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选择-图像_第1页
中考化学-选择-图像_第2页
中考化学-选择-图像_第3页
中考化学-选择-图像_第4页
中考化学-选择-图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化学-图像专题训练1.农业上常用饱和的食盐水选种。在室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对此过程的描述,下列图像正确的是2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CM、N都是难溶物质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 3.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中0a段表示生

2、成沉淀的过程 B. 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 c点溶液的pH7 D. x值为106.0 4.下图表示向一定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实验中得到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图2表示一定体积的气体X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反应(若反应生成水,水为液态),横坐标表示通入的氧气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反应前、后的温度与压强相同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图l中oa段表示实验中沉淀质置的变化情况图l中c点表示上述混合溶液与碳破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由图2可知,反应前X的体积为2L由图2可知,x可能是C0或CH

3、4A B C D 5.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等B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将60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D在30 70范围内,硫酸钠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6.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乙溶液一定不饱和B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图3中N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D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bd溶液质量(g)Zn的

4、质量(g)0ca7.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Bc点溶液中溶质为Zn(NO3)2C若取bc段溶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D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8.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其原理是NaCl+NH4HCO3NaHCO3+NH4Cl,再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得到纯碱。下图是NaCl、NH4Cl、NaH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从溶液中分离出,可采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BNH4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4

5、0时,溶解度大小关系是:NH4ClNaClNaHCO3D20时,100g水中加入11.7g NaCl和15.8g NH4HCO3固体,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析出7.14g NaHCO3晶体9.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说明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D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 2CuSO4+2H2O10.烧杯中盛有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

6、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段产生白色沉淀Bbc段溶液质量增加86.3gCc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5%D向d点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11.NH4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102030405060溶解度S/gNH4Cl33.337.241.445.850.460.2Na2SO49.620.240.848.447.547.0A甲为NH4ClBt2应介于3050C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变小D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

7、t3,为使其溶液恰好饱和,加入的甲、乙固体质量相等12.向一定质量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a段发生了一个反应Bc点沉淀的成分为一种Cm=2.33D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13.MgSO4和Na2C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20304050607080溶解度S/gMgSO425.128.230.832.934.335.034.9Na2CO321.539.749.048.546.045.243.9

8、A甲为Na2CO3B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4,溶质质量分数增大C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带结晶水):乙甲Db、c点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大于a点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4.向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中先后滴加CuSO4、H2SO4溶液,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对应溶液pH7Bb点对应溶液中溶质有2种Cm=3.31D取c点对应溶液,滴加NaOH溶液,立刻产生沉淀15.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缸中盛有大量的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不考虑其他杂质)某同学处理废液时做了如下实验:取废液

9、缸中上层清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入Na2CO3溶液质量(x)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纵坐标(y)表示生成CO2的质量B反应进行到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CC点溶液的pH=7DOA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16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 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l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降温甲 乙 甲 乙NaClNa2CO3溶解度/g39.736.135.77.00 10 20 30 温度/溶解度曲线 30 0

10、 图1 图2晶体水A甲中加入的粉末是Na2CO3B0时,甲中溶液一定不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C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Na2CO3 D30时,若使图1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 17.0 100 150acb沉淀质量/gBa(OH)2溶液质量/g43.65m23.30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Bbc段只发生1个反应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约为13.7%Dm37.85中考化学-图像专题训练答案1、B 解析: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A错;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B正确;水分蒸发导致饱和食盐水中析出食盐,溶液的质量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均减小,C、D错误;选B。2、B 3、CD4.解:图一:根据图一可知一开始没有产生沉淀原因是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则Oa段是气体质量的变化,当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则bc段即是沉淀质量的变化,达到c点沉淀量最大,氯化钙已完全反应,故错误正确图二:由图二可知反应开始气体的体积是2L即是X的体积,反应一段时间后气体的体积不会变化即气体的分子个数不变,反应完全后气

12、体的体积随着氧气的加入不断变大,由于2CO+O22CO2的反应中气体的一氧化碳分子个数是2变成2个分子,CH4+2O2CO2+2H2O反应前甲烷分子的个数是1反应后气体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是1,两种情况都会使气体的体积均无变化但如果是一氧化碳则氧气体积是一升时二升一氧化碳完全消耗,再加入氧气体积即会上升,与图象不符,故不正确,而甲烷则是在消耗氧气到4升时才完全反应完,再加入氧气,则混合后气体的体积才有可能上升,图象与过程符合故正确错误故选B5C6、BD解答:解:A、图1中乙无溶质剩余,无法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B、图2中均无固体剩余,说明全部溶解,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结合

13、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它们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故B正确;C、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故C错误;D、D正确故选BD7.B8. 【答案】CD【解析】NaHCO3的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可采用过滤方法,A错;比较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要在同一温度下进行,B错;由图可以看出,40时,溶解度大小关系是:NH4ClNaClNaHCO3,C正确;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11.7g NaCl和15.8g NH4HCO3固体完全反应能生成16.8g NaHCO3,20

14、时NaHCO3的溶解度为9.66g,则析出固体的质量16.8g9.66g7.14g,D正确。9.【答案】C【解析】ab段溶液质量未发生改变,说明此时铜与稀酸未发生反应,即Cu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A正确;从b点到c点,溶液质量增大,说明铜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稀硫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增大,B正确;从c点到d点,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反应已完全,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硫酸铜,可能存在未反应完全的稀硫酸,C错;bc段发生的反应为铜、硫酸、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D正确。10.BD11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乙为氯化铵,故A错误;B、硫

15、酸钠的溶解度在40左右达到了最大值,所以t2应介于3050,故B正确;C、甲物质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D、t1、t3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3,为使其溶液恰好饱和,加入的甲、乙固体质量相等,故D正确故选:BD12 【解答】解: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得硫酸钡沉淀,所以A、o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故A错误;B、c点时,沉淀质量没有减少到最小,所以此时沉淀是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故B错误;

16、C、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BaCO3CO2,197 44x 0.88g=x=3.94g所以m=6.27g3.94g=2.33g,故C正确;D、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加入的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所以不能说明盐酸过量,故D错误故选:C13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始终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为Na2CO3,故A正确;B、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4,t4的溶解度大于t1时的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C、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

17、析出晶体的质量(不带结晶水):乙甲,故C错误;D、b、c点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大于a点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b、c点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大于a点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D正确故选:AD14 【解答】解:A、通过图象可以看出,a所处的图象表示在滴加硫酸的过程中,沉淀的质量继续增大,所以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溶液pH7,故A正确;B、b点所处的图象沉淀质量在减小,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铜的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一种,故B错误;C、由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生成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5.64g4.66g=0.98g,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xCuSO4+Ba(OH)

18、2=Cu(OH)2+BaSO4 98 233 0.98g x = x=2.33g所以m=2.33g+0.98g=3.31g,故C正确;D、取c点对应溶液,硫酸过量,滴加NaOH溶液,不能立刻产生沉淀,故D错误故选:AC15、D解:A、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的反应原理,向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相比之下,刚开始是稀盐酸的量多,而碳酸钠的量少,溶液中应先冒气泡,而不是先产生沉淀所以,图中纵坐标(y)应该表示生成的沉淀质量;故A错;B、当反应进行到B点时,表明反应完全结束,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到了C点说明碳酸钠过量,溶质不仅是氯化钠,还有过量的碳酸钠,故B错;C、实验探究进行到C点时,反应早已经结束,因为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加入其中,溶液的pH大于7;故C错;D、从开始反应的O点到A点的OA段,发生了如下的化学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