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_第1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_第2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_第3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_第4页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提要: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在认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去学习的。相对而言,“千克”和“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比较熟悉的图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整个过程我充分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但课后,我想了又想:还是不应该一上来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现给学生,应把实际转化成抽象,这样更能让学

2、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让学生画图形的另一半,使成为轴对称图形时,不应该拘泥与一种形式,放开,让学生选任意一边为对称轴画另一半,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最后环节,应该让学生通过学的知识,画轴对称图形。既然学了,就应该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新知画轴对称图形,再一次把抽象回归到生活中。总的来说,这节课该放手还是不够放手,作为老师应该多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做到的。加减法验算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加减法的验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3、。一、创设情境,激疑设思。在讲例1前先出示算式45+56101,56+45(),101-45()10156()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填写结果计算法,意图让学生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做好知识铺垫。接着出示有联系的两幅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计算。然后出示孩子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加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引出课题。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有主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

4、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验算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安排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试一试,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减法的验算与加法验算相同易燃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必须尊重个体的数学现实,无须把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算法强加于学生。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算法并不表示可以让学生法人自流,不加引导,可以给学生

5、尝试计算、选择优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中读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三、实践应用先让学生用新学的验算方法计算基本的计算并验算的题目,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集中问题及时订正。然后出示独立见杨爱错,再订正的题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验算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教学后,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在这节课的中,我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

6、物的理解。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区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创新性”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可能性教学反思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可能性里的学习内

7、容。本节课我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确定的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教学中我有以下思考: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各类抽奖活动,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能和可能性的问题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开始时,设计了一个抽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多,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积累到关于预测的可能性的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

8、,学生操作后发现当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摸到的可能性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定标准,自己进行实验,学生在操作完成后,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相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运用比较分析,设想判断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了可能性大小是可能预测的。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反思要上好一节计算课并不容易。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

9、会写的也写错。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2”时,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学

10、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提要: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在认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去学习的。相对而言,“千克”和“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在开始我采用设疑方式引入新课,这样对学生来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其学习的

11、积极性,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在复习旧知时,虽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往往会流于形式,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导入。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预设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教师设计的目的,一步一步认识余数,但学生还是每一步都让老师牵着走,学生没有自已的思维,因此,我要在这步中,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起到小组活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得出新的学习的方法,使其学得轻松,愉快,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马上得出其

12、结论,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借助了别人的理解死记硬背结论,而没有让学生理解,所以我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体验,多动手进行计算,从而自己得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倡导学生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所要学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其多动脑,多动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角色,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切入教学,以学生熟悉的一

13、个小组4人,一个小组6人,怎样就让两个组的人数一样多了?又添了一个小组这个组是8人,怎样就又让他们三个组的人数一样多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后反复思考之后,觉得如果我把人、人、人出示图片,让学生动手移一移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从而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之后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让孩子们产生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接着自学课本42页,自学提纲是:1、从横向实物统计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2、你是怎样求它们的平均数的?学生先自学、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角度,较浅显地使孩子们步入重难点地学习中。学生

14、汇报时,学生的两个为什么?(把这些数加起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4?)通过评价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对话抓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时教师给予引导,得出:总数量份数=平均数。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一、填空1、甲数是108,乙数是189,丙数是10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小云上学用了35分钟,回家用了31分钟,他往返的平均时间是()分钟。3、小芳的体重是36千克,小兰比小芳重4千克,她们两人的平均体重是()千克。二、判断正误,错的说明理由(1)某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每一位老师的年龄一定是38岁。()(2)我们学校全体师生

15、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小红同学不可能捐4元。()(3)游泳馆,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三、列式计算1、张明有48元,李亮有52元,如果要使他们的钱数一样多,李亮应给张明多少元?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刚上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的课,让学生学会了混合运算的顺序。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2)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

16、计算。(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退位,加法忘记进位,看错运算符号。(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1.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如:335+280-104表示的意思是:335加上280的和减去104,差是多少。600表示的意思是:600减去200与150的和,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和、差”等数学用语的含义,减少学生在读题时

17、读错数的现象。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计算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再看结果是否正确。3.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训练。如:840-(240+100)35+(500-300)600+100=2

18、00+35700=235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一定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通过了一定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周长的反思在讲解这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下二年级学过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征。随后,我拿出了课前准备的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布艺,让学生进行分辨,并提出要给这些图形围个花边,可是如何能知道所需的花边的长度呢?学生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直尺测量出给正方形的小布艺围成的花边冀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反思集提要: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在认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去学习的。相

19、对而言,“千克”和“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的长度,有的说用线先量一量圆形布艺的外围的一周长度,然后用尺子再测量一下有多长,还有的说用软尺直接测量圆形的布艺的一周的长度没想到这些孩子的思维真的很广,能想出这么多好办法来,我真为他们的能力所震惊所感动。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集思广益这个词。这时,我适时的引导出周长的概念:我们所要测量的图形的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六、周长)我提出:我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手来知道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他们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工具开始测量。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意图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

20、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充分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他们测量出小布艺的花边的长度后,我又板书了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让他们标出它们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它们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特点。在他们完成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室里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啊?他们很快的找到了符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自己熟悉的物品。那我们就来测量一下我们天天陪伴我们学习的课桌的周长吧,看谁能很快量出它的长度!以小组为单位来测量,测量得出数据后推荐一人向大家汇报。有的小组是一个边一个边的测量的,有的是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测量出一个长和一个宽,然后乘以二得出来的,还有的是测量出一个长后乘二,再测量出一个宽后乘二,然后把它们所得到的数加起

21、来。我把大家的不同做法板书下来,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哪种做法又快又准确。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自己适时点拨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此方法得出)这样教学目的主要是:既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很快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从实物到抽象的形体,我在学生得出公式后,在刚才板书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上标出了它们的长度,让他们根据自己得出的周长公式计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再交流计算结果。然后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新知。在全班学生都能正确的计算周长后,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边长的计算公式和长方形的长与宽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关于周长的计算方

22、法和过程。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于课堂,大大加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上课开始,教师展示,先后显示出10人、60人、360人,最后显示出全校的两千多人的场景,用学生熟知的小组人数、班级人数、年级人数、全校学生人数,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揭示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让学生感知大数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2)学生通过操作演练学习软件,来体会大正方体是如何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把1000个东西堆积到一起,但是在课堂上,

23、他们可以通过点击鼠标,非常直观的体验10个组成一排、10排组成一层、10层组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增强感官认知。(3)巧妙的设计了游数学乐园活动:在门票上制作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区分数位和计数单位;在乐园游戏中运用成语游戏体会“千”“万”等大数;观察图片感知生活中各种大数教学层次清晰,学生感知明确,通过合理有序的活动,使学生对数的认知清楚,形成正确的数数的方法。这次的教学,学生在认识了一千以后,马上就来感知1000有多少,先是10本100页的书,再是1000粒花生米的收集,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边收集边数数,这样,一个百、两个百、三个百学生清楚地数出10个一百是一千。接着再通过10个大正方体,让

24、学生认识10个一千是一万,然后通过学件操作进一步认知,最后再来感知10000粒花生米有多少。在收集的过程中是一千、一千的来收集的,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10个一千是一万,这时候再让学生把1000粒花生米和10000粒花生米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清楚的感受到“一万比一千多的多”,“一万是10个一千组成的”。学生对数的认识达到了从感知到理性的认识的升华,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在认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去学习的。相对而言,“千克”和“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以“千克”和“克”做单位去称量的。但是,“吨”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是知道很

25、重。在教学时,我借用了课本上的主题图:动物们要过一座限重1吨的桥来引入,把千克和吨有机的联系起来。400+300+500+100=13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所以不能一次通过,我们可以分两次过桥。这样,既把“吨”和“千克”的关系弄明白了,有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样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吨”和“千克”之间的多少比较只上,心里还不能真正体会1吨到底有多重,不能把”吨”和生活中的物体联系起来。于是,我把全班40个学生叫了起来,借此说明:三年级40个同学的体重合在一起大约是一吨。此外,两头水牛合起来大约重1吨;20袋大米大约重1吨;一头大象大约重3吨。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更好想象吨的实际重量,不能只是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