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XX)课件_第1页
《沁园春长沙》(XX)课件_第2页
《沁园春长沙》(XX)课件_第3页
《沁园春长沙》(XX)课件_第4页
《沁园春长沙》(XX)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XX)课件 沁园春长沙 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前言】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g):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ng lio ku):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o ku):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恰:适逢,正赶上。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挥斥方遒(qi):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t)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游泳。 遏():阻止。 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这样的命运由谁来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鉴赏】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当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 _“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 _代理宣传部长。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 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 _看得如粪土一般。5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沁园春长沙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 _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_、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宝坻区中小学目标教学课时备课 授课时间xx年10月日 课题 沁园春长沙 能力级别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2、把握诗词的意境。 3、背诵并体会诗词的情感,品味精彩词语的意味。 识记 理解 掌握运用 3 1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能 会 思想品德教育 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重点 标2、3 难点 标2 本节课要抓住的关键问题 标2 课型 新授课 诗词的意境 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胶片 学具 课本、 笔记 目标教学环节:1、定标(见上)2、展标3、实施目标4、查标(测评)5、反馈矫正 板书: 上阙:写景-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 远处的山色:“红遍” 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 即景抒情,“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阙:抒情 “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承上启下) 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课后自评(体会、感受) 实施目标教学诸环节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入境 1、导入新课:(展示沁园春雪)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 2、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放录音) 研讨: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什么? 明确: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我们为诗人笔下的秋景所惊喜,为诗人的豪情所敬佩。(展示: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崇高美:被某种超越于人的物种尺度的对象所引起的敬畏与惊喜之情。(也称为壮美) (2)学生朗读,体会。 3、重点、难点的学习: (1)学生读课文提示,明确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2)学生分析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上阙: 研讨:起句点明了一种怎样的环境? 明确:“独立寒秋”,与下文的“百侣曾游”相映衬,为下文的追忆做好铺垫,使上下阙的开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研讨:铺叙七句描绘了怎样的秋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作,展示美景图片,讨论分析语言的表现力。) 明确:远处的山色:“红遍”,色彩艳丽,境界开阔,与“寒秋”呼应。“染”,渲染,有动感,突出了色彩的鲜艳、清晰如在眼前。诗人不仅看到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以及祖国无数山岳被大自然染得一片嫣红。 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争”,写出了千帆竞发、昂扬奋进的场面,“翔”,本来用于写鸟的动作,而诗人用来写鱼,表现了江底游鱼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这和柳宗元写潭中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句子有相同的妙处,只是境界不同。 研讨: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联想到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伥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1925年的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同盟军以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的问题,是当时中国革命最迫切的理论问题,“谁主沉浮”,实际上是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是起而斗争的号召,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小结:上阙写景,描绘了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默读词的下阙,思考问题。(展示思考题) 研讨:上阙以写景为主,借以抒情,而下阙又借什么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上下两阙在内容方面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诗人从上阙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接下来诗人用了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抒发了革命的情怀。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前所写的。毛泽东在1911年至1925年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其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等。当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而煞尾的三句,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国家的命运应该由这一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伟大抱负。(展示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照片) 小结:下阙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二、明理 1、明确意境的概念: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分析全词的特点: 研讨:诗人的思想倾向和诗歌的意象是如何统一的? 明确:诗人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因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加以描绘,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突出写“浪遏飞舟”的情景,显示了诗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与古人写秋景的诗词相比较: 研讨:比较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黄巢的题菊花这三首古人的诗词,体会毛泽东诗词的壮美,领会如何营造意境。(展示这三首词、图片) 明确: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爽;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出秋风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萧条和冷落的意境;黄巢的题菊花,写出了这样一种情怀:作者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变它的命运,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蜂飞蝶舞的春天开放。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的诗体现了一种抗争的精神。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光明、绚丽、壮美,只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才能把磅礴的气概和山水的壮观交融构成博大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意境的营造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审美情趣注入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同时,读者的审美态度,能力和情趣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展示板书) 雄奇伟丽的深秋美景使人惊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壮志凌云的伟大抱负让人敬畏 三、激情 体验诗词的创作意境,不仅需要理解其内容,更要激发我们内心相似的情感体 验,从而使作品的意境和我们的情景交融。 1、朗读训练 2、迁移练习:欣赏一段深圳的城市风光,选取一点,写景抒情。(展示深圳城市风光的vcd资料片断) 3、课后练习:(反馈)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并具体说明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感悟博大的诗歌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四、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意。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篇。 2、关于“词”: (1)词 _: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字数: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朗读影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2)听范读正音: 沁园春(qn) 百舸(g) 峥嵘(zhng rng) 廖廓(lioku)挥斥方遒(qi)浪遏飞舟() (3)学生试读全词。(可一边播放朗读影片,一边试读) 指导朗读:“看”、“恰”后面稍作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后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后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学生齐读,指出不足之处,反复读3遍。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提问4: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明确: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