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_第1页
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_第2页
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_第3页
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_第4页
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反思课堂预设是指教学预设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会成为课堂的精彩之举,处理不好,则反映出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有所欠缺,给课堂留下缺憾。下面我就课堂中的几个有关预设与生成的小片段与大家分享:片段一:在讲杠杆这节内容时,我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进行导课:“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话音刚落,就听王煜在下面嚷嚷:“吹牛!到哪儿去找那么长的硬棒?”“难道你没听出是如果吗?”(我的

2、语气里明显带有不满的情绪。)“那也撬不动!”王煜继续嚷嚷,但就是说不出理由。阿基米德,那可是两千年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毛头小孩竟然也敢和他PK?为了给王煜一个下马威,我就顺势而为: “同学们,下去之后,我们大家都来想办法证明一下,阿基米德和王煜谁的观点成立。”课后,我首先开始进行验证,没想到证明结果出人意料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在实际中却不能成立。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需要一根长得难以想象的杠杆。地球的质量为61024千克,设阿基米德的身体质量为60kg,两者之比是1023:1。如果阿基米德所用的杠杆阻力臂长1米,,则动力臂需长1023米,这样长的杠杆长度大约等于107光年(一

3、光年指光在一年里走过的路程, 为3652436003.0108m = 9.4610 15米)!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只有十万光年,杠杆长度大约为银河系直径的一百倍,是无法找到的!(就算找到了,阿基米德用一辈子的时间从杠杆的始端也走不到杠杆的末端。)第二,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宇宙间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无法找到一个相对不动的支点。第三,即使上面两个条件能够办到,阿基米德也撬不动地球。省力的机械必然费距离,按照以上第一点的假设,把地球举起1毫米,阿基米德必须在杠杆的动力臂一端,按下长约1020米长的一条弧。按照一秒钟按下一米的速度计算,需要3.171012年的时间。谁的寿命能有这么长呢?就算阿基米

4、德一辈子都在按杠杆,用接近光速的速度奔跑(大约需要一万年),也不会把地球举起头发丝粗细的一段距离!反思:我们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可是事实上我们自身的思想无形之中却在受权威思想的束缚,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是在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复制,然后再不断“粘贴”给学生,那么老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搬运工”,缺乏质疑精神、求异精神。这样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涟漪,永远不会有创新精神的诞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每当课堂上有求异精

5、神的火花闪烁时,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知识的有限而避而不谈,一定要抓住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师生之间及时进行互动。如果课堂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教学效果就会超出预先设定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共鸣。片段二:在讲功这节内容时,我计划用做功的多少来引入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等于力乘以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于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布置三种劳动任务第一种,把重为5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二楼;第二种,把重为5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第三种,把重为80牛顿的砖从一楼搬到三楼。请问:你选择哪一种?”(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做功有多少,而且做功的多少应该和力以及距离有关。老师期待的答案不言而喻

6、,当然为第一种。)没想到张青万同学的回答却让我大跌眼镜。下面就是我和他一段有趣的对话生:“老师,我选择第二种。”(第二种任务做功的多少介乎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生:“如果我选择第一种,别人会认为我懒。如果我选择第三种,又怕别人说我笨。所以最好选择第二种。” (学生们哄堂大笑。)这绝不是我想要的课堂效果,我无言以对,尴尬万分,课堂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课堂的生成是千变万化的,教师的预设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一门心思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当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时,应对策略不够灵活,成为课堂处理

7、的失败之笔。如果当时我能够很快冷静下来,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看来张青万同学很善于思考。请大家说一说,他明白哪一种劳动任务做功最少?哪一种最多?”(学生一定会给出满意的答案。)紧接着又问:“那么做功的多少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从而就会很顺利的过渡到做功的多少与力和距离的关系上来,这样巧妙地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处理了预设与生成不符的情况,也许会成为课堂中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片段三:在带领九年级学生进行中考总复习时,我曾经遇到了这样一道题:2012年6月,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km级海试, “蛟龙号”采用向空气舱中注入海水实现下沉,用抛弃压载铁的办法实现上浮“蛟龙

8、号”下沉、上浮的原理是( )A下沉时靠减小浮力,上浮时靠增大浮力B下沉时靠增加自重,上浮时靠减小自重C下沉时靠减小浮力,上浮时靠减小自重D下沉时靠增加自重,上浮时靠增大浮力正确答案选B,大部分同学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可是正当我准备讲下一题时,杨博宇同学却提出了新的问题:“蛟龙号要上浮,便要抛弃压载铁,压载铁是什么?如果每次都抛弃,那得需要多少铁呀?”说实话,我根本没注意到这一点,对潜水器的了解也知之甚少。于是就诚恳地对学生说:“老师也不明白,我们还是在课后一起查阅资料吧。”不久我就收到了学生查阅到的有关蛟龙号的详细资料 “蛟龙号”采用常用的“深潜器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潜水器两

9、侧配备一定数量的压载铁,重量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与要求调整。在下潜过程中,压载铁使潜水器具备负浮力,按照一定速度下潜;当潜水器到达设定深度时,可抛载其中两块压载铁,使潜水器处于零浮力悬停状态,保持在这个深度上实现作业;当任务完成,再抛弃另外的压铁,使潜水器具备正浮力,按照一定的速度上浮,到达水面。至于扔掉的压载铁,并不进行回收(因为压载铁就是几块生铁,并不值钱,而回收成本又高)。就这样,通过一道习题的讲解,师生双方获得了许多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达到了双收的效果。反思:例题与习题的讲解看似枯燥无味,但如果能够跳出教材,将学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体现了教学的生活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充分展示了教学的价值观!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相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