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及时点拨,激发情感交流人教版新课标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及时点拨,激发情感交流人教版新课标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及时点拨,激发情感交流人教版新课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语文论文 -及时点拨,激发情感交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作文教学的要点是情趣的激发, 小学作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 激发情趣事事皆可成文, 张扬个性人人能作妙章。 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它有积极的动力作用和消极阻力作用。 一般来说,学生认为外界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会产生喜悦、 兴奋之情, 可引起积极的动力作用。作文是一种受情绪、 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方式活动。 苏联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只有学生对写作有浓厚兴趣,才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没有情感参与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灵性的也是不完美的。

2、 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指导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呢?1、以情激情。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语文教师得是个富有情感的人。第斯多惠说过: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老师要怀情而教,教师只有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要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老师应该富于感情地教学,用热情、真情、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以声激情、以声传情,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导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掀起情感的波澜。设想一下:如果老师阴沉着脸站在讲台上,却要让学生来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将是多么别扭的情景!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老师的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作文教学

3、已不能囿于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了,它要求师生真情投入,倾情演绎。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的双边作文教学活动中,体现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巧设习作情景,引导学生。师生之间没有情感距离,师生互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开。譬如在作文教学中, 事先可以让学生拟题、议题和定题,给学生2 3 周准备时间;还可以共同协商,交流生活的体验,谈论人生的意义, 探讨习作的窍门和方法等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生活的多向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学生虽身处教室,但可以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异想天开,甚至可以胡思乱想,做到作文时学生文思泉

4、涌,“下笔如有神”。一篇成功的作文不是文字的无效堆积,而应是饱含了小学生情感的真诚倾诉。因此,作文教学的艺术已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要义”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切入就显得尤其重要。2、模仿体情 。在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愫, 不妨先从仿写开始。 先让学生摘录文中的精彩片断或仿写,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模式化的范本, 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和自己创作的东西。 就如书法家, 若是从未经历过临帖阶段, 仅凭自己胡乱去写, 最终

5、也很难写出象样的字体。 在阳春三月, 我们让学生外出踏青,大好春光尽收眼底,柔梢披风学生纷纷赞叹: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绵绵“细闻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佳句脱口而出,自然贴切,虽是模仿,但为学生的写作增色不少。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受,但“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有许多情感的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同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在教西门豹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揣摩人物情感,表演自然就生动有趣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写续篇,就容易得多了。3、想象入情。想象既是阅读的桥梁,又是作文的翅膀,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合情合理又符合科

6、学的想象是有利于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的。如我在教完龟兔赛跑后,设计一个话题作文:“假如龟兔第二次进行赛跑”。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设计赛跑要经过一条河流; 有的依据他善良的一面,设计乌龟弄虚作假; 有的设计乌龟获奖之后骄傲起来, 学生只要善于想象,就会思维大开, 写出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只有调动学生的感官、 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体味, 才有可能触发他们的灵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真切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4、读中悟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体会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学生只有触及作者的情感深处,才能和作品一起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谈得上理解、 品味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旨

7、,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 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如学习荷花,教师通过舒缓、沉静的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荷塘,让学生体会其中作者的喜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说到在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就字面去解释,怎么会有美的意境呢?怎么会体会到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呢?就应该多读、多看,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其情感, 使之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 拨动人的心弦, 使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彩的朗读,使课文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诱使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5、设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

8、亲。”语文教师还要有一种能创设作品情境、 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 只有令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才能引导他们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 去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真情实感,才能谈得上去理解作品、 领悟作品。如特级教师贾志敏的经典作文课一个橘子 上设计的爷爷和孙子吃橘子、 让橘子的场景, 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6、多法促情。小学教材选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散文、诗歌等),由于年代的久远、地理区域的辽阔、语言风格的差异,学生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 。如果运用多媒体就较容易解决:或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或选择相关的图片、 视像,

9、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 , 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来感知领悟课文。 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 可以更有效地促发情感体验,强化思维力度, 进一步体会作品优美的韵味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有了情感,自然就会自己找米下锅,有选择地筛选信息材料, “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从而使自己的真情实感流于笔端,文章自然“一蹴而就”。他们的表达能力、作文能力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一言蔽之,作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活动,这种情感交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共鸣是课堂气氛是否和谐的主要特征。教师饱含热情的教态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 能促使学生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情感是连接知识、行为和信念的桥梁,通过情感作用,把知识活化在人的血肉之中,使之产生内心体验和态度,然后付诸行动。因此,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一起辩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