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拟态_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_王亦高_第1页
自然与拟态_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_王亦高_第2页
自然与拟态_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_王亦高_第3页
自然与拟态_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_王亦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王亦高 吉 娜: 自然与拟态: 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自然与拟态: 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 王亦高吉娜【内容摘要】 通过对名为 “ECHO 回声” 的手机应用软件的深入观察,并以此为个案,手机媒介得以在听觉传播的研究视角下被仔细讨论,以期更加全面地理解手机媒介的发展历程。根据研究,手机 媒介的演变状况可被大致归纳为依循着从 “拟态” 到 “自然” 的发展脉络,并体现为三个具体维度: 从拟态声音到自然声音; 从拟态感官到自然感官; 从拟态场地到自然场地。 【关键词】 手机; 听觉传播; 自然声音; 拟态声音; 人性化 一、引言:手机的崛起与手机听觉理论的缺乏科过程,然而第一个在遇到

2、视听兼备的竞争后衰亡,第 二个却在遇到视听兼备的竞争后变成一个在我们这个 世纪里最成功的大众文化之一。因此,这两个过程一 定在某些根本的地方有所不同。只听不看是一个 普遍存在的、自然的、 前科技 的人类传播模式, 然而只看不听则不然。每晚世界都会变黑,但从未真 正地变成无声; 我们可以通过闭上眼睛不看任何东西,但我们不能把耳朵也闭上; 我们经常边看一个东西边听另一个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的偷听模式,无论从社会还是自然的角度来看,都是代表我们人性的收集信息的本质模式。” 以上引文反映出莱文森的一贯观点: 一种传播模式的兴衰,取决于该模式是否符合人类生活的本真状 况 ( 即 “代表我们人性的收集信息

3、的本质模式”) 。那么,具体就听觉传播而言,又如何体现 “人性化” 之趋势呢? 在笔者看来, “人性化” 趋势或许可以延展成一个稍微具体一些的系列,即自然拟态的系 列。手机媒介的大致发展方向,似乎也就是从拟态状 况不断走向自然状况的方向。 这个自然 拟态系列, 又可从如下三个更为细致与详尽的维度入手予以展开: 第一,从拟态声音走向自然声音; 第二,从拟态感官走向自然感官; 第三,从拟态场地走向自然场地。 学技术的每次更新迭代都会使人类用于传播的 媒介手段发生变革,这样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又会形成新的传播环境,引发一系列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技术、媒介、传播、文化从来都是紧密互动的。而在当代,手机作

4、为几乎人人掌握的传播媒介,无论对于 个体还是群体的交流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6年月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83( CNNIC) 发布第 38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7. 10 亿,其中手机网民有 6. 56 亿; 特别是, 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到 1. 73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 24. 5% 。 就学术界的讨论而言,虽然对手机这一移动媒介的研究不可谓不充栋,但聚焦于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研究反而较为匮乏。相对来说,听觉传播的技术实践却一日千里,譬如对 3D 听觉的体验。鉴于这种情况,笔者深感从听觉传播的研究角

5、度展开对手机媒介的相应理论分析是必要的,因而本文也非常期望能够 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二、自然与拟态 说到媒介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审视一下 “媒介哲学家” 莱文森的观点。莱文森认为 “一切媒介的性能终将越来越人性化” ,媒介演化过程中必然形成 “以人为尺度” 的规律。莱文森解释说: “ 我们选择的依据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延伸我们生物有机体传播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维持我们面对面交流的能力或前技术传播的能力。” 而莱文森所举出的最佳一例即 “何以广播在遭遇有声电影后尚能幸存”,他本人 回答道: “只看不听,只听不看: 两个看起来相同的三、从拟态声音走向自然声音 众所周知,手机在开发设计之初, 就是利

6、用人的语音和听觉来收发信息的,除此而外, 并无其他。可以说,手机承担的交流功能,首先是其原生的听觉功能。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之前,手机说白了就是一部移动电话。当然,除了人际交流所仰仗的语音之外, 手机一般还会自带少量为提醒来电而设置的铃声。此 现代传播 2017 年第 1 期( 总第 246 期)107 传媒艺术 王亦高 吉 娜: 自然与拟态: 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 时的语音与铃声彼此分裂,而这种分裂开的声音状 态,我们便姑且称之为 “拟态声音”。然而,很快, 这种拟态声音就立刻向着自然声音的方向大踏步地发 展了。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然声音呢?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声音并非铁板一块,它应该

7、被分类。对于声音的细致分类,构成了此处讨论的理 论基础。电子媒介新闻教程: 广播与电视曾对声音做过一个分类,认为声音可以被分成语音、音响、音乐这三类。 这种分类方法看起来也并非不普遍, 日本学者渡边护、 奥地利学者马赫、 波兰学者丽莎 等人, 在不同的论述场合里, 都持有极其类似的观点。 这三类声音语音、音响、音乐,在手机出现的早期,只能是单独分开的。一般来说,铃声是音响,接通以后就是人类的语音通话,如此而已。这种 单调而乏味的状态就是拟态声音的典型体现。但这种 单曲 “虚拟理发店”。在这段音频中,只要戴上手机的耳机,就能听到电动剃头刀由远及近的 3D 音效。这支单曲竟然得到了万千乐迷的喜爱,

8、并被推崇 有加。这是为什么? 在笔者看来,恰恰是这支作品, 不仅糅合了音乐 ( 有一定背景音乐) 与音响 ( 本身显然是音响无疑),又穿插以语音,才能受到如此热捧吧? 此外,同样受到热捧的,还有类似于 “森林宿营” 这样的单曲,其道理或许也可做如是观。 笔者希望重申,音响、音乐、语音 ( 象征人类生活痕迹),三者糅合,或许才是人类最爱倾听的声音, 或者也无妨说,这才是对人类的耳朵而言最自然也最 惬意的声音。诚然,话说回来,为了聆听到这样的自 然声音,手机对耳机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一些手机应 用软件在提供优质听觉内容时,明确要求必须采用更 好的耳机方可,这种情况在手机刚刚普及使用的时候 恐怕还是难

9、于想象的。 单调状态很快就破了。一方面,铃声的多样化 四、从拟态感官走向自然感官 如果说,从拟态声音到自然声音,说的是听觉的对象声音的话, 那么, 感官的问题同样不可小觑,那就是听觉渠道的问题了。 这里所谓的拟态感官,是指把听觉作为一个单独感官来使用。手机在开发设计之初,就是利用人的语音和听觉来收发信息的。但慢慢地,手机不仅仅是听觉的延伸,也逐步使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其中。这个过程就是从拟态感官走向自然感官的过程。因为,就人类的本真状态而言,各种感官确实是杂糅在一起的,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再重申一遍,拟态是指单独,自然是指杂糅,从拟态走向自然,就是从单独走向杂糅。 与观看电视与电影不同,手机的使

10、用确确实实表 现出一种更高参与度的状态。电影院里观影,由于屏 幕较大且距离较远,是一种遥视; 在家庭里看电视, 可算是一种平视; 而玩手机则基本是一种俯视,眼睛距离屏幕至多有半臂的距离,人的各个感官与手机屏 幕的互动是频繁与切近的。如果按照麦克卢汉的晦涩分类方法, 手机无疑一定属于冷媒介。 同样以刚刚提到的 ECHO 个案为例,不同类型的音乐被分类归属于不同的频道: 情绪、3D 听觉、影视、自然、场景、二次元、搞笑、品牌、创作、另 类、娱乐、专题、学术、电台等等。在每个频道之 下,又分列了更细致一级的选项供收听者进行选择。此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收听之前,诉诸视觉的文 字指引给予了听觉选择的方

11、向。而且,在点入所选歌 ( 譬如 “彩铃” 的出现) 使得音响和音乐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很多声音很难说是音乐还是音响; 另一方面,音乐本身也存在着从单一旋律逐步变化为和弦、复调、人声、配器相互勾连的复杂音乐的趋势; 甚至,有的时候,铃声本身就是人声语音。换句话说, 语音、音响、音乐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在手机这个小 匣子里,越来越呈现出水融的状态。 那么,人类生活的本真状况,就听觉而言,是不 是这种水融的状态呢?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的耳朵本来就是把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予以一并接收的, 有语音,也有音响和音乐。甚至,在有些研究者眼中,人类早期的语言、音乐、音响本就杂糅在一道, 根本分不开。中国音乐学者薛

12、良曾经指出: “广义地说,凡是具有某种思想感情的高低、长短、轻重、快 慢的音列,都可以看作是音乐现象,包括人类初始的长吁短叹、呐喊呻吟、敲击跳踏、雀跃欢呼等,都存在原始的音调与节奏。” 薛良是个音乐理论研究者,他讲的是音乐领域里的事,但我们依然可以分明感到, 他所言非虚。语言、音乐、音响,在一定程度上 是难分彼此的,人类早期如此,现在依然如故。而这 种情况,在目前的手机媒介上,得以自然而然地复现 出来。手机再也不是那种 “语音 + 铃声” 的既分裂又干瘪的造作模式,而真真正正成了大千世界音 的丰饶汇总与生动反映。 在这里,我们特别想举出一款名叫 ECHO 的手机应用软件,作为个案予以研究。该软

13、件曾发掘出了一 108现代传播 2017 年第 1 期 ( 总第 246 期) 传媒艺术 王亦高 吉 娜: 自然与拟态: 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曲后,听众还会发现非常漂亮的配图。ECHO 对图片的要求非常高,有一个专门的图片编辑团队负责每首歌的图片设计,这个团队有时甚至会为普通用户上传的某首普通的歌而重新设计配图。ECHO 始终认为精美的图片会优化用户的聆听体验,即用视觉来优化听觉,这个观点富有深刻的教义。事实上,很多手机用户都有这样的共同体验,即根据对图片的视觉喜好程度选择是否点击收听相应的音频内容。 不错,听觉作为一种感官,当声音作为主要传受内 容时,它可以独立存在,这一点估计没人反

14、对。但 更自然的状况恐怕应该是,在多元信息传受环境中, 听觉与视觉相协调、相配合,一起发挥作用,而听觉 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没有让位于视觉。这个情 况,恐怕就是手机媒介发展到今天的情况,而这个情 况也是符合人类本真状态的。人与人的交流,主要靠 语音与听觉,听觉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美国的米 德、维纳等著名学者就这个问题已经谈得足够多 了。 毋宁说,倘若一个人自己活着,视觉也许的确 更重要些,他静默地注视着外界,眨眨眼、点点头, 也就足够了。而倘若一个人要和外界的人与事发生交 流,要将自己置身于外界之中,听觉的重要性就立刻 显现出来。这个事实,不正好说明了,声音传播与听 觉功能,乃是一件极其

15、重要的事情吗? 因为听觉的本质,原本就是为了传播与交流的。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承认,仅仅靠听觉显然还不行,还要靠视觉、触 觉来加以辅助,锦上添花。这难道不就是人类交流的 自然状态吗? 在这里,弹幕文化现象值得一提。众所周知,弹 幕指的是观影过程中的实时评论,这些评论从屏幕上 点到 12 点之间,在这几个时间段里,发弹幕的在线听众比较多,弹幕内容也最为蓬勃与踊跃。弹幕内容主要是: 对 3D 声音虚拟的真实程度高低的评价; 依据音乐、音响的情绪进行脑洞大开的想象性画面描述; 对声音情境的幽默性讽刺; 对他人所发弹幕内容或褒或贬的评价; 以及对于制作音乐或音响的原创者、上传者的相关反馈。毫无疑问,弹

16、幕这一文化现象确乎说 明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刻的道理: 听觉可被视觉所优化, 而这恰恰也是手机媒介所希望追求的关键目标。 五、从拟态场地走向自然场地 说了听觉的内容 ( 声音), 又说了听觉的渠道( 感官),是时候说说听觉发生的环境了即场地。听觉的场地问题,则必然牵涉手机的移动性问题。毋宁说,移动性可算是手机媒介的最大优势。仅就听觉传播而言,移动性这个问题也有其显在的意义。 众所周知,听觉必然是更大范围的感觉, 它的“移动性” 必然更加深远而广阔。对孩子关怀备至的爸爸妈妈, 跟在头戴耳机、摇头晃脑的孩子后面,总不会忘记叮咛一句 “外出走路万不可戴耳机”,为的是让孩子注意交通安全, 因为人可听的空间

17、范围总是大于可视的空间范围,人可听的时间范围也总是大于可视的时间范围。从身后 “滴滴” 开来的汽车,或在深夜时分 “滴滴” 开来的汽车, 除却听觉,我们又如何能感知它的存在并在需要的时刻及时避让于它呢? 无论如何,正如美国学者们所坚决认定的那样: “人们可以听的比看的多。”瑡瑏 法国符号学家托多罗夫也曾引证奥古斯丁的一句话说: “在人类用于相互交流感受的符号中,某些依靠视觉,大多数依靠听觉,靠别的感官的则很少。”瑏瑢 既然如此, 听觉必然要求更大的移动性。那么,很自然地,作为听觉媒介的手机,就必然要把移动性作为它的本质特征加以深化。 按美国学者莱文森的意思讲,人自诞生起,说话和走路就开始分割。

18、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电脑,也分割了说话和走路,把人活活拴死了,拘束在 室内、钉在椅子上。直到手机横空出世,人们才被解放出来。莱文森因而认为,手机真是个好东西,它恢复了人们边走边说的自然天性。瑏瑣 而笔者在这里希望指出,边走边听也是人类听觉的要义所在。 实际上,移动性很可能是关乎听觉媒介的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早在 1979 年,日本 Sony 研发出世界第一款随身听 Walkman,就是以 “便携磁带式播放器” 来做其标签的。便携的目的就是移动方便。WALK 的 飘过,其效果看上去就像是射击游戏里的飞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于: 弹幕似乎反倒更适于听觉应用软件,而不是视觉应用软件。实事求是地讲,

19、在看视频的时候,弹幕毕竟会遮挡住画面,所以观众们其实并不觉得特别舒服; 但在听音乐的时候,重点既然在听觉和声音之上,那弹幕就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干扰了,飞来飞去的弹幕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 果,让听众更加完美地领会所听声音 ( 音乐、音响、语音) 的韵旨。请看,听觉为主导、视觉为辅助,视听共同发挥作用,这难道不正是人类交流的最自然的 状态的复现吗? 在这种最自然的状态的复现中,人们感受到了 “前技术传播的能力” 的深处为之感到愉悦与欣喜。 ,并在潜意识就 ECHO 这款手机应用软件而言,根据我们的观 现代传播 2017 年第 1 期( 总第 246 期)109 传媒艺术 王亦高 吉 娜: 自然

20、与拟态: 试谈听觉传播视角下的手机媒介 A 的底部伸出两条行走的腿,不就是 “移动” 之意吗? 这种体积小、方便携带的随身听随即掀起了一场“移动” 热潮。2001 年,美国苹果公司的第一代便携式多功能数字多媒体播放器 iPod 问世,横扫东西方 市场。当然, 由于 iPhone 和其他智能手机的出现, iPod 的销量已逐年下降,苹果公司自 2012 年 10 月再没有推出新的 iPod。日本 Sony 的 Walkman 如今也算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无论如何,便携与移动,这 种媒介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同,因为它契合了人类的本 真生活状态: 边走,边听。 令人着迷、令人欢喜,恐怕恰恰在于其移动性

21、,移动性容许并鼓励人们边走边听,回归到我们熟稔并热爱的自然状态中去。 六、结语: 三个维度 手机本身负载着原生的听觉功能,在数字多媒体技术下又衍生出了更丰富的功能,它作为 “补偿性媒介” 的集大成者,极佳地体现了媒介演化的 “人性化” 趋势。 在笔者看来,手机媒介的发展过程,于听觉传播的研究视角下,就是从 “拟态” 走向 “自然” 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从如下三个更为细致与详尽的维度予以展开: 1. 从拟态声音发展到自然声音,是指手机正力图复现音响、音乐、语音三者兼顾的声音状态,强调对大千世界之丰饶声音的生动反映,而不再拘泥于 “语音 + 铃声” 的干瘪模式; 美国学者菲德勒曾经有一个颇具的

22、媒介划 分,现在读来也不失启发:人际: 同时的、交互 1.2.的、时间/ 空间取向、可移动的;广播电视: 即时的、被动的、时间取向、固定的位置; 3. 文献: 自由的、主动的、空间取向 ( 表面)、可携带的。瑤瑏 请看,只有在人际传播之中,信息的交流才是 “可移动的”,这也就意味着, “移动” 乃是最贴近人性的东2.从拟态感官发展到自然感官,是指手机正力 西, “人际” 离不开 “移动”。而且,也只有移动, 才能同时兼顾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取向 ( 广电模式与文献模式都做不到这一点), 此时的信息传播之场地( 即环境) 也才是最自然、最无虞的。 我们已经提到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6年

23、8 月发布数据说,只使用手机上网的中国网民已达到 1. 73 亿, 占整体网民规模的 24. 5% ; 而该中心图复现视听结合尤其是听觉被视觉所优化的理想状态, 强调听觉与包括视觉在内的其他感官的有机糅合,而不再拘泥于将手机仅仅作为听觉的单独延伸; 3. 从拟态场地发展到自然场地,则是指手机正一如既往地契合并顺应着人类边走边听、边走边说的天性, 并力图将移动性继续加以发挥,进一步满足人际之间彼此交流的实际需要。 本研究仅仅是一项探索性研究,疏漏之处必然多多。期待后续研究可以采取更丰富的视角以及更周延的方法,深入观察与分析作为媒介的手机与人的日常 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 2016 年 1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有 1. 27 亿,占 18.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