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_第1页
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_第2页
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_第3页
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_第4页
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胡美山名片胡美山,1962年6月出生。中文本科毕业,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研修班结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班在读学员。中学高级教师,清华大学3A校长。现任校长,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育学会会员,山东省现代学校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策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主编、参与主编了高中教学目标与评价、现代科技教育新探索、求真、追索、超越、走进高中、教育智慧蕴藏其中等书,教育专著有领先一步的选择、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呐喊和从边缘到中心,另有几十篇理论文章发表或获得各级奖励。到各地作报告几十场。1997年,他通过竞选走向校长岗位,从一片空地开始,白手起家,励精图治,在不长的时间内,使该校成为拥有从学前班到高中9600余名师生的大型学校,步入省市名校行列,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学校和师生个人获得各级奖励上千项。各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该校,参观者达几万人次。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人的身体需要和生存需要的身经济时代已经过去,而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心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曹世潮说“在心经济时代,人们为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而付钱。在这里,一系列表现文化意味的产品被制造出来,人们知道自己在消费符号、感觉和信仰。”在这样的时代,感受就是消费,品位高于财富,精神高于物质,认同就是价值,包括教育在内的新的消费领域,受到人们的青睐。自然地人们也就具有特别强烈的品牌情结,名牌产品和名校都是一种品牌。品牌是体验、是感受、是经验、是信任、是信誉、是品位、是魅力、是注意力,品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无形资产。选择了名牌,就等于选择了前途、身份和地位,就可以得到情感的和精神的满足。要成为一个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企业就要有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要成为一个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牌学校,学校就要有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关乎学校能否发展,能否有大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学校能否成为名牌学校的问题。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为什么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如何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什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的校舍、设施、师资、历史、环境,一些民办学校的一体化、寄宿制、聘外教、打出国牌、提供五星级服务等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竞争力,但不是核心竞争力。如同一位教师,有师范毕业的学历,有教师资格证,会讲普通话,会写规范字,会操作计算机,会制作课件等是竞争力,而不是作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一样。综合多位专家,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发展的竞争力是从教学管理融入经济理念和企业经营理念入手,以优质教育为依托的竞争力,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育人取向、办学方向上的特点以及教育市场即受教育者所认可的程度。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从动态的管理学角度提出的,强调的是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关注的是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追求的是一种无形而又有力的办学保障,具体地讲就是校长和教师的理念、学识、胆略、能力、敬业意识、主人意识、合作意识、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由此整合而成的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即学校的文化。你能有我也能有的东西不是核心竞争力,没有资金可以借贷,没有校舍可以建,没有设施可以购,没有师资可以聘,你校有艺体、外语、微机特长班,我校也可以搞。这些都容易被模仿。那么不易被模仿,是别人所学不去,或者是很难学去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形象地讲,就是我们的大脑以及大脑里的东西。即别人学不去、拿不走、仿不了、打不破的东西。这里,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宽一些,举些企业的例子,因为我现在愈来愈意识到作为中国计划体制下的最后一个堡垒的教育,作为变革迟缓的学校应该打破这个堡垒,推开学校四堵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洗洗耳朵,去听听外面的声音,特别是走出去,去亲身感受一下那种火热的氛围,特别是去关注一下企业的管理、市场的规则,借鉴一下其中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东西特别有必要。微软和比尔盖茨是大家所熟知的企业和企业家,他宣告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他所代表的变革是不亚于文艺复兴、哥白尼天体学说、牛顿万有引力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革命。微软只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赶上并超过了许多发展上百年的老牌企业,如杜邦公司、洛克菲勒公司、波音公司、福特公司等,它的成功和发展靠的不是硬投入,即厂房、土地和资金,而是大脑,是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微软所创造的世界上,“实”已变得无价值,“虚”却价值连城,是它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而现在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受其影响的虚拟世界。微软的WINDOWS系列软件之精密、之领先,别人学不去,模仿不了。同样,IBM公司的硬件,英特尔公司的CPU,甚至包括传统产业的波音飞机、奔驰汽车、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麦当劳和肯得基的连锁经营,别人也学不去,难以模仿。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反观中国的企业,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并不多,一个企业几十种、上百种产品,冰箱、空调、电视机、DVD、手机、洗衣机、计算机等等,如同拼盘的大杂烩,看到什么赚钱就上什么项目,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看家本领。巨人集团的倒闭绝不是偶然的,本来它是做计算机的,而后却丢弃自己的长处,涉足并不强的甚至并不熟悉的房地产、生物制品,如同李逵到水中与浪里白条张顺争高低,失去了看家本领,岂不败下阵来,结果巨人大厦轰然倒塌。剥去表象,深入内层,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当然也包括其他行业、产业,成功就成功在大脑上,而失败也失败在大脑上。因为在当今社会,常规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渐下降,符号化知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英雄人物不再是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想像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企业的竞争表现在市场上,产品的竞争表现在品质上,国家的竞争表现在生产力上,教育的竞争表现在理念上。纵观世界名校和中国名校,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伊顿、景山、石室、晋元等等,靠的不是校舍的大小,设施的完善,校园的优美,甚至不是历史的积淀,而是大师和名徒,是大师和名徒的令人信服的学识、思想、才智、创造力,是令人震撼的巨大成就,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格魅力,是令人心向往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这些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以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也具有这些特点,可惜没有延续下来,所以中国除北大等大学以及石室等中学时间比较长外,真正称得上百年老校的并不多。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如时代的变迁等,但从内涵上讲,不能与时代同步,不能创新,旁落初期和鼎盛时期的理念和精神,抛却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二、为什么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基于对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认识和把握而提出来的。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教育从边缘到中心的趋势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提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享受崇高的待遇,备受广泛的关注,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诸多事实表明,教育这列庞大的列车已经启动,正开足马力,沿着高速铁路,从社会的边缘直奔社会的中心。这是破天荒的伟大事件和伟大变革。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也是教育的世纪。翻开教育学著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评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等决定教育,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有反作用。这样的评述就界定了教育的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尽管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地君亲师”“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对贤良策)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西方也有类似的主张,可那时,教育内容单一,受教育的人数很少,主要是为培养政治人才和有闲阶层的文人雅士服务,与生产无关,与绝大多数的民众无关。所以,教育在那时不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既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不是社会发展的先导。这种状态决定了教育不可能居于社会的中心,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因此也就有了“家有半碗粮,不当孩子王”、“百无一用是书生”、“探花不值一文钱”、“臭老九”等说法。教育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那么,什么居于社会的中心呢很显然,谁拥有权力,谁就居于社会的中心,谁就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出答案,也不难得出教育从社会边缘向中心位移的趋势的结论。农业时代,最大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是土地,所以拥有土地者拥有权力,居于社会的中心,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工业时代,最大的生产资料和财富是资本和资源,所以拥有资本和资源者拥有权力,居于社会的中心,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今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拥有知识、智慧和信息者拥有权力,居于社会的中心,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权力的不断转移中,教育所处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农业时代,土地与教育无关,所以教育长期游离于社会的中心之外,在社会的边缘徘徊,教育中无经济,教育在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方面几乎不起作用;工业时代,资本和资源与教育有了关系,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掌握资本、开发资源和促进生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于是,教育的作用开始显露,然而,这种接触还不够亲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知识、智慧和信息与教育密切相关,因为,没有教育,特别是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也就没有知识、智慧和信息,也就没有了科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的主流。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年度报告称,其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联合国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的文化程度与提高劳动生产力高度相关小学为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另据统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初级机械化程度时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时为64;在全自动程度时为19。调查还显示,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比,而与失业率呈反比。据世界银行的专家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时间平均增加一年,GDP就增加9。由此,教育的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完全浮出水面,教育开始由社会的边缘向社会的中心移动,由社会的配角变成主角,跃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舞台。于是,我们看到了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下到平民百姓;上至大都通邑,下到穷乡僻壤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一往情深,听到了“教育立国”“科教兴邦”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更感觉到了教育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方面的强劲动力。教育是百业之基和百业之首的理念,在全世界取得了广泛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说“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教育视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因为教育在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可发挥根本性的作用。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在一个世界性社会将在阵痛中诞生的时候,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区发展的关键位置。”他还把拉封丹的寓言故事农夫和他的孩子们中,农夫临终时告诉孩子们的话千万不要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产业卖掉因为财富蕴藏其中意味深长地修改为而老人是明智的,他临终前告诉儿子们教育是一种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其他报告,如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等也使各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文献成了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纲领。在教育由边缘向中心的移动中,西方发达国家显然是走在前面,并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掀起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劲浪潮,全社会广泛地参与其中,先后发布了国家处在危难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进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等报告和文件。1989年和1996年分别召开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1997年的总统国情咨文更是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布什任总统期间就曾公开宣布,要当教育总统,并于1990年建立了美国历史上首个全国性的教育成就目标。1996年,克林顿总统在竞选和就职演说中最先谈到、谈论最多、承诺最多的就是教育,他大力倡导知识经济,并认为教育是每一位公民的珍贵财富,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1985年,美国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5,1995年占GDP的55,加上公共教育日常经费占11。按国际惯例评估,一般某一产业占到GDP的5,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如果占到10以上,就是牵动国民经济全局的主导产业了。美国早已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依托斯坦福大学而建立起来的硅谷,是美国,也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当然也是教育产业的突出代表。美国经济十几年来稳步而高速地增长,稳操世界经济之牛耳,其中教育和科技因素占了6080。因此可以讲,美国的教育是最基础性的、最具有先导性的现代化大教育,也是现代化的大产业。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其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目的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以增强国家和个人在未来的竞争力。教育和科技在推动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20多年来,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中国教育由边缘向中心迈进的步伐,教育的地位愈来愈高,教育愈来愈受重视,教育受到最普遍的关注,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局面的开创是由一个伟人开始的,他就是邓小平。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他的许多关于科技和教育的论断,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不重视教育的领导者,是没有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等,高屋建瓴,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这些思想,他在讲话和所著文章中多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力主把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他说“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把它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20多年来,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高规格的科学和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和出台实施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政策,我国政府明确地把科教兴国战略列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于是,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育投入逐步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在全国实现,高中和高等学校入学人数成倍增长,人口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师地位大幅度提高。于是也就有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有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有了综合国力大幅度的提高,有了倍受瞩目和倍受尊敬的国际地位。国家和政府重视教育,民众也特别重视教育。多次调查显示,民众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住房、医疗、下岗、失业等;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是上大学,拥有知识,做有用的人;对孩子最满意的是用功学习,成绩突出;对孩子最不满意的是不用功学习,成绩差;对孩子最担心的是不能成人成才,将来找不到工作。在家庭的各项消费中,教育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外,从家教热、上大学热、考研热、托福热、雅思热、出国留学热、MBA热、MPA热、各种培训热等等,也能强烈地感受到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与个人的前途命运如此紧密相连,教育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欣喜国家和民众重视教育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教育由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艰难行程我们的教育投入虽然在增加,可仍达不到世界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甚至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距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就更远了;在我国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有18亿,占总人口的16,人均受教育年限还比较短,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不高,高中教育还没有普及,大学毛入学率仅有14,不及美国的15,万人比所占硕士和博士的比例比较低;教师不达标的比例比较高,高中和高校教师缺口比较大;科技的转化率仅为25,专利的转化率不到10,科技竞争力比较低;目前尚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人才也不多;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育体制也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都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推进。可以说,在教育奔向社会中心的进程中,我们任重道远。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也就自然地需要名牌学校,需要学校具有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二)教育的市场化趋势从公办学校的改制,民办学校的勃兴,职业学校的增多,高校扩招、自招、收费,毕业生自主择业,教师流动数量的增大,出国留学的升温,以及与教育有关的产业的迅速发展等的现象中,我们不难感觉到我国教育走向市场的强劲步伐,而加入WTO以后,这个步伐更是加快了。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可喜的变化政府没有增加多少财政投入,而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入校人数成倍增长,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政府没有拿一分钱,许许多多的高标准的民办学校建立起来,一些公办学校也改善了条件,各种培训班、研修班、提高班等等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政府只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教育相关的产业,如计算机业、软件业、教材、教辅和图书出版发行业、信息网络业、教具学具器材仪器业,甚至建筑业、饮食业等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是前者规定后者,而不是相反,尽管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必然地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因为,教育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走向市场,中国在体制改革,洞开国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这个步伐更加快了,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在走向中国,我们在与世界零距离接触。在市场化上,西方发达国家走得比我们早得多,也成熟得多。我们实际上才蹒跚学步,规则是西方人制订的,我们想加入必须按他们的来。另行一套,你就进不去,轨道宽度不一致,列车就无法运行。具体到教育来讲,WTO是把其列入到服务贸易条款之下的,这说明西方人已经把教育看作产业和贸易了。是啊,整个社会都是市场化,作为这样一个社会规定下的一个行业和部门,怎可能长期游离其外而不受其制约呢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把教育视为公共事业或福利事业,甚至纯消费事业,发展由政府规划,投入由政府承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政府虽尽力而仍难到位,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捉襟见肘,而有限的投入却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教育内部缺乏竞争和激励,这使得教育发展缓慢,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当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市场化逐步明朗,人们的教育需求愈来愈大的时侯,政府的教育负担也相应地愈来愈重,最后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于是,教育成了政府的一个包袱。怎样缓解压力、解除包袱,促进教育发展,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呢探索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新大陆教育的市场化。尽管教育理论界对于教育的市场化问题是见仁见智,可在实践界早已超越争论,而真枪实刀地干了起来,并且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它的确具有产业的属性,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体制下它都具备,只不过在前者的时侯处于隐性和弱化状态,不被人认可、理解,而在后者的时候处于显性和强化状态,人们已逐步认可和理解而已。吴怡兴在教育产业论中论述到“教育产业生产的是教育劳务,是一种商品。它与其它商品一样,是通过市场来体现其价值的。”人民日报在报道上海平和学校时评论道“在日益成熟的教育市场上,学校是学生选购的商品,而学生毕业后,其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也将作为被社会选购的主要标准。”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已明确把教育定位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产业是各种产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从投入的角度讲,产业有四大要素,即土地、资金、管理者和劳动力,这四个要素教育全都具备。学校占地、校舍建设、内部设施、各种运转经费、学杂费以及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学识、智力、情感等等的投入,都是产业的这四个要素的典型体现。从产出的角度讲,教育的产品虽不是物质性的,但它产出的是人,是未来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通过教育获得了知识、技能和智慧,这在市场中是有价值的,并且是最有价值的因素,也就是人力资源,它是可以交换的最宝贵的商品。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就愈发显得重要,因为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靠原材料、能源和资金,而是靠科学技术,靠符号化的知识,靠智慧,特别是创新能力。后者不但是人的生存能力,而且是人的富裕程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标准。据调查,从整体看,经济收入和发展潜力与学历高低、知识多寡、智能高下是成正比的,一浪高过一浪的高薪聘硕士、博士和院士,知识股权可以占到60以上等现象足以说明人力资本的重要价值。而在促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人力因素更是其他因素所不可比拟的。美国近代历史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早在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就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篇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济学论文,他以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收入差别为比率,测算出前苏联1940年到1960年国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中,有30是靠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来取得。诺贝尔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学说使人们认识和承认了教育的经济功能,认为政府和私人有意识的教育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作出贡献。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的才智的进化来决定。他说“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知识水平,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主要经济指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还计算出,教育投资在劳动收入增长中的比重是70,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30。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和教育生产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的产业行为。过去,我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者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学生由教育者进行加工塑造。而现在,我们认为,教育者是生产者,家长和学生是消费者,教育者生产教育,家长和学生消费教育。只不过,教育这个消费品,不同于认识性的物质类的消费品,也不同于体验性的,如旅游类的消费品,而是属于高度信任性的消费品,它的特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参与生产,同时又都是产品的一部分,两者必须同时进行,不能分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管理者有投入,收获的是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者的发展;家长和学生有投入,收获的是知识、技能、智慧和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与物质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家长和学生的教育消费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它是生产性消费和投入性消费,他们可以因此得到永恒的回报。教育不可能完全市场化,有其特殊的规律,而用特殊否定一般,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会走极端。正视这个谁也否定不了的现实,顺应这个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对发展教育,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都是有益处的。它对于打破政府单一的封闭式的办学模式,促进教育机制的转变,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增加教育的投入,激活教育的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等等都是大有益处的。与教育是孪生姐妹的文化行业为什么能够产业化呢我们也承认,教育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只能部分市场化和产业化,而剩余部分,我们也完全可以借鉴产业化模式去运作,这里我把教育按产业化的程度和构成性质分成三类第一类完全产业化的。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种技术培训、教育咨询、策划、MBA、MPA教育,面向教育的图书发行、各种教学器材、仪器生产,特别是大学所创办的类似方正、同方、紫光等教育产业。第二类不完全产业化的。如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或具备民办教育性质的国有民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教育等。第三类没有产业化和少有产业化的教育。例如义务教育,各类公立教育。义务教育现在也不是国家和政府完全包下来,学生自己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一些城市的公立学校收择校金,插班生的费用达几万、十几万,这不是产业又是什么呢义务教育的市场化的程度可以低些,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各种类型的培训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物质性的产业,完全是可以走向市场的。西方世界鞭先着。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很高,这与他们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全是一致的,两者的必然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是围绕社会对其终端产品,即毕业生的社会价值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学校的专业设置、学费的收取等等完全跟着市场转。他们不但面向本国,而且面向全世界招聘教师,招收学生,仅MBA专业的招生数就达50多万人,每招3个外国学生所收取的学费,就可以支付2个美国人的年薪。办一个学年培训班的收益几乎可以超过一个中小企业的利润。市场观念和市场运作不但在高等教育上体现,而且在中等和初等教育上也有所体现,中小学体制的多元化、办学的自主化、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等等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当然,最终是为了应合社会的需求。这是一条紧密相连的教育产业链。有人用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性质,来否定教育的市场化,否认教育是产业。也有人承认教育的市场性质,但担心一旦产业化,会以营利为目的,从而影响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实际上这些观点和担心都是不正确和不必要的,而隐藏其后的是对市场和对教育产业的误解。国人历来轻商,认为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做生意就是唯利是图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海财富论坛以后,有位经济学博士写了篇文章中国企业家离比尔盖茨有多远,他的结论是当超越以挣钱为目的的时侯。超越挣钱,那就是以高质量和周到的服务赢得客户,以信誉和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松下不但生产电视机而且生产人的精神,丰田以人为本,把干毛巾再拧出水来的精神,玫琳凯丰富女性人生的精神,海尔关注到永远的精神,长虹以民族昌盛为己任的精神等等就是发展人、关注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做强做大企业的关键之所在。美国诺贝尔教育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民办教育集团之一,所辖学校有170多所,他们认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效益就没有经济效益,同样,没有经济效益,也就没有社会效益。任何产业如果纯粹以营利为目的,都是不会长远,更不会发展壮大的。企业不仅生产和推销产品,更重要的是铸造企业精神,推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教育相近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体育产业,也不是仅为赚钱,而是弘扬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身心素质。教育产业当然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承文明、培养智慧、健全人性,是为了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当是教育产业的终极目标。论述到这里,我就想起国人那好争论的毛病。争论不一定是坏事,有些事情的确需要争论,然而无谓的争论、无用的争论只会误国、误民、误事业、误发展,为什么先起名后生孩子,而不是先生孩子后起名。邓小平的实事求是、不争论、看准了就干的思想是伟大的,没有他的思想就没有深圳,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强大。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已争论了二十几年,大有继续争论下去的趋势,实际上根本不用争论,就明摆着,素质教育就是好,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什么不好应试教育好,为什么我们“应”不出高精尖、“试”不出诺贝尔来只不过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而已。关于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也是如此。早些年,人们提出一个创造教育,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些城市学校开展实验。到后来,人们又提出创新教育,势头很大,全国都响应,这先提出、先研究、先实验的和后提出、后研究、后实验的就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到底是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人干脆和稀泥,谁也不得罪,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搜肠刮肚地辨别创造和创新的区别,而后来看看几方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引用的都是同一个理论观点,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观点,我真不知道这样的争论和区别有何益处,争论了一会子,也没看见哪个争出个出类拔萃的创造(新)人才来。对于教育走向市场和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争论得也相当激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说还分南方派和北方派,也许南方开放得早,人们的市场意识强,所以认为教育应产业化,而北方的脑袋开化得晚,所以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更有的中间派讲,教育在走向市场,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如同说我们的社会要现代,而不能现代化一样。无聊的争论,无谓的文字游戏。实际上,就在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引经据典地阐述自己观点、争论不休的时候,教育走向市场的步伐一刻都没有停止,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够阻止它前进的步伐。有许多不争论的人已悄悄地、大胆地,又是踏实地在运作教育产业,在使教育产业由理论变成现实。(三)教育的竞争与选择化趋势看惯了空调大战、彩电大战、冰箱大战、广告大战的人们,突然发现教育大战也拉开了帷幕,教育大战同样也是刀光剑影、硝烟弥漫。这实际上是教育市场化的应有之义,有市场就必然有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等等,而且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浮出水面;不仅民办与民办争,公办与公办争,公办与民办也在争;不仅在人力上争,而且与教育有关的产业,如图书出版、教材编写、计算机业、软件业、各种仪器、器材业等等也在争;不仅中国人自己争,而且走出去与外国人争,外国人也走进来与国人争。争什么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师源,一是生源。而争师源,最终还是为了争生源。这几年,每到招生季节,甚至常年,各种招生广告铺天盖地,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轮番轰炸,上到大都通邑,下到穷乡僻壤,都可以看到那些或有名、或无名,或老校、或新校的招生报名点,以及四面出击的招生人员,他们深入学校,深入家庭,给家长,给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出浑身招数进行“公关”和“营销”,甚至为争一个学生而大打出手。搞奖励的,搞承诺的,许愿的,优惠的,答应百分之百升学的,打出国留学牌的,虚假广告、相互诋毁、骗取钱财等等不正当的竞争和违法行为也纷纷出笼,反正,经济领域和商业领域的竞争手段都用上了。当然其中不乏规范办学、以实力和品牌致胜的学校。据报载北京等大城市火车站、汽车站,学生模样的人一出站,几个招生人员就围拢上去争夺,有的为此大打出手,其中不乏教授。别说是一般学校,就是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皇帝女儿下嫁,开始争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尤其是各地高考状元。在中国的教育竞争面前,老外们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看到了这块大肥肉,纷纷抢滩登陆,利用其经济、科技、教育优势和国人崇洋心理,而力争分一杯羹,或到中国境内办学,或吸引中国留学生,现在不光研究生,连大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出国留学。许多民办学校更是主动与国际接轨,打出国牌,中国每年为此流出的学费达几十亿美元。如同企业争市场、争消费者一样,从表面看,各学校在争生源、争资金,而根本的深层次的是争生存权和发展权,争来争去,教育市场特别是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原来那样“只闻来学,不闻往教”的传统教育格局被打破,由以前的那种学校等生源、挑生源,而转向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和教师,主动权发生了180度的逆转。那么在这种选择和竞争中,谁是胜利者呢管理好、师资好、设施好、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名校、强校,必然被家长和学生所看中;而差校、弱校则少有人问津,出于无奈去就学也不安心、专心。在他们看来,差弱校就是“次品”“劣品”,生活中买了次品、劣品不过一时,而孩子上了差校、弱校可是贻误一生的大事啊在这里,让我们特别关注一下,争先走向市场的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短暂的现在。说它悠久是因为从孔子办私学时就有,已两千多年。说它短暂,是因为从建国后就销声匿迹了,直到九十年代初才重新萌发,近几年大发展,不过十多年的历史。民办教育的前景如何呢我常用一句老话来概括,即前景光明,道路曲折。从前景光明来看,民办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因为相对于许多国家,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比例尚小,能提高10个百分点,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可民办教育的发展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认为民办教育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虽然国家对民办教育采取“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加强管理”的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各地也有不少相关的政策,然而真正落实的并不多,特别是由于观念的原因、历史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等,使民办学校发展面临困境。从发展历史看,公办学校已几十年,而民办学校才十几年历史,有的才几年。从师资看,公办学校稳定,而民办学校不稳定。从投入和收费看,公办学校由政府投入,面向学生收费少,而民办学校政府几乎没有投入,全靠来自学生的投入,收费高。从品牌、质量、社会认可程度看,公办学校的相当部分出了质量,在当地有名气,社会、特别是家长从心理上认可,而民办学校显然不具备这些。有人讲,民办教育是人们教育选择的无奈选择。随着高校的扩招,公办学校改革意识的觉醒,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之类的学校诞生崛起,大大地盘活和放大了公办学校的资源,以此来争夺本来就处于弱势的民办学校生源。从民办学校招生看,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中考、高考中的低分者,高分者都上了公办学校,特别是一些有名气的公办学校,这给民办学校质量的提高带来巨大困难。所以讲,公、民办学校的竞争是不平等的,起点不一样,甚至是规则也不一样,再加上一些民办学校急功近利,内部管理不善,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发生矛盾等,使得不少学校陷入困境,所以如果不采取措施,给予特别的关注,民办教育这棵幼苗很可能夭折。事实上,的确有许多民办学校,特别是广东、浙江一带的民校已经夭折了。教育券制度倒是可以借鉴的。教育券(SCHOOLVOUCHER)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应该变对公办教育直接补助的投入方式,改为由政府向学生家庭直接发放教育券。即把政府应该投入教育的资金折算后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可以到公办学校,也可以到民办学校,这样既保证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学校之间也会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教育券而增强了竞争,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现在美国的一些州已开始实施教育券制度。我国浙江省长兴县受此理论的影响,为改变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创设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进行了教育券制度的尝试。具体地讲就是到民办学校和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面额为500元的教育券。虽然这个投入仅相当于全县教育财政年投入资金的7,可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这种超前的理念的实践令人深思。如果全国都实行教育券制度,那么将会形成公公、公民、民民学校之间的竞争格局,公办学校的弊端会剔除,民办学校的困境会摆脱,教育教学质量定会不断提高。学校内部的竞争趋势也不可避免。生源减少,学校增多,教师数量的增加,特别是非师范类教师的介入,使得教职工富余,这也将使校长与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竞争的加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戏剧也同样会在教育界上演。学校倒闭、校长下岗、教师失业将会成为常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全国不少地方已初露端倪。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教育内部也在竞争,例如,校长和教师的聘任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等。竞争是好事,有竞争才有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高,而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有市场、有产品必然有选择。实际上,教育选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孔子千里迢迢遍访名师,向郑子、师襄、老子求教,不是在选择教育吗孟母三迁不也是选择教育吗东方文化圣地稷下学宫吸引了孟子、荀子、淳于髡、邹忌、邹衍、田骈、鲁仲连等文化名人,“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吸引了朱熹、张栻,以及后来的王阳明、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等政治、文化、教育大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讲,不也是选择吗在今天这种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已无处无时不在选择购物要选择,饮食要选择,居住要选择、旅游要选择,读书要选择,上网要选择,家长和学生在关于大是大非、前途命运的教育问题上更是精心选择,多方打探,广泛咨询,衡量又衡量,慎之又慎。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都在选择,选学校,选校长,选班级,选教师,选专业。尽管目标各异,水平不同,然而都在选,这实际上是在选前途,选命运,选人生。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不允许受教育者选择的,一切只能听计划,上什么学校,学什么,学多少年等都身不由己。即使到了现在,还有就近入学,或电脑派对的规定。但是,我们已经明显地触摸到教育选择的脉搏,一浪高过一浪的择校热、出国热等等就是明证,学校内部的课程改革,增设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等等也是明证。初中后上普通高中,还是上职业高中;高中后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上民办学校,还是上公办学校等等基本上由家长和学生说了算还是明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动权逐步地由学校转移到受教育者手中,这实际上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平等化的表现。现在,有人提出教育超市的构想,就是把超市的原理应用到教育上,所有教育资源“开架”展示,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班级、选择教师、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等等。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很多国家,还有香港等地的学校早就这么做了,他们一所学校往往开设上百门,甚至几百门课程,几乎一个学生一个课程方案。我国辽宁省的一些地方已允许学生和家长在就学前先到一些学校听课,看中了哪个学校就到哪个学校去就学,相中了哪个教师就到哪个教师班里去。小学、中学不允许选,大学也一考定乾坤。现在大学好多了,取消了报考年龄的限制,一年可以考两次,有的大学可以转系、调专业。关于“教育平等”,我对此从来有自己的看法难道生在城市就受好教育,生在农村就受差教育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就受发达的教育,生在西部内陆不发达的地区就受落后的教育,这就平等了北京的考生只有山东省的1/4,而北京上北大、清华的名额分配却是山东的3、4倍,难道这也是教育平等的体现教育平等仅仅是美丽的梦,实际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平等。即使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从受教育的角度讲,也还有经济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等问题,也难以做到完全的平等。然而,我们创造条件让受教育者尽量有选择教育的权力和自由,让教育向期望平等的方向发展完全是可以的。这就是要打破地区、特别是打破区域内的校际之间的壁垒。辽宁省一些地方做得很好,不但打破了校际间差别,而且可以择师,家长和学生听教师的公开课,如同选购商品一样,看中以后再确定到哪个学校到哪个班,由哪个教师教,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教育内部讲,选择也已开始。教育的超稳定结构和死水微澜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不仅被民办学校采用,而且也被诸多公办学校采用。这实际上也是选择,它是双向的,校长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校、选择校长,教师在区际之间、校际之间的流动在增大,原来在企业所发生的互炒鱿鱼的现象,现在也已出现在教育内部,出现在学校之中。另外,教育的民主化、主体性、终身化、社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趋势,也规定着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必须打造核心竞争力。三、如何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主要从打造思想力、打造文化力、打造学习力和打造创新力四个方面进行。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对校长讲的,因为学校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校长之间的竞争。人们常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校长的书不少,文章也常见诸报刊杂志,有的讲校长要有敏感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艺术性的领导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有的讲校长要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世;有的讲校长要有管理才能、教学才能、识人用人才能、协调才能;有的甚至讲校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政治家的眼光、外交家的才干、军事家的气魄、科学家的缜密、艺术家的气质等等,不一而足。我这里并不想重复那些耳熟能详的观点,也不想拾人牙慧,而就我认为作为校长的核心的东西而谈点自我的看法。当然这也是我认为的校长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一)打造思想力确立具有自我风格的办学思想我对思想特别地关注,是因为思想太重要了,世界上的事只要想不到,绝对做不到;而想得到,早晚能够做得到。即脑子里有什么理论,眼里有什么事物,然后才有什么样的行动。也就是讲意识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很多时候超过物质的力量。清华大学的那池被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荷塘,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的荷塘,从它旁边走过的人何止千千万万,然而惟朱先生写出那美仑美奂的荷塘月色。在地球上生活的人,谁人没有见过月亮,然惟苏东坡的一曲明月几时有让人传诵千古。同样的一行树木,农人认为可以遮阴和当柴烧,木匠认为可以做家具,画家认为那是一幅美丽的画,诗人认为那是一首诗,环境学家认为它可以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又比如战争,是实力的拼杀和较量,而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如淝水之战、城濮之战、赤壁之战、国共之战、朝鲜战争等。又比如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领导人上台可能人心所向,团结合作,事业蒸蒸日上,企业出效益,学校出质量;而换一个领导人上台,则人心背向,人浮于事,消极怠工,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倒闭,学校质量下滑成为差校。可企业还是那个企业,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啊除领导人外,人、财、物、环境都是一样的,凡此种种,我想都不是物质决定的,而是意识在起作用,而且起了巨大的作用。拿破仑有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而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我想强大的力量还应加上一种,那就是权力。而权力如同刀枪一样,最终都将被思想所战胜。为什么呢因为刀枪和权力都是有形的,而有形的东西就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彼时彼地起作用;思想是无形的,它不受限制,可以跨越时空,变成一种永恒。是啊,纵观世界历史,有多少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富商巨贾,生时权倾朝野、叱咤风云、呼风唤雨、不可一世,而死后却销声匿迹,被人们忘到九霄云外,别的不说,仅在中国封建历史就出现了360多个皇帝,我们现在能叫出名字来的又有几个呢倒是许多无权无势,只会动动笔杆子,聚众讲讲学的文弱书生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到现在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如孔子、孟子、孙子、耶稣、苏格拉底、柏拉图、但丁、牛顿、亚里士多德、康德、卢梭、萨特、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等,我们几乎天天在提到他们的名字,读他们的著作,引用他们的言语,受其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