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4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_第1页
农业生态学:4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_第2页
农业生态学:4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_第3页
农业生态学:4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_第4页
农业生态学:4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6.2能量流动渠道 6.3能量流动过程 6.4能流模型及能流分析 6.5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一、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二、水循环 三、碳循环 四、氮循环 五、磷循环 六、硫循环 七、钾循环 八、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九、污染物的循环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定义: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生物到环境,在从环境到生物,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一、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地球系统:大气圈、岩石圈、 生物圈、水圈 (封闭系统?) 物质不灭,2.库和流,库:,流:,物质在循环

2、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库:,流:,储存库,交换库,即环境库,容积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如大气库、土壤库、水体库等。,2.库和流,库:,流:,储存库,交换库,即生物库,容积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如植物库、动物库、微生物库。,2.库和流,库:,流:,储存库,交换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2.库和流,库与流的相互关系,没有库,环境资源不能被吸收、固定、转化为各种产物。 没有流,库与库之间不能联系与沟通,则物质循环阻塞,生物无以维持,生态系统也将瓦解。 库的吸收、固定和储存的能力,不仅决定于生物种群的特性,也决定与物质的循环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所具有的捕获、吸收

3、和转化能量与物质的性能与效率,决定了流的数量和速度,也决定了能量和物质在生物种群之间的分配的定量关系。 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库容量大,流动畅通。,周转率: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单位时间交换量 周转率= 库存量 周转期: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3.周转率、周转期,在生物量的周转中,往往用更新率、更新期的概念,其含义同周转率、周转期 如某一森林的现存量为324 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 t/hm2,其更新率=28.6324= 0.088,更新期约11.3年。 如某一水体中浮游生物

4、的现存量为0.07 t/hm2,年净生产量为4.1 t/hm2,其更新率=4.10.07=59,更新期只有6.23天。,3.周转率、周转期,循环物质(FC)占总输入物质(FI)的比例,称为物质的循环效率(EC)。 EC = FC/FI 物质循环效率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EC值越高,表示该系统的功能越强。,4.循环效率(Efficiency of cycle, EC),(二) 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分为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循环(生物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队

5、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如大气圈中的CO2,约300年循环1次;O2约2000年循环1次,1.地质大循环,水的地质大循环,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元素或化合物被生物利用后返回环境,不经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又相继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2.生物小循环,Ca的生物小循环,(三)物质循环的类型,总体积约为14亿km3水,分布于海洋、冰川、地下水、内陆湖泊、大气五大水“库”中,咸水占水量97%,3%是淡水,其中34以固体状态固着在两极冰盖和冰川中,只有余下不到1%的水,才是供人类用的液

6、态淡水。,二、水循环,水的大循环,84,77,23,16,7,水的小循环,水分循环平衡: 降雨=植被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蒸发腾水,水的小循环,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输入项:降水(Rain, R)、溉(Irrigation, I)、地下水上升(Underground water up) 输出项:蒸发蒸腾(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ET)、渗漏(Percolation, P)、侧漏(S)、排水(Drainage,D)以及农田持水(Occupying water),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水循环由日光能驱动:太阳能使冰雪融化,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7、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导致水汽的移动及水汽受冷凝结致雨,从而在海洋、大气、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形成循环流动。 生命必须的元素除碳、氧外,多种营养元素以溶于水的离子形式通过水进入生态系统。 植物吸收养分必须在水分作为介质,在能量的驱动下才能完成。,1960年以来对地表径流人工控制能力增长3倍;水库蓄水量达到湖泊和河流的36倍,占将近一半的可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利用每10年增加20,1535地区出现过度利用,在21世纪将成为制约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生态因素,人类活动深刻地改变了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Vrsmarty and Sahagian 2000,当前水资源过度利用地区,未来50年水资源

8、短缺地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问题,(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洪涝或干枯;,(2) 水利工程,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湿地破坏、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改变流域的水平衡,造成流域不同部位盐碱化、沼泽化和干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 G Cao,Aswan Dam 19601970: 竣工 20世纪80年代负面影响渐现,我国湿地正面临严峻的威胁,(3)开采地下水,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

9、地下水贮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C G Cao,(4)水体污染,C G Cao,(4)水体污染,1.碳的作用: 糖、脂肪、蛋白质、核酸都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2.碳的贮存库: 岩石库(化石燃料和沉积岩) 水体库(溶解CO2和碳酸钙) 大气库(CO2) 生物库(有机分子) 土壤库(有机质),三、碳循环,3. 碳循环,碳的大循环,碳的小循环,生物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特点:是一个生物过程;属

10、于气相循环。 过程:CO2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和水形成碳水化合物,在系统中流动,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大气;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为石油和煤,这部分碳暂时脱离循环,一经开采运到地面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循环一次约需20年。,碳循环基本过程,海洋与大气间的交换 自然过程,生物不能控制。 海洋溶解的CO2是大气库中CO2的50倍,海洋对大气中的CO2具有缓冲机制。 碳盐的形成和分解(沉积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雨水和地下水中形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通过不同的成岩过程,又形成为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在化学和物理作用(风化)下,这些

11、岩石被破坏,所含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入大气中。火山爆发也可使一部分有机碳和碳酸盐中的碳再次加入碳的循环。,碳循环基本过程,(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链;,生物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特点,1Tg=1012g;1Pg=1015g,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1)碳素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流向作物。 (2)碳素自作物流向土壤。 (3)碳素沿食物链向

12、家畜和人体流动,然后由人畜呼吸作用、粪便及其遗体等重新进入环境。 (4)土壤向大气排放CO2. (5)土壤向大气排放CH4. (6)人为施入土壤中的碳(有机肥和化肥等) (7)作物收获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量。,作业:绘制稻田尺度与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尺度的 碳循环图,稻田,可以一个农户种养系统为例,人类追加的CO2: 植被破坏: 20亿吨 土壤破坏: 20亿吨 矿物燃烧: 60亿吨,5.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碳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warming,碳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warmi

13、ng,GLOBAL WARMING,Temperature rise:0.50.7 2010: 1 2050:4.5,增温0.50.8,20世纪2040年代和80年代以后出现了明显增暖。,温室气体,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CO2)外,还包括甲烷(CH4)、氧化氮(N2O)和碳氟氯烷(CFC)、臭氧(O3)等。其中CO2的作用约占全部温室气体作用的50%以上,大气中的水蒸气也对温室效应起着重要作用,C G Cao,Greenhouse gas:CO2、CFC、CH4、N2O(近年的浓度变化),CO2 1750: 280ppm Now: 360ppm,N2O 1750: 280ppb Now: 31

14、4ppb,CH4 1750: 0.7ppm Now: 1.7ppm,CFC,两极冰川融化,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历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最终目标: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水平 ,以使生态系统能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 胁并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公平原则 ,各缔约方应在公平基础上,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和各自的能力,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应当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 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环境和发展领域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意义最深远

15、的国际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发达国家义务: 在2008-2012年内将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平均减少5.2%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义务: 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其核心内容为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 制定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中国减排压力,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世界273.5亿吨1 美国61.2亿吨2(22.4) 中国54.8亿吨3(20.0) 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承诺具体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岛国),呼吁中国减排;,未来15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约10,温室气体 排放总量持续增长,

16、很快是世界最大排放国。 维持目前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技术水平,中国到 2020年将排放二氧化碳160亿吨。 按照目前国际倡导的减排目标(2050年 /550ppmv),2020年全球排放量为400亿吨。 即使按照现有对中国最有利的减排方案,也只有 104亿吨(26)可以分配给中国。 160 104 54亿吨,中国减排压力,中国的策略: 在发展中应对气候变化 挖掘减排潜力,回应国际减排压力 具体可采取八条途径,八个可能的途径,(1)改善能源结构 (2)提高能源效率 (3)全民节能减排 (4) 植树造林增汇 (5) 转移国内产能 (6) 参与科学争论 (7)增大排放份额 (8) 创新工程技术,改善能源

17、结构,植树造林增汇,按照规划,我国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高于APEC整体新增2000万公顷的目标。 按我国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2000万公顷并且逐年匀速递增作保守计算: 20052020年间我国每年可新增碳汇187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85万吨;累计新增加碳汇2.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二氧化碳8.2亿吨。,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其他给地球“降温”、吸收CO2的生态工程点子 向海洋中抛撒铁屑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使其吸收更多的CO2 将含有硫酸盐化合物的颗粒释放到大气对流层中,以阻止太阳辐射 安置碳收集器; 通过基因工程,可以让树木长得更快,含

18、木质素更少,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 将城市内的摩天大楼变为既能生产水果、蔬菜和谷物,又能产生清洁能源,净化污水“垂直农场”,加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湿地在减缓全球变化中地位,30% of fresh water 40 % of global species 30% of Global soil C : twice as in forest Wetland loss magnifying climate change,稻田生态系统碳过程,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流失碳,碳排放:CO2、CH4,输入碳,土壤,调控过程,引入其它生物,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水肥管理措施,碳固定,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碳循

19、环过程,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加强农业土壤固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总土壤碳库估计: 90Pg; 农业土壤15 Pg;总表层碳库: 38Pg, 农业土壤:5.3Pg; 稻田1.3Pg; 稻田碳密度较大(高于旱地约10tC/ha) 稻田土壤固碳较快, 碳库较自然土壤稳定; 农业土壤具有显著的固碳效应与潜力,1.概况,四、氮循环,2. 氮循环过程,输入: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几个关键氮循环过程,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氮(N2O)的过

20、程。反硝化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从而降低了土壤氮素的含量。 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或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为硝酸盐。很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能分泌蛋白酶,其中分解能力强并释放出NH3的微生物称为氨化细菌。,人类对氮循环过程造成了怎样的干扰?,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人为的固氮作用使大气库中的N减少,陆地和海洋中N增加,其中主要流向海洋。 氮氧化物的流量和大气圈中的存量在不断增加,人工氮固定成为土壤和水环境主要污染源,导致N2O(温室效应比CO2高2个数量级)排放量指数增长,氮循环:人工固氮能力超过自然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有效氮输入

21、量增加1倍;,人类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人工固氮能力和氮肥施用量的增长,Galloway et al. 2002,Mosier and Kroeze, 2001,全球农业系统N2O排放量,(1)水体富营养化 (2)地下水中的N2O-、NO3-具有致癌作用 (3)臭氧层的破坏 (4)光化学烟雾,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水中微生物滋生 爆发性增长 死亡分解 消耗氧气 氧气不足 厌气分解 产生有毒物质 水体变坏,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中溶解氧气减少,水生生物无法生存,C G Cao,The ozone holeThis satellite pictu

22、re of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was taken on October ,1993.There was 15% less ozone over Antarctic in 1993 than a year earlier,leaving the protective shield at less than one-third its normal thickness.,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对空气质量及全球变暖的影响 (4)对材料的影响。,光化学烟雾,C G Cao,五、磷循环(沉积型),特点:主要贮

23、存在岩石、土壤圈,是典型的沉积循环,是一种不完全循环。 循环途径: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岩石经土壤风华释放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含磷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一是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归还土壤;另一条是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各种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其支路也有两条:一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另一是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磷矿开采与消耗:地壳中磷约含纯磷约198亿吨,按现在的

24、消费率计算可持续利用1750年,考虑P的消费率增长是人口增长的2.76倍,则90年内将耗尽。 磷肥的施用与流失:经常施P使土壤放射性物质增加,影响作物生长和产品品质。并导致面源污染。 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放导致富营养化。,六、硫循环(气相型兼沉积型),硫循环的环境问题,(1)酸雨: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雾、雪、霜的统称。主要由SO2引起的。 (2)酸雨的危害:土壤酸化、贫瘠化,毒害植物根系,危害生物生长。 (3)水体富营养化,七、 农田养分循环,1.农田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N、P、K等营养元素在人为影响下的运动叫农田养分循环,一般模式是: 土壤植物动物土壤,7.2 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 水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2.农田养分循环特点,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调节,1)调节的基本原则 合理输入; 建立养分再生机制; 强调养分保蓄、供求同步; 充实有机库存; 提高投入效率; 整体优化,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调节,2)调节的具体途径 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各种作物的自然归还率是不同的。 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 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