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基本流程_第1页
勘察基本流程_第2页
勘察基本流程_第3页
勘察基本流程_第4页
勘察基本流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接到任务后,要求设计院提供以下资料:1: 2000的平面图、剖面图,涵洞(通道)表,大、中、小桥桥型图、立体交叉桥资料、互通立交桥资料、天桥 资料,支档工程资料,料场资料。2.根据1:2000的平面图、剖面图确定沿线的高填方(20m)和深切方(20m)o进行沿线的地质调绘,尤其是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岩土(如软土)。3. 根据沿线的情况,结合涵洞(通道)表,大、中、小桥桥型图、立体交叉桥资料、互通立交桥资料、天桥资料,支档工程资料,料场资料、高填方(20m) 和深切方(20m综合布置钻孔,布孔原则看上次的勘察大纲。4. 桥位孔按桥型图布置。5. 编写勘察大纲(参照上次的写)。6. 进行勘

2、探工作,勘探的管理工作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7. 岩土描述参考岩土描述。8.根据外业资料编写报告,参照样本。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管理实施细则1总则1.0.1为了使院属各勘察处广大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深入地贯彻执行国家 标准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5-31-2003沢建筑 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J15-38-2005等强制性标准以及其中的强制性条文, 紧密结合具体的岩土勘察工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以及勘察工作成果质量。使院属各勘察处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尽量做到与市建委规定一致、与国 家规范规程一致、院属各勘察处一致。保障勘察成果质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为资质晋升及培养跨世纪咼水平、咼技术人才,特制定本实施细则。1.0.2本实施细则包括基本规定、岩芯钻探、取样、原位试验、岩土工程勘 察资料整理以及报告编写。1.0.3本实施细则只针对一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未涉及的其 它有关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及要求和其他专业性强的岩土工程勘察(如水利、铁 路、公路和桥梁等),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行业勘察标准、规范的规 定或ISO的有关规定。2 基本规定2.1 岩土层分类2.1.

4、1 岩石的分类,按成因、强度、风化程度进行分类,划分出残积土、强风 化、中风化、微风化。对于硬质岩类(主要指花岗岩类、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 度30MPa的风化程应按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不校正)N 50击为强风化,N =3050为全风化,N 2.1.22.1.2 建筑石料分类与等级及其用途分类与确定应执行相应的规范划分标准 和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2.2 岩土层定名2.2.1 岩石根据习惯使用风化程度及颗粒综合定名,例如强风化花岗岩或强风 化细粒砂岩,矿物特征较为明显,可定名为强风化细粒石英砂岩等。2.2.2 土层综合定名可考虑成因、年代及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及其状态,可 将野外定名结合土工试验

5、给予更正,如第四系残、破积粉质粘土或将成因、年 代作为代号直接定名为粉质粘土。2.3 岩土层描述2.3.1 岩石主要描述成因年代、名称、颜色、颗粒,岩石的主要矿物(以云母 为主或含量为75%其它次之),结构、构造及风化程度(岩心破碎程度指碎块、 饼状、柱状及长度)、裂隙(风化、构造),亲水特征(遇水崩溃、软化现象呈 粉粒或粘粒),风化性(半岩土状或风化岩土为主、均匀或连续)2.3.2 土层重点描述成因(冲积、洪积、淤积、残积、坡积),矿物组成、颗 粒形状(粘、粉、沙粒等)及含量。对砂土应描述密实度,按标准贯入试验实 际击数N划分为松散(N 10)、稍密(10VN 15)、中密(15VN 30)

6、;湿度按饱和度 Sr(%)划分为稍湿(Sr80)。粉土应描述密实度,按标准贯入试验实际击数N划分为松散(N 5)、 稍密(5N 10)、中密(10N 15);根据孔隙比e划分为密 实(e0.75 )、中密(0.75 e0.90);湿度根据含水量 W(%) 划分为稍湿(WV20、湿(2030。粘性土重点描述切面光 滑程度、手感、搓条情况、稠度、(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可用野外、 液性指数、标贯综合划定),不能跨级组合描述(流塑软塑),如该层正确描 述应为”上部可塑粉质粘土,下部硬塑粉质粘土” 。坡、残积土应描述母岩或原i-JU 岩。2.4 工程地质测绘2.4.1 在岩石工程勘察项目为可行

7、性研究勘察或初步勘察(设计)阶段的岩石 工程勘察,而且地貌、地形复杂、变化大,岩土条件复杂,研究或勘察范围较 大的情况下,均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2.4.2 调查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如崩坍、滑坡、土洞、人为开挖边坡与大挖大填等;调查塘、滨、坡、残积物的分布、岩石出露范围、软弱层地质体的出露 部位,并采用相同比例定点描述绘制在图上。2.4.3 调查范围可延伸到岩土工程勘察边界外一定宽度地带。244 搜集水文气象、已建工厂对环境(生态、居住等)引起的污染、破坏及 其它资料。245 查明岩土工程勘察范围内的岩石风化程度及岩土成因特征、地形地貌及 其与岩土层的关系,并划分微地貌单元。246 查明地下

8、水的类型,确定补、径、排形式,遇泉、井应观测流量、水位 变化情况。247工程地质测绘所用地形图比例尺可用1: 2000或1: 5000或与岩土工程 勘察项目相同。2.4.8提交工程地质测绘实际材料图,编绘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 图、野外素描、照片等。2.5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2.5.1 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在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确定后进行,即勘察工作 开展之前编写。该纲要的编制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岩土地质条件确定勘察方案和 手段;是指导勘察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计划,以便合理使用勘察工作量与勘 察手段;能实际反映客观自然地质条件资料,为优化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提供可 靠的勘察资料。2.5.2 以现场踏

9、勘了解和委托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或委托书) 作为编制纲要的重要依据,并认真参照有关规范、规程。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等 级为一、二级的勘察项目,纲要编制采用条文编制,对于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 二级的勘察项目可米用表格式编制。2.5.3 编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目的与任务及技术要求,勘察方法及测试、布 置、要求,钻探要求,布置的抽水试验孔必须进行钻孔设计及编写有关试验要 求,另外,应包括工作进度计划及人员设备,人员组建,以及最终报告提交时 间。2.5.4 编制岩土工程勘察纲要与岩土物探纲要必须是从事多年实践工作的专 业技术人员,懂得编写纲要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使纲要发挥真正的作用。2.6 岩土工

10、程勘察报告的提交2612.6.2有关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名称正名应为“XX市XX单位XX楼或住宅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于工程项目地点不必写在正名里。其它项目按有关 规定执行。3钻探、取样、原位试验3.1 钻探3.1.1 常用的钻探方法为回转取芯及小口径麻花钻钻进,另外遇特殊条件可能 设计人工探井。3.1.2 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测量误差应控制在士0.05m以内。应严格 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回转取芯钻进的回次 进尺应控制在2m以内,麻花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控制在 1m以内。非连续取芯钻 进适用于基岩风化残积土、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以及正常沉结的硬塑或坚硬土层,

11、无岩芯段不得超过0.5m。3.1.3土层取芯率100%岩石风化残积土、强风化半岩半土取芯率80%- 90%破碎岩及软质岩取芯率65%完整岩石取芯率80%以上。3.1.4确定抽水试验的钻孔应采用干钻开孔,了解地下水初见水位后再使用清水或泥浆钻进,不间断测量下钻前、其钻后孔内水位,并记入班报表。若设计 有专门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3.1.5 人工探井应按设计要求结合勘探目的施工,深度控制在地下水位以上, 应详细记录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并照相与编绘探井展示图。3.1.6 钻探记录班报表必须在施工现场按钻进回次填写,内容包括工程名称、孔号、钻进中孔所遇到情况(坍孔、涌水、涌砂、漏水、掉块、缩径等)、钻

12、杆 增减长度、取样位置及编号、标准贯入试验深度及击数等,班报表上应有施工 人员签名。3.1.7 钻探岩芯编录,首先应检查班报表记录与岩芯牌、标贯试验段是否一致, 内容主要包括孔深、进尺、取样、岩芯排放顺序及回次岩土芯采取率等。若发 现有误应及时纠正,然后对岩芯由上而下一次进行编录、分层。原则上土层或 岩层厚度1m且岩性不相同的均应分层;对于特殊的软土、生物层(贝壳、蚝 壳等)及岩体软弱夹层厚度0.5m也应分层。小于上述厚度又无特别工程特性 的可合并一层,但在描述中应指明部位。对于岩芯应定量描述长柱、短、块、 饼、粒、砂状,分别按岩芯长度L2d (d为孔径)为长柱状;L1 2d为短柱状;块状为大

13、小不等又不规则;饼状指片岩、页岩等破碎呈薄饼状;粒状为岩芯呈 0.53cm近圆状;砂状粒径v0.5cm。另外在进行分层时遇本回次岩土芯采取率 极低,分层可能有误,则采用本回次向上而下推算回次岩土芯采取率,考虑部 分岩土芯残留或上返因素而推算分层深度。3.2 取样3.2.1 土样的采取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层段或可能作为地基持力 层的岩土层,也可根据场地地基情况采取,特别是在孔少要求采样数量多的情 况下,必须在编制纲要时准确设计取样位置与层位以满足要求。由于风化带之间为过渡型,3.2.2 取岩样一般在中风化岩和微风化岩中米取。因此采岩样应尽量在该带的上部,这样才具代表性。若采取的岩样超风化

14、带过深,实验值离散大,无代表性。3.2.3按规范要求每个场地都必须采取地下水样12个进行水质分析,以便评价该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3.2.4采取的样本应及时写标签、准确记录采样孔段深度。325 土样应及时蜡封,软质岩样应用胶带包裹防止失水,所取的岩土样本和水样都必须及时送土工试验室进行分析与试验。3.3原位试验3.3.1 主要是指常用的标准贯入试验、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10)、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o)适用于浅部(W 4m的填土、砂土、粉土、粘性土;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适用于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

15、极软岩;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饱和软粘性土。其它原位试验依据勘察项目确定。3.3.23.3.3标准贯入试验的间距应根据地基条件与建筑物可能选择的持力层综合确定。岩土工程勘察场地岩土层为风化岩或者作为检验地基处理效果时,标准贯入试验应每钻进1.01.5m作一次;若场地上覆松散或软土,应视实际地基条件或工程地质条件而确定标准贯入试验的深度和间距,原则上风化残积土和全风化带每钻进1.5m作一次,强风化带每钻进2.02.5m作一次,并且强风化带连续三次标准贯入试验的击数50击,一般情况可终止标贯改为钻进。考虑到软质岩类(片岩)的强风化带厚度达 20余米,在这种情况特殊情况下50击的标贯次数可超过三次以上

16、。3.3.4轻型圆锥动力触探(N,0)般用于贯入度小于4m的一般性粘性土和粘 性素填土层。使用穿心锤自由落下将探头竖直打入土层中, 记录每打入土层30cm 的锤击数No。当锤击数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3.3.5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应连续贯入直至预定深度,不宜中断。贯入时及时记录贯入深度、一阵击的贯入量和相应的锤击数。对较密实土层(5击贯 入量小于10cm时)可直接记录每贯入10cm所需的锤击数;对于松散、软土层的一阵击为35击,记录一阵击的贯入量再用公式换算为每贯入10cm所需的 锤击数N63.5。当连续三次试验的击数3.3.6 十字板剪切试验前必须检查十字板探头的联结及其灵敏

17、度,具体要求详 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P10& 108及工程地质手册(第三 版)P292297的有关规定。4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4.1.14.1 原位试验资料整理“理正”软件统计得到),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5-31-2003)P2934的有关表格得出承载力特征值 fak。在标贯试验综 合成果表中同时提供实测值和校正值(最好包含于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统计表中,此表可用“理正”软件统计直接得到)。4.1.2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 “理正”软件统计得到),查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GBJ15-31-2003)P2934的有关表格得出承载力特征值

18、fak。绘制N与 深度曲线图或直方图。4.1.3 十字板剪切试验的资料整理必须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5-31-2003)P172的有关规定具体进行。4.2 各类图件编绘4.2.1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必须绘制建(构)筑物轮廓边界并标定指北方向,标 明引测点的位置及坐标,拟建工程应标出邻近街道和地物名称。4.2.2 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中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应以实际击数标示。如果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中以校正后击数标示,则必须在文字报告的适当位置有 所说明。4.2.3 所有图件一律采用电脑成图,图件下方必须有会签栏,会签栏中必须有 有关责任人签名或电脑打印的姓名。4.2.4 编绘的图件必须整

19、洁清晰。工程地质剖面图中的标识不能出现重叠、错 位、岩土层名称或编号漏失、层位连线不合理等现象。图件中应该有合理的图例。4.3各类附件4.3.1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所附表格应包括土工试验报告、水质分析报岩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以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岩土层厚度统 计表、完成勘察工作量一览表等。4.3.2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应分层提供各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原位 试验数的原始值和修正值可以综合在这张表里(此表可用“理正”软件直接统 计得到)。统计个数6应提供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值和变异系数;统计个数6只提供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4.3.3 对一、二级建筑物根据需要整理提供强度试验、压缩

20、试验和原位试验等 曲线及其它专门测试结果。4.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4.4.1编写时必须在各类图件及统计分析结果资料齐全的条件下进行,编写、二级岩土工程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编写初勘范围大,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一级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应先结合实际拟定编写提纲后再进行编写。其他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报告可不先拟定提纲二直接编写。442报告章节编写安排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P13A P134 的具体要求,规范中黑体字部分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文字 部分的内容包括(详见式样): 1工程概况 2勘察工作1 )勘察工作量2 )勘察依据3 )勘察进程 3场地

21、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岩土层特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况 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 )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2 )地基方案3 )场地地震效应 5结论和建议444 勘察工作除详细列明勘察所使用的方法及其工作量和工作进程外,勘察 依据对一般的工厂、民用建筑使用到的规范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和广东省标准建筑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5-31-200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J15-38-2005,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

22、J/T15-22-98)已 经不再使用,所以一般不再列入勘察依据。涉及其他行业必须使用适合本行业 规范,例如公路、道路勘察工程,其勘察依据的规范一般为:国家标准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 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4.5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必须阐明拟建场地属于什么地貌及平整情况:经钻探后场地岩土层的分层及各岩土层的特征描述(可以用表格形式);岩土物理力学 性质可以采用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达(可用“理正”软件直接

23、统计出来);地下水简况应描述地下水位受什么影响而变化及其补给情况、各岩 土层所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及其透水性能、据水质分析结果对地下水的腐蚀性作 出评价。4.4.6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除阐明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外, 在地基方案的描 述中应分析各岩土层是否作为本工程基础或桩基的持力层并作出评价;场地地7度以上震效应的描述必须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场地对抗震(有利、不利、危险)地段, 并对场地存在的饱和砂土、粉土层是否会液化作出判别(设放烈度为 的地区)。4.4.7 在结论和建议中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 度等级确定本次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4.4.8 编写的报告必须先经过审核、再经

24、审定,修改定稿后才正式签字盖章呈 交。野外记录要点: 1)粉质粘土: 一般描述颜色,状态,湿度,夹含物。土质结构特征(均质程度 或夹层,互层夹薄层)。状态: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湿度:稍湿、 很湿、饱和、干燥。夹含物:铁锰质斑状黑色结核及浅绿色高岭土成份局部地 区夹碎石,砂石颗粒(粒径较小,并夹腐植物) 2)粉土:描述颜色,状态(稠度),湿度,夹含物,土层结构。切面光泽,韧 性。摇振反应。状态同粉质粘土不可搓条,湿度同粉质粘土。夹含物:腐蚀物。摇振反应:取少量粉土搓成小球在手掌中摇晃,如有水溢出表示摇振反应较高, 无水则低。3)残积土:颜色,状态,夹含物。状态:软塑、可塑、硬塑。夹含物

25、一般为铁 锰质结核,及少量钙质及砂质物。4)砾石层:颜色可有可无,密度,粒径,砾石的主要矿物,磨圆度,级配,硬 度。密度 N63.5V5松散、N63.5在510为稍密,N63.5在1020为中密,N63.520为密实。5)粉砂:颜色,密度,湿度,夹含物。密度0VNV10为松散、10VNV15为稍密、 15N30为密实。湿度:在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夹含物质:母 片夹腐蚀物质,局部夹碎石。6)岩石:颜色、采取率、岩石成分、层理特征、(节理),裂隙情况,岩芯完整 程度,力学表观程度,钻进漏水或快慢的情况。颜色:次色加主色,三色以上 为杂色。岩石成分:长石、石英、云母碎屑等。风化程度:强、中、微、无风

26、 化阶段。RQD所有采取岩芯大于10cm岩芯之和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现场可 进行填写有效长度 LQ然后再计算:100%-90%?, 90%-75嗨较好,75%-50喊 差,50%-25%1,小于25%艮差。岩石米取率:所有米取岩芯长度与总进尺商的 百分比。岩层的采取率一般不低于 80%破碎岩层一般不低于65% 7)岩芯完整程度的描述:长柱状 L40cm岩体完整、短长柱状20vLv40短柱状 10VLV20较破碎。饼状/扁柱状3vLv10cm破碎、碎裂状/砂状L90、较好的(RQD=7&90)、较 差的(RQD=5&75)、差的(RQD=2&50)和极差的(RQD2)H.1.2H.1.3除按颗粒

27、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土类定名。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 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图记录和试验结果综 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 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

28、、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性含量、湿度、密实 度等;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振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 韧性等;4粉粘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 土层结构等;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 物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 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H.2野外描述H21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 石材以及

29、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H22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和塑性 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 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 土等;3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 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 厚层的厚度比为1/10 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 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一一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的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 薄层粉砂;小于20cm勺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 的除外;4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 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 25%寸,定为I类混 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 25%寸定为HH.2.3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义是“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一一系指某类土 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 “夹”一一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的夹有另一类土,如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