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背诵三十三点_第1页
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背诵三十三点_第2页
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背诵三十三点_第3页
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背诵三十三点_第4页
2015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背诵三十三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背诵(三十三点)一、感知觉的规律及作用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 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 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 3、4、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5、感觉与知觉

2、的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 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 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 认识过程。 6、知觉的分类不同的角度和标准知觉分类是不同的 根据知觉映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实际的精准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 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精准知觉可以分类为:对物的知觉和社会知觉。 7、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

3、恒常性8、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基本的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效果,教师应根据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组织直观教学, 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感知事物的清晰度,是形成感知觉的基础。使用活动的教学辅助手段,使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重视感知对象的组合, 以形成整体知觉。 3、语言与形象结合 4、尽量使学生的多种分析感觉参加活动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这种特殊形态的知觉之所以异与一般知觉就在于人 们在观察之前必须先有一定的目的,

4、并且根据一种目的拟定计划,按照计划去全面、- 1 - 仔细、准确地知觉事物,所以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离不开思维和言语的作用,它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相结合智力活动过 程。在观察过程中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因为如此,观察有时也被称为“思维的 知觉”。 观察力是指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2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

5、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良好的观察品质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 (1)条理性。(2)创造性。(3)敏锐性。(4)精确性 三、记忆的种类一、记忆的概念(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他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体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体现在再认和回忆上。记忆 由三个环节构成: 识记是第一环节保持是第二环节 再认和

6、回忆是第三环节 这三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四种。1. 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 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 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内容的记忆。 - 2 - 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思想、概念或者命题等形成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又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 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刺激停止后,刺激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

7、来。它的特点一 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二是一持时间极短。三是容量较大。四是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进 入短时记忆。 2.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一是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二是短时记忆以 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三是短时记忆的内容通常经过复述能进入长时记忆。 3. 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 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它的特点一是保存时 间长,二是容量无限。三是以意义编码为主,四是内容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四、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 识记的有意性随记忆的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4.2

8、、3、记忆的方法虽有机械记忆,但已经不占主导地位,运用理解记忆逐渐发展 内容上,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提高记忆的方法 二、1、 2、 3、 4、三、1、 2、 3、 4、 5、 6、 科学的认识和记忆,提高识记的效果增强识记的目的性 提高对识记材料的理解水平 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力操作的对象。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有效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 集中与分散复习过度复习 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形式要多样化。 注重对材料的复述。 五、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 想象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想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首先

9、,根据想象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意识,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2、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按照想象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形- 3 - 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词描述和图样、符号标志的意义; 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培养创造想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个方面。(1)丰富的表象储备。 (2)原型启发

10、。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决问题的途径。 (3)艰苦的劳动和灵感。灵感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高度紧张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状态。灵感具有在潜意识中酝酿而成,突然飞跃猛现于意识状态的特点。灵感的表现:创造意 识敏锐而清晰;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情绪高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积极再现和改造。 培养想象力 1、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原理,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自己的头脑。2、 强调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3、4、对学生加强言语训练 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 用,多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好的思维品质。5、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六、思维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

11、思维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思维发展水平和内容分类 按照人类思维水平的演化序列和人类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以及思维 进行时凭借物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三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 动作思维。借助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 2. 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事物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叫做形象思维。 3.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叫做抽象思维。 从思维发展历程看,人类经由了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三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 (二)按其它标准的分类 1.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2.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七、思维的品质 人与人

12、之间的思维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思维品质方面。(一)思维 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思维的广度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 面地看问题,注意事物间的各种联系,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思维的广 阔性是与一个人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密切联系的。与思维的广阔性相反的是思维的狭 隘性, 思维狭隘的人往往看问题片面、肤浅,只凭有限的知识经验去思考问题并急于下 结论。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思维深度方面的品质。 (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思考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独立 - 4 - 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思维独

13、立性相反的是思维的依赖性,具有依赖性的人遇事不能独立思考,缺乏主见,易受暗示,盲从,常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思维的性是指一个人能否依据客观标准进行思维并解决问题的品质。即善于根 据客观标准和实践观点来检查自己思维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正确。与思维的维的随意性,具有随意性的人,总是自以为是或随波逐流。 (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性相反的 是思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机智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 变化,机灵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的解决问题。与灵活性相反的是思维的固执性,思维固 执的人表现刻板、不顾条件的变化一意孤行。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速度方面的品质。即一个人善于当机立断地采取措

14、施去 解决问题。与思维的敏捷性相反的是思维的迟钝性,思维迟钝的人遇事优柔寡断,束手 无措。 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6、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7、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一、二、三、四、五、问题情景 原型启发与联想定势 情绪与动机的影响个性特点 八、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是常见的思维形式,是具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人们揭示了事物和现 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从而有所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特 点: 1、非逻辑性 2、发散性思维为主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朗阶段 4、验证阶段三、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

15、造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逐渐发展起来的。培养学 生的创造思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国内外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研究,一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以下做法可供参考:(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具有新异感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创设具有异常、缺失、奇特变化、失去平衡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2)经常组织或引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让新景象、新事物、新生活不断刺激他们的大脑,激起他们了解自然、

16、认识社会的欲望,从而产生创造的动 机。(3)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各种解答,避免立即评论、或讥讽,以免挫伤学生的好奇心。(4)适当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去掌握预定的知识。 (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从培养思 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人手,不仅要使学生思维灵敏、迅速,在量上发散出 许多项目,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 维。 学习中进行的“一题多解”和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一事多写”就是培发散思 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应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起

17、来,在创造活动 中,通过发散思维,可能产生了许多新观念,提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假设。在这之后 就应利用集中思维,按照研目的,对发散出来的多种想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 概括,从中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经过检验,采纳某种假设,使思维中到一 个主攻方向上,深钻细研,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不经过严格的逻辑步骤、径直猜测、迅速判断,但它往往 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成为创造和发明的向导。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 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活动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熟悉的知识及其结 构是直觉思维的依据。(3)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和猜想,培养他良好的直

18、觉习惯。(4)细心、勇气和冲劲是学生直觉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培养这些品质,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必要条件。(5)教师做出运用直觉思维的示范直接影响学生直觉 思维的发展。 (四)丰富想象力 (五)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 九、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注意到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三、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四、注意到外部表现:适应性动作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化 五、注意到分类:根据注意到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六、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到分配、注意到转移 七、注意规律在

19、教学中的应用 两个方面回答 1、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1.明确目的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2.创设问题情景3.合理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二)运用无意注意到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学方法要生动、灵活 3、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 (三)几种注意交替使用,保持学生的注意2、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要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 6 - (二)加强意志力锻炼 (三)要养成严肃认真学习的态度,培养好的注意习惯十、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少年期情感发展特点: 1、2、3、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明显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

20、对异兴趣 青年期情感发展特点1、2、3、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 情感的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情绪和情感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分析,情感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 爱党、爱人民、爱2. 爱祖国的教育 3. 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 4. 爱科学的教育 5. 爱美审美的教育 6. 爱学习的教育 7. 爱劳动的教育 的教育 8. 思想情感的自我分析、监控和评价方面的教育 9. 理想教育。 10. 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育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十一、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 2、 (一)(二)(三)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目的动机教育,树立正确的观

21、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在班集体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五)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实现自我锻炼总之,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项艰巨而又需持之以恒的工作,同时培养的途径也 是多 种多样的,但是教育措施不是万能的,作为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意志品质特点, 培养 学生的良好品质。 十二、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需要定义:需要是指个体因缺乏莫种东西而使生理或心理状态 失衡,并力求一、恢复平衡的倾向。二、需要作用:1. 个体的需要是个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 7 - 2.三、 1.2.四、的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容动力。需要的种类 按起源分为生理性需要

22、和社会性需要按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定义: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直接推动个体趋向一定目标内部活力。五、 六、 1、2、3、4、5、6、7、动机的功能:1.引发功能 2.指引功能 3.激励功能 动机的分类: 按需要的种类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追求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 按影响范围分为 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具体的动机按内容性质分为正确动机和错误动机 按动机持续时间长短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根据意识性分为 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的作用大小分为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七、兴趣定义: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八、 兴趣的作用: 1、是推动

23、个体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 2、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3、对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九、兴趣的品质:倾向性 广阔性十、学生兴趣与因材施教 稳定性任何教育都是在有自己独特性的个体身上进行的。开展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承认学生 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表现在教育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使学生 在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课程,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深入进去, 以此课程带动其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学习探究的乐趣。同样,在学校开展的多种 活动中,使学生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活动,以此带动对其它活动的参与。根据学生的兴趣 差异因材施教就是通过课内课外两个方面来进行。 十三、能

24、力的类型、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的类型按能力的倾向性可以分为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 一般能力指从事某种活动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注意 力等 2. 特殊能力指完成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能力的测量 按种类来分有 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按测验方式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 非文字测验和文字测验十四、能力的差异、能力的培养 一、能力的差异 - 8 -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除了表明在个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以外,还表现在完成同一活动,不同的人要能采取不同途径或能力的不同结合, 称为能力的类型差异;量的差异表现

25、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两方面。 二 、能力的培养 人的能力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的影响,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2、3、4、5、自然素质 营养状况教育 社会实践非智力因素十五、气质与教育 气质是一个人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与灵活性等方面的特点。 气质特征: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十六、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性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独特就是不重复性。 性格反应一个人的生活历史,他是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

26、形成 的。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 会、 十七、自我教育的作用。 所以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包括 1、家庭因素 2、学习因素 3 社会因素 4、自我学生气质、性格的差异与教育 因材施教包括教学和教育的全部工作。由于个体在气质、性格方面表现出个别 差异,因而就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因材施教的依据。教师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特 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正确的、适当的教育, 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成为有用之材。学生学习的特点 1、2、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学习,并在一定时间内

27、,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达到一定的要求。3、学生学习相对来讲有一定的被动性。十八、学习的分类(1)学习目标的分类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分为:知识学习具体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六类 (2) 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分类按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9 - 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四个。 按学习的结果分为:语言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 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共 5 类。 (3)学习方式的分类,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按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二是按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4) 学习水平的分

28、类按学习繁简的不同 分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共六类十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理论分为两大理论 分别为 1、行为-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2、认知-组织的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到学习行为,认为行为是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着个体 的行为,该学说注重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代表性的学说有巴普诺夫的经典条件发射学说、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等。 认知一组织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注重人们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模式的建构。代表性的观点和学说有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29、论、皮亚杰的图式理论、维果斯基的内化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 学习理论等。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设计和二十、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一、 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生学习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一)1.动机的含义及功能动机的含义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2.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 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 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3.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动机

30、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所学到的 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 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 - 10 - 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31、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 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首先,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它指向的是学习任 务和活动本身。 其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指向的是学业成就。 最后,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 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自 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外部动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三种组成成分会发生如下变化

32、: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后期和少年期。一方面强度会减弱。另一方面,寻求的肯定会 从父母教师转向同龄伙伴;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 机。(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不等于学习目标。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分为积极的诱因和消极的诱因。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 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消极的诱因可以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学习期 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

33、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 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 内在的需要引

34、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这是所有划分中 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师一方面应 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 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于考试吧 (四)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 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具体动机是在某一 - 11 - 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取

35、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行为的质量。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 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 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 二十一、激发与培养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 于学习动机。 2. 要想使学习上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首先改 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其次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 补其基础知识

36、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3. 在实际教学中,为保持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教师评分应注意:首先,学生的成 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其 次, 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 产生失败感。再次,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最后,在某一课 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但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 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决条件。 (二

37、)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 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 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这项途径,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 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

38、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 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 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 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 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

39、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 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2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1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 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奖惩要适度 一方面,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 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另一方面,使用过多或者使

40、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首先,稳定性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与目前的结 果是一致的,会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或自卑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其次,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 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 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

41、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情绪。 归因方式的不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意义 2.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 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 异进行归因。 二十二、学习迁移与教学一、学习迁移的概述 简单地讲,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 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之间所发 生的 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人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迁移,对迁移从发生领域、方式

42、、方向、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类。 1. 迁移的领域。从迁移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知识、动作技能、习惯态度等类型。 2迁移的方式。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 特殊迁移。 3.4.迁移的方向。从迁移中先后学习发生影响的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的效果。从迁移发生的效果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迁移,或称之为正迁移 和负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智的官能得到训练而产生的。 形式训练说强调心理能力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迁移,这对于教学实践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二)相同要素说 两种学习只有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刺激相似反应也相似 才可能进行迁移。 (

43、三)概括说 (四)关系说 (五)认知结构说 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就产生了迁移。一切 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及教学原则(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首先,学习材料的性质 其次,学习情境的相似也有利于迁移再次,教师的指导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首先,学生的智力水平。 其次,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第三,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基于这一点,当今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然而迁移并不是无条件 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

44、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迁移的规律零其影响因素来组织、教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积 极迁移。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1.2.二十三、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 题学习 符号学习 1.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 习的内容是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和事实性知识。 概念学习 2.- 14 -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中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

45、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 至概念学习水平。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 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 (二)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 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 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 类属学习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

46、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 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系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 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 2.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 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 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 的。 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二、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

47、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 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这一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 的同化,通过同化-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使其在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地方找到位置。 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使新知识 得到巩固。 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这一阶段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 识的应用。通过应用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

48、三、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 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 主要标志。 二十四、技能及其特点一、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指主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部的实际操作动作,又包括头脑内部的智力动 作。

49、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动作的熟练程度影响活动的效率和速度。 对于任何一种新的动作,初学者都感生疏,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练习才能较完善地掌握动作系统,达到自动化程度。动作系统的自动化程程。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首先,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其次,技能与能力密切联系。技能的形成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具备各种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智能的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作用。 二、技能的特点 凡是技能都具有以下的特点。 (1) 技能不是生下来就会的。

50、技能是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它是经过练习才逐渐形成 的。 (2) 技能只是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动作所组成,在这一系列 的 动作中,有一部分是有意识的,另一部分是自动化了的。 (3) 技能要受一定的意识控制。技能只是意识的成分比较少,并不是完全不受人的意 识 的控制,因为技能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部分。二十五、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人们通过练习掌握操作技能,这个过程一般经历三个相互耿系的阶段。 (一)操作的认知定向阶段操作的认知定向是指学生对操作方式的了解,从而在头脑形成关于操作映象的过 程。操作定向是形成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

51、环节。在本阶段,操作的基本特征是:注意和 情绪紧张,动作忙乱, 板而不协调,出现多余动作,不易觉察动作全部,不易发现错误。 (二)操作的联系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反复的练习使个别操作联系起来形成局部 操作,局部操作又被综合成更大的单位,最后逐步被综合成技能 操作系统,各个动作之间建立了统一的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操作的协调完善阶段(三)各个操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且已经巩固,各个动作互相协调,能依照操- 16 - 作顺序以二 操作技能培养 的方式实现出来,并变得越来越自动化。 (一)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二)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三)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和次数 (四)正确掌握对练习速度和

52、质量的要求(五)加强动觉控制的练习 (六)及时了解练习的反馈信息三、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按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并 且一环扣一环,仿佛自动化地进行着的认知活动方式。 四、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本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从活动心理学出发对智力活动进行研究, 提出了智力活动分阶段形成说。加里培林认为,心理活动是由外部物质活动内化到 反映水平的结果,这个内化过程经历五个阶段: (一)活动的定向基础阶段 (二)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有声言语阶段 (四)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内部言语 五、培养智力技能的方法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智力技能的形成同样离

53、不开科学合理的练习。以上有效练习的条件同样适用于智力技能的培 养。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如下方法:;(一)有意识地把解决课题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二)培养认真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二十六、学习策略及其种类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二)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三)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四)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二十七、品德

54、的形成及其培养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 心理特征。 品德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 17 - 1、它体现了个人道德精神面貌; 2、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品德形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学校、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知、情、意、行矛盾运动的过 程。教育者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思想和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动力,这种动力促使品德心理结构引起量的变化。品德形成既有连续性,又呈现出阶段 性。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自我中心阶段(25 岁)(二)权威阶段(68 岁)(三)可逆阶段(910 岁)(四)公正阶段

55、(1112 岁)品德的培养必须针对品德及其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品德对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然而主义道德品质不可能自发形成。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至关重要,需要抓早、 抓小、抓细、抓重,道德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要讲究方法,注意实 效。(一)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实施品德教育 首先,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其次,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第三,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独立性。 (二)遵循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进行教育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综合影响作用 二十八、心理健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