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_第1页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_第2页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_第3页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_第4页
植保第二章复习资料q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植物保护材料综述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利的环境条件或被其他生物感染,其正常生长发育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一系列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异常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病害。2.病理过程:植物被感染后,首先改变生理功能,然后改变组织结构,最后使患病植物的外观变得病态。这些病变有一个逐渐加深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是病理过程。3.症状:植物发病后外观的异常变化称为症状。4.病理学:植物本身的异常状态称为病理学。5.症状:患病部位病原体的特征称为症状。6.病原体: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叫做病原体。7.病原体:指能引起植物疾病的病原生物。8.非传染性疾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9.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可以互相传染,并有传染过程,所以它们被称为传染病。10.真菌生活史:指真菌从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相同孢子的整个生命过程。11.多型:一些真菌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能产生两种以上的孢子,这被称为多型。12.单寄主寄生: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可以在一个寄主植物上完成其全部生活史,称为单寄主寄生。13.寄生转化:一些真菌必须生活在两种不同的宿主上才能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这被称为寄生转化。14.病原体的寄生作用:指病原体通过从活细胞和组织获得营养而存活的能力。15.特异性寄生:这些寄生虫有很强的寄生能力,只能通过从活的宿主细胞中获取营养来生存。当宿主细胞和组织死亡时,寄生虫也停止生长和发育。16.非特异性寄生:这种寄生虫既能寄生也能寄生腐生植物,所以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这种寄生虫包括大多数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17.寄生特化:寄生虫对宿主物种和变种的寄生选择性称为寄生特化。18.生理小种:指具有相同种内病原体形态和对寄主植物品种不同致病性的特殊群体。19.病原体的致病性:指病原体破坏和毒害宿主植物的能力。20.植物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遗传特征。21.免疫力:宿主植物完全没有疾病。22.抗病性:宿主表现出轻微的疾病,病原体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内,不能扩展,并且对宿主危害很小。23.抗病性:寄主植物会遭受病害,症状明显,但由于寄主本身的补偿作用,对寄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24.易感性:寄主病情严重,出现典型症状,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25.垂直抗性:宿主物种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病原体种族具有高度抗性或免疫力,而对其他种族敏感。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和病原体的小种之间有特定的相关性,因此也称为小种特异性抗病性。26.水平抗性:指寄主品种对同一水平的绝大多数致病小种的抗性。寄主品种和致病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因此也称为非特异性抗病性。27.避免疾病:它不是植物本身的抗病性,而是宿主植物由于某种因素避免了病原体的感染而减少或不患疾病。(例如,作物的敏感期交错了病原体的高峰期,或者植物的形状或形态结构减少了病原体的接触机会)。28.抗入侵:由于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皮组织结构和体表分泌物等。防止病原体入侵或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被称为反入侵。29.抗扩展:由于植物的内部因素,病原体不能在宿主体内存活或在入侵后被限制扩展,这称为抗扩展。30.病程:指w31.接触期:指病原体通过某种传播途径到达宿主并与宿主建立接触的时期。32.入侵期:从病原体入侵宿主的时间到它与宿主建立寄生关系的时期,称为入侵期。33.潜伏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时间到宿主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间称为潜伏潜伏期。34.活体营养寄生型:这种类型的病原体侵入宿主后不会立即杀死细胞,通常菌丝在细胞间扩展,并延伸到宿主的活细胞中,以吸器吸收营养。属于这种类型的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的寄生虫,如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35.尸体营养寄生型:病原酶和毒素首先杀死宿主细胞,然后从死细胞中吸收营养。属于这种类型的所有病原体都是非特异性寄生虫。36.局部感染:病原体在宿主体内传播,有些局限在感染点附近,形成局部或散发性感染,称为局部感染。37.系统感染:一些病原体从感染部位扩散到多个部位,甚至扩散到整个植物,这被称为系统感染。38.发病期:从宿主出现明显症状到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的时期称为发病期。39.潜伏感染:在潜伏期间,一些病原体侵入宿主植物,病原体潜伏在宿主体内,由于宿主的抗病性或对宿主内部环境的不适应而没有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潜伏感染。40.入侵周期:指疾病从一个生长季节到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发病过程。41.主动传播:由病原体自身活动引起的传播。(传播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这只能在病原体的传播和破坏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42.被动传播:绝大多数病原体需要通过外力传播。(其影响远远大于病原体的主动传播。)43.原发性感染:越冬和越冬的病原体称为原发性感染。44.再感染:在初次感染后,由新产生的病原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感染称为再感染。45.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给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失。46.单循环疾病:指一种在初次感染后没有再感染或在生长季节有感染但影响很小的疾病。47.多循环疾病:指一种在生长季节既有原发性感染又有多发性感染的疾病。二。填空1.昆虫伤害、机械伤害、冰雹等。对植物来说不叫疾病,因为没有病理过程。然而,茭白黑穗病的感染刺激了白嫩粗壮茎的形成。弱光栽培的韭菜和葱一般不会引起疾病。2.所有的植物疾病都有症状,只有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疾病才会有明显的症状。病毒和病毒样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中,在外部没有症状,没有传染性疾病,也没有症状。3.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4.症状可分为五种类型:变色、斑点、腐烂、萎蔫和畸形。5.疾病体征是识别病原体和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常见症状主要是真菌的菌丝体和繁殖体,而细菌性疾病的症状主要是(凝胶状脓)。6.疾病类型主要有霉菌、粉剂、颗粒剂、线剂和脓液,其中脓液是细菌性疾病的特有症状。7.植物病害的病原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两类,即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8.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营养失衡、水分过多和过少、温度过高和过低、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等。9.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除了宿主植物和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外,传染病的发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的影响。10.植物病原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种子植物。11.真菌有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12.典型的真菌营养物是细长的树枝细丝,分散的细丝称为菌丝,许多菌丝交织成簇,称为菌丝体。13.根据有无隔膜菌丝,真菌的菌丝体可分为隔膜菌丝和隔膜菌丝。14.菌丝的功能是吸收营养并持续生长。15.生长在宿主细胞中的真菌通过菌丝直接从宿主细胞吸收营养;生长在宿主细胞之间的真菌通过菌丝体产生的特殊结构吸器延伸到细胞中吸收营养。16.吸器的形状因病原菌而异:白粉病呈掌状,霜冻呈分枝状,锈病呈杆状,白锈病呈球状。17.菌丝体常见的异常结构包括菌核、菌丝和基质。18.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真菌孢子。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系统称为子实体。19.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孢子。20.无性孢子包括孢子、厚垣孢子、粉红色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21.常见的无性孢子是分生孢子。22.真菌的最有性孢子类型是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23.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4.许多真菌在其生命周期中能产生两个或多个孢子,这被称为多型。25.植物病原真菌主要属于鞭毛虫亚科、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钩端螺旋体。26.鞭毛虫亚科引起的与作物病害相关的病原菌包括疫霉和霜霉病。27.根霉和毛霉是接合菌亚属中引起疾病的病原体。28.子囊菌与作物病害密切相关,如白粉病、孢囊菌和分解菌。29.在子囊菌和不完全真菌中,除白粉病外,一般形成病斑,边缘明显较暗,病斑上产生霉菌或各种颜色的小黑点。30.半知真菌的主要特征是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有性阶段的真菌。31.真菌疾病的症状包括霉菌、粉末和黑斑。32.大多数病原菌呈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33.植物病原菌通过分裂繁殖。34.植物病原菌通过分裂繁殖,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它们是有氧的。建议使用微碱性培养基。一般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6-30。35.细菌性疾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疾病是脓。36.该病毒的主要特征是超微结构和简单的细胞内寄生虫。37.植物病毒颗粒的基本形式是杆状或线形、球形、弹性或杆状。38.植物病毒和其他生物有两个基本的区别:一个是没有细胞结构,另一个是粒子只包含一种核酸或核糖核酸。39.病毒的传播方式是扩散。40.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汁液摩擦传播、昆虫传播、线虫传播和土壤中低等真菌传播。种子和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繁殖等。41.植物病毒的症状没有明显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马赛克、发黄、斑驳、收缩、矮化团块和畸形。42.同时,这种病毒有隐病。观察宿主细胞的密度可以作为病毒鉴定的基础之一。43.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寄主植物的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农田主要分布在土壤、流水、人类和动物活动以及农具中。植物病原线虫有两种寄生现象:外部寄生和内部寄生。44.寄生种子植物根据其对寄主营养的依赖性可分为两种类型:半寄生和全寄生。45.传染病的诊断可通过现场观察和症状识别进行初步诊断。46.罗伯特科赫定律是世界公认的确定传染病病原体的操作程序。47.根据寄生能力,可以将寄生分为两类:特异性寄生和非特异性寄生。48.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的病原体是病毒、植原体、霜霉病、锈菌和线虫。49.细菌中的生理小种通常被称为细菌菌株,而病毒中的生理小种被称为有毒菌株或菌株。50.病原体的寄生不等于致病性。通常,寄生力强的病原体对宿主组织的直接损害较小。相反,寄生能力弱的病原体对宿主组织有很大的直接损害。51.寄主植物对病原菌入侵的反应根据其抗性有四种表现:免疫力、抗病性、抗病性和病害敏感性。52.根据寄主植物与病原菌的具体关系,植物抗性可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垂直抗性受主基因控制,抗性效率高,表现明显。缺点是,由于病原体种类的变化,很容易失去抗性。水平抗性是由微小基因控制的,不会因致病小种的变化而丧失。在野外,这种疾病发展缓慢,不会流行。54.植物抗病机制包括避病、抗入侵和抗扩展。55.植物传染病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入侵期、潜伏期和发病期。56.病原体入侵主要有三种类型:直接入侵、自然口入侵和伤口入侵。57.真菌通过直接入侵、自然孔口入侵和伤口入侵侵入宿主。大多数真菌直接入侵。58.植物细菌只能通过自然的孔口和伤口侵入。59.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只能从微小伤口或通过昆虫口器进入宿主体内。60.温度和湿度在影响病原体侵入宿主植物的各种环境条件下尤其重要。61.影响入侵的环境因素:湿度对入侵的影响最大。真菌孢子的萌发和细菌的繁殖只能在有水的情况下进行,因此湿度是病原体入侵的必要条件。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入侵的速度。62.潜伏期是病原体吸收营养并在宿主体内持续传播的时期,也是宿主和病原体相互斗争的时期。影响潜伏期长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63.病原菌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活的营养寄生和死的营养寄生。64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的传播形式是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65.适合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繁殖体的产生和疾病的流行。66.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菌的越冬和越冬,病害的初次侵染和再侵染,以及病原菌的传播方式。67.病原菌越冬和越冬的场所:田间病株、种子、幼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和疾病传播介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