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ppt_第1页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ppt_第2页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ppt_第3页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ppt_第4页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4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 四 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2,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营养物质时微生物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失去这个基础,生命也就停止 微生物营养的功能 A. 参与微生物细胞的组成 B. 提供微生物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 的能量 C. 形成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来源,3,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与成营养物质,(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元素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硫 其他元素:钾、钠、钙、镁、铁、锰、铜、钴、锌、钼等 存在方式 有机物(蛋白质、糖、脂、核酸、维生素,) 无机盐 水,4,(二)微生物细胞的营养物质,1.碳源(Carbon source) (1) 碳源的作用: 被微生物用来构成

2、细胞物质或代谢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 (2) 碳源种类: 糖类: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麦芽糖,蔗糖,乳糖,纤维二糖 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5,有机酸:,乳酸,柠檬酸,延胡索酸,低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氨基酸 醇类: 乙醇、甲醇 脂类: 脂肪,磷脂,6,烃类:,天然气,石油,石油馏分,石蜡油 CO2: CO2 碳酸盐: NaHCO3, CaCO3, 其他: 芳香族化合物,氰化物,蛋白质,肽,核酸,7,2. 微 生 物 的 氮 源,(1)作用: 构成微生物细胞组成或代谢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2)主要种类: 无机氮源: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等 有机氮源:蛋白胨、酵母膏、玉米浆、

3、鱼粉、 黄豆饼、花生饼等 气态氮源:N2,8,3. 微 生 物 的 能 源,能源的作用:在一些耗能代谢中提供能量。 大分子物质的合成; 细菌的运动; 低浓度营养物质的吸收。,9,微 生 物 的 能 源分类,化能异养微生物:有机物(同碳源) 化学物质: 化能自养微生物:还原态无机物 能源 (不同碳源) NH4+,NO2-, S, H2S, H2,Fe2+ 光能: 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10,4. 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指那些为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但本身不能合成,而需要量又很少的有机物质。 狭义:维生素 广义:维生素、氨基酸、碱基、脂肪酸等 (1).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 (2).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

4、 (3).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 (4).营养缺陷型微生物,11,某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生长因子,12,5. 微 生 物 的 无 机 盐,13,无机盐及其生理功能,14,6. 水,(1)水的功能 A. 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原生质保持溶胶状态,保证带正常进行 B. 是物质代谢的原料 C.起到物质溶剂和运输介质的作用 D. 有效控制细胞内的温度变化,15,(2) 水的可利用性,用水活度表示 水活度w(water activity)=P/Po P: 溶液的蒸汽压 Po:纯水的蒸汽压 在常温常压下,纯水的aw为1.00,16,几种溶液的aw,17,几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aw值,18,二、微生物吸

5、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简单扩散 物质运输的动力: 膜内外的浓度差 特点: A. 不消耗能量 B. 不发生化学变化 C. 非特异性。 被运输的物质:小分子量和脂溶性物,如水,气体、甘油等。,19,借助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酶促反应的特性。 物质运输的动力: 膜内外的浓度差 特点: A. 需要特异性的载体蛋白 B. 不消耗能量 C. 可加快运输速度,但不能逆浓度运输,20,特点: A. 有特异性的载体蛋白参与 B. 需要消耗能量 C. 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 为微生物的主要物质运输方式.能量来源可以是跨膜质子梯度或ATP.,21,4. 基团转位,葡萄糖通过基团转位运输过程的化学反应 1)PEP+HPr 酶I

6、 磷酸HPr + 丙酮酸 2)磷酸HPr + 葡萄糖 酶II 6-磷酸葡萄糖 +HPr,22,特点: 需复杂的运输酶系参与; 同主动运输,但底物在运输过程发生化学变化。 主要用于糖及脂肪酸、核苷、碱基等物质的运输。,23,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方式 以能量来源分 光能型:以光为能源; 化能型:以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为能源; 以可利用的供氢体 无机营养型:以无机物为供氢体; 有机营养型:以有机物为供氢体。,2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 2.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3.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4.光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25,1. 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碳源有机物(用于合成细

7、胞物质) 能源,供氢体有机物(用于分解产能) 可分为: 寄生型微生物寄生于活的生物体(衣原体) 腐生型微生物以死亡的生物有机 体为营养原料(如大肠杆菌)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为化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26,2. 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碳源CO2 能源,供氢体无机物(氢、氨、硫) 例: 2NH3 + 2O2 2HNO2 + 4H+ + 能量 CO2 + 4H+ (CH2O) + H2O 微生物:硝化细菌,硫化细菌,氢细菌及铁细菌,27,3. 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碳源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能源光能 供氢体H2S、Na2S2O3、水等 例: CO2 + H2O CH2O + O2 2CO2 +

8、 H2S + 2H2O 2CH2O +H2SO4 CO2 + 2H2S CH2O + H2O + 2S 微生物种类: 绿色硫细菌、藻类和蓝细菌,28,4. 光能有机营养型微生物,碳源CO2 能源光 供氢体有机物 例: CO2 + 2CH3CHOHCH3 (CH2O) + 2CH3COCH3 + H2O 微生物:红螺菌(在厌氧,有光条件下),29,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30,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31,四、培 养 基,(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C/N) 3.控制pH条件 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 5.灭菌处理 6.节约,32,1. 适宜营养物质的选择

9、,33,2. 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C/N),碳氮比(C/N):培养基中碳元素/氮元素 物质的量比值或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 谷氨酸发酵生产: C/N=4时菌体大量繁殖,Glu积累少; C/N=3时菌体繁殖受抑,Glu大量积累。,34,3. 控 制 pH 条 件,细菌: pH7.08.0 放线菌: pH78.5 酵母菌: pH3.86.0 霉菌: pH4.06.0,35,维持培养基pH的方法,使用磷酸缓冲剂: K2HPO4 /Na2HPO4 : KH2PO4/NaH2PO4 采用“备用碱” CaCO3 、CaHCO3 采用液氨或盐酸调节,36,4. 控制氧化还原电位,好氧微生物:+0.1V,一

10、般+0.3+0.4V 厌养微生物:+0.1以下 兼性微生物:+0.1以上好氧呼吸;+0.1以 下进行发酵,37,控制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提高氧化还原电位: 通气,搅拌 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去除氧气; 加入还原剂(硫化物),38,5. 灭 菌 处 理,高压蒸汽灭菌:1.05kg/cm,121.3,1530min。 注意:高温灭菌对营养物质的破坏及pH变化,39,(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1. 按成分不同划分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40,2. 根据物理状态划分培养基,固体培养基: 固化培养基: 含琼脂1.52%或其它固形物 天然固体培养其: 农作物材料 液体培养基: 不含琼

11、脂 半固体培养基:含琼脂0.20.7%,41,3. 按使用用途划分培养基,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 基础培养基(Minimum medium) 加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 选择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42,一 些 鉴 别 培 养 基,43,第 二 节微 生 物 的 代 谢,一、代谢和酶 分解代谢(Catabolism) 代谢 合成代谢(Anabolism),44,酶的组成与分类 单聚体蛋白 酶蛋白 寡聚体蛋白:谷酰胺合成酶 多聚体蛋白:丙酮酸脱氢酶 酶 辅基:血红素 辅因子 辅酶

12、:NAD,FAD,生物素等 激活剂:金属离子 胞内酶 酶 胞外酶,45,二、微生物主要产能方式,(一) 发酵与底物水平磷酸化 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并获得能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发 酵是以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部分中间产物作为质子及电子的最终受体被还原,而另一部分有机物则被氧化。 工业发酵: 是指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通过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两个代谢过程将某些物质转变成某些产物的整个过程,46,微生物在厌养条件下的发酵过程的前部反应,47,酵母菌的乙醇发酵,C6H12O6 + 2ADP + 2 H3PO4 2CH3CH2OH + 2 ATP + 2CO2+2H2O,48,乳酸细菌的正型乳酸发酵,C6

13、H12O6 + 2ADP + 2Pi 2CH3CHOHCOOH + 2ATP + 2H2O,49,(二)呼 吸,有氧呼吸: 有机物为底物的有氧呼吸 以分子氧作为质子和电子的最终受体的呼吸作用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6ATP,50,(二)丙酮酸代谢和三羧酸(TCA)循环,51,(二)丙酮酸代谢和三羧酸(TCA)循环,52,(三)NAD和NADP在代谢中的作用,电子传递链的组成部分 脱氢和氢化作用的载体,53,电子传递系统,54,微生物好氧呼吸中的电子传递,55,无机物为底物的有氧呼吸,以还原态无机物作为氧化基质,以氧为电子受体,并利用该物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进

14、行生长。 这类微生物主要是好氧型的化能自养型微生物。,56,各无机物氧化 实例,57,2无氧呼吸:,A. 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物质是NO3-、SO42-或CO2等无机物,或延胡索酸等有机物。 B. 作为呼吸基质的物质一般是有机物。 C. 通过无氧呼吸基质可被彻底氧化成CO2,并伴随有ATP的生成。,58,(1)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 许多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可以NO3-作为质子和电子的最终受体。 C6H12O66H 2O 脱氢酶 6CO 224H 24HNO3- 硝酸还原酶 2N 2 12H 2O 能量,59,(2)以硫酸盐为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可以SO4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2C

15、H3CHOHCOOHSO42- 2CH3COOH2CO 22H 2OH 2S 只有脱硫弧菌属 (Desulfovibrio) 等少数几种菌能以有机物(乳酸、丙酮酸 等)或分子氢作为硫酸还原的供氢体。,60,(3)以CO2为电子受体,大多数产甲烷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可以C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将CO2还原成甲烷。 4H 2CO 2 CH42H 2O (4)以延胡索酸为电子受体 雷氏变形菌和甲酸乙酸梭菌能以延胡索酸作为受氢体还原生成琥珀酸。 HOOCCHCHCOOHH 2 HOOCCH 2CH2COOH,61,(四)光合作用和光合磷酸化1.紫硫细菌的光能转换,(1)过程,62,(2) 特点:,只能以环

16、式电子传递方式进行。 通过电子传递生成的跨膜质子浓度差产生ATP。 光合作用一般不能产生还原力(还原NAD+为NADH)。,63,2. 绿硫细菌的光能转化,(1)过程,64,(2) 特点:,以环式及非环式电子传递方式进行。 环式电子传递时能生成ATP。 进行非环式电子传递时以还原态硫化物为电子供体能还原NAD(P)+为NAD(P)H。,65,3.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1) 过程,66,(2) 特点:,有PSI和PSII两个光合系统。 以环式及非环式电子传递方式进行。 环式电子传递时能生成ATP。 进行非环式电子传递时以水为电子供体能还原NAD(P)+为NAD(P)H,并产生氧气。,67,原核生

17、物细胞与叶绿体的比较,68,微生物与氧的关系(隐藏),需氧性微生物 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进行有氧呼吸 微生物:多数霉菌,放线菌 厌氧性微生物 生长不需要分子氧。或进行无氧呼吸,或进行发酵生活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 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但在不同条件下呼吸代谢的方式不同 微生物:酵母菌,大肠杆菌,69,三、化能异养代谢中糖的降解,(一)己糖降解,形成丙酮酸的途径 1.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rnas pathway) 2.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ate pathway) 3.ED途径(Enter-doudoroff

18、) 4.WD途径 5.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70,EMP途径,71,(1)EMP途径的特点:,A. 葡萄糖分解是从1,6-二磷酸果糖开始 B. 特征性酶是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 C. 整个途径不消耗氧 (2)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 A. 提供ATP和NADH; B. 中间产物可生物合成提供碳骨架,72,2. HMP 途 径,途径从6-磷酸葡萄糖酸开始分解 分2 个阶段: (1)氧化阶段 脱氢、水解、氧化脱羧 G6P Ru5P+CO2 (2)非氧化阶段 基团转移、缩合 Ru5P 6-磷酸己糖,73,HMP途径图,74,(1) HMP途径的特点:,A. 是从6-磷酸葡萄糖酸脱羧开始 B. 特征性酶是转酮酶(TK)和转醛酶(TA) C. 该途径一般只产生NADPH (2)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A. 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架 C. 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 D. 该途径中的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