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 第15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1页
中考数学 第15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2页
中考数学 第15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3页
中考数学 第15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4页
中考数学 第15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第15讲 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2. 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会用中位线性质解决问题.3熟练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能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通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进一步解决问题;4了解角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会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会利用基本作图解决与全等有关的尺规作图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角的平分线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难点:构造三角形全等,灵活“转化”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2、:一、开门见山,明确要求活动内容:展示本节课内容中考要求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2. 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会用中位线性质解决问题.3会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的平分线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知道角的平分线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4熟练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能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通过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进一步解决问题处理方式:学生诵读,多媒体展示设计意图:站在中考的高度,让学生明确本考点的考试要求,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又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导航作用,使本节课的

3、复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阅读考试要求,明确了本课的复习方向.心中或多或少的对本考点的知识点及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回忆.二、基础梳理,考点透视活动内容:考点统计(导学案提前下发,学生在导学案中填空)知识点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知识点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一个外角等于 之和知识点3:三角形的中位线 第三边,并且等于 知识点4: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 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知识点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相等;到一条线段 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知识点6:全等形的概念:_全等三角形的概念:_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知识点:7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_相等;全等三角形的_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_、_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_(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_(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_知识点8: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_(简记为SSS)2、_(简记为ASA)3、_(简记为AAS)4、_(简记为SAS)5、_(简记为HL)【全等三角形中常见的基本图形】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处理方式:一生用展台展示自己的导学案,其余学生互查

5、并纠正错误设计意图:在学生展示及其相互纠错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点,把握复习重点,如有遗忘,借用课本或同学间交流进行补充.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课上时间,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网络的理解三、基础训练,互查反馈活动内容:针对基础梳理进行基础训练1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 cm,则CD等于()A、3 cm B、4 cm C、1.5 cm D、2 cm2如图ABC中,ABAC,A36,BD平分ABC, DEAB于E,则C ,BDE ,AE ;若BDC周长为24,CD4,则BC ,ABD的周长为 ,ABC的周长为 . 3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

6、=AD,求ABC各角的度数?4.如图是一个风筝设计图,其主体部分(四边形ABCD)关于BD所在的直线对称,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AD,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ABDCBD BABCADC CAOBCOB DAODCOD5.如图,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下列能使ABDACD的条件是( )A. AB=AC B. BAC=90 C. BD=AC D. B=456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 )APO B PQ CMO DMQ 处理方式:小组按题号依次完成,然后代表发言,先说考查知识点,再说答案必要时可到黑板上板

7、演有余力的小组或个人可多做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典型,暴露学生的弱点设计意图:利用基础性的中考试题,查缺补漏,暴露学生的易错点,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位之间、小组之间互相校对答案,达到生生为师;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四、典例探究,总结方法活动内容:典型例题分析例1 如图,ABC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在不添加新点的情况下,作出两条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处理方式:师生共析,因为两个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提供了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为证明三角形全等提供了条件,连接AD、BE,可证明ACDBCE学生板书步骤教师强调:如果把CDE绕着点C旋转一定的角

8、度,这个结论依然成立. 如果把两个等边三角形都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也有相同的结论,如图,如果连接AE、BD,则有AE=BD.例2 如图,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再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EF长为半径作圆弧,两条圆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CD于点M.(1)若ACD=114,求MAB的度数;(2)若CNAM,垂足为N,求证:ACNMCN.处理方式:师生共析,(1)由作法知,AM是ACB的平分线,由AB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得CAB=66,从而求得MAB的度数.(2)要证ACNMCN,由已知,CNAM即ANC=MNC=90;又C

9、N是公共边,故只要再有一边或一角相等即可,考虑到ABCD和AM是ACB的平分线,有CAN=MAB=CMN.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学案中进一步完善解题步骤例3 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E是AD上的点,F是AB上的点,EFEC,且EF=EC, DE=4cm,矩形ABCD的周长是32cm,求AE的长.处理方式:师生共析,矩形的周长是长和宽和的2倍,设AE的长可以表示出AD、CD的长,可以证明AEFDCE得到AE=DC学生板书步骤例4 如图,AB是O的直径,BCAB于点B,连接OC交O于点E,弦ADOC,弦DFAB于点G(1)求证:点E是BD的中点(2)求证:CD是O的切线(3)若sin BAD=,

10、O的半径是5,求DF的长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中考热点和命题趋势,进一步把握复习重点.五、回声嘹亮,课堂小结活动内容: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1、本机可你有哪些收获,对三角形全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还有哪些内容需要你刻下加强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归纳与整理的习惯与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增强学生认识,加深学生印象,强化学生记忆六、课堂检测,挑战自我活动内容:课堂检测题1如图,在ABC中,AB=AC,A=36,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点E,垂足为点D,连接BE,则EBC的度数为_2如图,将矩形ABCD的四个角向内折起,恰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四边形EFGH,EH=12厘米,

11、EF=16厘米,则边AD的长是()A、12cm B、16 cm C、20 cm D、28 cm 3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BC上,如果点F是边AD上的点,那么CDF与ABE不一定全等的条件是 ( )A、DF=BE B、AF=CE C、CF=AE D、CFAE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A、AC=BD B、OB=OC C、BCD=BDC D、ABD=ACD 5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过点E作EFAC交CD的延长线于点F,若EF=5cm,则AE=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对随堂练习的解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熟练解决二次根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