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_第1页
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_第2页
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_第3页
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_第4页
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如何认识和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我们常常听见一些教师在抱怨,某某学生简直就是“蠢货”“笨蛋”。这种简单的把后进生看成是智力低下的行为,往往也证实了教师的简单粗暴。可是作为教师不可能只教优生而把差生扫地出门,所以我们要转化后进生。我班有个学生叫。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学生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

2、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原来的一位任课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

3、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1, 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8分的好成绩。我

4、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85分的好成绩。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生的学

5、习路线通常是根据某个儿童的思维的模型,或者学习模型。这些模型都很重要,它在我们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中,相互结合,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解释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必要性和困难性,这正是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结论,即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后,有这样一道题:88125,从老师的角度看,解答这道题最简便的方法:88125=(8125)1111000 其思维过程是先把88看成811的积,然后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得到。然而在学生的作业中,我发现,在计算4425时,学生有80%以上都是这样计算的:4425=(40+4)25=

6、4025+425 ;另外,还有10%是这样计算的:4425=(40+4)25=4025+25;还有不到10%是这样计算的:4425=42511;第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但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步数比较多容易计算出错;第二种学生根本对乘法分配律没有正确理解,所以不能正确运用;第三种计算过程最少而且计算也比较容易。但为什么在计算的过程选择第三种的人这么少呢?于是老师选择了第一种做法的10名位同学进行访谈。我问:“为什么在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法都对的前提下,你选择第一种方法?”10位同学都认为第一种方法简单,我又问:“为什么这种方法简单?”他们似乎都说不出来,就是直观感觉,经过了很长时间,一位学生似乎经过深

7、深地思考后回答:“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的和比分成两个数的乘积简单!”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恍然大悟,老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老师理解的“简单”和学生理解的“简单”是不一样的。四年级的学生对加减法类的数的组成与分解相当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所以当见到44更容易想到它是由40和4组成的;而因数、分解质因数的问题,还没有正式学习,所以还不能迅速形成反应,这就是他们的认知基础,他们的学习也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我们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情况,要探寻学生学习的轨迹,去寻找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要通过学习者的角度感受数学,通过数学的角度感受学习者的头脑。我们要注意应用学生的思维轨迹,力求了解自己的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轨道”来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虑怎样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寻求各种解决方法学生的学习轨迹,这样才能防止“专家盲点”。总之,研究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