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3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 密的思辩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2、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2、。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夫环而攻之 米粟 畔之 封疆三、初读课文

3、,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与停顿2、学生个读与齐读,检查阅读情况3、对照书下注释,与课前预习疏通文意(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 今义:常用于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或推委等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到去)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 今义:常用义为“疆域”或某种范围,境城、音域等)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4、或其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指水塘,池塘)(3)虚词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而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转折 却、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4)一词多义; 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 (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以 之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利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翻译课文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

5、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天时 、 地利 、 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板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层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证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板书: 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分析问题: 举例论证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3、文章前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

6、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众叛亲离,不攻自溃)板书: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正反对比论证五、拓展延伸1、孟子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他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板书:战争治国2、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

7、”、“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六、课堂检测(一)阅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完成下列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

8、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

9、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阅读甲、 乙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足兵 民信之矣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11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护城河放弃 军备(军队) 信任,信用9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