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精彩故事_第1页
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精彩故事_第2页
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精彩故事_第3页
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精彩故事_第4页
与书圣王羲之有关的精彩故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与王羲之有关几个成语的来历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

2、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一字千金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00年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

3、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十八口大缸的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

4、:“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

5、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

6、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

7、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海门关的故事那是东晋时期,海门这个地方新修了码头,为的是水路运输的方便,好赚更多的钱。主持这件事的,是什么人呢?大家想想,那

8、个时候,穷人是压根儿搞不起的,当然是几个地主、渔霸。码头修好后,他们很想请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题上“海门关”三个字,好装潢门面,附庸风雅,招装潢徕生意。找谁呢?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最有名望的王羲之。于是,地主渔霸叫人抬着整猪整羊,盒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给王羲之送上了礼物。王羲之听说要他干这件事,头摇得象货郎鼓。他是个不爱虚名,不愿显耀自己的人,尤其这是给地主老财、渔霸装满门面、多赚钱的事,他怎么也不答应,叫人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

9、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他们玩得很痛快。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

10、了个“门”字。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

11、”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

12、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三次吃的故事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郗鉴

13、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王羲之究竟还有没有戏?与陈烈商榷薛元明唐初褚遂良和虞世南毫毫无疑问皆深受其影响。尤其是自虞世南,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姿态体现了唐楷风貌,有别于欧书更多地保留北碑刀凿斧削的意味;谈到唐代书史,褚和虞是不能避而不谈的。至于怀素,以篆书笔意写

14、在草气,摆脱王羲之风习是针对自叙帖等大草而言,如果留心小草千字文则不难发现仍具王字风韵。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潮流下是很难避免的。宋代米带是师王而出新的典范。米芾对王羲之是创新多于继承,骨子里是地地道道的王家风范。同系列为宋四家的黄庭坚有一首著名的诗云: 时人俱学兰事面,脱胎换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鸟丝栏。 说明当时崇王风习。诗中所提及的杨风子,是五代时期王书承袭者,前承晋人而后开宋代尚意书风先河的大书家。元代赵孟俯是独领风骚的人物。宋朝尚意书风因后继者才疏学浅,恣意妄为而粗制滥造。赵氏以复古为旗号,借古开今,宗法晋唐取法王羲之,从而繁荣了元代书法。整个元代书坛几乎都是赵氏天下。没有赵孟

15、俯的元代书坛将是荒凉的沙漠。诚如董其昌年对其平价:赵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且很难超越。这不能不归于对王羲之的学习和领悟。实际上,元 尚态 书风和宋 尚意 书风有本质的区别。并非如陈氏所言,前者为后者的延续。 尚态 书风是在 尚意 的书风穷途末路时出现的,在书法史中有一席之地。明末王铎亦是不折不扣的王派传人。在明清馆阁之风横行时,王铎以狂放的书风笑傲书林。但一个大家的涉猎总是异常广博的,对优秀的传统都会去悉心领悟。除王羲之外,他对米带、黄庭坚、怀素和颜真卿都曾取法过,但他的根基仍然立足于王羲之,以王氏为宗,融汇百家。即便习米,来仍然胎息于王羲之。浏览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可见他的小字手札诗稿都是王家模式

16、。窃以为,小字意味着基础和继承,大字则意味着胆量和才气。有意思的是,王锋对于柳公权这类应规人矩的楷书,也有相当的造诣,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放浪形骸的行草书大家。看来法度和自由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绕一的。从王锋的书法来看,又有谁可看出柳公权的影响?如果王铎对王羲之不是食古而化,仅得形似的皮毛,那他也仅是一个二流书家;王铎就是王铎,他将王羲之的精神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而独出机杼,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对历代皆有影响。陈烈所谓王羲之自唐以来,书风包呈强弩之末态势而影响微乎其微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王羲之书法大部分写成手札形式,是因为时代使然。晋人席地而坐,以脚后跟为椅,悬腕

17、作书,孚札或手卷更适合于案头把玩;另外,因年代久远,大部分作品散快,只留下一些平时实用的信函, 流传至今天已成为艺术的珍品。是我们所可以见到的形式。而在如今展厅文化的要求下,八尺丈二巨制已司空见惯。古时书法多为达官贵人赏玩, 少有悬挂巨幅作品的宅第。在消费经济社会,书法已成为具有商品性质的文化载体,要有生存空间。在适应现代展览要求的同时,还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书法已不像古时仅为达官贵人的专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市民阶层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倡导者和欣赏者。家居仍以小幅为宜。同时,书法格式也应当提倡多元化。如果作品规格皆为八尺丈二巨制竖幅,缺少小品扇面

18、、斗方、横幅和手札形式,将异常单调。提倡书法发展多元化首先不能忽视形式多元化。作品无论何种形式和尺寸,含金量的要求是无可非议的,任何创作都不可以粗制滥造。当代各种碑帖资料大量刊行,取法多元化,但王羲之仍然不可以被忽视。首先,学习书法必须坚持先帖后碑,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先有了基本功后才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向深入研究。帖学有墨迹可循,碑则要靠自身的领悟。诚如初学者直接从二爨、张迁、楼兰残纸和敦煌写经人手,后果可想而知。学书要经历“ 平正险绝一复归平正” 的过程。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眼光和学识之后,才有选择的权剥。当今的沃兴华、白砾、曾翔和赵雁君等,他们都曾习过王字。书风是逐渐形成的,并非初学之始便是今日的面目。其次,学习书法要有正确的取向。汉代有隶书和简书,后者喜爱的人犹多,但不是主流,学习隶书要以前者为宗。明清有徐渭、金农和郑板桥诸人标新立异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