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养生第五讲点穴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1页
点穴养生第五讲点穴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2页
点穴养生第五讲点穴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3页
点穴养生第五讲点穴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4页
点穴养生第五讲点穴相关中医基础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讲 点穴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 中药学教研室 陈云华,1,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本特点 精气血津液 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人认为阴阳是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阳:活动的、无形的、向外的、向上的、温热的、 明亮的、亢进的(日,天,昼,火,男) 阴:沉静的、有形的、向内的、向下的、寒冷的、 晦暗的、衰退的(月,地,夜,水,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学说,阴阳与筷子,五行学说,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的主要内

2、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木,金,土,火,水,生,生,生,生

3、,生,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木,水,金,土,火,克,克,克,克,克,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木,水,金,土,火,乘,相乘相侮:,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木,水,金,土,火,侮,五行五脏配五指,五行 木,五行 火,五行 土,五行 金,五行 水,五 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的功能 (一)生殖作用 (二)促进生长发育(三)主髓化血 (四)滋养作用,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三)防御作

4、用 (四)固摄作用 (五)气化作用(六)营养作用 (一)元气 (二)宗气 (三)营气 (四)卫气,血的生理功能 1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2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气和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帅 (二)血为气母,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排泄代谢产物 5运载气,布散全身:,五脏,肺,解剖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外应胸膺,谓之“华盖”。,形态结构:分叶器官,其叶白莹,质地疏松,谓之“娇脏” 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 主治节。 联属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门户, 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

5、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季,脾,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形态结构:扁平弯曲,其色紫赤,附有散膏。 主要功能:主运化,统摄血液。 运动特点:主升举。 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 主统血,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拳头。,难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

6、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肝,(一)肝藏血 (二)肝主疏泄,肾,(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二)肾主水 (三)肾主纳气,42,六腑,一、胆的生理功能 1贮存胆汁 2排泄胆汁 3主决断,二、胃的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大肠的传导作用,还与胃的降浊、肺气下降,肾的气化功能有关。,五、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排尿。,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的概念有二,一是六腑

7、之一,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互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二是单纯的部位概念,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天地阴阳一掌间,点穴养生第五招:孙思邈养生13法,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孙思邈养生13法,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

8、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说你或不知,原来孙思邈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的发明家。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成火药。,孙思邈养生13法,(1)发常梳。 将手掌互相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 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b)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叩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卜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孙思

9、邈养生13法,(3) 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远视。 (4)面常洗 (a) 搓手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b)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孙思邈养生13法,(5) 齿常叩。 齿对齿轻叩,或牙齿空咬,可防止牙龈退化、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此法还可促进脸颊肌肉活动,使脸颊丰润,老来不致双颊下垂。 (6)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

10、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孙思邈养生13法,(7)头常摇 。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

11、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孙思邈养生13法,(9)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孙思邈养生13法,(11)膝常扭 。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 (12)脚常搓。 (a)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 脚跟为一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