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_第1页
论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_第2页
论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_第3页
论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_第4页
论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曹操诗词与其人的关联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也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有部分文章存世。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一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1曹操是一位善待百姓的人(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汉末大乱时期,曹操南征北讨,他身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如蒿里行中描写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诗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实描写了义军由聚到散的情形,对袁绍等人各怀私心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并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其中“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卷七)。另外,“天地间,人为贵。(度关山)”也表现了他对百姓的爱护,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实例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给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民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2曹操是一个胸怀广阔的人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实为壮观。日月星辰皆揽入诗人怀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和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暮年开阔的胸襟,可说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3曹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人(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政治抱负的诗占了曹操诗歌的较大比例。如“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六首此诗突出表现了曹操对于国家有着远大的包袱与理想。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又如度关山、对酒,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其中度关山表现了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同时还提倡要省刑薄赋,崇尚节俭。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也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即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其进取之心尤为突出,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言。短歌行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全篇以比兴手法,反覆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4曹操是一个爱才若渴的人短歌行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才若渴的心情。末尾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令人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其中三、四两解,或半章或整章袭用诗经成句,声音铿锵,换韵自由,却并不易令人发觉,也是它艺术上的特点。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慨,以其笔调低回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实例建安十五年春(赤壁大败后),曹操下求贤令,其内容有“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体现出了他收揽人才的迫切愿望。5曹操是一个不甘心壮志未酬的人(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做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注曹操的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学界对它们的理解颇多歧见。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二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特点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其中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笔。虽是实情,实非他人所敢言。2、风格清峻、通脱。三后世名人对曹操的评论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唐玄宗常自比“阿瞒”。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序曹操,乱世时期一颗星光灿烂的明珠;曹操,战争与政治熏陶下的一个优秀人物;曹操,大智大勇与奸诈无比的矛盾化身。出身宦家,力求除宦;初讨黄巾,安身立命;胸怀大志,所向披靡。恭迎献帝,首倡义师;许下屯田,流民归附;北征乌丸,荡除不轨。举贤用能,不避其瑕;唯才所宜,不求其全;知人善任,不问其身。袁氏败亡,北方遂平;南谋孙刘,赤壁遗恨;克成洪业,天下三分。行军伍间,尚能作赋;立战阵前,激昂吟诗;攻城拔地,大修学堂;陷州夺池,整齐风俗;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文武兼施,天下升平。其人伪诈,其好残杀;屠城徐州,血洗邺城;诛杀名士,只报一恨;枉杀名臣,只为已思;假梦杀姬,自欺欺人;与仓官谋,借头安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晋室一统,以此为基;曹操之功,实不可没;错过虽多,瑕不掩瑜。千秋功过,后人评说。一曹操的政治抱负1生不逢时,正名于天下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其出身本末已经不能考证。东汉王朝进入桓。灵二帝后,政权便开始产生了动摇,政治显得极为不稳定。这些变故主要来自于外戚和宦官的交替掌权上。外戚与宦官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利益集团,故二者的敌视对立是在所难免的。从公元88年(汉章帝死,汉和帝即位)以来,外戚与宦官的争斗逐渐白热化。皇帝死后,留下年幼的太子继承王位,太子年幼,对国家政事毫无所知,不得不依靠太后临朝听政,外戚势力就逐渐发展起来了。随着小皇帝的成长,对亲政的渴望加强,再也不想受外戚的控制,他只有寻找深宫的太监作依靠,与太监们密谋,废除外戚的权势,毫不手软的诛杀外戚。于是循环往复,宦官与外戚的势力斗争升级。东汉末期的政治便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演变。窦氏专权,和帝与郑众等谋之;邓氏专权,李闰等谋之而夺其权;阎氏专权,孙程等杀阎氏;梁冀专权,外戚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桓帝与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绾、唐衡等杀掉梁冀,灭其全族,宦官势力也借此而发展到顶峰。随着宦官势力发展到了顶峰,皇帝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傀儡,宦官们巧取豪夺、肆意挥霍、霸占良田、修建豪宅。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样描述参与谋害梁冀的宦官们“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他们“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灵帝时期,宦官彻底把持了朝政,灵帝时的十常侍更是官封极品骄奢无道“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殘让、忠等说帝令敛天下田亩税十钱,以修官室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宦官们的专权与胡作非为终于引起了士大夫和太学生们的不满,公元166年,李膺、陈蕃等领导太学生对宦官集团发起一场争取清平治国的斗争。后来由于宦官势力的强大导致李膺等下狱,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公元169年(汉灵帝建宁二年),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李膺等被害狱中,相继死者达几百人,自此之后,东汉政权更加动荡与腐朽,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更是强烈。不幸的是,曹操的祖父正是一个宦官,而且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宦官,历任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由于在迎立桓帝时有功,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而曹操的父亲曹嵩依靠曹腾的势力,在灵帝时任过司棣校尉,大司农,大鸿胪等职,更是花钱买了太尉一职。曹操的身世不好,一出生便被清议人士所看不起。许劭是看不起曹操的。许劭在当时很有名气,能识人看相,并且搞了一个什么“月旦评”,影响很大,曹操为了能够在以后有所进步,特地跑去求许劭一语。许劭并没有给曹操好脸色,曹操问“我何如人”许劭不答。固问之,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看不起曹操,但是他还是觉得曹操的能力优秀,故说曹操是治世的能臣,但又毫不掩饰对曹操的厌恶,故说曹操是乱世的奸雄。这个评语相当难得,曹操也非常满意,因此他大笑而去。南阳宗世林非常看不起曹操的为人。曹操想同他结交,多次跑到宗世林的家里,希望能跟他交上朋友,可几次都被宗世林拒绝了,甚至曹操当了司空后,把宗世林请来希望能与之结为朋友,宗世林还是不动声色地回答“松柏之志犹存”被人看不起的曹操,做梦都证明给别人看自己是优秀的。机会不久来了,在他20岁的时候,曹操被举为孝廉,除洛阳北部尉。这是司马防赏识他,特地推荐他去。官并不大,能让他一鸣惊人的机率不大,但曹操还是兢兢业业地做他的工作,“初入尉廨,善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凡做大事者,在小事方面也是一丝不苟的,不因位所卑而懈怠,有因职小而放弃。曹操做到了。可知他是做大事的。由于工作出色,曹操迁顿丘令,征拜议郎。这时,曹操因为妹夫事坐免官。凑巧的是黄巾之乱爆发,于是曹操又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因战功迁为济南相,后又征还为东郡太守。在这些小职位上,曹操始终能公正严明,不畏权势,以汉家政事为已任,这是有为青年的代表。曹操代表着当时一批热血青年对汉家政权腐朽的不满,对宦官专权的憎恨,渴望有朝一日能肃平天下丑恶,中兴汉室。曹操并不是不想当官,他辞去东郡太守的职事,是因为他看不惯权贵们的所作所为;看不惯宦官们身智不全还耀武扬威,纳妾养宠;看不惯皇帝呼张让为父,唤赵忠为母。他希望能在一个有为的皇帝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曹操虽说是宦官的养后代,但是他的骨子里是反宦官的,这主要与他年少的学习与结交分不开。机会总是不期而至,灵帝一命归西,太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家都知道一旦太后听政,外戚的势力就发达起来,于是,以屠猪为生的何进一举而拥有大权,封为大将军。外戚与宦官世代为仇,何进也不例外,于是他就同袁绍等商议怎样消灭宦官,袁绍来历不小,名头远在曹操之上,政治前途也比曹操光明,可就是这么一个号称当世俊杰的家伙竟然提出请董卓的西凉军团参与宫变,曹操闻之而大笑“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即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宜露,吾见其败也。”正如曹操所料,何进被诛,董卓专权,杀帝新立,殘害忠良,破坏宫廷,鱼肉百姓。这一切全拜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何进、袁绍所赐,不过正因为有了这次变故,才有了曹操以后叱咤风云的传奇历程。关东盟军正式向董卓发起了挑战,不幸的是盟军的头号人物不是曹操,他还没有那个声望。盟主是袁绍,这个从开始就没安什么好心的四世三公之后断送了整个盟军的前程,以他们当时的兵力,一举攻下洛阳,活捉董卓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问题是袁绍同志不怎么愿意这么快把董卓打垮,他借要扩充自己的地盘、兵力。于是,关东盟军还没与董卓部队应战的时候,内部吞并战争开始爆发,除了曹操、孙坚等少数几枝人马与董卓正面交战。一战而天下定的局面被袁绍等人断送了,所以后来袁绍比曹操集团、孙坚集团要短命。曹操的战斗可谓惨烈,险些命丧敌手,但是他尽到了关东盟军奋武将军的职位,可谓无愧于天地,对得起汉室。此后,曹操终于慢慢发展起来了,领兖州牧、收青州兵、除叛乱、迎献帝、置屯田、打乌桓、降刘琮、击孙权。曹操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自己下一个要达到的目标。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令曰“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人士,恐为海内人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名誉。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及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2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金庸有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想名垂千古的人必须懂得为百姓着想,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为百姓做了有益的事,百姓才会反过来拥护他、支持他。故历史上做大事者一定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作基础,不论他所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心系天下的胸怀才能使万方咸服。曹操做到了。宦官专权的时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曹操刚当上洛阳北部尉,便棒杀了蹇硕的叔父,给宦官们敲了一个警钟,京师百姓拍手称快。迁为济南相的时候,济南“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受取贪饕,依倚贵势。”“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初入政界的曹操,严格按照自己的原则办事,维护百姓的利益,打击了权贵势力,在当时的一片乌烟瘴气中可谓独树一帜,令人佩服。董卓祸乱天下,百姓惨遭毒害,曹操加入关东盟军以期赶走董卓,救回献帝,以解百姓苦厄,可袁绍等不但不出全力攻董卓,反而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邀曹操参与其事,曹操恨其不义,怒其不争,严词拒绝“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之寡,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为国为民之情全在其中。后来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控天自己的掌握之中,袁绍兄只能望而兴叹。曹操与袁绍最终要在决斗场上相见,袁绍凡事逆天而行,逆民而行,此其必败。官渡一役,袁绍败得一塌糊涂,留下了千古笑柄。此役使百姓遭受了莫大的灾难,于是在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春正月,曹操下了一个安抚百姓的令,其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此令使人感慨,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不是败军,而是双方的百姓,无论哪场战争,受害最深的总是百姓。不打仗行不行不行在当时看来,仗非打不可,打完了仗懂得安抚百姓才是最重要的,使百姓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为亡者之家送一点抚恤,远比拿着鞭子吆喝百姓要米要粮砍手杀头更能让百姓安定,百姓安定了才能发展生产,才能为军队供给军粮。曹操此令,当胜于抢十万斛麦子。公交203年(建安八年),曹操征袁绍还,秋七月,又发出了一道修学令,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这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一个有为的统治者总会看到教育的重大地位和作用,要巩固好自己的政权,要想让自己的统治长久下去,就必须要重视教育。修学可以使百姓知礼仪廉耻;可使他们自觉形成安居乐业假象,更努力劳作生产,搞好国家建设;还可使曹操的统治基础更加牢固充实有力。同理,攻下袁绍老巢邺城后,曹操就发布了免赋令。“河北罹袁氏之乱,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魏书则说得玩详细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生。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为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战乱的最大受害者是百姓,战前征兵征粮,被迫劳役;战时惨遭屠戮,背井离乡;战后又要征兵征粮,被迫劳役。农民又是国家的基础所在,是兵源,是粮源,是国家的母亲。故战后安抚必不可少。为百姓减轻一点负担,既使统治者支持率上升,又使百姓安居乐业,保证粮源兵源的持续,曹操何乐而不为。曹操从一个小尉吏的职事开始,处处显示着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减免租赋,大修学堂,整齐风俗甚至北征乌桓,消除了少数民族对边疆的侵略,保护了百姓,稳定了天下。“割发代首”更是他理解百姓艰难,保证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好例证。相比之下,袁绍袁术之流不值一提,无开明之治理,无正义之战事,故他们一一被曹操所灭。二曹操的政治策略一屯田置官,以农养战由于东汉末期腐朽的统治,导致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黄巾军作战勇猛,其目的当然是推翻当时的政权,能安居乐业的生活,也如郭沫若所说的要粮食、要土地、要活下去。曹操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军事活动。后来董卓专权,曹操讨董失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入主兖州,并且大破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的势力至此开始发展壮大,后攻徐州,平叛乱,西迎献帝,曹操完成了一系列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曹操发现了很多问题1、军粮不继。这是使他最为头疼的事情了,粮草乃军队的衣食父母,无粮便不能生存,特别是急战恶战之时,缺粮将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变化。2、种粮不力。长期的战乱使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根本就没有兴趣参加耕种,天灾还时不时地威胁着田内的庄稼,兴平元年的蝗虫让“百姓大饿,布粮亦食尽”“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于是天下大饥,民人相食,或易子相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能生产出多少粮食呢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于是在公元195年曹操始发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良式也。”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是岁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营之劳,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屯田的两个重要条件是土地和劳动力,曹操都具有。连年战乱,地主和农民死亡流散,大量土地荒芜,无人经营,使曹操政权直接掌握了大量的土;而劳动力则主要来自收降的黄巾民众和募得的许下流民。黄巾民众有几百万之众,他们还掌握着当时先进的耕种工具耕牛,这就为曹操屯田的兴起提供优良的条件。屯田兴起之初,重要的就是怎样制定租赋问题,有的人主张“计牛输谷,佃科以定”,就是按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向国家缴纳定额租谷。这个建议遭到了枣祗的反对,枣祗认为“计牛输谷”法不管收成好坏都固定的征收同等租赋,不利因素多收成好时国家收入不增加;收成差时农民负担太重。因此他提出了“分田之术”,根据每年的实际收成,按一定比例缴纳租谷。实际上“分田之术”的剥削比例相当高,但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所比之下比汉代佃户地租要轻些,故农民在相当长时间内乐意接受,屯田制也能够实行下去。屯田的实行,最重要的功绩是解决了军粮问题,从此以后“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军粮的解决使曹操了却了心头一块大石头。为他的军队四处征战提供良好的保障。屯田的实行,使曹操政权更加得到巩固。农民不再流离失所,不会再人相食,转而是他们的安居乐业,昼耕作昏休息,其乐也融融。招募流民加入屯田队伍,消除了统治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保证了辖区的安定团结。屯田的实行,更壮大了曹操的统治人口。当许昌人民吃粮喝汤时,“河北军人仰食桑椹。”“江淮之民取给蒲赢。”大量河北流民,江淮流民逃亡到曹操统治辖区内,加入屯田队伍。屯田制的推行,使曹操政权更加巩固,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也起了积极作用。屯田制推行,枣祗功不可没,故曹操赞其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并认为屯田是“不朽之事”。二用人策略人才是古今统治者最为重视的成败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战乱年代,“人谋”往往胜于天谋,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善于笼络人才,方能克成洪业,成就自己霸主之姿。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用人不疑,惟才是举能不能让人才都归心于自己,必须要有一副宽广的胸襟,要有高瞻远瞩的视角。当曹操初为兖州牧时,人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等叛迎陈宫,并劫谌母弟妻子,曹操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亡心曹操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毕谌还是因为老母彼而逃到了吕布那里,这是孝子观极强的表现,但曹操则认为毕谌对其亲之孝,也会对其君之忠,故还是重用他了。魏种是曹操举荐为孝廉的,兖州叛乱时,曹操扬言只有魏种会坚守岗位,“唯魏种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毕谌与魏种在曹操的谋士文官集团中算一个小角色,有则充实,无则不损大局,但曹操表现出了爱士惜士的风度,故天下之士纷纷投奔曹操,为曹操霸业出谋划策。曹操更是下了一道唯才是举令来广征天下士人为他效力,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恒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此令说得相当明白,只要有才,便可以进入曹操谋士文武团。不要求一定十全十美的完人,金无足赤,瑕不掩瑜。管仲的品质并不怎么好,齐恒公用之而霸天下;陈平有盗嫂受金之嫌,刘邦用之而王天下,兴汉四百年。在这里,曹操把才提升到了德的上面,并不是说否定德行的存在,而是在相当时期内,才比德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人的思维观和道德标准一向把德和才分开来看,与西方人不一样。因为这是为了更好的为统治阶级服务。许攸的“德”行令人怀疑,贪财好利,袁绍不能满足他,于是来投奔曹操。此时正处官渡之战的最紧要关头,曹操没有粮食了,眼看就要退出战斗,自动败北。许攸劝曹操奇袭袁绍囤粮地乌巢。谋士们大都不相信许攸的话,认为这个计策不能用,曹操力排众议,又得到荀攸、贾诩的支持,于是亲率精锐,奇袭乌巢,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面,一举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2、人尽其才,求贤若渴曹操的谋士中,以荀彧、荀攸、郭嘉等最为重要。荀彧是在初平二年弃袁绍而从曹操的。曹操与他谈了一回话,大悦道“吾之子房也。”可见曹操很重视荀彧,仅凭一席话便于工作把他同兴汉四百年的张良相提并论。荀彧立第一奇功是在张邈叛迎吕布时,全州只有范、东阿、鄄城没有叛变,荀彧坚持守住城池,并说服教育郭贡不致趁火打劫,保住了曹操唯一的根据地。此后,荀彧屡献奇策决胜官渡、劝迎献帝、推荐良才荀彧是曹操谋士团的龙头,如果让荀彧去挑柴煮饭,相信曹操将跟袁绍一样迅速败亡。荀攸是荀彧的侄儿,是荀彧所荐,识人不避其亲,这也是荀彧的高风亮节之一。曹操聘其为尚书,又通过谈话的方式大悦,并对荀彧、钟繇说“公达,非常之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荀攸为军师。荀攸为曹操献奇策十二,南征张绣;引沂、泗水灌城生擒吕布;解白马之围,斩颜良、文丑;画计奇袭乌巢,取得官渡大捷荀攸功高盖世,曹操在嘉奖封令中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郭嘉也是荀彧推荐的,曹操召见而论天下事,曹操高兴异常“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的得意之作有二其一是在官渡之役前夕发表十胜十败说,以固曹操与袁绍的决斗之志,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难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公纠之以猛而上下之制,此治胜三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不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四也”郭嘉的十胜十败说虽然有夸大的嫌疑,但是曹操确实做到了用人不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郭嘉第二奇功乃曹操征袁尚及三郡乌丸时荐言。首先他打消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认为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然后他又建议曹操“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取得不俗的战绩。但是天妒英才,郭嘉于这年病死,曹操痛惜不已,长叹“哀哉奉孝,惜哉奉孝。”并赞郭嘉曰“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功,实不可忘。”曹操以二荀程郭为中心,形成一个阵容强大的谋士集团,这些谋士基本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自己的职位上为曹操经略天下出谋划策。曹操不会像刘邦那样向读书人的礼帽中屙尿,相反的是他三次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杰,笼络天下奇才,为曹魏政权效力。除了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发布的惟才是举令外,在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又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抚遗滞,官无废业矣。”此令与唯才是举令意思差不多不求完美之人,但求有一技之长,一言之利,一事之理之人皆可。此令是曹操的一个创举,突破了长期以来“有行”与“进取”相提并论的局面,更符合现实,更能让天下士人纷纷纳入帐下。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发布了第三道求贤令,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汗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治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汗辱之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用人不计声名,不计荣辱,凡有治国用兵之术,其都要举而用之。曹操智囊团的强大,则是曹操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士人,士人甘愿为之服务,甘心为之效力。曹操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为后来的统治者所推崇。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很有才华,曹操听说后,就下令征辟他,谁知阮瑀不吃这一套,拒不应征,还逃入山中躲藏起来,曹操使人焚山,把瑀逼出来做官。虽说这件事的真实性令人怀疑,但曹操求贤若渴的态度可敬可佩。能驾驭人才的人方可得天下,能让人才甘心地为自己服务的统治者才可以巩固天下。曹操这种用人唯贤的优秀品格非袁绍之流比拟的。袁绍之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比之曹操的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差远了,故有绍败操兴。3、异者必诛,妒贤嫉能反对曹操的人不少,大多是自忠臣贤士的汉朝拥护者,除了在政权斗争中与之为敌的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外,还有在曹魏政权内部的很多士人。孔融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孔融是汉末奇才,四岁的时候以让梨事被家里人引为自豪,十岁的时候就被当时的河南尹、士大夫首领李膺所器重,称之为“高明必为伟器”,长大后成为天下士人的楷模,但在乱世之中不免颠沛流离。曹操迎献帝都许后,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才安下身来。孔融是不喜欢曹操的,他认为曹操、袁绍之流始终是为了夺取汉家政权,自己做皇帝。而他却赞赏刘备,一方面是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一方面刘备也和他一样,东奔西跑,难以安身。所以他喜欢刘备不喜欢曹操,于是他就处处反对曹操。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了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已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孔融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孔融讥讽曹操攻打袁绍掠人妻女,曹操肯定不怎么高兴。当曹操讨乌桓时,孔融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苦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奇案。”嘲讽备至,操甚恨之。又曹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并云“酒之为德久矣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而鼗将酒为虫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敢跟曹操如此讲话并且侮慢之人,也只有孔融与祢衡了。曹操忍之又忍,终于不能再忍受孔融的无礼取闹了,于是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百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瓯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于是孔融就被曹操杀了。孔融之死,可以说他自取灭亡,也不能全怪曹操滥杀无辜。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孔融与曹操不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人,可以说孔融与曹操都是为不同的政权所斗争。那么曹操杀孔融也就无可厚非了。试想一下,哪个统治者不杀几个知名人士来恐吓恐吓天下人。既能为自己扫除异己,又能对所统治下的士人起威吓作用,何乐而不为边让与孔融、陶丘洪齐名,他没有孔融那么狂妄,只是对曹操说了一些颇带攻击性的话,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边让并诛其全家。这就为曹操留下了千古臭骂的话柄。曹操的嗜杀还用在了杨修的身上,杨修是冤枉的。本来杨修是极具才华的人,他帮助曹植争位,出谋划策,无所不知,有答必应。但他触范了曹操的忌讳,从门内添“活”字到“一人一口酥”,曹操越来越讨厌杨修,杨修还不自知,争位之事败露,曹操借故就把杨修杀了。杨修是因为才华出众被杀的,天下士人尽感寒心,曹操之杀杨修可为不明智之举。反观曹操诛孔融、边让、杨修等,并不是说曹操嗜杀成性,也不能证明曹操妒贤嫉能,这主要是从政治立场出发,扫除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清除政权统一道路上的障碍,以维护自己的“道”,故曹操杀可杀之人,杀不可杀之人,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三)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垂危,汉献帝名存实亡,各割据势力便纷纷围绕政权这块大肥肉展开争夺。但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虽然汉朝已经走到了尽头,汉朝的统治影响却并没有马上消失。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可以说是没有地位可言了,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尊王攘夷,终于称霸天下。曹操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当然看到了这一点,又,他的谋臣智囊们大加劝说,所以曹操有了西迎献帝的想法。最先向曹操提出迎帝之说的是毛玠,这还是曹操为兖州牧时,毛玠说“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时,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成也。”毛玠也是最先提出屯田策略的谋士,其“修耕植,畜军资”让曹操获益不少。不久,身为谋士集团龙头的荀彧来劝曹操“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本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挟弘义以收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荀彧说得很明白,彻底分析了“奉天子”所带来的种种优势,肯定了毛玠的说法,更加增强了曹操迎献帝的决心。公元195年(建安元年),曹操冲破层层险阻,将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迎到了许昌,从此以后,曹操便一心一意地实行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逐渐成为了解一方的霸主。曹操以献帝名义发号施令,谁要是不服,反对曹操,那么也就是反对天子,曹操就出师有名,“义”之所在,讨伐“不臣”。“挟天子令诸侯”使曹操一夜暴富,成为了众多割据势力的佼佼者。袁绍对此很不服气,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袁绍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的不只是其地位在曹操之下,更不能接受汉献帝这块很有嚼头的骨头被曹操捡了去。这只能怪袁绍目光短浅,毫无经天纬地的度量与才能。其实早在曹操准备迎献帝之前,袁绍的重要谋士沮授便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子,以讨未復,从此争锋,谁能敌之”“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袁绍没有用沮授的计谋,他听从了郭图、淳于琼之说“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远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其实袁绍与曹操的目的都一样,建自己政权,打自己江山,为后代铺路搭桥,一统天下。但过程有异。曹操讲究顺时以动,善于抓住时机,善天用“义”字作先锋;袁绍争功冒进,恨一步登天,早早暴露了自己窃取天下的私心,所以袁绍不得不败。三曹操的政治功绩一歼灭群雄,促成三分天下黄巾起义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大小小的地主豪强全部武装起来,借打黄巾而干着扩地充军之事,于是黄巾还没有被镇压,而东汉王朝已经四分五裂,原来的一统变成了数十个割据政权,或大或小,或强或弱,或官或盗,堂堂大汉,满目沧夷。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也是攻打黄巾起家的,打黄巾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加上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使他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出类拔萃。曹操不像其他割据势力那样没有远见,他正向着一个大目标奔去统一。袁绍等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他过早的暴露了统一天下而姓袁的意图,自己的性格与猩猩一样,喜怒无常,目光短浅,不能听忠纳谏,信任无知,不能断大局,识大体,这些都给曹操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曹操打袁术,屠徐州,灭袁绍,收张绣一个一个地割据势力被他吞并,北方大地成了曹操的营盘,曹操统一了北方,这就是历史上“分久必合”的规律的体现。随后,曹操挥军南下,迫使刘备逃亡,迫降刘琮,他正在扮演着统一天下的大角色。赤壁一役,惜败给孙刘联军,暂时阻止了他的统一进程,遂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从军阀割据到天下三分,曹操是一个功不可没的人。结束了北方的混乱局面、连年战乱的局面,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顺时、顺民、顺天,曹操凭借他优秀的政治嗅觉改变了那个时代。观曹操的对手们则没有能力去做到袁术早早称帝,更引起天下大乱;袁绍刚愎自用,败得一塌糊涂;刘表坐谈清客,舞文弄墨尚且心有余而力不足;刘备势单力孤,逃跑专家;孙权偏安一隅,井底观战能让历史趋于统一的人是曹操,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进步的是曹操。故三分天下局面的形成,曹操拥有大半功劳。二征三郡乌丸,消除边疆隐患曹操另一大政治功绩就是征服三郡乌丸和鲜卑,停止了边境常受侵略之苦,消除了边疆隐患。乌丸鲜卑同属东胡,汉朝大半时期内处于不活跃状态,屡遭匈奴攻击。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乌丸鲜卑开始崛起“擅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袁绍兼并河北时,与三郡乌丸相勾结,用乌丸的精骑充实军队;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