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 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 岳麓版_第1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 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 岳麓版_第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 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 岳麓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历史知识点 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 岳麓版 中国古代 古代中国的政治的制度 考点1:必修1第1课 夏商的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xxxx年)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c.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内容: 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专制特点:皇位终身和世袭;皇权至高无上;皇 帝独尊)。 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

2、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 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1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代设置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的特点: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 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原因(必然性): 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

3、借助政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考点3:必修1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2.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 -财政 3.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二.选官制度 1、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4、 3、隋唐宋元科举制度: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积极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作用: 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方式 依据 夏商周 战国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 科举制 才学 世袭制(世官制) 军功爵制度 血缘 军功 察举制、征辟九品中正制 制 品德 门第 演变 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

5、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2 三、监察与谏议 1.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2.汉武帝:a.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b.地方上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隋唐时期正是形成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4.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5.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啦,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

6、,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设有专门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考点4:必修1第4课 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西汉:刘邦建立,于公元前xxxx年,定都长安 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立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 建立中朝(尚书令、侍郎),削弱相权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监察 颁布推恩令(主父偃建议),解决王国问题; 酎金制度,剥夺爵位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7、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成为列 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收精兵。(1)“杯酒释兵权”;(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3)枢密院(发兵权) “三衙” (统兵权)(4)强干弱枝 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 措施:宰相权:1.军 权枢密院 2.财政权 “三司”“计相” 盐 铁,户部,度 3. 行政权中书门下 设立通判,监督州郡长官;派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设立转运使,消除割据的物质基础 弊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意义: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8、1.明朝: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2.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 1)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

9、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5: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必修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 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 北方:黄河流域,代表

10、: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 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 3. 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六畜” 五 谷:粟.、稻、麦、稷、豆 六 畜:猪、马、牛、羊、鸡、狗 二、 从耒耜到曲辕犁 1.生产工具的改进 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和石器 b.商周时期: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 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赵、燕遗址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 2. 牛耕和犁的使用 a.春 秋后 期:牛耕出现 b.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c.西 汉时 期: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d.唐 朝时 期:长江下

11、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唐代不用人力)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 2.古代水利工程 a.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b.西汉:漕渠、白渠 c.西域:坎儿井(起源于西汉,因地制宜) 3.治黄(汉代,王景治黄) 四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 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2.小农经济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铁农具、牛耕私有土地出现 4 (3)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 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

12、发展。 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 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 1.商周:井田制的出现 2.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实质:奴隶主贵族的土地私有制 4.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确立 a.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应用,私田大量出现。 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 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古代

13、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 a.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收入用于君主开支 b自耕农私有土地 c.地主私有土地: 原来公卿贵族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田” (1)地主:军功受田者 ;通过土地买卖获得的田地汉代:通过土地买卖强占土地 (2)土地兼并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3)明清:商品货币繁荣,占田土普遍,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 2.土地兼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不安 3.抑制措施: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沿用 三、租佃关系的日趋完善 战国产生; 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 四、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考点6: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