大众传播,四、信息环境和“信息环境 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它是传播
20、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第七章 大众传播,四、信息环境和“信息环境 的环境化” 1968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明确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他认为,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
21、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二、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 介规范 最大特点 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 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 治者服务。,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二、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 介规范主要内容 报刊必须为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利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22、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 介规范 (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其核心认为报刊应该是“观 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 律的自由企业。,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原则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应受到任何强制。 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第八章
23、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 介规范 (二) 社会责任理论 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 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 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 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二) 社会责任理论原则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第八章
24、传播制度与媒 介规范理论,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三)民主参与理论 (受众参与理论) 此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此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但影响仍很广泛。,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规范理论,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三)民主参与理论内容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 拥有自己的媒介。 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规范理论,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25、(一)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 及其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许私人占有。 传媒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 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规范理论,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 论 (二)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 范在探索中发展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 义公有制。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党 性原则。 应该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
26、的 社会职能。 应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规范理论,五、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 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 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 播媒介 (一)麦
27、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 “冷媒介”,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 播媒介 麦的理论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 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 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麦 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地球村” 都对我们有启迪的作用。但是他的 理论有极端性和片面性,我们在他 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 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 播媒介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 影响 1、“电视人”和“容器人” 林雄二郎的“电” 中野收的“容” 两个概念建立的基础
28、对 “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 播媒介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 影响 2、“充欲主义”(佐藤毅人的 自律1986) 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同时它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日本社会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 播媒介 (三)新媒介的发展和冲击 1、 新媒介的特点: 双向性增强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 的融合 资源的丰富 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2、 新媒介的冲击 “电子乌托帮”思想,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二、作为
29、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 因素 麦奎尔认为传媒组织属于“功利”要素与“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 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 传媒组织的宣传目标 传媒组织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 因素 传播者的权利: 编辑权、知察权、 言论权、刊载权、 版权、舆论监督权、 秘匿权、安全保护权 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的素质,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 与作用,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 因素 (二)“把关人”的理论 “把关”的本质 “把关”是媒介组织的“把关”,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什么
30、是大众和受众 受众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受众即市场 受众的权利 “使用与满足”的理论,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一、什么是大众和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 本身,受众具备大众的 一切特点,受众在本质 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一、什么是大众和受众? 大众的特点: 规模巨大 分散和异质 匿名性 流动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一、什么是大众和受众? 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 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 同时,“拷贝的支配”也 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二、受众即市场 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 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 市场。,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
31、众,三、受众的权利 传播权 知晓权 传媒接近权,其核心是要 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反论权 意见广告 一些国家在发放有线电视 系统经营许可证时规定 了 ,必须开设允许受 众自主参与的“开放 频道”的附加条件。 受到侵害时有要求补偿的 权利。,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四、“使用与满足”的理论 “使用”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 代。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 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 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 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的过程。,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四、“使用与满足”的理论 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 需求: 信息需求 娱乐需求 社会关系需求 精
32、神和心理需求,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 传播效果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史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 狭义:传播效果是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 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 和行为的变化。 广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 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 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 层面:认知、态度、行动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环境认知 价值形成与维护 社会行为示范,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和类型 类型: 英国学者P戈尔丁分为 短期的(非)预期效
33、果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二、传播效果研究史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 “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 “有限效果”理论 人民的选择(1944) 个人影响(1955) 创新与普及(1962) 大众传播效果与 “有限效果论”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三、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传播者的信誉 专业权威性,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三、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休眠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 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 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 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 对信源与内容联
34、系的记忆逐渐淡 漠,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 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 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 来。,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四、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两”的免疫效果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 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五、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 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 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五、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 特点: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 而非上下级关系 “意见领袖”均匀分布于社会 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5、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 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 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 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五、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3、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 效果,“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培养”理论 “知沟”理论,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这个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 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 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 和信息传
36、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 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 其重要性的判断。两者之间存在着 高度的对应关系。,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特点: 此理论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 上的效果。 此理论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 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 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 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 效果。 此理论假说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 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 构成作业”的机构。,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评价: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 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 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
37、众传 媒的有力影响。将大众传播过程 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 面前。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没有涉及 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不能把 “议”的效果绝对化。,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社会 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 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 一篇论文,1980年出版 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全面概括,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 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 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 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
38、通过营造“意见 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沉默”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她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护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 而引起社会解体。 “沉默”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 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它包 括了效果的全过程。,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意义: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 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 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 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 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 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 “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 社会效果,三、“培养”理论 也称“培养分析” 或“教化分析” “涵化分析” 此理论起源于20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档案管理保密管理培训
- 中小学生做有责任感的人主题班会
- 大学物理学 第一卷 经典物理基础 第6版 课件 7 机械振动
- 商标许可分销合同(2篇)
- 各类技术服务合同
- 家居设备采购协议
- 冷库入口管理协议
- 中层管理者培训体会
- 患者出院护理操作流程
- 怎介绍旅游景点
-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五下第二单元课本剧《猴王出世》剧本
- 太平哨水利枢纽引水式水电站设计
- YC/T 425-2011烟用纸张尺寸的测定非接触式光学法
- GB/T 6109.2-2008漆包圆绕组线第2部分:155级聚酯漆包铜圆线
- GB/T 17747.1-2011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1部分:导论和指南
- 2023年金钥匙科技初三化学CESL活动竞赛决赛试题及答案
- GB∕T 21489-2018 散粮汽车卸车装置
- 2022自考审计学复习资料
- 2021营养健康介绍膳食指南PPT模板
- 液力偶合器参数
- 高级宏观经济学课件:ch 8 CONSUMPTIO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