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层对比_第1页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层对比_第2页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层对比_第3页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层对比_第4页
油田开发地质学-第2章-油层对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油层对比,单井地层剖面划分地层对比地层特性及岩层空间构造形态,第二章油层对比,第二章油层对比,第一节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第二节碎屑岩油层对比第三节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第四节碳酸盐岩油层对比,第一节区域地层对比方法,一、区域地层对比概述二、岩石地层学方法三、生物地层学方法四、地球物理资料对比五、构造学方法六、层序地层学方法七、地层对比的步骤,1、区域地层对比的概念,区域地层对比-指勘探过程中利用古生物、岩性、测井、地震等资料,在油区范围内,进行全井段的对比。,古生物资料;岩性特征;矿物(重矿物)资料;沉积旋回;地层接触关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古地磁资料;(微量)元素资料,2、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资料(依据),最基础资料:岩性、古生物、矿物、沉积旋回特征,4、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方法,二、岩石地层学方法,根据地层本身的岩性特征、岩石组合、旋回类型、地层所含重矿物等标志对比地层的方法岩石地层学方法。它是生产实际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适用范围:岩相横向变化不大,或者岩性变化较大,但有规律可循的地区。,注意:不能用于不同盆地间的地层对比;同一盆地,岩性变化太大,也不能单独使用。,岩石地层学方法包括:1、岩性对比法: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2、岩石组合法(沉积旋回法)3、矿物(组合)法,等等。,1、岩性标准层法,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突出),岩性稳定、厚度不大(适中),易于识别的岩层。如:稳定的黑色页岩,砂泥岩组合中的灰岩、白云岩等。,岩性对比工作中,首先,确定各个剖面中的标准层;其次,依标准层将各剖面连接起来;然后,根据相似或相同岩性段逐层对比。,只适用于具有相同地质条件的较小范围;应尽量参照岩心、岩屑、试油等第一手资料;覆盖区,岩性对比大多数使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利用岩性对比法的注意事项,必须搞清岩性-电性关系,作出各类岩性的定性解释;选择岩性特征明显的测井曲线进行对比-碎屑岩剖面-自然电位、微电极、电阻率曲线等;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对比单位(单元)不同,参考电测曲线精细程度不同-大单位对比主要考虑曲线大幅度变化、组合关系小单位对比主要考虑单层曲线形状、厚度及电性变化等,使用测井资料进行对比时,应注意如下3个方面:,碎屑岩电测曲线对比示例图,碳酸盐岩剖面放射性曲线对比示例图,2、沉积旋回法-最常用的岩石组合法,沉积旋回(沉积韵律)-指在垂直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岩性、岩相的岩石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其周期性重复,可从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如粒度)、构造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原理:在同一盆地内,地壳升降运动过程大体一致,且不可逆同期形成的地层具有相同类型的沉积旋回。,图中,可明显地划分出5个由粗变细的沉积旋回;,碎屑岩沉积旋回示意图,总体上:由下而上碎屑岩逐渐减少,粘土岩逐渐增多的趋势,是一个大的沉积旋回。,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影响范围广;,旋回对比法注意事项:,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根据沉积韵律对比地层,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砂岩与页岩,石灰岩与页岩,砾岩与页岩,二、岩石地层学方法1、岩性对比法(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2、岩石组合法(沉积旋回法)3、矿物(组合)法,原理:同一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条件及沉积环境近似,其矿物组成及某些矿物含量基本不变或有规律变化(或在平面上呈现规律性变化)。,3、矿物对比法-以重矿物对比最广泛,矿物对比法的主要依据(标志)矿物成分变化-用不同矿物组合作为对比标志;矿物含量变化-用各种矿物含量百分数作对比标志;特殊标准矿物-用特殊颜色、形状矿物作对比标志。,三、生物地层学方法,-指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差异,鉴别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地层的方法。,划分与对比方法:标准化石法;化石组合法(微体古生物对比法),基础:生物演化的发展性、阶段性、不可逆性、迁移理论不同地区地层所含化石或化石组合若相同它们的地质时代相同和大致相同,1、标准化石法,-利用标准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标准化石-指地理上分布广泛,地史上生存时间短、演化快、标志清楚(特征明显)、数量多、保存较好的化石。,特点(优点):方法简便、可靠,不受岩性变化限制,可以进行大区域地层对比(特别是地面地质大区域对比)缺点:因个体大,在岩心、岩屑中很难得到完整化石,钻井剖面地层对比时受到限制。,2、化石组合法-微体古生物对比法,微体古生物特点:体积小、分布广泛、种属繁多、演化快、生物群分区现象明显;在岩心、岩屑中易保存-适用于钻井地质地层对比。,常用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当前,我国各油区地层对比中,常采用介形虫、轮藻和孢粉。,化石组合法-利用地层中所含全部化石或某一类化石的自然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四、地球物理资料对比-覆盖区,1、利用地震剖面对比(二维或三维)井标定各反射标准层,并追踪(强反射同相轴)、闭合。,2、利用测井资料对比搞清岩性-电性关系,确定电性标志层;对比电性标志层或相邻井的相似曲线特征。,五、构造学方法,构造学方法-利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划分、对比地层的方法。,第一节区域地层对比方法,一、区域地层对比概述二、岩石地层学方法三、生物地层学方法四、地球物理资料对比五、构造学方法六、层序地层学方法七、地层对比的步骤,七、地层对比的步骤-以岩性法为例,2、典型井(典型井段)的选择-典型井应位置居中;地层齐全,且有较全的岩心录井资料,-包括古生物、重矿物分析成果;测井资料齐全,曲线标志清楚。,3、骨架剖面的建立-应通过典型井向外延伸,一般先选择岩性变化小的方向。,4、面积控制及地层分层数据表-统一各井的分层数据,5、对比过程中的地质分析-根据沉积成层原理,井间各层对比线的变化应该是协调的。如果出现异常,则需要分析其原因-分层错误,或由于地质现象造成。,沉积层序问题-即地层层序重复、缺失或层序倒转,这类地质现象均与构造运动有关。,地层厚度有异常变化不整合引起:厚度变化有规律,且具有区域性特征;与断层有关:只出现于个别井或个别井段。,在连接对比线时,必须考虑到井间岩性变化。,出现异常井段的主要原因类型:,2井地层断缺产生的厚度异常,2井,1井,3井,岩性变化(相变):实线-岩性对比线-错误虚线-考虑相变后的对比线-正确,第二章油层对比,第一节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第二节碎屑岩油层对比第三节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第四节碳酸盐岩油层对比,油层对比-在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细分和对比(小层对比)。是确定相同层位内的油气层连续关系的对比。,油层对比:对比单元划分更细,对比精确度更高,用于对比的资料更丰富,选用方法综合性更强。,第二节碎屑岩油层对比,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二、油层对比的依据三、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四、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五、油层对比的程序六、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油田上,可提供油层特性研究的资料很丰富:,但是,相当一部分资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提供油层信息有限、反映油层特性的真实性和精确度太差、不易获取较多等等),在实际应用时应有所选择。,对于砂、泥岩互层剖面中的油层对而言,由于该两类岩层的电性差别大,曲线形态和岩性对应关系清楚。加之电测资料获取速度快、易得连续剖面等优点,电测曲线是油层对比时最为广泛采用的主要资料。,1、搞清岩性-电性关系,研究各类岩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特征,钻取一定密度、岩心收获率达90%以上的取心井;在这些井中进行全套完井电测;将电测、岩心资料逐段、逐层对比,研究各种岩性、各级沉积旋回在电测曲线上的显示及其代表形态特征;选取典型曲线,编制单层及不同组合类型油层典型曲线图版。,2、电测资料选择-选用原则,能较好的反映油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特征;能清楚地显示岩性标准层的特征;能较明显的反应剖面上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岩性界面;测井方法在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测量精度高。多种电测资料综合运用,比较全面的反应出油层的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关系。,3、常用的电测资料,碎屑岩剖面一般选用1:200比例尺2.5米底部梯度电极系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微电极曲线,等等。,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二、油层对比的依据,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2、沉积旋回3、地球物理特征,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靠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法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主要依据岩性组合。,1、岩性特征,岩性特征-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范围)大小不同;而且,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次一级的小规模升降运动。,2、沉积旋回,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级次-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电测曲线在地层对比中的特点: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旋回)等。有自己的特殊对比标志(电性标志层)可用于油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此外,还有微电级曲线、自然伽马曲线、中子测井曲线等。,3、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三、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根据陆相碎屑岩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第二节碎屑岩油层对比,(一)对比单元的划分(二)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三)油层对比中沉积旋回划分方法,1、单油层-通常称小层或单层,油层对比的最小单元,为沉积韵律中的较粗部分;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岩性和物性基本一致;单油层之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连通面积。,3、油层组,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沉积旋回的级次: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利用沉积旋回对比油层时,应从大到小分级次进行-“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三级沉积旋回-指同一岩相段内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四级旋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与砂岩组大体相当)。上、下泥岩隔层分布较稳定,可作旋回界线的依据。,2、三级沉积旋回,3、二级沉积旋回油层组,-指由不同沉积的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包含若干砂岩组所组成的几个油层组。是一套可以组成开发单元的油层组合。,上、下有适当厚度(10m左右)的泥岩与相邻油层完全隔开;一般都有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用来控制旋回界线。,每套含油层系一般都有古生物或微体古生物标准层来控制旋回界线。,4、一级沉积旋回-含油层系,区域地层单元、油层单元、旋回级次关系对比:,1、单井旋回的划分2、全区沉积旋回的追溯对比,以单井旋回划分为基础,分区选择有代表性“标准井”以标准井为中心,以旋回特性为依据,从高级次到低级次;分区追溯对比各旋回界线和旋回类型的演变规律;全区追溯对比-统一:沉积旋回划分油层的分层(油层单元),2、全区沉积旋回的追溯对比,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二、油层对比的依据三、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四、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五、油层对比的程序六、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四、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油层对比-不同于区域地层对比(油区范围、大套地层对比)对比范围:油田某一断块开发试验区注采井组对比单元: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对比依据:对于砂岩组、单油层,对比单元小,古生物、矿物等在小段剖面内变化不显著。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厚度比例关系作为对比依据。,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连接对比线,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B、研究标准层分布规律,了解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辅助标准层(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在已确定油层组界线的基础上,能配合次一级旋回特征划分砂岩组和单油层。,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E、薄的黑色页岩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F、化石层;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常见的标准层:,第二节碎屑岩油层对比,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二、油层对比的依据三、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四、碎屑岩油层对比方法五、油层对比的程序六、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适用条件对比步骤: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标准层;标志层;常见的标准层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连接对比线,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A、在油层组内,根据岩石组合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若干三级旋回;,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B、分析各三级旋回性质、岩石组合类型、演变规律、旋回厚度变化规律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界线。,C、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岩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在油田范围内,同一沉积时期形成的单油层,不论是岩性还是厚度都具有相似性;在三级旋回内,根据单砂层发育程度、泥岩层的稳定程度将三级旋回细分为若干韵律;韵律内的较粗粒含油部分-即为单油层;按岩性相似、厚度相近原则,在四级旋回内进行单层对比。,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连接对比线,根据砂层的连续性和厚度稳定性的变化大小连接进行。连线形式多种多样。,注意:若将旋回-厚度对比法应用于类似于河流等不稳定沉积将导致不同时期沉积层当成同时期沉积层处理。,图2-9厚砂层不同劈分法示意图,沉积时间单元:指相同沉积环境下,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同时沉积。-沉积时间相近、相对整合、层位相当。,适用条件:沉积环境复杂地区。如:河流相、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等砂体中对比单层。,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利用岩性-时间标志层作控制,以砂体顶面距同一标志层等距离的方法进行。,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步骤,在砂岩组的上部或下部,选择1个标志层。-标志层应尽量靠近其顶面或底面。分井统计砂层组内主体砂岩(2m)顶界距标志层的距离。剖面上,按照砂岩顶面距标志层距离近似者为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原则,将砂岩划分为若干沉积时间单元。,图中,厚度2m的主体砂岩,顶面离标志层距离主要有24m、57m、1012m、1416m4种类型。,上述方法中,主要依据砂岩体顶界距标准层或标志层距离划分。对于单元底界如何划分也需要认真分析。,特别是一些厚砂层,如何确定它们是属于:一次河流下切作用形成?两个沉积时间单元叠加而成?既有下切又有叠加?该问题是划分沉积时间单元时必须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沉积时间单元底界的划分:,A)厚砂层若是一个完整的正韵律,则为一次河流下切形成,属于一个时间单元。,B)若砂层由多个正韵律组合而成,且底部具区内较粗粒级的岩性,则该砂层为多个时间单元组合形成的叠加型厚砂岩,应劈分为多层。,间歇叠加连续叠加下切(侵蚀)叠加,侵蚀下切叠加型厚砂岩,A-河道砂体B-河道边缘砂体,单砂层对比图,C)厚砂层在邻近井中突然尖灭,一般为河流凹岸处下切较深的河床砂。,D)若砂层中存在稳定的泥质薄夹层时,则可将该砂层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单元;E)通过邻井对比,以多数井划分为准;F)根据动态资料验证,如:见水层位、见水特征等资料。,沉积时间单元的对比,在单井划分沉积时间单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沉积环境下砂体发育模式对比沉积时间单元通过对比,验证时间单元划分的准确性(正确性),对于河流沉积类型的砂体:冲刷、下切、叠加等现象频繁出现,给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对比带来诸多困难,一直是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中的难点。,冲刷面-常存在于上下旋回的界面处,一般都有冲刷痕迹可寻:,上部旋回底部的泥砾层或砂砾层与下部旋回的泥岩接触电性上显示突变的特征。,下切-下切作用导致砂层增厚,其垂向上的岩性组合仍保持为一个完整的正韵律(光滑的钟形曲线)。,与相邻井对比时,不能按厚度劈分。,叠加-由河床侧向迁移而形成的叠加型砂岩,垂向岩性组合上,有多个间断性的正韵律反复出现在电性上一般有两种反映:自然电位、微电级曲线有回返,表示下部有较细粒沉积物或泥岩残留;无回返,自然电位呈“筒状”(箱型曲线),表示下部韵律的泥岩或残留物被切完。,砂层对比图,河道砂剖面图,?,砂层对比图,构造因素-具继承性隆起的含油气构造构造的不断上隆使同期接受的沉积物经压实而显示顶部薄、两翼增厚的趋势。导致同时沉积的砂层顶部至标志层的距离在垂直构造等高线的方向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图2-12叠加砂岩的对比,3井,3井:1、2层在电性上叠加显示不清楚,在岩心观察中见中、底部含泥砾及冲刷面为叠加型砂岩,且邻井叠加显示清楚。2井:1、2层如何划分?,2井,越靠近标准层的河道砂体对比精度越高;远离标准层时,因区域厚度变化而无法控制。,“等高程”对比单河道砂体,-“等高程”-指砂体顶面距同一标志层“等距离”;不能误解为砂层顶界面的“等高程”并用其对比。,注意,五、油层对比的程序(点-线-面),1、典型井(段)的选择-关键井岩-电分析2、骨架对比剖面的建立-线3、面积控制-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闭合,1、典型井(段)的选择-点,主要任务:选择确定标准层,进行岩-电关系分析,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标准剖面)。,一般选择钻遇地层层序正常、油层较全、资料齐全的取心井关键井岩-电分析。,若一口井的油层组、砂层组不能代表全区,可由多口井中挑选有代表性的油层组、砂层组,汇编成综合柱状图。,油田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油田综合柱状图要求:岩层特征(岩性、电性)在全区具有代表性,油层发育好。附以相应的测井曲线。,2、骨架对比剖面的建立-线,选择水平对比基线:实际工作中,一般选择标准层顶面或底面作为对比基线。,通过典型井向外延伸,一般选择岩性变化小的方向,建立井间相应的地层关系-“十”“”“田”字剖面。包括:单井资料准备、选择水平对比基线等。,确定出水平对比基线后,按一定比例尺将各井剖面置于水平对比基线上,绘出各井电测资料图,注意要把电测曲线与标准层的关系卡准。,井区或区块内所有井的小层对比。包括:骨干井网外的井与剖面井对比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剖面的闭合-追踪对比与闭合。,3、面积控制-区块内所有井的对比、闭合,1、小层数据表的编制及应用小层数据表-以井为统计单元单层对比数据表-以单层为统计单元2、油层对比成果图的编制和应用油层剖面图平面图立体图,六、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1、小层数据表的编制及应用,数据表的应用:编绘油层剖面图、小层平面图、油层栅状图;计算油气储量;是进行动态分析和制定开发方案的主要依据。,数据表类型:小层数据表-以井为统计单元单层对比数据表-以单层为统计单元,小层数据表-以井为统计单元,统一划分单层数据:指由各井自然分段小层统一分成全区可对比的单层的数据。某些井剖面上,有时1个自然分段小层是由多个单层组成的须将其劈分成单层数据。有时几个自然分段小层要合并成1个单层整理出合并后的单层数据。,单层对比数据表-以单层为统计单元,以小层划分数据表为基础,将各井同一单层的数据填入表中。,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一类有效厚度:指油层中达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厚度;二类有效厚度:指油层中含油情况稍低于有效厚度下限的厚度;,产能系数:指该层一类有效厚度与其渗透率的乘积。数值越大,表示油层产油能力越高。,相关概念:,油层剖面图平面图小层平面图油砂体平面图立体图油层栅状图油砂体连通图,2、油层对比成果图,油层剖面图-油田上沿某一方向的油层对比图,它反映了油层与上、下层的连通情况及延伸情况等。与构造剖面图的区别:不反映构造形态。,油层剖面图的编制:依据小层划分数据表等资料编制,选择剖面方向确定剖面结构标注小层数据连接小层对比线分层注明渗透率分级符号习题一,油层剖面图,油层剖面图油层剖面图的含义编制油层剖面图的步骤平面图立体图,2、油层对比成果图,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又称连通体平面图。习题二“小层平面图”的编制,平面图,油砂体平面图:反映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率变化趋势的图件。,小层平面图:根据单层对比数据表提供的绘图单层资料编绘而成,具体步骤包括5个环节:,确定图幅结构:根据要求,选择合适比例尺的井位图,确定绘图范围,在图上给出断层线和内外油水边界。,标注数据:根据单层对比数据表将各井绘图单层的渗透率、油层有效厚度、砂层厚度注于相应井位旁。,小层平面图的编图步骤:,确定砂层尖灭线及有效厚度零线。一般情况下:A)砂层发育井与砂层尖灭井间1/2处勾绘砂层尖灭线;B)有效厚度井与砂层尖灭线间2/3(近似1/2)处勾绘有效厚度零线。,D)断层线、注水井注水切割线为自然界线。,C)分布于油水过渡带内的井:油层为一类有效厚度有效厚度零线交于外油水边界;油层为二类有效厚度有效厚度零线交于内油水边界。,勾绘等值线-按三角网法:根据单层渗透率大小,确定渗透率间距,内插渗透率等值线:10010-2m2、20010-2m2、50010-2m2;根据单层有效厚度的大小,确定有效厚度间距,内插有效厚度等值线:1m、2m、3m、4m。,对渗透率分区染色:为了突出渗透率的变化,在图上可按不同颜色,对高、中、低渗透区染色。,油砂体平面图:反映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率变化趋势的图件。,油层栅状图-由小层平面图和油层剖面图综合组成的立体图。可清楚地反映油层在各个方向上的岩性、岩相变化及层间连通情况。,油层连通图-油层栅状图,在油田开发工作中,一般以砂层组为单元进行编图。其编制步骤包括6个环节:,A)编制小层连通数据表-根据油层的对比结果,编制单井小层连通数据表。,B)选择作图比例尺-纵、横比例尺应根据:,C)绘制井位图-若平面井点分布不匀,可将密集井疏散开(常用方法:用等度投影法将直角坐标改成菱形坐标网)。,图2-16等度投影后直角坐标上点位分布情况,D)绘各井的层柱按纵比例尺,在井位旁绘该井层柱:按深度标出各单层的顶、底界线,并将小层号、砂层厚度、有效厚度、渗透率等数据注于图上。,E)连接井间小层对比线一般按左右成排、前后成斜行连线;连线相遇即行断开以避免交错。自下而上,依次连线,油层连通图,K50010-3m2K(50-100)10-3m2K(300-500)10-3m2K5010-3m2K(100-300)10-3m2,F)注释射孔井段、渗透率分级符号-渗透率可用符号或色谱,按分级界限注释于图上。,油砂体-具有较好渗透性,含油饱和度较高,能产出工业油流的砂岩体。在地下,油层以一个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含油砂岩体分布于地下。,油砂体连通图,图2-18油砂体形态剖面图,油砂体连通图反应相邻油砂体相互连通关系的立体图。编图单元:一般选用砂岩组。编图步骤分5步:,A)根据作图区大小,选用适当比例尺的井位图;为避免南北井点对比连线过陡、保证对比线清晰,可变换坐标、上下左右适当移动个别井位、或将井位图旋转适当角度。,C)根据连通关系资料,从图幅下端各井点开始,依次向上连接井间对比线。,B)根据单层划分数据表,按选定的纵向比例尺,将砂岩组内各单层厚度标于井层柱内。,按纵向比例尺标注各单层顶、底界线,D)划分油砂体。在连通图上划分油砂体的原则:纵向上尽量照顾同层号单层,层号相同者属同一油砂体,对于上、下连通的单层进行劈分或合并:根据区内该单层钻遇率大小判断。如该值25%至30%将连通单层划归同一油砂体;反之,则劈分为两个油砂体。,对于某些在局部地区连通井点极为集中的小层,可单独划为一个油砂体,但必须在物性较差部位将其与不连区切开。,图2-19油砂体连通图(据杨寿山资料),E)对划分的油砂体进行编号和着色,以显示其区别。,计算砂体储量,对油层进行定量评价;划分开发层系,调整开发方案;油井动态分析等。,3、油层对比成果图的应用,第二章油层对比,第一节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第二节碎屑岩油层对比第三节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第四节碳酸盐岩油层对比,第三节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的意义:预测砂体的分布特征揭示油层的非均质性掌握油水运动规律提高油气采收率,一、以砂层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二、划分沉积时间单元三、各沉积时间单元细分沉积微相四、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第三节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一、以砂层组为单元划分沉积大相,砂层组-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沉积大相-河流环境中河道、河道边缘、泛滥平原等亚相三角洲环境中的三角洲平原、前缘、前三角洲亚相,二、划分沉积时间单元(单油层),三、各沉积时间单元细分沉积微相,沉积微相划分如:曲流河道亚相细分为点砂坝、河道充填2个微相。,受取心井数限制,细分沉积相研究是在全面收集岩心观察与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测井曲线进行。,(一)沉积相分析流程(二)测井相分析,、单井相分析-建立沉积模式,从岩心观察入手,收集各种相标志和样品分析资料,建立剖面的垂向层序;初步确定沉积相类型确定各种相类型在纵向上的共生组合规律,2、剖面对比相分析,-在单井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井间联系,通过对比,确定沉积相在二维空间内的展布特征。取心较少时,可依据岩屑录井或电测资料进行对比。,3、平面相分析,绘制一系列剖面图、平面图等基础图件;单井相分析图剖面对比相分析图砂层厚度等值线图砂层厚度系数等值线图砂层孔隙度等值线图岩石类型或泥岩类型图等综合分析各类基础图件,确定各沉积相划相标准;编制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分析沉积相类型和展布。,1、测井组合不同测井方法对岩性、物性、流体性质等反映能力不同不同岩层在测井曲线上有不同的特征。测井相分析之前,应首先选择有效的测井组合。,受取心数量少等因素限制,人们更注重测井信息的利用选择测井组合测井相与沉积相测井相分析方法,搜集岩屑资料,总结测井资料划分岩性规律定性判断岩性。常用的测井资料:自然电位电阻率地层倾角体积密度中子孔隙度声波时差等,“测井相”或“电相”于1970年提出,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当(存在密切关系),但并非一一对应,必须用已知沉积相对电相进行标定。,2、测井相与沉积相,曲线形态特征(要素)主要包括:幅度光滑程度形态齿中线顶、底接触关系多层组合形态,人工测井相分析(1),单层曲线形态(自然电位曲线),可以反映粒度、分选及其垂向变化;砂体沉积过程中水动力和物源供应的变化。,幅度,形态,人工测井相分析(2),测井相自动分析框图(据焦翠华,1995),自动测井相分析流程,某井测井相分析图,利用判别模型和测井相-岩相的对应关系,对目的层的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得出一条连续的地层岩相剖面。,四、油层细分沉积相研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在开发中后期,以砂层组为单元的储层描述及对油层的认识,已不能满足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的需要,必须进行油层细分及沉积微相研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3个方面:,1、进一步深入认识油砂体层内纵向和平面的非均质性,掌握地下油水运动的规律2、应用沉积相带掌握高产井的分布规律3、应用沉积相带选择调整挖潜对象,、进一步深入认识油砂体层内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掌握地下油水运动的规律,不同类型砂体特点及其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不同。,以大庆油田葡I油层组的主体砂岩为例-主体砂岩分为6种类型:下切型砂岩不下切型砂岩叠加型砂岩砂坝型砂岩砂堤砂脊型砂岩前缘席状砂岩,下切型砂岩,水淹表现:在底部见水快,驱油效率高(高渗段70%);注入水沿油层底部高渗段向前突进;随着注水倍数增加,水淹厚度增加较慢;全部水淹厚度小(一般不超过20%),但是,全层含水率高(可达90%左右);全层驱油效率不均匀,呈锯齿状变化,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下页示)。,是在河流强烈下切的情况下形成的,韵律性明显,砂岩底部颗粒粗、渗透率高。,不下切型砂岩,是在河床较宽、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的情况下形成。砂岩颗粒较下切型砂岩细一些;底部和上部的差异亦小。,水淹表现-在相同注水倍数的情况下:全层总的水淹厚度较下切型砂岩大一些;但驱油效率仍不均匀,为锯齿状;开采效果:一般比下切型砂岩要好;但是这类油层夹层不发育,挖潜难度较大。,、应用沉积相带掌握高产井的分布规律-以河流相为例,实践证明,河床主体带(即主流线)易得高产井。由于层内纵向非均质性严重,油层底部含水率上升快高产短命。,特点:能明显见注水效果,但注水见效时间稍迟;含水率上升慢,稳产效果好,高产时间长。,3、应用沉积相带选择调整挖潜对象,充分发挥各种工艺措施的作用,油砂体的不同部位见水顺序和注水收效不同在不同阶段应选择不同的调整挖潜对象;以沉积相带为基础,以油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