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_第1页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_第2页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_第3页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_第4页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 建立 含义: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时间:17世纪初(1603年),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2 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外交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为了防止外交实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A严禁日本人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过通商,而且只准长崎一地进行。C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行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原因: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繁荣,三井等大商人出现。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代表: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二 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1 黑船事件(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3)直接后果: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性质: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4)影响: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权,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之中。2社会危机加剧(1)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日本门户被打开,主权遭破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巨大灾难。日本传统纺织业早打打击,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西方商人用银元在日本大量套购黄金,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人们生活更加困苦,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危机加强。(2)内忧幕府封建统治危机加剧(3)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口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和经营形式不断改进;有识之士建立工厂;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为日本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三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1 “尊王攮夷”根源:黑船事件以后,日本民族危机加剧。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标志:1860年,刺杀井伊直弼含义:所谓“尊王攮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基础: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和商人等武装:1863年,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来侵略局限: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盲目“攮夷”,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结果:1863年8月18日京都政变,尊攮派被幕府赶出京都,尊王攮夷运动失败。2 倒幕运动兴起原因:尊王攮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领导人:高杉晋作及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根据地:西南强藩(长川、萨摩、土佑等)措施:进行改革,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购买武器、组织新式军队、争取天皇支持。军事活动:1867.10西南诸藩联合发兵东进结果:幕府为保住权力,“大政奉还”3 戊辰战争根本原因:大政奉还后,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对外照旧可以代表国家,为多数大名依然在观望。直接原因:1868年倒幕派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命令幕府“辞官纳地”。目的:倒幕派为了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德川幕府是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主要过程:1868年1月,鸟羽、伏见战役(西乡隆盛)1868年4月,倒幕府老窝江户,幕府不战而降结果:江户改名东方,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胜利原因:国内大名同幕府决裂大商人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人民群众痛恨幕府,支持政府军作战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国际西方列强宣布保持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四 明治维新(1)背景:必然性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能性倒幕运动胜利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为维新的开展提供前提。(2)目的: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民资主义,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3)措施:废除旧体制: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身份制和特权;并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土族的俸禄和禄米。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1871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1873年)“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核心措施):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了“样板”企业,以供私人企业效仿;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组建轮船公司,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倡导“文明开化”(19世纪7080年代):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人才,但强调效忠天皇,封建色彩十分浓厚。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出现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1873年),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大量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大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接受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五 历史影响1 1889年日本宪法(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1)背景:A、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暴动不断。B、中小地主认为地税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中小资产阶级不满政府对大资本家的扶持政策。C、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的“自由民权运动”。D、明治领导人意识到,有必要进行一些政治改革,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目的)。(2)时间:1885年,伊藤博文任第一任内阁首相。1889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3)特点: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具有军国主义色彩和君主权力的特点。(4)内容:A、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他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B、规定国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合和结社的自由。C、规定日本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前者由皇族和华族组成后者的纳税人选举产生D、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实际上成为归家最高决策机关。(5)评价:1889年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是一种历史进步。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2 崛起为东方强国(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军事上: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明治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实现。(3)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三)走上对外扩张之路(1)侵略朝鲜: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门户;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侵略中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今日的冲绳县);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六 重难点解析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内因:直接原因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在幕藩体制下,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下层武士日益贫困,这些都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决定性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内部离心力量日益强大。根本原因是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改革政策,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外因: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使明治维新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明治维新成功的步伐。2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国际环境: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国内环境: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改革途径: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维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改革措施: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3 比较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异同同: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异: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统治危机;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4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借鉴经验?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办学;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利用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5 明治维新的措施措 施 作 用 政治 (核心:政体改革) 废藩置县,废除藩国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明治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改革后,实际上形成了藩阀专制,人民依然没有政治权利,政府被迫进一步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统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经 济 (核心:殖产兴业) 实行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用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突出国企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文化(核心:文明开化) 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 教育改革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了落后愚昧;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东方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是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军事 实行义务兵役制(1873年),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大量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大力改进军事装备。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接受武士道教育,必须效忠天皇。 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明治领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实现。但强调忠君、尚武等精神,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6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问 题 生 成 单 】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俄国财政大臣塞奇 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数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我们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我们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材料二 日本政府派使团出访欧美: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俄国、日本改革的外部原因有何异同。(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派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是什么?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者近代化改革的局限性对各自以后的长远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拓 展 训 练 单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枢轴,几百权利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材料二 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天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行,不出二门”,伊藤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材料三 “对天皇的大权必须加以种种重要的限制,不然立宪政权无论何种形式,毕竟都无法建立。”关于宪法的统治大权,伊藤博文说:“统治大权大别有二,曰立法权,曰行政权,而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个分支。三权各自依其机关之辅翼来施行,又皆渊源于元首,而元首的心思及作用若不依各个机关之辅翼,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因为国家乃一公体而非私体,究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君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其大权。”材料四 宪法只涉及有关帝国政治的大纲目,其条文应该简单明了,并且能够顺应将来国运的发展而伸缩自如。 均引自清水伸明治宪法制定史请回答:据材料一,1889年日本宪法中天皇的地位如何? (2分)据材料二,1889年日本宪法中的帝国议会和内阁各有什么权力?这种权力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4分)据材料三,1889年宪法是如何限制天皇权力的? (4分)据材料一、二、三,1889年宪法中的天皇职能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6分)(5)据上述材料,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4分)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脱亚入欧”论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求知识于世界”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100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欧美使节团”出访列强。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可予我国有益之事”。1871年12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于次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达华盛顿。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在当时的“文明中枢国”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他们仔细观摩了造纸器械、毛织品、丝织品、银器、玻璃等;连煤矿、盐场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过。他们每到一地,都看见当地设有大小工厂,黑烟冲天。这使他们认识到英国富强的原因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国内,就以英国为范本,提出了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岩仓使团在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收获是最大的。这个收获不仅是他们参观了克虏伯工厂和西门子电机制造厂以及兵营、大学、博物馆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国家发展模式。1873年3月,刚刚完成统一重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使团。在招待宴会上,俾斯麦告诉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使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鹿鸣馆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即迎宾会客之所。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1200多人。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鸣馆外交。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23万,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和日本国民的素质。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1886年10月24日,发生了“诺曼顿”号事件。英国货轮诺曼顿号在纪州大岛海面沉没,船长和26名船员乘救生艇全部脱险,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经过英国的领事裁判,仅判处船长禁锢3个月,对日本乘客分文未赔。而井上馨的修改条约草案仅在名义上废除治外法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在群众和部分官员的反对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约交涉无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辞职。鹿鸣馆后来几经转卖,于1940年拆毁,曾是文明开化殿堂的鹿鸣馆,至此销声匿迹。3日本的武士道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樱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首先,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