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_第1页
重庆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_第2页
重庆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_第3页
重庆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_第4页
重庆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报告(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一、2003年以来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总结2003年以来,全市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建设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按照“深化整治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全面要求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监督执法与服务指导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层级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年度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目标,通过宣传发动、制度建设、两项行政许可、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行政处罚、信息化建设、标准化推行、文明工地创建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的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并逐年趋于好转。(一)开展的主要工作1、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认真研究部署年度安全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部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工作要求,我委及时召开相关会议,下发文件,及时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迅速部署了相关工作。每年年初,我委均制定下发了年度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要点,明确了年度的建筑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还召开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会,认真总结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所取得了成绩,科学地分析建筑安全生产形势,深刻剖析建筑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全面部署年度建筑安全生产工作。2、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建设。我委明确提出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将区县建委安全监督机构建设情况纳入年终工作目标考核范围;二是对建立了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来源的区县建委,将给予奖励;三是对未按要求建立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未落实经费和人员的地区将给予通报批评,并停止对这些区县经费支持;四是规范各级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经费来源途径,努力转变为单一的由政府财政拨款形式;五是从政策、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强对区县安监机构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加强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工作。同时,还加大安全监督员考核和再教育培训力度,在多次举办安全管理培训班,分期分批进行安全教育,不断充实了全市安全监督管理队伍。目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建委和经开区、高新区建设局全部成立了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全市建筑安全监督网络已初步建立。此外,我委还要求施工企业按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设置企业和项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认真贯彻了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有关规定,明确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一把手是本地区建筑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企业经理和项目经理分别是本企业和本项目建筑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市建设系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市建委每年与各区县建委、区县建委与下属企业、施工企业与各项目、各项目与各班组,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层级落实安全责任。市建委将各企业与项目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纳入安全报监的内容之一,对不建立安全责任制的,不予报监,同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对不认真落实安全责任的严格进行督促整改。4、市建委安委会进一步加强了对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市委、市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实效,切实做好本行业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和应急管理工作。2006年6月30日,召开了市建委安委会组成人员调整后的第1次全体会议,市建委安委会及安办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下发了市建委关于调整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市建委关于印发安全管理责任分工的通知、市建委安委会关于建立完善安全工作制度的通知,宣布了市建委安委会、安办的组成,进一步明确了市建委安委会、安办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以及各项安全工作制度。5、扎实开展“三防、三落实”、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一系列检查、督查及专项整治工作。根据上级相关要求,本着求真务实的理念,各地区适时结合安全生产特点,深入开展了“三防、三落实”等专项整治活动。一是针对起重伤害、施工坍塌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多发事故及多发部位,适时分析查找问题根源,制定了相应的专项检查制度,并细化了工作方案和措施。二是基本摸清了施工现场起重机械设备的实际管理水平和使用状况,现正在研究加强起重机械设备现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三是各区县积极行动起来,针对自身实际,开展了相应的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沙坪坝区安全站开展了“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和“外脚手架”安全专项检查,江北区开展了防塌专项整治、高新区开展了脚手架及吊篮专项整治,云阳县、忠县、奉节县等地开展了脚手架及扣件、电动葫芦吊篮、缷料平台专项检查,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四是在2007年建设部的建筑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中,获得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6、认真开展两项行政许可动态管理及延期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有关要求,做好我市建筑安全“两项许可”的管理工作。一是严把建筑安全“两项许可”的发放关。从申报审查到核发各环节严格要求,从2004年以来,累计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3496家;三类人员考核合格证48907个,其中证8657个,证25553个,证14697个;二是强化动态管理工作。其中,一方面对不具备和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发生事故的建筑施工企业坚决予以行政处罚,历年来对95家企业进行了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处罚;另一方面,认真开展对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复查工作,通过复查,有效督促了建筑施工企业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三是认真做好三年一度的延期换证工作。从2004年实施两项行政许可以来,约900家企业和11300多名三类人员考核合格证需延期换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委加大宣传力度,提前布置、认真组织,通过各区县建委的共同努力,正稳步推进此项工作。7、扎实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建设部的要求,我市均在每年的6月,认真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月”活动。一是开展“抓样板、树形象、上台阶”的建筑安全生产月拉网式大检查。市建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若干个检查组、督查组,历年共检查在建工程10000余个。加强了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于每年6月举行了“建筑安全生产月”的专题宣传日活动,展出展板共计28块。在“建筑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安全总站对市管项目认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安全生产法的学习讨论会,挂一幅标语,办一份板报,开展一次本班组安全操作规程学习会或操作演示。各区县、各大企业都进行了层层宣传检查,“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组织举办了2003年第一届、2006年第二届全市建筑安全知识竞赛、和2003年“建筑安全杯”乒乓球赛,11000余人参加了知识竞赛,300余人参加了乒乓球赛。8、强化建筑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稳步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有所侧重的原则,稳步推进了这项工作。一是成功召开了全市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通过交流经验、实地观摩的形式,带动全市各区县、各企业、各项目积极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二是从区县建委、企业、项目这三个层面入手,督促区县建委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实施细则,督促施工企业及项目在施工各环节、各岗位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从注重工程实体安全防护的检查向加强对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和运转情况的检查转变。三是组织建筑安全管理专家,编制了建筑工地安全质量标准化图例和农民工安全知识培训手册,为施工企业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提供了指导教材和参照范例。四是将安全达标工地、创建市级文明工地与标准化工作相结合,在条件好的市管项目中培育了一批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11月9日,我委在富力现代广场施工现场召开2007年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现场会,树立典型,观摩学习,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化工作的深入开展。9、狠抓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考核。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提高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形成共同关心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强了建筑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举办了179期三类人员考核培训班。二是成功举办了三类人员教师培训班,经集中培训考核后,30余名安全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取得了聘任资格,教师库初步建立并投入运作。三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安全宣传活动。四是开展了安全法规知识、庆祝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的大型宣传活动,制作了展板,印制法规宣传资料3000份。五是组织获得建设部安全生产表彰的优秀项目经理和优良工地先进施工企业、先进安全监督站长代表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各区县作先进事迹报告。通过以上宣传学习,逐步提高建筑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安全意识。10、加强区县指导,充分发挥层级监督作用。对区县建筑安全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是总站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经过多年努力,尽管全市各区县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已基本建立,但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远郊区县安全生产水平明显低于主城区。我站在原有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新增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区县的业务指导。一是建立了联系区县工作制度,分片区会召开安全站站长工作会议,分析建筑安全形势,研究解决突出问题。二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来我委调研时作出的“做大做强建筑业”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建委统一部署,抽调站骨干力量参加了对渝东南片区建筑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调研工作,并结合当地建筑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了专题报告。三是举办了4期建筑安全监督员培训和再教育培训班,并创新教学方式,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施工现场相结合,收到良好效果。四是为充分发挥区县工作的积极性,将三类人员的培训下放给区县,总站对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教师从教师库中选取。五是先后支持九龙坡区、江北区、綦江县、璧山县成功组织召开了建筑安全生产及扬尘控制现场会,通过以点带面,大力促进区县安全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六是组织区县监管人员到先进省市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大胆借鉴和创新工作,促进本地区建筑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11、做好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和特大暴雨期间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面对2006年的特大高温干旱和2007年的特大暴雨的自然灾害,我委提前发出预警提示,早部署、早预防,迅速下发进一步做好建筑工地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并预先开展了高温干旱期间、暴雨期间险情排查,以及暴雨来临前的高边坡隐患排查工作,有效处置险情30余起,紧急疏散人员800余人,市建委及时向受灾严重的25个区县提供了500余万元的救灾恢复重建补助费用,全力排除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帮助指导企业认真开展生产自救工作。由于及早部署,控制措施有力,排查工作到位,确保了全市建筑工地在高温干旱和特大暴雨期间未发生一起建筑生产安全死亡事故,特别是在暴雨来临前开展的高边坡治理,极大程度地化解了险情,避免了边坡垮塌事故的发生。在连晴高温期间,督促施工企业和项目落实通知要求,严格执行高温作息时间,确保高温期间全市无一例因暴雨或高温天气强行施工的投诉案件和伤亡事故。12、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我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早期调研的基础上,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需要,并对此作出统一部署和要求,责成建管处、委信息中心共同开发“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使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向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其首期开发和应用的“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网”已于今年8月全面投入应用,远程监控系统已于11月在20个重点项目上试点投入运行。同时,工程监督系统已于2007年基本研发成功,进入调试阶段。通过改进监督机制和监督方法,应用新的施工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的力度,有效促进了全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和安全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13、加强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筑安全培训学校)创建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我市城乡统筹综合协调发展,以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筑安全培训学校)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使之成为有技能、守规则、能维权并全面融入社会的和谐群体。先后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市建委下发了相关文件,对农民业余学校(建筑安全培训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对试点申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在各区县、企业和项目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培育创建了81所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筑安全培训学校)。并于2007年11月4日(重庆首个“农民工日”),在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项目举行了重庆市建筑工地农民工业余学校(建筑安全培训学校)启动挂牌仪式。共青团重庆市委彭烨副书记、市建委于学信主任、丛钢副主任亲自为学校揭牌。14、狠抓施工扬尘治理,促进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从2003年以来,按照市政府关于蓝天行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为实现主城区蓝天行动目标,按照严格要求、深化整治、全面达标的工作思路,以“四抓”实现了扬尘工作目标一抓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的提前预控和重点时段的专项检查。二抓扬尘通报制度,定期通报主城各区扬尘控制工作情况,提高企业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三抓专项大检查,制定了建筑施工扬尘大检查方案,除加大日常巡查频次外,还集中开展了夜间扬尘专项大检查,收效良好;四抓投拆处理,对所有扬尘投诉做到了件件有回复,处置率达100,群众满意率100。通过以上工作,我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历年均圆满完成了市政府年初制定的蓝天目标,2007年提前28天完成。二、2003年以来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一)建筑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2003年共发生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39起,死亡58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4起,死亡18人。按照事故类别分析,高处坠落事故22起,死亡29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65和50;物体打击事故11起,死亡18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82和31;中毒或窒息事故2起,死亡6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1和103;触电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1和34;坍塌事故2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1和52。2004年共发生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34起,死亡36人。其中,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按照事故类别分析,高处坠落事故15起,死亡16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1和444;机械伤害事故10起,死亡11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94和305;物体打击事故5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47和138;触电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9和56;坍塌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9和56。2005年共发生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32起,死亡35人。其中,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按照事故类别分析,高处坠落事故15起,死亡16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69和457;坍塌事故5起,死亡7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56和20;起重伤害事故4起,死亡4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25和114;机具伤害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3和57;触电事故3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3和86;中毒、窒息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3和57;物体打击事故1起,死亡1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1和29。2006年共发生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26起,死亡31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1起,死亡4人。按照事故类别分析,高处坠落事故17起,死亡18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54和581;坍塌事故6起,死亡9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32和29;起重伤害事故4起,死亡4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25和114;机具伤害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3和57;触电事故3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93和86;中毒、窒息事故2起,死亡2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3和57;物体打击事故1起,死亡1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1和29。2007年共发生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事故24起,死亡30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1起,死亡5人。按照事故类别分析,高处坠落事故12起,死亡14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0和467;坍塌事故4起,死亡8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67和267;机具伤害事故1起,死亡1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2和33;触电事故1起,死亡1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2和33;物体打击事故6起,死亡6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5和20。(二)当前存在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建设规模和建设量日益增大,安全工作的任务重、责任大,工作更加具体和细化,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的机遇。为此,面对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为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应着力解决好当前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市建筑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不够。个别类型事故仍处在未完全受控状态。一是高处坠落事故仍然频繁发生;二是物体打击事故大幅上升,2007年占总死亡人数的238,而2006年未发生同类事故。2、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不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用品,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冒险蛮干,而施工企业三级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工人进入施工现场第一天就直接被安排到一线作业。3、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造成防护措施不到位,形成较大安全隐患。施工总包单位未能切实履行对建筑劳务分包及专业分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分包单位不按要求配备安全专职人员,安全管理不到位。4、部分监理单位还没有真正履行安全监理的职责,对安全监理的意识不强,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不熟悉、不掌握,致使安全监理不到位。5、起重设备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方面产品的质量把关不严,另一方面安装后的自检和检测走形式,且起重设备的租赁、安装、使用尚未形成一体化管理。6、部分地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不能熟练掌握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三、2008年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及措施(一)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工作要求,以减少伤亡事故、改善施工现场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专项整治为重点,以两项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为抓手,以推行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开展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为重要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执法,不断促进我市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二)主要工作措施1、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导则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一是健全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补充、增加、修改部分内容,使之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促进安全监管人员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抓准关键部位和环节,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二是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督促有关单位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的识别、检测、评估、监控和登记建档,制定应急措施,及时消除隐患;三是强化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约谈制度。依法对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达标、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约谈,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2、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根据今年建筑安全事故分析,高处坠落仍是建筑安全的头号杀手。明年将继续深入开展“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起重伤害”等专项整治工作。一是严格检查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及文件的落实情况;二是严格审查专项施工安全措施方案;三是强化对监理人员履行安全监理职责的督查;四是督促施工企业认真开展对一线施工人员的“三级教育”工作;五是重点落实合格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情况的专项检查,保障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3、稳步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细化2008年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二是要求各区县、施工企业、项目部组织施工人员分层次开展标准化图例学习,尽快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三是召开全市和各区县建筑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现场会,要求每个区县至少要培育12个示范工地;四是开展全市建筑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先进企业、先进项目和先进个人的年度评比活动。4、依法强化两项安全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为维护建筑安全两项行政许可的权威性,严格实施行政许可赋予的职责。一是严把施工企业三类人员的考核关和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准入关,做好建筑安全生产的源头控制工作;二是加强建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动态管理,强化日常监督巡查,作好监督记录;三是认真开展两项安全行政许可的行政处罚及许可证的复查检查工作;四是按照规定做好两项安全行政许可的延期、换证工作。5、进一步加强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管理。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研究解决“一机多户”、“带病”操作、“超龄”使用、无方案、无资质安拆、检测难等问题。2008年拟制定出台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管理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建筑安全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严格把好备案登记审查关,对每台起重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安拆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并将管理情况上网公示,形成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租赁、安装、使用、管理一体化。6、进一步抓好监督人员、三类人员及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管分离。一是狠抓施工企业“三类人员”考核工作,向建筑市场输送合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为支持企业和区县的发展,继续开展上门服务工作;二是加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以100所农民工业余试点学校为基础,推动全市各区县、各施工企业、各工程项目创建更多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切实提高广大建筑工地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开展全市建筑安全监督人员再教育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7、加强对区县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对区县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力度,认真履行层级监督管理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一是建立分片包干的指导工作制度,细化落实点对点帮扶责任,加强对区县安全工作的联系、协调和指导;二是定期以片区会的形式,实施分类指导,分析总结各地安全生产形势,帮助其解决问题和研究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8、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建筑安全监管效能。为实现安全监管公平、公正、透明的管理格局,配合市建委信息中心,继续完善重庆市建设工程信息网安全监督版块内容,2008年将新增建筑安全生产两项行政许可动态管理、安全监管流程、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安全培训教育等网络监管系统流程,从而建立高效便捷的建筑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安卡制度的试行方案,2008年拟选择条件好的企业和项目试行平安卡制度,并与农民工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情况结合起来,将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考核纳入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在全市推行。四、2003年以来出台的相关主要文件目录1、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渝建发2003184号);2、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