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之探究(修改第二稿)_第1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之探究(修改第二稿)_第2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之探究(修改第二稿)_第3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之探究(修改第二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之探究联系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王官营村1号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之孤僻、内向、自私和无拘无束,是有其形成原因的,或单亲抚养、或上一辈人拉扯,都会使对其之教育失之于偏颇,几成溺爱,养痈为患,把留守儿童教育得“不成器”,怎么办呢?得寻求一种相亲、相容的方式让其成为爱的家庭里的一员,成为好孩子。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僻、内向、自私、无拘无束、厌烦、协同性、谐和性、一剂良方、口碑的力量。留守儿童,是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不幸产儿,是国家、党和政府及人民在国民经济大潮下无法避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因为其家长长期外出务工而难以回家,因为其长期和老

2、辈人相处或独居,再因为社会、村委会及村小组关注、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其思想之形成和教育后转变都有其一定的复杂性。一、留守儿童孤僻、内向,或自私、无拘无束等思想性格的形成分析。孩子薛某,尚年幼,母亲远走不归,父亲懒散、瞎逛于都市街区或酒肆、网吧,奶奶拉扯其长大,依靠社会捐助而生活、而就读。在学校还有校长、老师的关注,其思想、态度、行为还算老实、卖力,比较合群、懂事,但到了放假、休息日,就在村庄上跟着郎当惯了的孩子干些有损于农户、村校的坏事。不是把人家的东西偷走,就是把村校的窗玻璃打破。几经说服教育或跟家长联系帮教均无果。笔者经过对其在学校、村庄和家里言行的相对调查和分析,觉得原因、根由如下。 (一

3、)、爱的缺失。在与其他有父母关爱到无微不至的孩子相比,其长期缺乏父爱、母爱,虽然有奶奶关爱得体贴入微,但由于奶奶长期以来对其溺爱、放纵而不加管束;由于村庄上乡亲们生怕老奶奶生气、多心而避让这个孩子,结果导致其行为失去约束。 (二)、单亲家庭的不良后果。其一,没有父母在为人处事与待人接物上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干干净净的心灵就总会被一些尖酸刻薄、投机慵懒、冷漠人事、自私妄为的思想行为所侵蚀;其二,没有父母在团结友爱与和谐互助上给孩子当楷模,孩子纯真朴实的心中就会燃起极端的狂热和追逐。其三,没有父母在勤恳持家与勤俭节约上给孩子当老师,孩子就很难养成孝敬父母、热爱家乡、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优秀品格。总其

4、三点,孩子因为没有父母关爱,没有父母尽到“第一任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使孩子没有享受到家庭最起码的温暖与教化,孩子最起码的“心灵重塑工程”便没有展开。孩子每天去学校,虽然有师长的关怀和教育,但毕竟心底寒酸、自卑情怯,造成合群障碍。其最大的障碍就是惧怕心理,怕老师说他没爸管、没妈爱;怕同学说他“有人养,没人教”;更怕乡亲们嫌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这样的惧怕心理,导致其越是远离老师和学生群体,心灵就越闭塞;越是远离庄村与乡亲,心中的破坏心思就越重。 (三)、亲属厌烦的结果。这孩子长期以来,受到大伯大婶、二叔二婶与堂兄堂姐的厌烦与无视,内心极度缺乏亲人疼爱。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心灵的天堂”,一个没有亲

5、情维系的家庭,整天充满了鄙视、仇怨、责备和放弃,能是孩子自由、快乐、健康成长的乐园吗?家里没有自由欢乐,却在不怀好意的孩子那里存在十足的自由欢乐。长此以往,其就会沉迷于不怀好意者的吸引和感染,以坏致坏,积习成“恶”。另一方面,“家庭是孩子心灵之舟停泊的港湾”,而在薛家,没人可以担当“引路人”的职责,所以其只能在不怀好意者那里学得大胆妄为、纵情使坏。 (四)、学校教育狭隘性的后果。学校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家庭之教育密切关联的“三互式”教育。但长期以来,孩子薛某的学校领导、教师都似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事情,只一味地针对其在学校的言行进行引导、劝教和约束,结果是:孩子在学校好好的、很听话、也做作业,但就

6、是一出校门就立马变成不听话、不做作业的坏孩子了。反反复复,反复无常,结果可想而知。(五)、村委会与村小组放弃不管的结果。自打孩子母亲走掉,父亲闲散于社会上,老奶奶独撑家务拉扯孩子以来,村委会与村小组只就其生活来源做了低保处理,却没有与学校联系,经常一贯地把这孩子的思想教育纳入正常管理轨道,而是放任自流,忽视了其在校外的协和引导与教养。二、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一)、社会捐助是一剂良方。其博爱、实惠的力量是肯定有效的;其诚挚无私、深远可靠的影响是良好的劝化和教育。留守儿童薛某,在与奶奶生活极度贫困、上学读书不得的情况下,首先得到了乡村一级政府低保力量的关注、落实;其次由于学校、中心校、区教育

7、局与北京某房地产有限公司的互联,而得到了其董事长及员工的无偿援助。其奶孙二人生活有了保障,其读书学习也有了依靠。这样,有了解救的援手,孩子薛某很少跟人做坏事了;学校家里都能听话、做事情了;学习上也能吃苦了。 (二)、多方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学校教育的影响,除了在学校、班级,在全体师生中施加之外,还要积极协同乡村政府、社会力量、亲属团体、乡邻人群、家庭成员对其形成共同教育的序列,施加“博爱式”的渗透性教育。几番风雨显青天,拨开乌云见彩虹。经过学校、村委会和社会捐助力量的艰苦协作。孩子薛某认同了对其实施的“爱心奉献”,怀抱感恩的情结;开始与老师同学们和睦相处、大胆谈心;有了相融于集体的自信,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荣誉出力,享受着集体氛围的欢乐;走进伯父伯母、二叔二婶、堂哥堂姐之中,分享着家庭亲情的快乐;孩子帮助奶奶料理家务,与奶奶共同分享着家庭的欢乐。(三)、口碑的力量。不论在学校、社会、庄村,也不论在家庭亲属内部,更不论在众乡邻中间,对孩子薛某由一个不听话、不学好、不乖巧、胆大妄为、自私自利的坏孩子转变为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