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_第1页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_第2页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_第3页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_第4页
燃烧理论第六讲燃烧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燃气燃烧方法,燃气燃烧的动力区和扩散区,燃料燃烧所需要的全部时间通常由两部分合成,即氧化剂和燃料之间发生物理性接触所需要的时间ph和进行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时间ch。亦即=ph+ch 对气体燃料来说,phch,则实际上ch。这时,称燃烧过程在动力区进行。 反之,如果phch,则ph。称燃烧过程在扩散区进行。 显然,当燃烧过程在动力区进行时,燃烧速度将受化学动力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反应物的活化能、温度和压力等。若燃烧过程在扩散区进行,则燃烧速度将取决于流体动力学的一些因素,例如气流速度和气体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物体的尺寸、形状等。 在中间区,phch。情况较为复杂。 为此,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预

2、混(部分预混和全预混)燃烧。,一、扩散式燃烧,燃气中不含氧化剂(即=0),则燃烧所需的氧气将依靠扩散作用从周围大气获得。这种燃烧方式称为扩散式燃烧。 在层流状态下,扩散燃烧依靠分子扩散作用使周围氧气进入燃烧区,在湍流状态下,则依靠湍流扩散作用来获得燃烧所需的氧气。由于分子扩散进行得比较缓慢,因此层流扩散燃烧的速度取决于氧的扩散速度。燃烧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因此火焰焰面厚度很小。 在焰面上正好等于1,而不可能大于或小于1。内侧为燃气和燃烧产物相互扩散的区域,外侧为空气和燃烧产物相互扩散的区域。 扩散火焰的形状为圆锥形。这是因为前期混合需要时间,使焰面拉长。后期不断燃烧,纯燃气的体积越来越小。,

3、层流扩散火焰结构 1外侧混合区;2内侧混合区;Cg燃气浓度;Ccp燃烧产物浓度;CO2氧气浓度,层流扩散火焰的相似,利用相似关系来讨论层流扩散火焰的基本规律 管l和管2两个相似的扩散燃烧装置 ,燃气和空气之间的扩散率(即单位时间从空气中扩散到燃气中去的氧气量)应当与浓度梯度成正比:,式中 D扩散系数; F垂直于扩散方向两股气流的接触面积 dC/dr径向浓度梯度。,两种情况下的扩散率之比应当等于燃气流量之比,气流速度增加时扩散火焰长度和燃烧工况的变化 1火焰长度终端曲线;2层流火焰终端曲线,层流扩散火焰的长度与气流速度成正比,而在湍流区火焰长度与气流速度无关。 在燃气湍流自由射流中,轴线上的燃气

4、浓度Cg与射流出口处的原始浓度C1之比 在锋面上燃气浓度和空气浓度之比应近似地等于化学当量比l:n,由此可得湍流扩散火焰长度lf,式中 s距出口的轴向距离; a湍流结构系数; r射流喷口的半径。,二、扩散火焰中的多相过程,碳氢化合物进行扩散燃烧时,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个是真正的扩散火焰,它是一个很薄的反应层;另一个是光焰区,其中有固体碳粒燃烧。 在火焰内存在一个只有燃气没有氧气的高温地带,是燃气进行热分解的区域。分解区内发生着碳氢化合物的脱氢过程和碳原子的积聚过程。最后生成相当多的固体碳粒,像雾一般分散在气体中。这些碳粒接触到氧气,便出现固体和气体之间的燃烧过程,呈现出明亮的淡黄色的光焰

5、,如果碳粒来不及燃尽而被燃烧产物带走,就形成所谓煤烟。 碳粒燃烧经历吸附反应解析的过程,不同压力下乙炔在空气中 的扩散火焰 1扩散火焰;2光焰区,层流扩散火焰中气体浓度和 温度的变化,燃气火焰的辐射 在民用燃气设备上,由于燃烧空间有限,燃烧温度不高,光焰的出现容易形成黑烟。但在各种工业炉窑、锅炉等热工设备上,却需要利用燃料燃烧时火焰的辐射传热。 不发光的透明火焰的辐射,主要是高温气体的辐射。对于黄色、光亮而不透明的光焰来说,火焰内的游离碳粒子产生的固体辐射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两种不同火焰的辐射机理是不同的。 燃气火焰一般来说是不发光的透明火焰,即使扩散火焰也是弱的光焰。透明火焰主要靠烟气中的

6、CO2、水蒸气等在高温下的辐射。由于气体辐射仅在特定的窄波段内进行,与具有连续发射光谱的发光固体颗粒相比,燃气火焰的辐射能力是很弱的。 为了增加燃气火焰的辐射能力,曾有人试验过在气体燃料中加入一些液体燃料的燃烧方法。图示为国际火焰基金会的研究结果。,加入重油对辐射率的影响 A重油100% B重油40% C重油20% D重油10% E重油0%,三、部分预混层流火焰,1855年本生创造出一种燃烧器,燃烧前预先混入一部分燃烧所需空气,火焰变得清洁,燃烧得以强化。习惯上又称大气式燃烧。 本生火焰由内锥体和外锥体组成。在内锥表面火焰向内传播,而未燃的燃气空气混合物则不断地从锥内向外流出。在气流的法向分速

7、度等于法向火焰传播速度之处便出现一个稳定的焰面。在内锥焰面上仅仅进行部分燃烧过程。所得的中间产物穿过内锥焰面,在其外部形成扩散火焰。 一次空气系数大,则外锥小,碳氢化合物在反应区内转化为含氧的醛、乙醇等,反之则可能在高温下分解,形成碳粒,成为发光的扩散火焰。,本生燃烧器示意图,蓝色锥体表面上的速度分析,层流时,沿管道横截面上气体的速度按抛物线分布。截面上任一点的气流法向分速度均等于法向火焰传播速度,故火焰能稳定在该点。另一方面,该点还有一个切向分速度,在焰面上不断进行着下面质点对上面质点的点火。 在火焰根部,靠近壁面处气流速度逐渐减小,火焰传播速度因管壁散热也减小了。可以肯定,必定存在一个=S

8、的点,而且没有分速度。这就是说,在燃烧器出口的周边上,存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焰面,它是空气-燃气混合物的点火源,又称点火环。,四、部分预混层流火焰的稳定,如果燃烧强度不断加大,点火环就逐渐变弱,直至消失,火焰脱离燃烧器出口,在一定距离以外燃烧,称为离焰。若气流速度再增大,火焰就被吹熄,称为脱火。一次空气系数越大,混合物的脱火极限越小。燃烧器出口直径越大,气流向周围的散热越少,火焰传播速度就越大,脱火极限就越高。 如果进入燃烧器的燃气流量不断减小,内锥越来越低,最后由于气流速度小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将缩进燃烧器,称为回火。回火极限与火焰传播速度曲线相似。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火焰传播速度越大,回火极限速

9、度也越大。燃烧器出口直径较小时,管壁散热作用增大,回火可能性减小。为了防止回火,最好采用小直径的燃烧孔。当燃烧孔直径小于极限孔径时,便不会发生回火现象。 当一次空气系数较小时,由于碳氢化合物的热分解,形成碳粒和煤烟,会引起不完全燃烧和污染。所以,部分预混式燃烧的一次空气系数不宜太小。,天然气和空气的燃烧稳定范围 1一光焰曲线;2脱火曲线 3回火曲线;4光焰区;5一脱火区6一回火区,周边速度梯度理论 在燃烧器出口的周边处,火焰传播速度和气流速度都是在变化的。气流速度梯度1、 2 、3分别为产生回火;产生回火的极限位置;火焰稳定三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气流速度大于燃烧速度,火焰底部被推离,火孔壁面

10、对火焰底部的冷却作用减弱,燃烧速度增大,焰面底部能够重新稳定。 当周边速度梯度再继续增大,使火焰进一步被推离火孔。这时由于可燃混合物物与空气的相互扩散过强,使得气流边界层附近的可燃混合物被空气过分稀释,导致该处的燃烧速度下降。这时在火焰底部任何一点上的气流速度都大于燃烧速度,于是火焰就被无限制推离火孔,产生脱火。,回火和脱火的图解 (a)燃烧器出口以内的情况;(b)燃烧器出口以上的情况;(c)焰面位置 1回火;2回火极限;3火焰稳定;4脱火极限;5脱火 A、B、C当焰面在ABC三个位置时的燃烧速度曲线,火焰拉伸理论 60年代后期吕特对火焰底部离火孔端面的距离d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时气流速度增加到

11、出现脱火,d并无显著增加,有时气流速度并未增加,d却有所增加。为此提出火焰拉伸理论代替周边速度梯度理论来解释脱火现象。 当未燃气体具有速度梯度时,则从某单位面积焰面传给未燃气体的热量并不全部返回到该单位面积焰面,而是有一部分热量从低流速区向高流速区转移。这样,低流速区的火焰温度就降低,该区的燃烧速度也相应降低。而且,某一段火焰的气流速度梯度越大,这一段火焰低流速区的火焰温度也降得越多,熄火作用也越厉害。这显然是一种可能导致脱火的机理。,与这种影响大小有关的因素是度量预热区厚度的参数ph(ph=/Sncp)。对于一定的速度梯度来说,ph越大,则在ph这段距离中气流速度的增值也越大,熄火作用也越厉

12、害。此外,对于同样的和ph而言,某一段火焰本身的气流速度越大,速度的增值d对于的影响就越小,其熄火影响也越小。因此可以认为,由于速度梯度而引起的熄火影响与、ph成正比,与成反比。 无因次数K称为卡洛维兹(Karlovitz)拉伸系数。 K值越大,速度梯度的熄火作用越厉害。当K值达到极限时,一个自动加速的熄火过程就开始,并最后导致一部分火焰的熄灭。,当火焰在具有速度梯度的运动气流中传播时,火焰成构成凸向气流的曲面,因此面向未燃气体的焰面面积就大于面向已燃气体的焰面面积。亦即,当焰面向未燃气体传播时,其面积被拉伸。对于曲面火焰而言,焰面每单位面积所需加热的未燃气体体积比平面火焰的大,因而火焰温度会

13、降低。焰面面积被拉伸得越多,火焰温度就会降得越低,甚至导致火焰的熄灭。K的极限值就代表火焰尚能适应的最大面积增值。 脱火是由于火焰稳定区的K值达到极限值Kb,导致火焰熄灭而引起的。 对于某一种燃气-空气混合物来说,不论其浓度比例、温度、压力和火孔孔径如何变化,Kb应大致为定值。,式中gb脱火极限速度梯度,Kb随F的变化,式中 F 燃气相对浓度 ; k系数。无外焰时,k取零;有外焰时,k取1。 周边速度梯度的增加既引起火焰拉伸,又引起周围空气对可燃混合物的稀释。火焰拉伸脱火理论强调了前者,而周边速度梯度理论则强调了后者。,辅助火焰作点火源 1火孔;2小孔;3环形缝隙,五、部分预混湍流火焰的稳定,

14、预混湍流火焰工作的稳定区可能全部消失,或者变得很窄,要使燃烧器正常工作只有采用人工的稳焰方法。 可改变气流速度,用流体动力学方法进行稳焰;也可改变火焰传播速度,用热力学和化学方法进行稳焰。 最常用的方法是在燃烧器出口处设置一个点火源。点火源可以是连续作用的人工点火装置,也可以使炽热的燃烧产物流回火焰根部而形成点火源。 热烟气的回流往往通过在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气流中设置钝体火焰稳定器来实现。,钝体稳焰原理 以简化热理论为例来分析火焰稳定的条件 在回流区内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为 这些热量使回流区气体温度从T1 升高到T,钝体稳焰的物理模型,假定回流与主流气体的定压容积比热相当, 则由混合区内混合的情

15、况又可写出 以上各式中 C回流区内反应物浓度;n化学反应级数; H燃气热值; dw回流区直径; lw回流区长度;w回流区内的平均回流速度;cp 气体定压容积比热;T离开回流区时的温度; Tl流入回流区时的温度。x回流气体与主流气体的比例。,合并各式,消去Qw与T后得到,考虑到浓度和密度与压力成正比,回流区速度与主气流速度也成比例,上式可简化成,还可以用火焰传播 速度S来代替,得脱火的临界条件: 当气体流速比式中数值大时,发生脱火。当气流速度小于对应数值时,不会发生脱火,即火焰保持稳定。,钝体稳焰器的脱火曲线,六、完全预混式燃烧,进行完全预混式燃烧的条件是: 第一、燃气和空气在着火前预先按化学当

16、量比混合均匀; 第二、设置专门的火道(或燃烧室),使燃烧区内保持稳定的高温。 燃气-空气混合物到达燃烧区后能在瞬时间燃烧完毕。火焰很短甚至看不见,所以又称无焰燃烧。 完全预混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很快,但火焰稳定性较差。 工业上的完全预混式燃烧器,常常用一个紧接的火道来稳焰。来自燃烧器的燃气-空气混合物进入火道,在火道中形成火焰 。由于引射作用,在火焰的根部吸入炙热的烟气,形成烟气回流区,是一个稳定的点火源。,火道中火焰 的稳定,还有一种小孔式火道。孔口直径小于临界孔径,燃烧在接近多孔板外表面附近进行。 多孔陶瓷板上进行的完全预混燃烧使其表面呈现一片红色,燃烧产生的热量有40以上以辐射热形式散发出来

17、,又称为燃气红外线辐射板。 此外还有一种水冷小火孔的形式,通过循环水的不断冷却,保持火孔为低温状态,同时火孔流速较小,使混合气体能在离火孔一定距离稳定燃烧。这种燃烧器的负荷调节范围很小,最好是在额定工况下运行,否则很容易熄火。,天然气和空气在多孔陶瓷板上燃烧时的温度变化曲线,七、燃烧过程的强化,为了满足加热工艺的需要,或者为了提高燃烧设备的效能,很多时候需要强化燃烧过程。燃烧设备运行的强度通常可用面积热强度和容积热强度来表示。 面积热强度是指燃烧室(或火道)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热量。 容积热强度是指燃烧室(或火道)单位容积内单位时间所产生的热量。 面积热强度直接与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初速

18、度成正比,它表示可燃混合物进行燃烧反应的速度。容积热强度则与燃烧室的长度有关,它表示燃烧设备的紧凑程度。 随着燃烧过程的强化,有可能导致燃烧产物中有害物(主要是NOx)浓度的增加,以及燃烧噪音的增大。,燃烧过程强化的途径 强化燃烧过程主要从提高温度和加强气流混合等方面来考虑。采用不同的燃烧方式是实现强化燃烧的首选,对于需要强化燃烧的场所,应尽量采用预混燃烧方式,一次空气系数越大,燃烧强度越大。 对于燃烧方式一定的燃烧设备,实用的强化燃烧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主要用于工业燃烧设备)。 (一)预热燃气和空气,可以提高火焰传播速度,增加反应区内的反应速度,提高燃烧温度,从而增加燃烧强度。 (二)加强紊动,能增加大气式和扩散式燃烧燃烧强度。 (三)烟气再循环 ,可提高反应区的温度,从而增加燃烧强度。 (四)应用旋转气流,能大大改善混合过程。,民用燃烧设备普遍采用低压引射大气式燃烧器,燃烧设备相对简单,上述方法往往难以实现,最常用的强化途径是提高火孔热强度或火孔出口流速。 低压引射大气式燃烧器所能获得的火孔热强度受到燃气压力的制约,因此在民用燃气设备上应用较多的方法,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中压引射,二是采用半鼓风的形式提高被引射空气的压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火孔热强度,三是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