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周孟由昆弟书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护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若欲深知,取文钞中诸戒杀文,及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阅之自知。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提及,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则利益大矣。并祈于汝母前,代为问好。又当为说光劝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群铮知悉,汝母现有病,断不可不愈而去。然光看汝母,恐难高寿,宜与孟由及智昭等,日换班在旁念佛,俾其随念,不能念则静听。若世寿尽,如此行,则决定往生。若世寿未尽,亦当消除业障,增长善根。如汝决欲来山,只好照汝此议,庶两无所碍。现汝母病未愈,决不可发此心,发则于世间世出,两俱违悖矣。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动,动其爱情瞋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祈与孟由说此助念法,并告汝母令听光言。至为亲开陈佛法,固为大善。然定省抚慰,亦须格外留意,幸甚。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至于芜钞,则见之发心修善念佛者甚多,兹不具书。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接手书,知汝母去得甚好,此殆汝母往昔善根,及现在善愿,并汝等助成之功效也。人一生事事皆可伪为,唯临死之时,不可伪为。况其无爱恋之情,有悦豫之色,安坐而逝,若非净业成熟,曷克臻此。但愿汝昆弟与阖家眷属,认真为汝母念佛,不但令母亲得益,实则比自己念佛之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妇女不必随于僧次,以为日既多,人情熟悉,或令人起嫌疑。妇女宜另设一所,或居于幕,出入各门户,两不相见,是为表率乡邑,开通仪式之懿范。若漫无界限,或他人仿之,久则弊生。昔人立法,虽上上人,亦以下下人之法为范围,故能无弊。汝昆弟能如是为母念佛,兼又印施观音颂文钞等。有此善心净资,并利人之事之功德,岂但汝母莲品增高。将见汝祖父母,汝父,并历代祖妣,同沾法利,同得往生也。光之所说,乃本理本情,非漫然为汝等说悦心快意语也。富贵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于爱之不得其道,或偏与钱财,或偏令穿好衣服。钱随彼用,则必至妄吃致病。若为彼存以生息,余不得者,于父母生嫌心,于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钱,出嫁必以钱自骄,或轻其夫,或不洞事,以钱助夫为不法事。欲儿女成贤人,当为培福,不当为积财。财为祸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无钱,自勤而来,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产一空。故古人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能读则读,不能读,或农或工或商,各有一业,为立身养家之本。女子若有钱,明道理,钱固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则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孙孙女矣。汝母善理财,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贤善和睦。或于一人,有偏私偏爱,亦不至彼此计较,然不可以此为法。须令儿女永无计较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骄情长起,庶几家道兴而子孙通皆循规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络索,以汝兄弟以光为师,恐后来或致儿女受害,故为絮叨及之,切勿谓所说无因,视作废言,幸甚。但祈汝兄弟认真念佛,则为报母之恩,亦为报佛之恩矣。火葬一法,唐宋佛法盛时,在家人多用之。然宜从俗葬埋,恐执泥者妄生议论。实则烧之为易泯灭,过七七日烧弥妥。葬之年辰久,或致骨骸暴露耳。三年之丧,不作礼乐,固宜遵守。前清文官必丁忧,武官不丁忧,以军事不可或辍,故不为制。今则废伦非孝,纷纷而起,守制之期,尚足挂齿乎。吾人当依古礼,斟酌行之,不可遽变,不必过泥可耳。顶圣眼天生等说,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故云亦不一例。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然则下品中生六劫,下生十二劫,则其胎其城,为更厚更远矣。彼十二劫者,尚归九品,何五百岁者,便居品外。又何不观于莲华中不能出现八字,是莲为不列九品之莲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孟子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只此逆字,亦是疑城。若知逆即迎合之意,则疑城化为乌有。一般死执著汉,所以终日讲说,终日违背,皆坐此死执著之病根未消,故致难得实益也。读书笔记人物介绍复周孟由昆弟书收录于增广卷二。周孟由昆弟,即指周孟由、周群铮兄弟等。周孟由号称当时的温州首富,周家也是佛化家庭。民国七年(1918年),周孟由、周群铮带着庶祖母去普陀拜谒印祖,成为了首次在印祖座下皈依的在家弟子。文钞中常常出现的永嘉某居士,即指周孟由。皈依后周氏兄弟与印祖通信十分频繁,对增广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钞中有很多印祖写给周氏兄弟的信稿,大安法师说,周氏兄弟,实际上是做了代众生请法的应机众。按印光大师永思集中弘一大师覆王心湛居士书所载(弘一大师此信写于民国十三年,即此复周孟由昆弟书之前一年),周孟由对印祖有一个评价:“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明蕅益大师),步武资福(清彻悟禅师),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二百年来,一人而已。”被弘一大师推为“诚不刊之定论也!”这里,刊是删除修改,不刊之论,即指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明代的云谷禅师本人,我们大多数可能不是很熟悉。云谷禅师一生,出家弟子中最著名的是憨山大师,在家弟子中最著名的是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袁了凡遇孔先生,算其前后诸事,一一皆验,遂谓命有一定。后蒙云谷禅师开示,兢业修持,孔生所算,一毫不应。这里说善巧如云谷,云谷禅师与袁了凡初次见面,虽然没有立即劝他求往生,劝他出家,而仅仅是以世间法引导,但是像袁了凡这种人,一生修持感应既多,想来对因果轮回的观念也必然深深植入心中,等到临终妻子转成陌路,富贵回首成空之际,如果遇到善知识开演净土,教以念佛,焉有不愿生、不肯念之理。背景介绍此篇信稿分为十段,实际上是周母从生病到往生期间,周氏兄弟与印祖通信时印祖给予的开示的十封信稿的一个汇总。对我们日常的修行,及亲人百年之时的应对方案,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周母往生后,周家四兄弟将这十篇信稿整理在一起,取名法雨涓滴录,附在莲宗正传后面流通,印祖亦为之做跋,此跋文收录在续编卷下。在跋文中,印祖着重强调了临终助念的问题,同时说此法源于善导大师。跋文不长,敬录于下:法雨涓滴录一书,于临终助念,及洗沐,换衣,哭泣等,破坏正念之利害,颇有发明。周师导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现诸瑞相而终。由是彼昆季石印数百册,以送远近有缘者。今又以母所遗资,印莲宗正传一万册,以结净缘。冀其母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因将此录,附于其后,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坏之利害。庶不至以爱亲,及爱兄弟,妻子,眷属者,背道而驰。以爱恋之心,行损害之事,尚自以为吾于亡者,能尽其职。但以凡夫知识陋劣,未闻佛法,所有损益,人孰得知。此书传布遐迩,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生则深种善根,没则神超净土。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愿见闻,咸生正信,展转劝导,功德无量。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跋文中提到的周师导,师导即是周孟由的法名。莲宗正传是清代悟开法师所作,排定了净宗十一位祖的位次,同时在目录中列出了每位祖师的西归日期。现在网上有一个比较全的佛菩萨纪念日的帖子,关于净宗祖师部分,里面有两处与此不符,或是在传抄中有误。关于法雨涓滴录这个名字的由来,周孟由在哀启(附录于后)中说“向所著述廿余万言,悉已刻入文钞,风行海内。近作尤富,将交续刻。兹所录者,特法雨涓滴尔。虽然,即此涓滴之中,已具养生送死之大全。承先启后之纲要。理融真俗,惠普殁存。成佛作祖,不妨由此。所谓无量法,摄在一微尘”。科判(一)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九月十五写给周群铮,乙丑年即民国十四年(1925年)。钞文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之日乎。如是说之,或可发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消文我们都知道周孟由、周群铮兄弟在民国七年带着庶祖母皈依在印祖座下,当时距离写这封信稿已经过去七年。七年前周母并未随同前往,此时周母是否皈依,文钞似乎中没有提及。但是如果依照周孟由在法雨涓滴录哀启中“甲子仲春,航海普陀。邦雄随侍。皈依印光老人”的说法,周母是在此前一年由周群铮陪同去印祖座下刚刚皈依的。(甲子即乙丑前一年,1924年。邦雄即指周群铮,参见后文哀启结尾具名)在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是为凡夫信众身分,但是这个凡夫已经有了对娑婆强烈的厌离和对净土迫切的向往。而在这里,周母这个凡夫身分,就显得更为地普通:信愿不足,欣厌未发,年高卧病。按下文,周母最终是往生了的。所以从周母生病,到往生的这个过程,印祖是怎么指导周氏兄弟一步步引导周母求生净土的,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乃至身体力行了。印祖教人,常常是从最平实处入手,踏踏实实去做。这里第一封信开始从因果和六道轮回谈起。众生只要有神识,自然就会有趋乐避苦的心。六道轮回的概念一旦在心里扎根,知道不是人死灯灭,劝他做长远打算,求一个长久的快乐的安身立命之所,自然也就容易接受,而很少会有人甘心在六道中永劫升沉。人天乐短,三途苦长,若舍净土,焉有安宁?长夜漫漫,十方茫茫,不向弥陀,谁以光明?钞文菩萨度生,随顺机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消文观经下品往生,华开之后闻观音势至为之说法,始发菩提之心,亦未尝不可。所以印祖在这里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力修孝友及净土法门,是自利。劝导眷属有缘同求净土,是化他。自利利他并举,所以功德甚大。另一方面,力修孝友,是世间孝,劝亲往生,是出世间孝,世出世间并行,所以功德甚大。小结本篇是十封信的第一封,依照惯例,还是先从苦乐对待的角度上入手,劝周母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弥陀疏钞中莲池大师总启十门,教起所因中第三义针对凡夫众生,就是“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对普通信众来说,最初就和他讲放下执空转修妙有,讲发菩提心亲近如来,有些为时过早,普通的信众就是对苦乐有直观的感受,祖师在劝信上也是从此入手。这个思路和印祖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与陈锡周居士书中所说也是一脉相承的。结尾对周群铮的劝勉,也是对一切净业行人的劝勉。科判(二)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九月廿六写给周群铮。(廿读“念”音,表示二十,另卅读“萨”音,表示三十)钞文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消文这篇文稿,印祖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针对病急乱投医,生病之后是否可以去拜祭鬼神祈福,一个是父母体弱,是否可以用肉食滋补。针对第一个问题,印祖说,病苦多是由宿世业力所致,欲求病愈,应从根本上下手去消业。而消业无如念佛。入佛门第一步就是三皈依,三皈依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既然已经皈依了佛法,如果因为生病、临终等事情而去求乱力鬼神欲得离苦,不但是违背佛教,违背皈依戒,而且更是缘木求鱼。这里印祖说,那些鬼神自己也是受业力牵引在三界中轮转的,他自己通身的业力都无法消,又怎么能让别人消业?如果因为要去求鬼神而杀生祭祀,则又是罪上加罪,业上添业。因地既然不真,果报何能不曲?当年昙鸾大师从陶弘景处得来十卷仙经,旋即遇到菩提流志得睹观经,立刻一把火烧了仙经专修净土。昙鸾大师闻到净土法门连仙人也不要做了,可是千年以后的后人,闻到净土法门依旧祈鬼求神的大有人在,所以印祖在这里特意嘱咐,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钞文又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护生,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妄谓为孝,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杀过去父母亲属,以奉养现在父母及丧祭等,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矣。消文对第二个问题,印祖是依照梵网经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中的经义加以开示。杀过去父母以奉现在父母,岂但不是孝道,直成忤逆。所以此亦我父母,彼亦我父母。杀彼父母而供此父母,又何以言孝?印祖在续编卷上复智乐居士书中也说:“汝母经咒不能念,当劝令一心念佛。宜吃长素,切勿以血肉供亲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将来亦当以身命还,则此之行孝,直是令亲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亲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钞文是以通人达士,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若欲深知,取文钞中诸戒杀文,及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阅之自知。消文印祖最后劝勉说,既然闻到了佛法的真实义理,就应该遵照奉行,在根本问题上,不应该随顺世道人情,明知故犯。印祖在周母临终时把戒杀的问题提到这么前的位置,用这么多的笔墨来阐述,可见戒杀茹素并非小事。在普劝爱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减杀业说中,印祖曾经说过:“然则食肉吃素一关,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非细故也。”文钞中诸戒杀文。戒杀文最有名的就是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印祖对此文的功效在文钞中屡屡谈及,如在复卓人居士书中印祖说:“魏梅荪(系翰林,时年六十。)谓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师之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光谓,富贵人习气难忘,君欲吃素,祈熟读光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当数数读,自不能吃肉食矣。此系八月十二日话,至十月,彼六十生辰,恐人情有碍,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素矣。次年,遂提倡开法云寺念佛放生道场”小结信稿中虽然谈的只是普普通通的两件事,但是又巧妙地把三皈五戒含摄在内,而在谈世间的孝道的同时,又善巧地种下发大乘菩提心的种子。无怪周孟由在哀启中说:“即此涓滴之中,已具养生送死之大全。成佛作祖,不妨由此。所谓无量法,摄在一微尘。”单看开始的这两篇信稿,这个评价就不会错了。科判(三)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十月初十写给周孟由。钞文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宜切劝放下求往生,如寿未尽,求往生,反能速愈,以心至诚故,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消文知轮回因果,信苦乐悬隔,由此自然会导出愿生的念头,接下来就是引导如何发求生这个净土的愿。所以第三篇信稿谈愿。愚夫愚妇卧病在床的时候,最要紧的问题,就是这时候要死心塌地念佛求往生,而不能再报侥幸心理求病痊愈。阿弥陀佛为众生能够离苦得乐,发愿要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全体果觉相授,我们发愿求往生,才能与佛感应道交。如果我们还是念念不舍娑婆,不愿往生,与佛也就有间隔,念佛蒙佛加被也就会打折扣。这样病也不会好,净土也去不成,两头都耽误了。世人念佛,求东求西,就是不求往生的大有人在,这就是横出法做竖出用,甚至是摩尼宝珠换糖吃了。印祖这里说,要全身放下念佛。如果放不下,留恋娑婆的心多一分,欣求极乐的心就少一分,与佛相应的心也就少一分。口口弥陀,念念娑婆。心不相应,又如何能仗佛慈力加被往生西方呢?所以印祖说:痴人说痴话。要想脱离轮回之苦,先须有出苦之心、之愿,然后才会有出苦之行。增广卷二的复永嘉某居士书六中印祖就有过开示:“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实际上,印祖并不是到这个时候才来劝周母生信发愿。若依周孟由的哀启中记载,早在前一年周母皈依印祖座下时,印祖既有此语当面劝告:“老人即勖以放下万缘,专心念佛。预备生西,晓导再三。闻之下泪。又私谓邦雄曰,吾恐汝母不久人世。须婉劝念佛而善事之。先母既归年余,果于去秋八月秋间,忽患气喘,益以胃肠旧疾复发。中西医治,均难奏效。自悔不听师父谆嘱。乃命奋等迭禀老人,哀求加被。” 勖是劝勉的意思。虽然当时印祖已经有过耳提面命,但是周母并没有听进去,等到第二年果然发现有世寿将尽的征兆时才悔不当初,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从周母生病到往生期间这十封信稿的往来。小结净土法门蒙佛接引往生以信愿为根本,本篇信稿讲病人重临终时,更是要万缘放下,一心求往生。科判(四)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十月十九写给周孟由。钞文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提及,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则利益大矣。并祈于汝母前,代为问好。又当为说光劝彼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有累自己念佛利益矣。消文接守良书,守良即周守良,字邦新。按照法雨涓滴录哀启结尾署名的顺序,“棘人周奋、邦雄、邦新、邦楚”,守良应该是周孟由的三弟。此处称守良,则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的那封写给周孟由的七千余字的超长信稿中所说的“自去腊至三月下旬,所接四书,及师(辰+殳)所持二位与徐君问答”一句看,师或是指周家四弟。此篇信稿与上篇所说内容相近,可以互相参看。既然此前印祖及周孟由、周群铮等已经提过应当要求往生,见效不大,这时候生病心情烦躁恐慌,甚至可能在病中还忌讳听到这个“死”字,所以再勉强劝往生效果也未必好。而且作为子女,有时候也不好劝得很直白。大安法师曾经说过,父母生病在床,你说你去劝他求往生,这话还真的很难说出口。所以印祖在这里也是再次开示此事,说“病中且勿提及”。这也是权巧方便,先想个善巧的法子,“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身心安乐”。先让病人至心念佛,能做到至心念佛,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会蒙佛加被,病体安康,身心安乐。关于寿命将尽得病苦,念佛身体痊愈的例子,文钞中有很多,印祖在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中说:“去年春,夫人以深受惊吓,故身体瘦弱,久不复原。锡周祈光开示,光令作退步想,作已死想,遂得大愈。今春复病瘦弱,不思饮食。于二月廿八日,正念佛间,见两童子执长幡,上书西方接引四字”(陈了常即陈锡周居士的夫人)。从本信稿全篇来看,周母从生病到往生,历时半年之久,如果陈了常念佛不得力,则所受病苦历时之长,未必便少于周母。病人如果能安心念佛,等到病好了,心态也平和了,而且经过这一番大病,对生死的感触更有体会,这时候再来委婉劝导,求生极乐,可能效果就会好得多。所以“待大好后,婉曲劝导,令其求生”。周母可以让周孟由等写信给印祖求加被,我们未必有这个因缘,所以如果能未雨绸缪,在父母身体安康时即委婉劝导,那就更有把握,这种事还是赶早不赶晚的好。“但劝至心念佛,即得蒙佛加被”。这里并不是说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放心往生了,往生还是要在信愿上来下功夫才是根本。三编中印祖有驳守培法师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论,即是说此。身心安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方面,如果是寿数未尽,一心念佛而病愈,这是世间安乐;另一方面,如果寿数已尽,一心念佛而蒙临终接引,则是得出世间大安乐。这里所说,应是指前一种。发愿求生净土得佛摄受往生,才会得出世大安乐。印祖最后说“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余皆是替儿孙殚心”。因为周家是温州首富,颇有钱财。但是钱财福报丰厚,子孙满堂,也容易有贪恋的心,正所谓一体两面,各有各的烦恼。在续编卷下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民二十年,即六年之后)中,或许是因为周家庶祖母早已在普陀皈依,修行念佛也比较精进,所以印祖也说得更直白。印祖说:“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只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地亩,房屋,首饰,衣服,及女儿,孙,曾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小结此篇信稿继续上一篇信稿的话题,再谈劝愿的善巧。信愿既然都已经讲过了,下一个要开示的问题应该是行持了。科判(五)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十一月初二写给周群铮。钞文群铮知悉,汝母现有病,断不可不愈而去。消文病人临命终时,精力不济,所以这时候助念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候这篇信稿主要是在说助念和临终的注意事项。但是第一句话颇耐人寻味。“汝母现有病,断不可不愈而去”。参照文钞中其他给周氏兄弟的信稿,及此文下面的“发此心”,此处的去当指出家。至于周群铮为什么偏偏要在母亲生病的这个时候选择出家,文钞及法雨涓滴录都没有周群铮给印祖的原信,印祖这里也没有说原因。但如果说是周群铮没心没肺,为自己能出家而弃自己母亲于不顾,似乎也说不通。实际上周群铮(包括周孟由)一直都有出家想法,印祖也是一直加以规劝,令他们在家修行。早在增广卷二的复周群铮居士书四中,印祖即说过“汝何不体我心,及诸人之心,而硬做道理乎。光亦出家之人,岂必定碍滞汝,阻止汝,学在家人恋恋于家,不愿令人速得解脱乎。但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这样的话。周群铮当时不再固执,而在这个时候又把这件事提起来,想来想去,或许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周群铮选择这个时候出家,是因为看母亲久病不愈,担心就此撒手人寰,不能往生净土,所以想起了那句“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希望以自己出家之行,让母亲有一个好去处。这篇信稿临近结尾处,印祖说“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似乎隐隐亦有此规劝之意。不管是什么原因,印祖在这里劝周群铮还是应该留在家里陪母亲念佛,尽最大努力保证自己母亲的往生。这与第一篇信稿中结尾所说“汝能力修孝友,及以净土法门,劝导自己眷属,及一切有缘者,同作莲池会里人,则功德大矣”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钞文然光看汝母,恐难高寿,宜与孟由及智昭等,日换班在旁念佛,俾其随念,不能念则静听。若世寿尽,如此行,则决定往生。若世寿未尽,亦当消除业障,增长善根。消文“日换班在旁念佛”,此法并非在这里首次提出。在增广卷二的复黄涵之居士书四中,印祖有一个更详细的解释:“然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镇守使王悦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一日不断佛声。太夫人能随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随,但令摄心谛听。则一日之中,常不离佛。在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过当一回值,或至两回,亦隔许久时候。彼等一无事事,借此令尽孝思,令种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离生死之缘。从此以往,率以为常。即太夫人寿过期颐,此法无令中辍,其利益不可思议。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业者,皆当以此告之”这篇信稿周氏兄弟必然看过,所以印祖在这里只是提及此事,而没有展开细讲。信稿中提到的“智昭”,不知是谁。周孟由生于1887年,此时已经38岁,这个智昭是周群铮的弟弟或是侄儿甚至周家女眷的法名,似乎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若依照增广卷二的复永嘉某居士书一“法名如数写来。窃谓小儿取一名,恰当即已,何必定取三名”,及复永嘉某居士书三“昨接手书,知又得麟儿。喜甚至于法名,大儿已经皈依,即不须另取。余者仍以福字为首,慧融渊和明。其母宜名师越”则侄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周孟由法名师导,周群铮法名师寿,此处周孟由的女眷法名师越,则周氏兄弟一辈很可能都是师字,而下一代是福字辈,如复永嘉某居士书三中提到的福慧、福融乃至福明等,从慧字、明字看,这里的智昭,或是福智、福昭二个后辈亦未可知(印祖弟子中,福字辈有很多,除这里提到的,还有徐福贤以及马契西之女马福贞、袁闻纯之子袁福球等)。钞文如汝决欲来山,只好照汝此议,庶两无所碍。现汝母病未愈,决不可发此心,发则于世间世出,两俱违悖矣。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失其助念,或再以哭泣搬动,动其爱情瞋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即尘劳行佛事,其功德比寻常殊胜万分矣。祈与孟由说此助念法,并告汝母令听光言。至为亲开陈佛法,固为大善。然定省抚慰,亦须格外留意,幸甚。消文周群铮为了能在印祖座下出家,大概也想尽了法子。印祖还是重复叮嘱,此时还是以帮助母亲往生为重。下面说“汝能成就母往生,亦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亦是此意。下文“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助念当是指上面复黄涵之居士书四中所提到的要做到“一日之中,常不离佛”。这里的助念,与现在的一些在病人断气了之后再请人来围绕念佛的情况相比,性质应该是不同的。这里判言的“定可往生”,当是对应上文提到的复黄涵之居士书四中的“在生助念”,同时,印祖在续编卷下之临终三大要中也有开示:“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可见“在生助念”极为重要,且往生更有保障,非仅仅依靠死后念佛可比。至于死后要如何做,印祖说“或再以哭泣搬动,动其爱情瞋恨,则堕落难免矣,险极险极”。在复黄涵之居士书二中,印祖说是要三小时:“宜以三小时不断佛声,不起哭声,及动转等为最善。祈切记之”。周母往生时,周孟由兄弟的做法,大概是为以防万一,还特意多加了两个小时,如哀启中所说:“甫交未初,安然而逝。以佛经云,亡者气绝,神识未尽。若即举哀及动转尸身,于亡者大为不利。奋等不敢违越佛言,贻亲伊戚。故皆力抑悲痛,专注念佛,历五小时,始为平卧。沐浴更衣。含殓哭奠。不御缯帛衣衾。屏除放炮俗例。是日佛声,达旦始息”。小结本篇信稿劝眷属以在生助念的方法,确保周母往生。具备求生净土的信愿之后,再辅以“在生助念”,印祖在这里说得斩钉截铁:人之临终,得其助念,定可往生。科判(六)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十一月初五写给周孟由兄弟众人。钞文汝母发愿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芜钞。依光鄙见,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拟以此款任印观音颂,普遍施送于远近,俾一切人同知观音大士,为法界众生之恃怙。随类现身,寻声救苦,兼以辅弼弥陀,接引众生。况乎现今世人,日在患难中,无法防护。倘人人见此书,知大士之恩德,无不欲仗其威力以免灾祸。既发信仰依赖大士之心,自然心存慈善,改往修来,以期不与大士相背而得蒙其覆庇护祐也。世之不治,由于人心险恶,倘人能仰慕大士之慈悲,自可日臻善域,是故此书流通,其利无穷,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且以此增汝母福慧,消汝母罪愆,必能生获安乐,没归莲邦。至于芜钞,则见之发心修善念佛者甚多,兹不具书。消文此篇信稿讲做功德。如果按周孟由的哀启中所说,周母此时应该也意识到了自己世寿将尽,所以把平生积蓄的私房钱拿出来,大半交给印祖,让印祖拿主意看怎么来做功德。印祖在这里建议用善款来印观音颂及文钞。观音颂即指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至于文钞,据嘉言录题词并序中“十四年冬,又令中华书局排增广本,亦作四册”所说,当是指增广版。“做功德当以开人智识为最”,这应该是印祖的一贯主张,从文钞中可以看到,信众寄给印祖的善款,一般也多是做印经典、文钞及劝善书籍之用。印祖对末法众生不信因果轮回,背弃道德伦常的愚痴做法,深感痛心。在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中印祖说:“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无可救药。凡有具正知见之伟人杰士,莫不以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挽回狂澜之据,精修净业,求生西方,为究竟安隐之法。”观音颂中这两者兼而有之,印祖一生流通此书颇多。按印祖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中所说,此颂系委托许止净居士所作,许止净备搜藏典群籍,历时两年完稿。述成颂文近二万言,加上注释,达到四卷之多。印祖原来是打算做一个颂文放在普陀山志的卷首,现在篇幅超出印祖的预期,所以决定单独流通。此书现在弘化社仍有流通本结缘。前面第二封信稿中的“观音颂之普劝戒杀挽劫文”,即指卷一结尾附录戒杀挽劫说。复杨真居士书中有“观音颂,备细说明观音灵感之事”,当指卷二的救苦、与乐,及卷三的弘法、摄生。根据文钞中所说,印祖主持印刷观音颂结缘甚广,具体数目虽然不得而知,但是在复蔡契诚居士书九说:“去年观音颂,募有八万部”,复周伯遒居士书九又说:“观音颂,今年印六万部”,及复江易园居士书四中:“观音颂,光欲募印数十万部,遍布中外。”其规模大致可知。江易园也是当时的名人,据说幼读儒书,13岁能诗文,以后历任校长、教育厅长等职位。皈依佛法后也是博览三藏,欣慕净土,常常受人邀请讲学。后来江易园成立佛光社,而且居然能把印祖说动拉印祖进去做社长,这应该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印祖自己在复张季直先生书中也说“易园与光,殆有宿缘”),佛光社化人念佛颇多,江易园功不可没。文钞中几次提到佛光社,印祖也有赠佛光社诸善人颂及赠佛光社社友大会颂词等文。虽然如此种种,但是江易园后来迷信乩坛,实在令人惋惜。印祖在复胡慧彻居士书二中有一个很痛心的评价:“南通乩风大兴,江易园被乩赞叹得头脑已昏。且以乩语号召通海启如四县。在彼意尚欲号召全国,汝等切勿随彼所转。世间正人君子,亦不肯过赞誉人,况得道之圣人乎。乩皆灵鬼假冒,(百有九十九)又多半是扶者伪为。易园以好誉而迷之至极,竟将乩语视作圣旨。设不好誉,即以所誉而责之。则何至丧心病狂,真伪邪正不分乎。”及“若易园者,初则知见尚好,提倡颇切,屡有感应。今则正知见已无,专欲将其师啬公,奉于莲池海会之中,以报其恩。由此私欲之物,障蔽其心。正知正见,遂转为邪知邪见。若不速改,则将来亦莫由往生。”大意是说,南通盛行乩坛的时候,大概是乩坛上下来的东西把江易园吹捧了一番,江易园由此迷信扶乩,最终完全丧失正见。正见的丧失,归根结底还是在自己的名利心太重,没有踏踏实实在解行上下功夫,印祖在复江易园居士书四中说:“大学颂,释观,释止,不甚恰当。德森师云,居士于三谛之俗谛,与三观之假观,似未深明,因将前印之演讲录首页见示。其所说虽有道理,亦可引人入胜。然于空,假,实义,全未贴合。夫三谛,三观,乃佛法中之纲要”标题下有一个录者注,说江易园的佛法程度由此可知(从文钞看,此注或是德森法师所加)。所以踏踏实实在信愿行上下功夫,才是末法修行的根本,或许江易园居士本身就是示现,是为了给我们后人敲响警钟,也未可知。另外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江易园交给印祖的款项,助印似乎很少,印祖有时候审时度势,也直接就替他改了用途,如复顾显微黄涵之书中提到的“前江易园寄二百元令放生,光详察时机不敢放,因改作印书”。印祖在此篇信稿后文说“比较别种暂时之益者,实相去天渊”,别种暂时,或许就是指此类。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挪用是不是会有因果,印祖在复骆季和居士函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以放生款赈灾,则是转济疏轻之财,以济亲重之急。因果固有,当不致因此获罪。十三年,黄涵之在道尹任,募开放生园。江浙打仗后,彼即告退。冯梦华知彼尚有放生园款数千,与光书,令光劝彼,以此款济灾民。光极力劝彼移赈。彼与谛法师书,说所以。谛责以错因果。彼以谛书见寄。光论因果固有,若谓阎老子加以刑罚,则光愿相代。其事遂不至中止。”这里“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出自论语里仁,大意是我们做事情,没有绝对的此种做法可以,那种做法不可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最大限度地利益众生为原则。后面谈到将放生款挪作赈灾,并不是说放生功德不如赈灾,如果粗暴下次定论,也有阻人行善之嫌。但是时移事变,凡事有轻重缓急,要权巧变通,所以印祖这里说:“转济疏轻之财,以济亲重之急”,“因果固有,当不致因此获罪”及“若谓阎老子加以刑罚,则光愿相代”。印祖屡屡在文钞中提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在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常常劝人持菩萨名号,以期消灾免难,如一函遍复中说:“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即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小结此篇信稿貌似只讲了将善款用作助印一事,但是里面包含的道理甚深,越读越有味道,定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重点的话,全信的落脚点当是在最后一句,即做功德要以引导众生“发心修善念佛”为要。科判(七)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乙丑年十二月廿六写给周群铮。钞文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消文从周母生病印祖写第一封信到写这封信时,算算已经有一百天的时间。虽然长时念佛而身体依然没有痊愈,所以周母就起了烦恼怀疑之心。印祖在信中举玄奘法师临终病苦的例子予以开解,勉励周母坚定信念,仰信佛言,不要被眼前境界所转,以欢喜心念佛,一定可以蒙阿弥陀佛慈悲加被。如果世寿未尽,身体自然可以迅速痊愈,如果世寿已尽,正好可以欢喜往生西方。我们只管深信切愿安心念佛,其余的都交给阿弥陀佛来安排就好。钞文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消文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可与与卫锦洲居士书相互参看。“境无自性,损益在人”(复章道生居士书一),若能以病苦做出苦之警策,行生西之正行,则反得大利。否则因病苦而怨天尤人,自甘沉沦,徒损无益。印祖下面说“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消业也,如汤消雪”,一方面是重申念佛的利益,一方面也是鼓励周母要坚定信心。修行中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到“效果”是常有的事情,这时候就要求行人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所谓福虽未至而祸已远,而不可自己退屈。万善先资集中有一则“卖斋立摄“的故事说:麻城王某,长斋三载,忽染恶疮,心生退悔。友人慰曰:“公持斋人,佛天当默佑。”王曰:“持斋三载,招此恶报,有何益乎?”友曰:“汝不欲此斋,可卖与吾否?”王问如何卖,友曰:“一分一日,三年当银十两八钱。”王喜,遂书券得价,明日将破斋。夜梦二鬼骂曰:“十个月前,汝禄已尽,以持斋故,延至今日,今命算反透矣。”立欲摄去。王请缓一夕,当退银,誓复长斋。明日,呼其友索券。友曰:“昨持归,即于佛前焚化矣。”王悔恨,立死。观此,能不惕然惊,憬然悟?钞文光自回山,日日于课诵回向时,为汝母回向,祈三宝加被,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速得往生西方耳。消文回山一事,上面信稿并未提及。前面六封信稿间隔基本在半月左右,而第六封与第七封间隔大约五十天的时间,或是此段时间印祖下山处理其他事情,以致书信不通所致。至于是什么事情,若按文钞,十四年冬有文钞增广在上海中华书局重排,或是此事亦未可知。印祖对于皈依弟子及眷属临终,常常代为慈悲回向。如增广卷二的复黄涵之居士书二中所说:“挚友亲丧但于朝暮课诵时,于佛前回向一二七,以尽友谊。”小结本篇信稿勉励周母不为病苦之境所转,安心念佛,自能蒙佛加被。科判(八)当机众按法雨涓滴录,此信稿于丙寅二月初五写给周孟由、周群铮两兄弟。丙寅年即次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钞文接手书知汝母已于初二日念佛往生,不胜伤叹。虽然,汝等既知佛法,当依佛法,令亲神识得益为事,不可徒为哀毁,令存亡两无所益。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纵不知世务者,谓为不然,亦任彼讥笑而已。丧葬之事,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有财力,多做功德,若丧事用度无出,即以之办丧事亦可,切勿硬撑架子,至有亏空,后来受窘,则不必矣。消文周母从八月份生病到次年二月初二往生,大约历时半年之久。此处交代丧事的办理。周孟由在哀启中说周母的积蓄大半交给印祖来做功德,留给周孟由等办丧事的钱并不多,所以印祖有“切勿硬撑架子”之说。即便财力有余,与其铺张浪费在办丧事上,不如做功德。“丧葬用素”、“做佛事只念佛”等,都是印祖在文钞中一再强调的。如一函遍复中也说“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丧葬及祭祀用素一事,印祖婆心切切,在文钞中屡屡谈及。如致郭辅庭居士书中有:“民国十三年,周玉山先生死,其子缉之,与光相识,寄一讣文,光令勿用荤。以彼官职声望甚大,若用荤,则不免为荣亲而反成累亲矣。光信到,缉之不作主,令办事者议之。办事者,皆贪口腹之人,俱不赞成用素。天津开吊,坐四千多桌。次年搬灵回皖,到南京开吊,到芜湖又开吊,到家又开吊。大孙子,在扬州开吊。只此五次开吊,所杀生命,不计其数。葬讫回津,有扶乩者,玉山先生临坛,痛恨其家之用荤,谓将彼在生做官的功德,消灭了尚不够。缉之大悔无及令严与光颇有缘,居士与光亦有缘。光于此时,不为说此利害,便失光交友之道。恐居士或以为无关紧要,故引周缉之之事,以为明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门岗施工合同范本
- 特种租赁合同范本
- 个人钱财赠与合同范本
- 八下第二单元《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知识竞赛教学案例
- 2025商务合作合同范例标准版
- 2025某省汽车改装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物流管理系统软件采购与使用合同》
- 轻质砖隔墙合同范本
- 《2025年企业合同续签流程与关键注意事项》
- 2025年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合同示范文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 含详解
- 楼顶发光字采购安装投标方案
- 组建生物质燃料公司方案
- 铁路转辙机 ZDJ9型电动转辙机认知
- 2021年4月四川省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表
- 《关于“人工智能”》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 钢平台铺板计算excel(可当计算书)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环境
- 美丽的西双版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