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_第1页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_第2页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_第3页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_第4页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离,对自然的掠夺越演越烈。地理学科的价值就在于努力寻求“最好的动力”,强调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时,要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地理教学应着力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寻求突破口,力求使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口号上升至精神和伦理道德,从而有效促使学生在行动上做到善待自然。 当然,知易行难,要使学生“物理”“事理”和“人理”三“理”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只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坚持践行“知行统一”,必然能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就能得以有效落实。龟在“为己”与“为人 Je1“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a丁生军/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

2、之学者为人”。孔子的意思是指,古代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人学习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将这里的“学者”看成是今天学校里的教育对象,那么这句话可理解为对教育目的的阐述。笔者不揣冒昧,大胆借用其中的“为己”与“为人”来对教育的目的做一个粗线条的区分:将目的直接指向被教育者自身的称为“为己”的教育,也被称为“个体价值”的教育;将教育目的指向被教育者以外的他者的教育称为“为人”的教育,也被称为“社会价值”的教育。考证历史,近代以来国家主导下的学校教育目的预设不外乎这两者。 如果说,在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量的合格劳动者,人也因此被异化为生产线

3、上的操作手,并因与无生命的机器“融为一体”而被忽视。那么,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育人的目的究竟是“为己”还是“为人”。 一、“立德树人”与育人 1.时代大潮中的警醒 现今的中国脱胎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的知识文化普及率很低。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在“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影响下,配合大规模的“扫除文盲”活动,学校教育一度被窄化为识字活动,而学科教育也同时被窄化为学科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完成知识的累积与技能的习得,完全忽视了学科教育的广阔背景。这样,虽然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有

4、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力资源,但被窄化的教育因其偏离了教育的本真而逐渐被异化。近年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品尝到这种片面强调“知识育人”的苦果了。 再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来观察最近几年发生的事件,同样促人反思。zoos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受山洪灾害,一所小学被淹没,117人遇难,事后建在低洼地的学校被搬迁;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突降暴雨,位于丰台区的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南岗洼路段积水严重,深达6米,致使几十辆汽车被淹没,并造成人员伤亡,而当初公路的设计、施工人员都应该注意到“南岗洼”这一地名所传递的信息相信无论在原沙兰镇中心小学还是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的设计、建造过程中,

5、每一位参与人员都或多或少接受过地理教育,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地理教育目的并没有真正彻底地实现。 当今中国,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导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主义等众多思潮在这个思想还没来得及跟上时代的古老大地上漫过;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主义思潮也借助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与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在传统思想断裂、新思想未能有效建构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思想就如同水藻一般随着水流左右摇摆,没有了方向。 人们不禁要问:“教育的价值何在?”痛定思痛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教育包括学科教育的价值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还应帮助和引导被教育者修德、养

6、德以及立德。 令人高兴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首次确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对“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的解读 “立德树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育人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十八大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赓续,同时也是对世界优秀教育思想的吸纳与发扬。作为反战的旗手,爱因斯坦在反思教育对德国

7、纳粹思想狂潮形成的影响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陶行知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立德”是群体对容身其中的个体的规范性要求,此处的“德”包括为了实现“群体和谐共处、协同共进”目标而要求每位成员应具有的群体价值观等在内的公德和私德。这种德行的获得必然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持续修为以及外部对其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以连续不断地修德、养德进而达至较高的精神境界,如此才能在不损

8、害他人的前提下成就自身,同时也有益于整个群体。“树人”既是教育对自身目标的承诺,也是教育对个体成长的结果期待。“树人”是对每一个个体得到基于自身基础与潜力的最大化发展的期待,这种发展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身体健康、性格健全、学识丰富、技能发展。“立德”是条件,“树人”是结果,人的发展需要以公德与私德为基础。 育人即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其中,“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指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的自我复制。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只有生物性而没有社会性,不能称其为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育人应该包含人类知识文化的

9、传承和社会价值伦理的规训,经由学校教育有计划地育人,实现“德”立、“人”树的理想。 二、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实现“立德树人”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显然不是某一个学科也不是某一位教师能做到的事情,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与全程育人”成为其必要保证。“全员育人”突破了职业身份在育人中的限制,使每一个人都对教育担负了或多或少的责任,而地理教师当然不能置身其外。“全科育人”则意味着以地理教师的职业角色而言,其职责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习得地理知识、养成地理思维、形成地理意识、树立地理观念等,还包括在培育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融人群体共同价值观体系。“全程育人”则打破了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同学段

10、之间的界限,使育人成为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综上,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并发挥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1.加深对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理解 关于具体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的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力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川依据美国教育心理

11、学家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叶澜老师所表达的具体学科的价值目标划分为“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两大类。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其中,“认知价值”的意义主要在于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增进学生智能发展,这是形成地理素养或地理视角所必需的个体层面的价值;“公民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伦理教育”则主要属于“情意目标”类,虽然这类内容也具有“认知”的价值,但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天津师范大学仲小敏教授指出,地理课程具有“认知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三大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价值目标、价值内容和实现难度如下图所示。t2 地理课程价值的目标

12、层次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知识价值”“地理能力价值”和“地理的视角”属于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认知价值”,居于基础层面;“公民教育价值”“国际理解价值”“环境伦理价值”是地理课程“社会价值”的体现,它们具有“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效,其中,“公民教育价值”主要基于国家层面,“国际理解价值”基于国际层面,“环境伦理教育”基于全球层面;“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生命教育”重在对学生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为个体教育价值,居于价值体系的意识、行为层次,其实现难度最大。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个体价值”属于“为己”之学,也就是说其教育目的在于为被教

13、育者个体服务;由环境伦理价值、国际理解价值和公民教育价值组成的“社会价值”属于“为人”之学,也就是指为被教育者个体以外的他人或者说是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而由地理知识价值、地理能力价值和地理视角所组成的“认知价值”则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兼有。简而言之,地理学科“为己”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中。“为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被教育者将来作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为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所做的努力以及发挥的影响。 另外,上海的赵才欣老师认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包括了育德、育智、育体和育美四个方面。其中育德指培养学生的地理伦理,他认为“德”本身包含了人与人、

14、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学生地理伦理的形成要借助基本的学科素质教育,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协调发展观。育智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包括阅读地理图表、搜集地理信息、开展地理思维、进行地理观察和开展地理自学等。地理的育体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区域调查、田野考察、学具制作和地理观测等,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实现大脑与四肢的并用。育美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审美习惯和能力。赵老师的“四育”也为我们了解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2.促进地理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 因兼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两大领域,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的内涵与范围大为扩展。作为地理课程的具体实践者,一线

15、中学地理教师在促进上述育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担负育人的职责,努力做好地理教育工作。 (1)落实服务生活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抽象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生动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每个人时刻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适应、欣赏、享受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发挥地理课程“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的独特学科价值,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理解造成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差异的地理背景,能

16、够欣赏自然、人文等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享受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2)传播人地和谐的观念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思想观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也同步经历了不同的人地关系阶段,最终人类选择了与地理环境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就必须加强人地关系观念的传播,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活动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知道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呈现的状态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知道每个人在保持人地和谐中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坚持公平性原则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对同类、其他生物以及地理环境的尊重与爱护,还体现在对后代人享受美好生活条件的保护与要求的尊重,这样才是地理课程育人“社会价值”的真正体现。 单纯“为己”或“为人”的育人目标都有失偏颇,只有兼顾两者,才是“立德树人”背景下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拙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 国轻工业版社,2004. 2仲小敏.简析现代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