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一颗印_第1页
云南民居一颗印_第2页
云南民居一颗印_第3页
云南民居一颗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云南民居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

2、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1、“一颗印”介绍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

3、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倒座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

4、通风采光均欠理想。2、“一颗印”的构造每幢一颗印居民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

5、,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3、“一颗印”建筑主要特点: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其建筑组合是典型的以家为单位的标准化建筑组合。“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构成重檐屋

6、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住宅的日照不受道路走向的影响。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这样有利于正房的彩光。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

7、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在其各部分房屋的布局上: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正房耳房的这样格局,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布局,在住宅中这种私密性的布局关系反映着

8、社会与家庭中的交往关系,所以在一颗印民居中要细心的安排这些房间的位置。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

9、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适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

10、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这样堂屋便和游春浑然一体了。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一颗印”无论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4、“一颗印”建筑的分类“一颗印”建筑在总体布局上看它可以向多高方面发展,向纵向、横向

11、处都可发展,所以从总体布局上,可以把从纵向或者横向或多向发展的一颗印建筑分为“一进一颗印建筑”“二进一颗印建筑”和“多进一颗印建筑”。从耳房的构造形式上分,一颗印建筑大致有四种类型,两耳房双坡一颗印、两耳房单坡一颗印、单耳房一颗印和无耳房一颗印。两耳房双坡一颗印其两边耳房屋顶为双坡顶,并且屋顶较全;两耳房单坡一颗印,其两边的耳房为但坡顶或者为双坡顶但不是完全的双坡顶;单耳房一颗印,不是两边都有耳房,它旨在一边建了耳房,也就是其一边有耳房一边无耳房;无耳房一颗印其建筑只有正房,并且其正放往外沿伸,没有耳房。5、总结“一颗印”封闭式的宅院建筑要素是墙、门楼、庭院中的墙,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与含义

12、,在构造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家在装饰和设计上各不相同,都是根据当时的家庭情况、社会地位、信奉的宗教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其内部结构不太一样;但是从他们的外表上来看,各地的民居他们的大体构造相同,都以当地的发展情况和宗教密切相关,不但云南民居是这样的,全国各地的民居大体都差不多,只是各地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城墙围和城市,院墙围和限定宅院地,门楼好像一张有表情的脸,它反映了整栋建筑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对于室外空间,内天井、房前屋后、宅旁、半隐蔽是的花园、都是地域性乡土民居的特征。从云南的特色民居建筑“一颗印”的构造特点中可以看出,人类的居住方式李来都是和自然联系到一起的,房屋都具有乡土气息,乡土

13、民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名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从各处的土居民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多民族的特征、宗教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和朝向,这些都和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有关。在造型艺术上,丰富了民间传统艺术。“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适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