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教案_第1页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教案_第2页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教案_第3页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教案_第4页
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诗词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的散曲作品。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

2、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一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

3、等也具有代表性。(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 ),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教师给予点评,选择好的进行鼓励、展示)

4、说明:初一的学生对直观性的东西感受较深刻,通过学生素描勾勒,曲中的景物尽在眼底,能够激起学生对自己经历(或媒体上的景物、故事)的联想,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7、分析全文: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第一句三种景物写出一片萧飒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了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三种景物则明净,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

5、欢声笑语也似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到羁旅之苦。 第三句景物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由此可见,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致,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羁旅之苦。(教师适时板书) 、这九种景物又是在一个什么大的色彩之下呢? 明确:“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 、结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使景物描写与人的心境完全沟通,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后,思考并分组讨论。采用讨论法,发挥集体

6、的作用,培养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的习惯。形象是曲的骨肉,感情是曲的血液,思想是曲的灵魂,学生通过教师点拨,对曲中形象、感情、思想作到全面的分析欣赏也就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曲作家的情感。 8、学生再读全曲。(要读出感情) 9、你能用现代文的形式来描述这首曲吗?(要求:用第一人称,语序可以自行安排,可以增删内容,要突出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交流,选择一两名学生的作品全班交流) 教师下水文:绛红的夕阳慢慢地走进西山,残霞血一般的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躇地走在古道上。烈烈的西风卷起黄土,迷朦了双眼,但在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根枯干的藤萝死死的盘附在叶落枝干的老树上,一只暮鸦

7、站在枝头孤独的哀鸣。忽儿路过一架小桥,听到桥下潺潺的水声,又望见人家已是炊烟袅袅,我不禁愁已断肠,望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说明:通过学生对曲的描述,加深了情与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印象,为以后的背诵和写作情景作文提供了参考。 11、小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巧意安排,全篇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不落雕琢造作的痕迹,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12、迁移:朗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

8、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说明: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教师利用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扩大视野,养成比较阅读的实践能力。 13、全班齐诵全曲 14、作业: 学生背诵默写全曲。 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孤藤/老树/昏鸦, 哀 小桥/流水/人家, “乐” 景 古道/西风/瘦马, 哀 交融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 情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9、。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 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启发 2、合作学习 3、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题目板书: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

10、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 _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 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 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

11、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 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 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2、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 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 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

13、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 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课堂练习 1、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 ),作者( ),元代戏曲家。 2、天净沙 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 )。 八:小结 我

14、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业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 板书: 天净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人家 温暖 凄凉( 深秋色彩 ) (普通景色 ) 安宁 苍 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

15、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

16、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

17、,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 _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

18、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

19、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

20、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

21、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

22、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

23、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