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腧穴学课程讲稿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授课教师: 授课期间:计划学时:11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对象:针推专业学科概述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那么什么是经络腧穴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 概念经络腧穴学是研究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气血相互关系及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和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2研究内容经络腧穴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3经络腧穴学形成与发展(1)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出土了一根长约4。5CM的石针,经鉴定,确认是古代的针刺工具砭石。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2)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记录了经络的循行,从文字气象看,该书应该早于内经。到内经时期,通过当时医家的收集整理,写成内经一书,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实际上,除却其中的论述基本中医理论的内容,余下的针灸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汪机针灸问对所言:“内经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实际上,作为内经,其中的立法及治疗多是针对针灸而言。因此,称内经是一部针灸专著并不为过。其中对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均有论述,针灸理论在其中已经比较完善。这说明针灸的理论形成阶段已经完成。 (3)发展阶段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补充了内经奇经八脉、原气的论述,提出了八会穴,对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作出了解释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立349个腧穴,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录针灸医方109条,99为灸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创“阿是穴”、 “指寸法”,五色“明堂三人图”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制造2座铜人模型,直观教学、考试医生王执中,收集南宋以前针灸精华撰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压痛点诊治疾病。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明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撰针灸大成,及内经、甲乙之后的又一次总结明徐凤针灸大全,祥评针灸各种手法汪机针灸问对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重、辩证取穴,361经穴,当今教材所录用自内经产生至唐宋时期,是针灸的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针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明堂的整理,腧穴数目从内经后增长了许多,而且出现了经络的图示。二是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这一点从腧穴主治的不断扩展中可以看出。而且,针灸的治疗也从单穴向多穴发展,治疗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三是出现了系统的针灸教育,如唐时的太医署开始设有针灸教育,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宋时对唐时的针灸教育又进一步完善,将针灸分为针科和灸科,并铸成铜人供教学和考核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4)兴盛阶段元明时期是针灸继内经以后又一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是针灸理论的又一次大总结,此以针灸大成为代表,该书对元明以前的针灸进行了总结,涉及针灸的各个方面。二是针法发展迅速,在对内经中的针刺手法进行继承的基础上,阐明了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并出现了许多复式手法。三是按时刺灸理论发展迅速,子午流注等按时刺灸法均产生于此时。此时期的兴盛一致延续至清早期。四是针灸著述空前增多,针灸名家滑伯仁、王国瑞、高武、汪机等均有著作传世。(5)衰落阶段清代后期,清廷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名,禁止针灸在太医院的应用。针灸只能在民间流传。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废除中医,使针灸更受到打击,因此,该时期的针灸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只是解放区的针灸因得至我党的支持而有所发展。(6)复兴阶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相应的中医政策,使针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于50年代初成立了针灸的研究机构,对针刺麻醉、经络理论、镇痛机理、刺灸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各中医院校多设有针灸专业。全面向世界推介针灸,使针灸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针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也相继成立了针灸的教学及培训。美国目前正准备将针灸引入大学及科研机构中。4学习要求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论一、 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说文:“织从丝也。”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又经通径,路径之义。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最初将经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既然经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络”指络脉,网络 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二、 经络的起源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 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故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 形成的基础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1、 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2、 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3、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 真心痛。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4、 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又如灵枢。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二、 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从形成至今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雏形阶段此一阶段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标志线,此前为经络发展的雏形阶段。经络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各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一般观点认为,从其文字看,其时间应远早于内经中的“经脉篇”,其中除记载了经脉的循行外,还记录了病候,虽然有这些内容,但与“经脉篇”的内容系统性相比较,却有较大的差距,其经脉循行不与脏腑相联系、只有十一条经脉。因此,将其称之为经络的雏形阶段。 2、 经络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以内经难经的成书为标志。,在这一阶段,经络学说成熟的主要表现有:A、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相联系,十二经脉的相互联系,循环流注。B、 经络的病理、病候。C、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作用。D、 论述了十二经别、经筋、络脉、的分布与作用。E、 经脉的长度。F、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临床作用。3、 经络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历代对经络的循行不断细化,与腧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络的循行不在是单纯的孤独循行,而是有了腧穴的串连。各种经络图相继出现。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督、任二脉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考证、分析了十四经分布部位、循行路线,补充了各经所属腧穴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详述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及奇经与十二经脉气相通的路径、作用和所主病侯,专著 经络系统的内容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组成内容如下: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阴三阳归类。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另有学者如杨甲三教授则不同于此,他将经络系统分为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四大方面。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分十五络、浮络、孙络。 王雪苔教授则将经络系统分为主体和连属二大方面。主体有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则有十五络、血络、孙络、浮络。连属则有经筋和皮部。 从内经的特点来看,上述杨甲三教授的观点比较符合内经本旨。只是经别虽为十二经脉的分支,但不应是今天所学十二经脉的分支,具体原因将在讲到经别时讨论。一、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总称。是联络内外的主体。如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其中“节”字,是指腧穴而言,非关节之谓。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结合部位来命名。如足阳明脉等。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其中的阴阳是根据四肢、脏腑的阴阳属性。如肺经是手太阴肺经。三阴三阳的消长,也体现在其中。至于阴阳的消长,内经中也有不同观点,有言太阴为至阴者,有言少阴为至阴者,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字面含义来理解十二经脉中阴阳的多少。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详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 总规律:它们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凡与脏相联系的称为阴经,行于人体的阴面;与腑相联系的称为阳经,行于人体的阳面。其中的阴阳涉及躯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为阴,背为阳)以及四肢(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2、 四肢规律:手之三阴在四肢内侧由前到后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太阴-厥阴-少阴 手之三阳由前到后则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3604-2024钛及钛合金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方法
- 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第五中学(五四学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赣南师范大学《环境监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经济数学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阜阳师范大学《表演基础理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无锡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数学试卷二(有答案)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贸单证实务模拟操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地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含教师职业道德》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T-CACM 1179-2019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
- 《设计素描》课件-第七节 点线面的应用
- 《运动和位置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 感动中国苏炳添事迹心得体会
- 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职业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80题)
- 《电线接地》课件
- 《醉酒驾驶入刑》课件
- 银川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 康复中心转让协议书样本
- 2024年银行考试-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员资格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专利许可三方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