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_第1页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_第2页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_第3页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_第4页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 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锻炼学生身体”似乎可以算一个再平常不过,最没有新意的题目了。但不知,它却是一个争议最多、最没有共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最没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它已成为一个难题,在当前中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体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今天,它又是一个最急需讨论,最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因为如此,笔者把这个题目作为2011年自己领衔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在此谈谈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想法与各位同行交流。其实,谈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锻炼身体”,我们大家唯一可以想到,也是在体育教学中最可能实

2、施途径就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课练”。但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课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也需有对课中体育锻炼进行科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 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课课练”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都有“课课练”的体育教学实践,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杰出创造之一。八十年代,“课课练”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中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并得到一致的推崇,并为学生的身体锻炼做出了贡献。在“课课练”实践的引导下,“循环练习法”、“上下肢运动配合

3、”“体育课运动负荷预计与评价”“心律曲线的类型研究”等探索也随之出现,掀起了在体育课中科学锻炼身体运动的阵阵高潮。但后来“课课练”却迅速地“退烧”了,甚至还受到某种程度的批判,最终在90年代初期“课课练”几乎不在被人们提起,蓬蓬勃勃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少有了“课课练”的影子。笔者认为“课课练“的消退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展开,体育也日益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带有一定强迫性且比较枯燥和辛劳的“课课练”在主、客观上都受到了轻视。(2)多年来“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增强体质,还是传授技能”的争论此时已

4、经演变成为“真义体育”与各种强调运动技术教学的理论之间的争论,而“真义体育”理论流露出的某些偏执反而使得体育教学要增强体质的呼声越来越显无力,与此有内在联系的“课课练”实践也自然受到了影响;(3)体育课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探索中逐渐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倾向,甚至在部分心律曲线评价研究中还出现了“伪科学”倾向,这引起了第一线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研究者的共同反感,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与“课课练”有关的研究与探索的迅速“降温”。(4)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发祥于国内外的各式“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流行中国,体育教学也一改强调刻苦锻炼的风气为强调快乐游戏的风气,这也是“课课练”实践迅速“退火”另一客观环境。

5、2.什么是科学合理的“课课练”通过前面讨论可以看出:“课课练”是通过体育教学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好办法,但其实施却也要求着很高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课课练”做得好,可以成为体育课的有机内容和精彩看点,做得不好,也很可能成为体育课的累赘和干扰因素。那么“课课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自己的体会做一下总结供大家讨论:(1)锻炼的目的要清晰准确“课课练”不只是做了有一定的运动量的身体练习就行的事,科学的“课课练”要有相对明确的健身目的,还要有比较长期的计划,才能保证科学和全面地锻炼学生身体。笔者认为:“课课练”的主要锻炼目的和具体的指向应是表1中的几种。表1 “课课练”的主要锻炼目的和

6、具体指向课课练的主要锻炼目的具体的锻炼指向1)发展身体素质如: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力量等;2)发展各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攀爬、钻越等;3)发展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如:上肢、腰部、背部、下肢、手的力量等;4)发展形体和形态的如:站姿、走姿、身体形态的练习、某些身体的矫正等;5)提高心肺能力如:各种变速、间歇、有氧、无氧的练习等;6)提高与当前技能掌握有关的体能如:各种带球、持器械的、与专项技术密切相关的练习;7)提高集体性活动能力如:各种多人配合的体育活动、复杂的队列队形练习等(2)锻炼的内容要多样有趣以往的“课课练”的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练习的内容往

7、往也是比较常规的练习动作,而这些动作虽然比较规范,锻炼效果也好,但往往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以往的“课课练”很缺乏对学生锻炼动机和感受的研究,因此在内容上表现出“少变”和“枯燥”的特征,这也成为“课课练”缺少魅力,在后来“快乐体育”的浪潮中逐渐“失色”的原因之一,其实,各种有趣的“快乐健身”内容很多,我们只有把这些好的内容收集起来,交给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就能保证“课课练”的活力和生命力。(3)锻炼的负荷要科学合理“课课练”的科学性取决于运动负荷的科学性,但“课课练”的负荷控制比起其他情境下的负荷控制要受到更多的牵制,如:1)时间方面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课练”;2)技术

8、学习的牵制,“课课练”在内容上和练习量上必须考虑与体育教学的配合,一般以补充教学的形式为好;3)场地器具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准备很多的器材,也不可能安排很大的场地;4)学生人数的限制,班级中多样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实施个性化的负荷安排。因此,体育课中的“课课练”的运动负荷安排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也要求着独特的技巧。从现在来看,“比较高强度的、安排有全身性健身练习的、多站的循环练习式的安排”比较符合中国当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条件。(4)锻炼的形式要生动活泼以往的“课课练”,虽有全班集体进行锻炼的方法,也有分组进行锻炼的方法,还有“循环练习法”式的锻炼,但仍显得形式单调,至少还没有充分利用“比赛”

9、、“总结”、“表现”等因素来激励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比赛”就是让学生比赛谁的负荷量更大,比谁能做更多,比做的更正确;所谓“总结”就是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总结锻炼的体会,推演出更多的练习方法;“表现”就是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锻炼效果,如肌肉的发达、柔韧的增加等,如此可以使“课课练”以及激励学生锻炼的方法更多样、更活泼和更有效。(5)锻炼的时间要充分、有度“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于短暂,使得身体锻炼流于蜻蜓点水的过程,没有实效性;也不能时间过长,以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如果就是计划之中的锻炼课则另当别论),造成对体育教学的“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如果是配合技术课的“课课练”应以1

10、0分钟为高限。如果安排得好,10分钟内的身体锻炼也可以达到较大的强度和负荷,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3.至今有关控制和评判体育课中锻炼的“运动负荷”的研究及其局限多年来,体育教学负荷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校体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国内,对如何调控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研究则更加细致和周到了,如体育课平均心率计算及合理性的研究、心率曲线描绘方法的研究、心律曲线的各种形态及其合理性的研究、练习密度计算方法的研究、预计心律曲线和实际曲线吻合度的研究、在公开课中展示心律曲线方法的研究、在体育课中进行遥测心率的研究、心率测试器材开发的研究等等,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这些研究似乎一直没有触及到课中科学体育锻炼的“深

11、水区”,一些重要的问题,诸如“什么是合理的运动负荷?”、“如何促成最合理的运动负荷?”、“如何简易地判断和控制运动负荷并使之合理科学的研究?”、“班级授课条件下如何使运动负荷适应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等都极其缺少。这些重要问题反而缺少研究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这些研究有着很大的难度。其实,面对40-50个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面对着40-50个不同的锻炼需要,要做到完全科学的“课课练”几乎是没有可能的。那些至今我们曾经热衷过的研究其实各自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见表2)。表2 至今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研究的局限性分析至今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研究研究的局限性分析1)平均心率计算及其合理性研究平均心率

12、并不是全体学生的,更不是每个学生的,只是个参考值,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平均心率的意义也不一样。2)心率曲线描绘方法研究只是一种曲线的描绘,而且也不尽客观3)心律曲线各形态及其合理性研究各种曲线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而且与课的类型有关,不能简单判断优劣,于是起作用也就限于一个描述。4)练习密度及其计算方法研究练习密度主要反映练习的多少,并不直接反映运动负荷。5)预计心律曲线和实际曲线吻合度的研究、作为一个设计的大致估量尚可,但其本身来自想象并不准确,就是事后吻合了也只能说明事先想象的很准确。6)在公开课中展示心律曲线方法的研究、只限于一种展示方法的研究,没有其他本质上的进步。7)在体育课中进行遥测

13、心率的研究、心率测试器材开发的研究等是测量技术上的进步,但暂时还不可能用于日常教学;而且依然会遇到心率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问题。可见,至今的运动负荷研究还不足以能科学地指导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所以当前体育课中的体育锻炼的负荷还远未得到科学的控制,还呈现出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总体来讲,运动负荷偏小,锻炼效果不佳是常见的现象,加之体育教师锻炼指导能力和责任心等因素,体育课中的身体锻炼的有效性离体育课程的任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4.论评判和控制体育课中锻炼“运动负荷”的简易方法在当前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负荷还难有科学依据的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比较科学地控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来切实提高体育课中锻炼身体的有效

14、性呢?本文在此建议用以下几个简易的方法来判断运动负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1)学生上完体育课脸是红扑扑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出现脸红扑扑的现象。如果上了一节体育课,学生的脸都没有变红必定说明运动量太小,但如果出现脸涨红甚至出现脸色发青发白就说明运动量可能过大了。(2)学生在体育课中有几次中度的气喘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该出现几次中等程度的气喘,如果一次气喘都没有出现那必是运动量太小了,但也不能出现气喘嘘嘘的现象,因为那时的运动量可能是过大了。(3)学生上完体育课应有微汗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应该出有微汗,应该可以看到学生的前额部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小小的汗珠在闪光,如果没有一丝汗意就说明运动量太小。但是不

15、能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4)学生上过体育课的第二天肌肉会酸痛学生在上过体育课的当天和第二天应该有肌肉酸痛的现象,如果上了体育课都没有任何肌肉酸痛感说明力量练习做的不够,(虽然在心肺为主的练习后不必有明显的肌肉酸痛,但如果较长时间里学生没有肌肉酸痛了,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力量的练习了。)(5)在让学生进行主观评价时,学生会说“有点累”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主观评价来判断,如果学生被问到“今天的课累不累呀?”时,如果学生说“一点都不累”或“不累!”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小了;如果学生说“真累”、“太累了”、“累死了!”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大了;如果学生说“有点累”“挺累的

16、”时,很可能是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比较合适。(本文顺便呼吁一下对学生主观评价运动负荷的研究,如果将学生的语言评价和心率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对应关系,我们有可能找到一个简便的控制和评价体育课负荷的方法。)(6)不要忘记时时给体强的学生加量,给体弱的学生减量控制运动负荷一定不要忘记的事是:学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我们往往在运动负荷评价和控制时都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的,但是两头的学生也很多,因此在必须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注意在布置任何练习时都要适当给身体好的学生加些运动量,同时要适当给身体差的学生减些运动量。5.当前我们重提“课课练”需要注意些什么“课课练”是上个世纪体育教学研究的成果,但对今天的

17、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着新的意义,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提倡。但毕竟现在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势与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有了变化,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对体育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了,因此,在今天重提“课课练”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问题:(1)在今天重提“课课练”,我们既要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也要提倡刻苦锻炼的精神,必要时还要有一定的强迫性,但这种强迫不能蛮横和不讲道理的,而应是“一边讲道理,一边练”、“一边诱导,一边练”“一边鼓励、一边练”“一边看效果、一边练”,千万不能让“课课练”回到“枯燥无味”的老路上。(2)要将“课课练”与“体育课中运动技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避免“是增强体质还是运动技术”(现在还增加了“是健

18、康还是运动技术”)等无意义之争再次爆发。要认识到“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都是运动技术学习的必要条件,反过来,技术学习过程也是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素质的途径”,要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发展身体素质而实现的,而在这一点上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促进并不矛盾,而且有用的运动技术学习正是为了学生的终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服务的”,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要体质就不要技术”“要健康就不要技术”的极端和偏执。(3)把“课中体育锻炼”和“运动技术教学”结合起来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运动素质练习”和“专项性体能锻炼”,要大力开发既有利于学生身体锻炼,又有利于运动技能增强的那些练习,包括各种组合性练习、小比赛和专项性素质游戏,以增强“课课练”对两方面的实效性。(4)要正确理解“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思想本质,不为追求表面和低层次的乐趣而抵制体育课中的身体锻炼,也不因为锻炼而忽略体育的“P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