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b班,含解析)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以德治民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强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具有人道主义的性质,正确;表述绝对,错误,排除;故选c。2.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答案】b【解析】【详解】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故b正确;孟子主张性本善,排除a;c属于法家的思想,排除;d不符合荀子的思想,排除。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 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 渗透天人感应思想c. 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答案】d【解析】【详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体现出了儒家的孝道,说明当时非常注重对儿童进行儒家伦理教育,故d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教育并没有鼓励儿童全面发展而侧重德育教育,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要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孝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学校中的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排除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联系所学儒家的思想分析解答。4.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温故知新d. 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孔子教育思想据材料“教育公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符合题意,故b正确;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无关,故a排除;温故知新属于学习方法,故c排除;当仁不让于师强调“仁”,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5.“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 为政以德b. 刑、德并用c. 小国寡民d. 无为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结合所学可知,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故选d;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荀子主张刑、德并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老子的理想社会上小国寡民,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6.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这一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故a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奴隶制还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7.“知足常乐”源于古代哪家思想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故选c;儒家主要主张仁爱,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知足常乐”思想无关,排除abd。8.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 荀子b. 墨经c. 老子d. 论语【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的关键是信息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学而且志向坚定,喜欢提问而且乐于思考。那么仁义就在其中了。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办儒家学说,提出仁,后来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分压迫人民,后来,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整理论语一书,a是法家思想的著作,b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作,c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d题目的意思符合孔子“仁”的思想,本题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论语【详解】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该思想家是a. 墨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墨子“尚贤”的思想,故a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故b排除;荀子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故c排除;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故d排除。10.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答案】b【解析】【详解】董仲舒认为,天和人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b正确;a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是君权神授思想,无法体现“仁政”,排除;d是荀子的思想,排除。11.战国时期为各国变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c【解析】主张变法图强的学派是法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儒家不主张变法,而是遵守周代的礼法;b选项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变革;d选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提倡变革。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重大变革,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文化教育、政治、阶级关系等某一方面的表现,排除a、b、c项。1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是a.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 巩固边防的需要c. 发展儒学的需要d. 欣赏董仲舒才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故a项正确;独尊儒学与巩固边防之间无关,故b项排除;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迎合汉武帝的需要,故c项排除;个人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排除。14.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是a. 仁政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 理是万物本源d. 大一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大一统的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但不是核心主张,故d项排除。15.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a. 韩愈和柳宗元b. 程颢和程颐c. 朱熹和王阳明d. 周敦颐和孟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程颢和程颐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故b项正确;a项是唐朝人,排除;朱熹是南宋人,王阳明是明朝人,故c项排除;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故d项排除。【点睛】“北宋时”是关键信息。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 天体运行法则b. 社会发展规律c. 伦理道德规范d. “天人感应”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c项。朱熹所说的“天理”的主旨并不是天体运行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排除a、b项;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排除d项。17.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中,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的是a. 李贽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和朴实归纳的研究方法,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故c项正确;李贽是明朝晚期人,与材料“明末清初”不符,故a项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度,故b项排除;王夫之是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家,故d项排除。【点睛】“明末清初”“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是关键信息。1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c. 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与宋明理学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民本思想的复兴,还包括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倡导早期的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中国还未产生资产阶级,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仍然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9.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主要原因是a. 两人的阶级立场不同b. 两人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c. 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d. 儒家是主流思想而法家不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这是因为处在我国小农经济的产生阶段,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是生活在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故选c。a项错误,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b项错误,两者都谈不上对社会规律的把握;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思想的类型,而是是否适应当时的形势的问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与韩非子比较。20.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主张推翻帝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三人的共同思想,符合题意;由于明清之际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的缓慢,所以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在当时产生,材料中的三大思想的阶级实质仍然是封建的地主阶级,所以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出现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项的内容错误,排除;对儒学总清算的是新文化运动,这三大思想家的思想还是属于儒学范畴的,不过是批判的继承的儒学,不是传统的正统儒学,其地位也低,并不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故排除。所以答案选a项,bcd项排除。2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a. 地动仪b. 造纸术c. 雕版印刷术d. 指南针【答案】d【解析】【详解】指南针在宋代应用于航海并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故选d;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在唐代,汉代我国发明造纸术,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2.下列作品中能反映市井风俗的是a. 顾恺之女史箴图b.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c. 阎立本步辇图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朝市井风俗,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宫廷画,排除。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清明上河图23.宋代话本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a. 城市经济繁荣为他们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b. 市民阶层兴起为他们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c. 通俗文学的发展d. 话本和小说通俗易懂【答案】a【解析】宋代话本的出现反映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市民的精神需求;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因此宋代话本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繁荣。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项。24.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a. 古代戏曲的起源b. 古代戏曲的成熟c. 京剧的形成d. 地方戏的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b项正确;傩戏往往载歌载舞,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故a项排除;京剧是清朝形成的,故c项排除;清代中期,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阶段,故d项排除。25.与柳永词风格相同的是a. 苏轼b. 李白c. 辛弃疾d. 李清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清照和柳永的词风格相同,被称为“婉约派”,故d项正确;ac项是豪放派,排除;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故b项排除。2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风骚指的是a.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风流b. 李白与王维的才气c. 诗经与楚辞d. 柳永与李清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骚”是指诗经和楚辞,不是指唐明皇和杨贵妃,李白和杜甫,故c项正确,ab项排除;d项是婉约派词人,排除。27.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是对谁的评价a. 李贽b 黄宗羲c. 顾炎武d. 王夫之【答案】d【解析】【分析】从题干中“明清之际”“朴素唯物主义”“辨证”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对王夫之的评价。故选d项;abc项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的思想详解】28.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a. 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b. 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c. 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d. 两者毫无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学生很容易把b、c两项混淆了。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否定君主专制,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更好地统治人民,所以前者并非对后者的简单肯定。故选c。 ab项都是极端化;d项明显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儒家思想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考点:明清进步思潮点评:儒家思想主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思想在明清之际被进步的思想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29.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 董仲舒b. 朱熹c. 陆九渊d. 王守仁【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本原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故b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详解】3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b. 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c. 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片信息“元杂剧”“京剧脸谱”等信息可知,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故d项正确;图片反映的不是舞蹈、绘画艺术,故ab项错误;古代市民阶层兴起是在北宋,故c项错误。二、材料解析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表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材料二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 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依据材料一中概括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问题的?其出发点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于君民关系认识的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四,指出谭嗣同在君民关系认识上有何发展?【答案】1(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2(2)认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民贵君轻)出发点:赢得民心,巩固统治。(3)相同之处: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发展:提出民可废君的民主思想。【解析】【详解】(1)理念,据材料一“民惟邦本君之爱民”即可从以民为本的角度回答这体现了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立国之本、爱民思想、取信于民等方面概括该理念的具体内容。(2)认识,据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贵君轻的角度回答材料中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君民关系问题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回答其出发点是什么。(3)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材料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出现的背景、民众的需求、反对君主专制等方面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对于君民关系认识的相同之处。发展,根据材料四“则且必可共废之”,从民可废君的角度指出谭嗣同在君民关系认识上有何发展。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夸。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四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燕南、燕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三、四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答案】(1)不同观点: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问题: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2)思想主张:材料三、四都认识到了工商业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重视工商业发展的主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